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抗挫折教育

合集下载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摘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就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一)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多发区,大学生也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聚焦点。

其中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相对较低,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到转型期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阶段。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必然深深地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

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的社会振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

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人类已经步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只有赢得了教育,才能赢得人才,赢得了人才才能赢得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而要赢得教育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没有心理健康和挫折磨练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加强挫折教育是使当代学生适应未来激烈社会竞争需要的客观要求。

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砥砺和磨难的经历,大学生就很难具有抗御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良好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引言在大学生活中,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抗挫折能力正是其中之一。

在大学里,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压力等各种挑战,如何在这些挑战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克服困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关注的焦点。

二、了解挫折我们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挫折。

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成长中的重要经验。

只有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三、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往往会出现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沮丧等。

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需要从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入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绪管理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学会管理这些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

四、锻炼意志力和毅力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意志力和毅力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困难、挑战性较大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课程设计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定不移、迎刃而解。

六、建立支持体系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等服务。

在挫折面前,学生往往需要一些外部的支持和帮助,而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支持体系来给予他们必要的援手。

结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案: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案: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案: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绪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些经历对于学生的人生成长至关重要,但也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让其具备强大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性,加强动机和行为控制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实用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思路构建抗挫折能力的核心思路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自信心是影响人们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用以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时,应该采用以下策略:1.发现和加强学生的优势。

针对学生的不同优势和个性,让学生尝试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取得成功后,再逐渐加大难度,以扩展其自信心,并提高其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让其明确自己的长处,认识自我效能感。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气馁”是一种没有实用性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他们在犯错误时,及时纠正和调整,以避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3.创设一种支持和安全的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种非评判的、支持的环境,让学生在安全感中尝试新的想法和行为,鼓励学生在犯错时开放地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样,学生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案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讲授、小组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

具体安排如下:1.课堂讲授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授什么是抗挫折力,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挫折情况。

具体内容包括:(1)抗挫折能力的定义。

(2)挫折对个体的影响。

(3)如何提高抗挫折能力。

2.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疑惑和困难,并寻找相互支持的解决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1)抗挫折实用性,即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现实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随着科学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临或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正确对待挫折是其心理健康的体现,也是保证其学习和生活正常运行的关键,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呢?世上之事十有八九不尽人意,绝大多数人生命轨道中布满了荆棘与泥泞。

遇阻与受挫毋庸置疑乃是生命中的常客,总会不请而至。

不能避免就必须学会接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让挫折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下面我将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历史唯物主义是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1、承认失败的客观存在,一切以实际出发,不逃避问题,也不夸大问题.一切以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

四、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四、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四、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教育也不例外。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诸如理论和实践、教与学、德育与智育、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辩证的统一。

它们既相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

就变化而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矛盾和规律;才能做到科学育人。

(一)教师为主导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学生又是学习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因为教育的一切影响,对于有意识、有能动性的学生来说,都是外因。

只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在教书(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同样如此。

1.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和导,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不能互相取代。

教和学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

教和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二者缺一不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尤为重要。

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小学生理解力较差,没有教师的传授和启发,小学生无法自学;数学是思辨学科,以思维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

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就毫无意义。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人。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不是容器。

容器尚可以注入物体,而学生若没有学习的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硬灌也灌不进去。

更何况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知识不可能简单传递给学生。

所以我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内容简单、乏味的课,也决不一“灌”了之。

如教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有连乘和混合运算的脱式过程是新的。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对学业挫折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对学业挫折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对学业挫折学业挫折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一种困扰。

无论是临时考试的失败、项目研究的挫折还是学业目标的落后,这些都可能给大学生带来挫败感和迷茫。

然而,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应对学业挫折成为大学生追求进步和成长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可以指导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挫折时更理性、更有效地应对。

本文将从适应性思维、积极情绪调控和目标调整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对学业挫折。

一、适应性思维:改变观念,认识挫折的必然性面对学业挫折,大学生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从抱怨和否定中走出来。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大学生应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学业挫折的必然性。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进步和挫折是相互交织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也是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挫折并非意味着失败,而是对当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提醒。

大学生要学会接受挫折,把它当做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积极情绪调控:保持积极心态,调整情绪状态面对学业挫折,正确调控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在心境低落时寻找积极情绪的源泉,并注重情绪的调节和缓解。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与人交流、寻找支持网络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和挫折,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得到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

其次,大学生可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例如参加体育锻炼、听音乐、阅读等,以转移注意力和缓解不良情绪。

最后,大学生应当对自己身边的积极因素进行关注,比如取得的进步、得到的认可等,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三、目标调整:审时度势,制定合理学业目标当学业挫折发生时,大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业目标,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应对学业挫折时,大学生应该对目标进行重新评估,看看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挫折可能来自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家庭环境的变化等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讲述一些名人成功之前经历挫折的故事,比如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电灯,让学生了解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面对。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客观的分析。

当遇到挫折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还是外部环境的因素,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挫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战胜挫折的关键。

要教育学生学会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寻找其中的机会和希望。

鼓励学生保持乐观的情绪。

当遭遇挫折时,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但要引导他们尽快调整心态,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一次考试失利,可以看作是发现自己知识漏洞的机会,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也很重要。

在面对挫折时,能够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紧张和压力,以轻松的心态去应对困难。

三、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面对挫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要教导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目标不能过高,以免因无法实现而遭受挫折;也不能过低,失去挑战性。

计划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例如,在解决数学难题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比如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

四、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谈一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谈一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谈一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新事物的发展是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再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

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雪灾、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

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

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却越来越弱,这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文章在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从挫折及挫折教育的含义界定入手,深入分析了各种挫折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总结出学校、家庭、社会及大学生主体的多主体多角度的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教育,是时下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和谐的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遭遇各种类型的挫折在所难免,而大学生又普遍缺乏应对各种挫折的经验和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往往不知所措,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此,探析大学生受挫的各种原因,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挫折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挫折问题的提出及界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人们分享着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人们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挫折和压力。

2010年11月,笔者对内蒙古电子职业学院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的一次挫折强度问卷得出数据,有73.56%的学生认为,会不同程度地经常遭受挫折,有17.3%的学生会经常遭受中强度的挫折。

高职院校大学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早认识到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地研究这一新情况,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新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即个体在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时,由于受到某种阻碍,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需要无法得以满足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

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生活经验较为缺乏,面对挫折可能会引出各种心理困惑或者障碍,引起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高职院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特指概念,指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在学习等方面,个体的目标和需要受到阻碍,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挫折教育即指教育主体有目的地用一些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科学地认识挫折,客观地认识挫折,在挫折面前适时调整,积极面对,从而使受教育者保持健康的挫折心理,并固化为良好的挫折心理素质和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面对挫折,有的学生能够勇敢应对,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让学生明白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面对。

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身边的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后才取得成就的。

比如,发明家爱迪生在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时,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

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就能成为促进成长的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培养他们的幽默感,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困难。

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当遇到挫折感到沮丧、失落时,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

再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不要急于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尝试解决。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可以鼓励他们先自己查阅资料、思考解法,如果实在无法解决,再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另外,家庭和学校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挫折情境。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或者让他们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登山、野营等。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团队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挫折,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挫折情境的设置要适度,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否则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挫折教育》主题班会 教案

《挫折教育》主题班会 教案

《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2.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心态和应对策略。

3. 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4.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挫折的定义与分类2. 挫折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3. 挫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4. 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与应对策略5. 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挫折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挫折的定义、分类和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3. 分析:讨论挫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也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4. 分享:分享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和应对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挫折。

5. 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挫折的定义、分类和普遍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挫折的思考。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和应对策略。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学会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分享。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挫折的应对策略的应用。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提升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故事或案例素材:寻找与挫折相关的故事或案例,用于引发学生对挫折的思考。

2.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实践活动工具: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纸张、笔等。

4.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相关图片、图表和文字信息。

七、教学资源1. 故事或案例: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找与挫折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战胜挫折》说课稿

《战胜挫折》说课稿

《战胜挫折》说课稿《战胜挫折》说课稿1尊敬的徐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战胜挫折》,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学设计理念:"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战胜挫折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解决挫折必不可少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知识,有意识的运用知识。

二、说教材:1、《战胜挫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中第二框的内容。

通过第一框题《感受挫折》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是对第一框的延伸和深化。

2、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依赖走向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许多中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面对成长的挫折与困难,感到难以应对,不知所措。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顺境走出逆境,迎接挑战,战胜挫折这一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第7页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挫折,积极应对,战胜挫折,⑵、在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辩证的看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四、说重难点: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

理由:根据考试大纲以及教材内容,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勇敢地战胜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摘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就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一)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多发区,大学生也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聚焦点。

其中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相对较低,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到转型期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阶段。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必然深深地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

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的社会振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

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人类已经步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只有赢得了教育,才能赢得人才,赢得了人才才能赢得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而要赢得教育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没有心理健康和挫折磨练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加强挫折教育是使当代学生适应未来激烈社会竞争需要的客观要求。

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砥砺和磨难的经历,大学生就很难具有抗御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良好素质。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生困惑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生困惑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生困惑人生困惑是每个大学生都可能面对的挑战,而唯物辩证法则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惑的思维工具与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下面将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处理困惑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处理人生困惑。

一、认识世界1.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大学生在面对人生困惑时,需要从客观的角度认识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

通过研究客观规律,如社会变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2.相互关系的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各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在处理人生困惑时,大学生需要意识到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考量问题,我们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寻找解决方案。

二、认识自己1.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与之相互作用。

处理人生困惑时,大学生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2.辩证处理内心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个人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时,常常会陷入迷茫和困惑。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内心的矛盾。

比如,在追求个人兴趣与实现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中,可以找到平衡点,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又对社会有所贡献。

三、处理困惑1.客观分析问题唯物辩证法强调对问题的客观分析,避免片面、主观的观点。

大学生在面对困惑时,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清主次,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辩证思考解决方案唯物辩证法强调综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第一篇: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代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且由后时代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创新的观点和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很发展。

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

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而言,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生根发芽了。

然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开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艰苦时期经过无数的努力创立的。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这种艰苦奋斗的品格无论何时都应该弘扬。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来学校享受的,虽然我们没必要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我们永远要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大学期间,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要有观察世界、社会的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大学期间对这种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它对人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念,历史观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文将结合教育实践,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着发展和变化的。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应该用唯物史观看待教育问题,认识到学习和发展具有内部矛盾和冲突,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关于经济学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的阶级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精神,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是关于社会学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的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经济基础是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表现形式。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爱国爱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崇因材施教。

在学校管理上,应该强调学校和家庭共育,实现全员育人。

在师生关系上,应该倡导师生平等互动和团结互助,让学生在自由与规范中成长。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注重实践创新和科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认 识论 和方 法论 的科 学思想 体 系 ,是 马克 思主
马克思 主义 唯物辩证 法 不仅要 揭示 世 界是普 遍
联 系 的 .而且 要说 明世 界是 怎样 相互 联系 、相互 依
赖 和相 互作用 的 。并从 中揭 示 出普遍联 系 的客观 规
义哲 学 的核心组 成部 分 。马克 思在坚 持 唯物论 观点 的基础 上 ,运用 辨证 法对 世界万 物 的存在 形式 、形
是辩 证 法 的总 特征 ” 。在 事 物 发展 的过程 中 。唯物 辩证 法将 事物 内部 矛盾作 为 出发点 ,运用 矛盾 的观
之 网上 的一 个部 分或 环节 ,每个 事物 内部 诸要 素之
间也 不 是 孤 立 的 ,而 是 彼 此相 互 联 系 的 。 ” 同样 , 人作 为一切 社会 关系 的总 和 。不 可能脱 离其 所存 在 的社会 关 系而孤 立 的生 活 。任何 人都必 须存 在于 个
S e p . 2 0 1 4
运用马 克思 主义唯物 辩证法捂导抗挫折教育
韩 亚 超 ,刘 馨 阳 ,张春 梅
( 渤 海 大 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辽 宁 锦 州 1 2 1 0 0 0 )
[ 摘
要 ]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辩 证 法 具 有 深厚 的 涵 义 ,为 我 们 制 定 抗 挫 折 教 育 的 教 育 目标 和 培 养 方案 提

6一
太原 大学教 育 学院 学报 际 ,受家庭 环 境影 响 的实 际 ,受学 校教 育环 境影 响 的实 际 ,尤 其要联 系 当前改 革不 断深 入 、竞 争 日益
激 烈 的社会 实 际 ,综 合 系统 地来 分析 挫 折产生 的原


马克思 主义 唯物 辩证 法及 其对抗 挫折教 育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 法指导下的抗挫折教 育 1 . 用 系统的 、联 系的观 点指 导抗挫 折教 育
的指导 意 义
马克 思主义 唯物 辩证 法是关 于 自然界 、人类 社 会 以及人类 思 维发展 的最 一般 规律 的科学 。是 世界
态变 化 和发展 规律进 行 了全面 解释 。对 “ 客观世 界
律 来 。世界 上 的任 何事 物都 不能 孤立地 存在 ,而 是
在 与周 围事 物相互 作用 的基础 上 ,构成 了一个 普 遍 联 系 的统一 整体 。 “ 每 个事 物都 是这个 统 一的联 系
究竟 是怎 样 的”这 一问题 作 出 了科 学 的回答 。 马克 思主 义唯 物辩证 法认 为 。 “ 世界 是普遍 联 系 也处 于变 化发 展 的有 机 整体 ,普遍 联 系和永 恒发展
客观 因素而 去抽 象地进 行抗 挫折 教育 ,必然 会歪 曲
为依 托 ,以教 育学 为基础 的抗 挫折 教育 ,其 教育 目
的在 于使 人能 够通 过提 升 自身能力 .进 而战 胜挫折 和 困难 ,在顺应 事物 的客 观发 展基 础上更 好地 实现 有 目的 的活动 。因此 ,这就决 定 了抗挫 折教 育必然
供 了科 学 的 理 论 依 据 。 文章 基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辩 证 法 这 一研 究视 角 ,从 事 物 的普 遍 联 系、 事 物 的 永 恒 发 展 、 事 物发 展 的 三 大规 律 这 三个 方 面 。来探 源抗 挫 折 教 育 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理论 基 础 ,以 期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0I I R NA I . OF E DUC AT 1 0N I NS T I T UT E OF T A I YU AN UN I VE R S I T Y
Vo 1 . 3 2 No . 3
2 0 1 4年 9月
育 工 作 的 有效 性 、 实现教 育 方 法和 教 育 理 念 的创 新和 发 展 有 所裨 益 。
C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辩 证 法 ;抗挫 折教 育 [ 中图 分 类 号 ]C A . A , A , .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3 — 7 0 1 6 ( 2 0 1 4 ) 0 3 - 0 0 0 6 - 0 3
人 与他 人 、个 体 与集体 、个 人与社 会 、人 与 自然 的
点分 析 和解 决 问题 ,并 由此 指 出了对 立 统 一规 律 、 质量 互变 规律 、否 定之 否定规 律 ,从而 揭示 了事物
发展 变化 的秘 密 。作为 以咨 询心理 学和 挫折 心理学
普遍 联系 的 ,复 杂 的、开放 的体 系 中。 由此 ,抗 挫 折教 育也应 坚持 事物 的普遍 联系 原则 ,不 能脱离 人 们挫 折产生 的 客观 因素 而抽 象存 在 。如 果脱 离这 些
育时 ,要坚 持用 全面 的 、整 体 的 、系统 的观点来 分 析所 产生 的挫折 ,必须 从人 们受 社会 环境影 响 的实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1 4
基金项 目: 2 0 1 3国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 3 B K S 0 8 8 ) ; 辽 宁省 社 会 科 学联 合会 2 0 1 4年 度 辽 宁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立 " h  ̄( 2 0 1 4 1 s l k t z i j y -1 3 ) 作者简介 : 韩亚超( 1 9 9 0 一 ) , 男, 山西 晋城 人 , 渤 海 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在 读 研 究生 。
事物 的本来 面 目,难 以准确 地把 握受 挫对象 的心 理
规 律 的特征 ,也就 更谈 不上 以科学 的方 法去 塑造 教
育对 象 的心灵 。
坚持事 物 的联系性 原则 ,就 是在进 行抗 挫折 教
是 以马克 思 主义哲 学为指 导 ,运用 唯物辩 证法 的基
本方 法 而进行 的 。所 以说 ,马克思 主义 唯物辩 证法 对抗 挫折 教育具 有 重要 的理论 指导 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