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利国利民,孜孜不倦书写春秋——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
艰难中成长刚强中挺立——访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陈菊英
艰难中成长刚强中挺立——访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陈菊英文清【摘要】陈菊英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马鞍桥村陈家塘,1949年江南解放后,陈菊英和其他穷孩子一样有了上学机会。
但陈菊英在修善寺小学读二年级时,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为了扶养她和弟弟,被误导改嫁远方。
次年陈菊英奶奶又离世,她和弟弟从此就成了孤儿,之后陈菊英辍学在家,用幼小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后来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陈菊英才得以继续上学。
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期刊名称】《创新时代》【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家庭生活;人民政府;新桥镇;常州市;江苏省;二年级【作者】文清【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1陈菊英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马鞍桥村陈家塘,1949年江南解放后,陈菊英和其他穷孩子一样有了上学机会。
但陈菊英在修善寺小学读二年级时,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为了扶养她和弟弟,被误导改嫁远方。
次年陈菊英奶奶又离世,她和弟弟从此就成了孤儿,之后陈菊英辍学在家,用幼小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后来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陈菊英才得以继续上学。
在上小学和初中时,陈菊英仍一边辛勤种田一边刻苦学习,上高中也是坚持走读。
1960年,陈菊英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气象系,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气象局工作至今。
她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心一直是她刻苦学习和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本职工作知难而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最大动力。
陈菊英的获奖证书1965年至1988年期间,她在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工作,任长期天气(气候)预报员和副组长一职,主要负责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
1989年至今,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
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陈菊英还曾兼任山西和吉林两省水文总站“洪水预报方法研究”课题的技术顾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汛期预报服务专家组”负责人、中国气象局“重大天气气候过程联合服务专家组”专家和副组长、湖北省气象局“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课题技术顾问、中国科协第一届、第二届“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专家。
志业赛须眉 建功有巾帼——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行了精选, 将气象、 水文的物理机理与统计信息有机结合 , 首 她依然勤恳努力地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长期预报事业
次实 现 了流域 内非汛 期 降水 量和 来水 量 中长 期 定量 预测 , 并 的开拓创新做着无私的奉献 ! 瞄
CHN A R ORS IN EA IA WA DSF CE C NDT C N I GY ・2 0 . I 6 E H O O 0 89I I 9
并创建 了一整 套各区域旱涝 、 夏季雨带类 在 气候 变化 预测 研 究 中, 菊英 合理 地将 天文 因子 和大 计分析和研 究论 述 , 陈 厄尔尼诺事件 的综 合各种高相关物理 因子的预测模型 , 使 气环 流 、海温 、气压 、降水 、气温 等 多种 交叉学 科前 兆 因子 型 、 0 一0 , 92 客观 地集 成 , 制成分 辨率 为 4 6 的旱 涝预 报模 型 , 变 旱 涝分级预报准确率达 到 7% 8% 先后荣获 19年 中国气象 研 — 级 对 中国气象 局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化多端的区域性大旱大涝取得了十 多次成功预报 。 中包括 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 奖 二等奖 、 其 94 17 年江 淮流 域汛 期干旱 、19 年江 淮大 水 、l9 年长 江 和 19 年被 国家科技 部确认为 国家科 学技术成果 。 98 91 96 和海 河 大水 、 l 9 8年长 江 流域 特 大 洪水 和 东北 异 常多 雨 、 9 陈菊 英 16 年 毕业 于 南京大 学 气象 系气候 专业 。 95 她在 中 0 98 20 年准 河流 域特 大洪 水 。 其 19 年 , 从 1 07 尤 98 她 月至 7 月一 国气象 局从 事天 气预 报 和研 究 已经 4 余年 。 18 年 以前 在 99 现 直坚持预 报和 强调 当年汛期 长江流 域有接 近 15 年的 特大洪 中央 气 象台 。18 年 以后 在 中国 气象科 学研 究院 。 为 中国 9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
报》 总编辑 。19 9 2年开始 获国务院 颁发的政 府特殊津
贴。
气候条件不仅对我 国自然植被 、 农业 、 经济建设等物质 层面有着重要 影响 , 而且对人们 的衣 食住行 、 风俗 习惯 和传统 文化等人文精神层 面也有着重大影响。 从而开始 了系统的研 究。2 0 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庆祝建院 08 5 0周年时在《 中国气象报》 组织 的专版 中刊有林之பைடு நூலகம்撰
到 1 0℃) 等等。
6 1
由此 , 林之 光研 究员完成 了对 2 0世纪四五十年代
沙 漠 与 绿 洲 气 象
De e ta d Oa i ee r l g s r n ssM to o o y
第5 第2 卷 期
21 0 1年 4月
第二 , 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方面。 我国山脉地形对气温的 ( 水平分布) 影响主要在冬 季, 可分三种类型。 一是 冷空气灌注而不得出造成 的“ 冷
两者都 是中国季风气候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因而得 出“ 中国最多只能成为二等强国” 的错误结论。 第二次认识 飞跃是在 2 0世纪 9 0年代 ,提出我 国
主 要著 作有 《 国气候 》 合 著) 《 形 降水 气候 学》 中 ( 、地 等 。 表中 英文论文 7 篇。 发 0余 曾获 中国气象局 气象科
多次获全 国 “ 五个一工程 ”奖等全 国性奖项 。19 和 90 2 0 年两 次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 “ 国有突 出贡 07 中 献 的科普作 家” 19 年 由国家科 委和中 国科 协授予 。 96
“ 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称号。19 年 1 月参与组织 中 95 0
《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气象精神演讲稿)》
《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气象精神演讲稿)》第一篇: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气象精神演讲稿)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在时下热映的电影《致青春》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曾经懵懂的青春岁月、看到了爱情与成长,也不禁让我感慨:我青春无悔的选择---我钟爱并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
xx年,我怀着80后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事业的无限热情,步入了气象局的大门。
在这里,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收获了堪比战友的同事情谊。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事业无限忠诚平凡而又伟大的气象人。
我开始对这项在毕业生眼中平淡、清贫的气象事业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
从这一天起,我开始真正的认识气象。
他诞生在建国初期,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
半个多世纪,他的经历就象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成长的艰辛,承载着代代气象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每一页都留印着气象人不甘落后奋勇前进的足迹。
准确--气象工作的“生命线”。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这是聊城气象直面暴雨、干旱、洪涝考验的宣言。
xx年聊城天气变化异常。
春季气温偏低,霜冻灾害频发;夏季高温闷热,酷暑难耐;汛期强对流天气多发,暴雨频出,气象服务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面对考验,聊城气象人处乱不惊,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气象人的共同努力,无论汛期暴雨、冰雹或是雷雨大风、台风、高温,都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和及时的服务,受到了地方领导的高度赞扬,省政府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给予市气象局记集体三等功。
曾记否:xx年11月,从10日下午六点开始到12日,我市出现了入冬以来首场强降雪,本次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为历史同期之最,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受灾人口64万,给我市交通、农业和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迎战“雪魔”,局领导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气象台也从9日夜间开始,打破预报员轮休工作惯例,局长、台长、预报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会商室里,一派繁忙景象,您瞧:有的在分析天气实况,有的在调阅云图,有的在制作服务材料,有的在进行灾情统计……在那些无眠的夜里,是会商室的长明灯温暖了浓浓的夜色,是争分夺秒、紧张有序的气象人奏响了迎战“雪魔”的最强音。
风雨勤砥砺 神州气象新——访我国气象专家倪允琪教授
14 年 5 , 91 月 倪允 琪 的诞生 带给 家人 的是 欣喜 , 是不 代初 期 , 更 主持 和研 制 了我 国第一 个正 式 对外发 布 的台风 路径
安 。当时 日本 入侵 ,国难 当头 ,小 允琪 只得 跟随 家 人四 处奔 正压 原始 方程 预报 模式 系统 ;8 年 代末 和 9 年代 初 ,与 中 0 0
象学研究领域的道路愈走愈远。 特别是近十年来 , 他连续主 锋 暴雨 系统 的三维 风场 结构 , 大大提 高 了我 国利 用雷 达 反演
持或 协 助主持 两个 国家 9 3 目有 关暴 雨机理 、监 测与预 报 三 维风场 的 能力; 中尺度暴 雨数 值模 式 中率 先采 用阶梯地 7项 在
C IA WA SF RS E C A DT CH OL Y -2 0 .0 3 HN A RD O CIN E N E N OG 08 1_ 3
一 关
注 _
预报 模式 系统研 制 ” 中关于 E O预 报部 分 的主 要研 究 成 提 出利用 红外和水 汽 多通 道图像相 关分析技 术并 结合辐射方 NS 果, 充分 显示 了倪允 琪教授 在 我 国有 重要 影响 的灾 害天气 和 程 确定 云高 的方法 , 高 了云导风 反演精 度 与反演 产品 的空 提
他 见证 了伟大 新 中 国的诞生 , 目睹 了 中华 民族挺 直脊 梁 的 悲壮与 艰辛 。
断提升 自己。8 年代初和 9 年代初, 0 0 他先后两次赴美学习,
走过 黑暗 , 来 光 明 , 允琪 满怀 报 国热情 ,大步前 进 迎 倪
他幸 运地 成为 那个 年代 令人 艳羡 的大 学生 , 与气 象学 结 与 国外 专 家开展 合作 研 究 ,在实 践 中积 累了 宝贵 的经验 。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气象科学家周广胜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气象科学家周广胜 胡 敬生态学和气象学分别属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是两门古老的学科,起源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托斯。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愈加严峻,一个融合了生态与气象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气象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作为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原“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胜扛起了中国生态气象学科的大旗,瞄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管理过程与定量描述、生态气象灾变过程识别与灾害风险管理、多时空尺度相互作用与耦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开发惠及全球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气象数值模式以及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估技术。
从南京农村里懵懂的“小孩司令”,机缘巧合地步入气象科学的殿堂,周广胜用半生时光致力于生态气象理论与技术研究;他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业,实现中国生态气象研究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
初窥门径:从“小孩司令”到“气象学新兵”1965年出生于南京的周广胜,打小在高淳农村长大。
周广胜小时候的成绩并不好,但他性格直率,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小孩司令”,身边总有“小孩兵”。
初一的时候,周广胜物理、化学都只考了58分,回家被父母责备;第二年,班里60人按成绩分成四个小组,周广胜毫无意外地被分到了成绩最差的第四组,还成了第四组的小组长。
结果,这件事情被自己的“兵”拿来嘲笑他。
这大大地刺激了周广胜的自尊心,他开始发奋学习,并逐渐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两个月后,他的成绩就已经达到了第一组的水平,并成为全班考取初三/高中的十五人之一。
善于总结的周广胜还发现,每次背诵之前先大声呼喊一下,有助于将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进入到更佳的学习状态中。
上初三后,为了让自己少做小动作,第一天上课时他就坐在了第二排,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聚精会神地听课;上课的时候,为了跟上老师思路,他总是快速记录,不在乎笔迹潦草,等晚上回家后再重新认真整理笔记。
“诗人院士”曾庆存 为风云气象解码
“诗人院士”曾庆存为风云气象解码作者:梁伟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8期作为国际上全面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并使之成为现代先进学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融通地球科学和数理科学,贯通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各分支,在国际享有崇高声誉他是院士中最有诗歌情怀的,他说,“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
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但他却说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做学问也是讲究美的,写诗虽受心血来潮的灵感冲动所引起,但其意境或其形象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以及其表达,则是理性思维的范畴”。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曾庆存。
今天,做着科学研究的他,还在酝酿着自己第三本诗集的出版。
2019年3月22日,曾庆存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前,给200余名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为学生们讲述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与未来。
作为国际上全面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并使之成为现代先进学科的关键人物之一,曾庆存融通地球科学和数理科学,贯通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各分支,在动力学基础理论、高性能计算、大气遥感、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和环境预测与调控等都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在国际享有崇高声誉……这样的科学大家面对学生们略显稚嫩的提问,回答却颇为耐心。
要知道,曾庆存今年已经84岁了。
夹杂着浓厚广东口音的他对学生们说:“科学的大道确实不平坦,只有勇敢、坚毅,才能永远前进,攀上顶峰。
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发挥中华民族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优良精神,将来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他的《院士自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
双亲率领我们这些孩子力耕垅亩,只能过着朝望晚米的生活。
深夜劳动归来,皓月当空,在门前摆开小桌,一家人喝着月照有影的稀粥——这就是美好的晚餐了。
”谈到自己的启蒙老师,曾庆存回答说毫无疑问是自己的父亲。
潜心钻研利国利民,孜孜不倦书写春秋——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作者: 马玲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海峡科技与产业
页码: 120-12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春秋 书写 气象预测 气候状况 预测准确率 经济建设
摘要:气象预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未来的气候状况若能够准确预测,会对防灾减灾起到重要作用,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我国气候预测领域,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以创新思维表达了“特殊领域人才”对科研技能的卓越追求,以多年的技术经验与创新成果,为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是中国专门从事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决策咨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下面我将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背景、职责和重要成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直属的全国性综合性气象科学研究机构。
是中国气象事业的核心科研单位之一,也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唯一一个独立的科研院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使命是开展气象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气象服务和灾害风险管理的能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气象科学决策咨询服务;培养气象科学人才;参与国内外气象科学组织和国际气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他们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气象模型、遥感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同时,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测研究也为我国的气候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装备,包括卫星遥感、雷达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用于监测和预警台风、洪涝、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
通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他们能够及时预警和指导社会公众和政府应对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
他们与世界各国的气象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工作,推动全球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决策咨询任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业方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业方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领先的气象科研机构之一,其研究方向广泛,涵盖了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预警、大气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以下几个方向。
一、气象科学领域
气象科学领域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毕业生可以从事气象预报、气象观测、气象数据分析、气候变化研究等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大气环境污染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这个领域也有着广泛的研究,毕业生可以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大气污染物分析、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等方向的工作。
三、气象灾害预警领域
气象灾害预警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在这个领域,毕业生可以从事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研究和预报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总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同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欢迎有志于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青年加入我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气象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
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为中国气象局,机构改革后于2003年更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致力于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供气象服务,支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任务包括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以及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气象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该院开展了气象科学的前沿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科学难题,推动了气象科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该院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将气象科学成果转化为气象服务,满足了国家的气象需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方面具备先进的能力。
该院建设了全国性的气象观测网和数据中心,收集和管理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资料,为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在国内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和服务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该院与世界各国的气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进行气象科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我国在国际气象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培养气象科学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吸引了大量的气象科学人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气象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通过开展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为国家的气象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院在气象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具备先进的观测和数据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庆存:气象万千映丹心等
2020.5作文通讯曾庆存:气象万千映丹心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研究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曾庆存院士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
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基础研究,着力原创,并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和气象业务的高层次人才。
20世纪初,科学家们想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实现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的梦想。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的各位专家。
1960年,年仅25岁的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即“半隐式差分法”。
这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曾庆存还是有名的“诗人院士”。
有人说,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但曾庆存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做学问也是讲究美的”,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
他的诗里,有“科学钻研心寂静”的宁静,有“华夏钟情腾热血”的激昂,有痛感国家落后、在国际上蒙受不公正对待的“异国销魂难如梦”的悲愤,更有发愤图强“愚公有志垄山移”的决心。
角度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气象事业甘做“老黄牛”的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
他服从国家需要,在科学的大道上矢志不渝勇攀“珠峰”,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让自己的汗水与情怀凝聚出最闪亮的硕果。
他刻苦钻研、善于思考,让自己的智慧与知识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越是朴素,越是伟大;越是大家,内心越是简单澄明。
角度二:潜心科研,一心报国国家需要什么曾庆存就做什么。
从青年时期起,曾庆存就服从国家安排投身气象事业。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科研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但他不惧失败、潜心钻研,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用行动诠释了报国初心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
苏德斌:云淡风轻气象人
苏德斌:云淡风轻气象人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4期本刊记者褚焱从懵懵懂懂地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气象,到兢兢业业地在气象局奋战22个春秋,再到潇潇洒洒地弃仕从教成为大学教授,苏德斌的气象生涯虽辛苦却也多姿多彩,苏德斌的为业为学很拼搏却也云淡风轻。
虽已年近五旬,苏德斌看上去却显得很年轻,他笑称是因为自己“心态好”。
在气象领域学习、工作多年,辗转多个岗位,从事过科研开发、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交流多方面的工作,苏德斌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踏踏实实搞气象1989年,苏德斌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免试进入中科院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双线偏振雷达研究。
硕士毕业时,研究所所长几次挽留,希望苏德斌留在兰州继续学习工作,但当时年轻的苏德斌觉得,科研就是为业务服务的,熟悉了气象业务,科研也能更好地把握方向,于是,1992年,苏德斌接受了北京市气象局的邀请赴京,在气象局一待就是22年。
苏德斌读大学时,全班一共20多人,毕业后主要工作方向有两个:一是环保,一是气象。
全班毕业后长期搞气象的只有三四个人。
刚毕业时气象行业非常清苦,有同学毕业分配到气象局,局里给分了块地,科研之余还可以种地。
苏德斌初来北京时,境况也很窘迫。
没有房子住,先后搬了五次家,住过一段时间的招待所,也曾借房住,租房住,与人合住。
苏德斌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挣300块钱,房租要500块,两口人的工资交完房租所剩无几。
后来单位分了宿舍,要与同事两家合住,同事一开始还不太愿意,苏德斌跑去劝人家,“现在可以合住,以后想恐怕都没机会呢。
”刚在气象局的几年,他有过许多转行的机会。
1993年,苏德斌在新华社信息部借调工作了一年。
当时气象台没有渠道发布信息,于是就尝试与新华社合作。
苏德斌在新华社主要负责信息技术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出色,借调结束时有机会留在新华社,但他拒绝了。
为了缓解资金困难,气象局想了不少办法挣钱。
1996~1998年,气象局接了一个信息系统研发项目。
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周凌??,女,1965年出生,汉族。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XXXX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
XXXX年3月至XXXX年3月由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选派,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
现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科研业务项目首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XXXX-XXXX期间,她曾担任瓦里关本底台联络人、中国气象局中-芬、中-韩双边合作全球大气观测(gaw)项目协调人。
XXXX年起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
XXXX年起,由中国气象局推荐,担任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秘书处委员,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的遴选与建设;还参加一体化全球碳观测计划(igco)执行组工作。
XXXX年起被聘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评价专家。
周凌??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本职工作,1985~XXXX年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获“无锡化工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XXXX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致力于气象科技事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贯彻中表现突出;在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业三大战略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主持及主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气象局相关课题和业务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在科研、业务、管理双肩挑关键岗位上,注重科研与业务相结合,为促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周凌??这种实干精神,为领导和同事们所钦佩,戏称她为“女强人”。
一、倾心竭力,为确保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按时成立和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成立后,周凌??紧接着全身心地参与了落实中心的目标任务、岗位设置、队伍建设和机构运行等事项,与此同时,还担当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轨道及功能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主笔人之一,气科院“十一五”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案(XXXX~XXXX)编写组主要成员等等。
爱国爱业勤钻研 执着坚守甘奉献r——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爱国爱业勤钻研执着坚守甘奉献r——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田静【期刊名称】《海峡科技与产业》【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1页(P108)【作者】田静【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用科研报国的赤子情怀演绎着自己的辉煌人生;她用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向世人证明着中国人的智慧。
陈菊英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善解难题的好习惯。
在五十余年的气候预测研究过程中,她在理论研究和预报实绩方面都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她和她的团队成功报准了1978年江淮流域汛期少雨干旱、1981年7月四川盆地洪涝、1991年江淮地区大洪水、1996年海河流域洪水、1982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等20余次区域性大旱大涝。
尤其是在当年1月就准确地预测、预报了1998年长江流域有接近1954年的特大洪水,为防灾减灾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为国家和人民极大地减小了损失,她也因此被评为“1998年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她还用创新的物理统计预报模型等独特方法,成功预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天气。
陈菊英还撰写了4部专著和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编写了13册科研项目创新研究成果技术报告。
她用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完成的自主创新成果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获得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SSTCC)专家组的评审并被确认具有广泛性、科学性、成熟性而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给她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完成者证书”;另一本专著《海滦河流域汛期旱涝规律成因和预测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1996年她主编的《短期气候变化特征成因和预测物理方法研究》获得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其他成果一起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出版的《中国旱涝的机理分析和长期预报技术研究》详尽系统地揭示了1951年至2010年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25个区域的月季年降水变化规律特征,揭示和论述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基础理论,并且解剖和阐述了她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紧密结合中研制成的长江、海河、台湾等十个区域的高分辨可操作客观化的旱涝预报物理模型系统的研制技术路线及其预报功能,其意义与影响深远而巨大。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总目录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总目录
佚名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3
【总页数】5页(P332-3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爱国爱业勤钻研执着坚守甘奉献r——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J], 田静
2.研究,是件有意思的事儿--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左志燕[J], 范燕燕;石艳美
3.科研院所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例 [J], 刘波;任珂;王海波
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研究所所长张义军研究员来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 [J],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气象科学家周广胜[J], 胡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利民 研究员
陶利民研究员
佚名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33)3
【摘要】陶利民,男,1964年10月生,湖南华容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5月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9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学振动研究所访问学者。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研究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利民;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2009年;学
士学位;技术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潜心钻研利国利民,孜孜不倦书写春秋——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J], 马玲
2.素月分辉表里俱澄澈——读河北省陶研会副会长刘良业研究员怀(悼)念诗(一) [J], 朱云;
3.康复辅助器具的居家康复环境需求及发展趋势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研究员陶春静 [J],
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额尔敦陶克套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J],
5.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额尔敦陶克套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明祥:水利气象大有可为
杨明祥:水利气象大有可为
卫婷婷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22()2
【摘要】古时候,科技不发达,“雷公”“电母”就是大自然实时的天气预报员。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人们不仅可以在几个小时前,甚至可以在几天前预见未来的气象。
气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它就和人们的出行、采购、安全等息息相关。
如今,各行各业都关注气象,并研发了相关的预报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杨明祥,就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流域降水预报服务平台等,为推动我国水利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卫婷婷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气象万千心中藏--记知名气象学家徐祥德
2.观气象变幻,谱科技风云——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
3.农业气象服务大有可为——巴盟农业气象试验站
服务记实4.李建祥:场景转换大趋势下,黄酒大有可为5.让水利经济壮大起来——长治市水利局长张兆祥水利改革一席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 1 9 8 1 年7 月四川盆地洪涝、 1 9 9 1 年江准地区大洪水、
奖, 与其他成果一 起获中国气象局科技 进步三等奖 。
1 9 9 6 年海河流域的洪涝、 2 0 0 7 年 淮河流域特 大洪水等 2 0 1 0 年 出版的 中国旱涝的机理分析和长期预 报技术 2 0 余次 区域性大旱大涝。 其中最重要的是1 9 9 8 年1 月准 研 究 详尽 系统 地揭示 了1 9 5 1 年至2 0 1 0 年 中国 ( 包括 确地 预测 、 预报 了当年长 江流域 的特大洪 水灾害, 为 台湾在 内) 的2 5 个 区域 的月季年 降水变化规律 特征 , 防灾减 灾争取了宝贵的时 间, 为减少 国家和人 民的损 揭 示和论 述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基础理论 , 并详 细阐 失做 出重要贡献 , 她 因此被评 为 “ 1 9 9 8 年全国科技界 述了她 在数十 年的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紧密结合中研
雨、 异常旱 涝事件的规律 与预测 预报方法 的研 究 。 她 参考价 值 , 获得了海河水 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将 自己长 期的理论研究与预报实践 紧密结合总 结出来 1 9 9 6 年她 主编的 短 期气候变化特征成 因和预 测物 理
的预测方法 , 成功 报准了1 9 7 8 年 江淮流域汛期 少雨干 方法 研究 获 得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 技进步二等
。 文 /马玲
积极 推动了 连。 未来的 气候状况 若能够准确预 测 , 会对 防灾减 灾 让更 多的行业人 员和科 研人员受益 良多,
起 到重要作用, 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我 国气象事业 的蓬 勃发展。目前, 她 已经撰 写了4 部专
在我国气候预测领域, 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她以创 著和著 作, 在 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 0 0 多篇论文, 编写
技 术研 究成 果。 海滦河流域 汛期旱涝规律成 因和 预
准确率的提高做 出了重要贡 献。 她就是 中国气象科学 效 益和 经济效益 , 得到社会 各界的充分肯 定。 1 9 9 1 年
研究院研究员陈菊英。
潜心钻研 , 利 国利 民
四十多年如一 日, 陈菊英 一直致 力于区域 性强暴 测研 究) ) 为海滦河流域 的各省市带来了显著的应用与
陈菊英始 终以国家 和人 民利益 为重, 不断创新。
她 编写的 l 3 册科研项 目新研究成果技 术报告 中,
项是近1 0 年 完成 的 , 包括 : 海 河流 域 十 区和 潘 先后主持 完成了部 门委托 项 目和 中国气象局重点、 国 有5 海 河流域 家“ 8 5 9 1 3 ” 、“ 重中之重” 、“ 9 7 3 ” 等项 目中的l 2 个课 岳两水库汛 期旱涝 预报物 理模型 系统 、
新思维 表达了 “ 特殊领域 人才” 对 科研技能 的卓越 追 了1 3 册科研项 目新研究成果技术报告。
求, 以多年 的技 术经验与创新成果 , 为我国气候 预测
她发 表 的专 著为 国家 和社 会带来 了巨大 的社 会 出版 的 中国旱涝 的分析和长期 预报研 究 获 得了中 国气象学
海河、 台湾等十个区域 的高分 辨、 可操 抗洪救 灾先进个 ’ 。 随后, 她运 用创新 的物理统计预 制 而成 的长江 、 客观化的旱涝预报物 理模型系统的研 制技 术路线 报模型等独特方法, 成功预报了2 0 0 8 年 北京奥运会开 作、
幕 式 和 闭幕 式 的 天 气 。
及其预 报功能 , 其意义与影响深远。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I n d u s t r y Ac r o s s t h e S t r a i t s
潜心钻 研利国利 民, 孜孜不倦书写春秋
一
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气 象预 测 与人类 的生 产生 活、 经济 建 设 紧密 相 创新研究成果与数十载 积累的宝贵 经验撰 写成专著,
题, 取得了丰硕 的科研成 果 , 获 得了司局级 以上的科 十 区和潘岳两水库非汛期旱涝预报物理模 型系统 、
技进步 奖励 l 0 余项 , 荣获 中国气象局和 中央国家机关
长江 1 1 区汛期 各季 降水量和来水量聚类预报物理模
滩坑 流域 月季年 降水量 高分辨预 报物理 优 秀党员称 号、 中国气象局和 中央 国家机 关巾帼 建功 型系统 、 标 兵称号2 次、 中国气象局汛 期服务先 进个人称号2 次 模型 系统 和 新安江流域 月季 年降水量高分辨预报
这些成 果为各地 的旱 涝预测 工作提 等 荣誉。 同时还 获得世界 优秀 专家人 才、 中华 杰 出贡 物理模 型系统 , 献 爱国人士、 百佳中华科技人才奖、 世界文化名人成就 供了可靠的科学集成 多领域 中敏感性前兆因子 的预测 奖等数十种荣誉证书。 物理模 型。 她 坚信祖 国和人 民培养了她 , 她 用科技 创
新成果为 祖国和人民服务是 应尽 的责任 。 今 天, 陈菊
孜孜不倦 , 书写春秋
英还 在为我国的气候 异常变化 , 创建和优化更 多更好
在做 好本职 工作的同时, 陈菊英 还不断将 自己的 的预测物理基础模型。
。 I 海 峡 科 技 与 产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