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论文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承担着向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育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
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应通过下列途径: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新旧课程标准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揭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如我在教学西双版纳的旅游与经济时与学生谈到以下问题: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是凭借什么而发展起来的?(位置优势和动植物资源优势。
)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什么问题?(保护动植物资源。
)如果在产业发展中不注意保护环境、任意砍伐,其结果会怎样?(山变光、水土流失、动物迁徒或死亡,无景可观、游客锐减、旅游业成无米之炊。
)旅游业的衰退,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吗?(那是肯定的。
)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的减少会在当地产生什么后果?(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通过上述简短谈话,学生就逐渐建立了环境保护与当地人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在研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毋庸置疑,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给课堂教学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和话题,这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其次,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教师应根据学生研讨的内容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具体事例进行展开。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是当代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条件。
那么,作为素质教育的初中地理,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必要对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作一简略的回顾。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
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给予较明确的阐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并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份文件和条约,与会的183个国家一致承诺把建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未来长期共同发展战略。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组织承认、接受,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走向实践,拉开了人类新发展观时代的序幕。
这是本世纪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
持续发展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焦点。
科学家们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工程技术学角度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见解,各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
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最新教育文档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从九十年代至今,初中地理教材中对环境教育部分有所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个重点,要求学生把握,地理教学中老师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其内化到学生的心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共建人类生存的和谐?h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问题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活动。
中学地理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和整个社会环境是相关的,而且他们相互影响。
地理教育中涉及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基础,不论从系统性还是丰富度,都是其它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
初中地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与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比较多,但其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协调“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为当代和后代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经济文化环境。
作为以地球表层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内容的地理科学,无疑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发挥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质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将为全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做出突出的贡献,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渗透,广泛拓宽自身的领域和职能。
可持续发展要求整体性。
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地球表层整体系统和区域子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及其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即综合的自然与综合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要坚持“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这样一条重要原则。
一切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系统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帮助其树立长远的眼光看世界,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正确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长远的发展道路,初中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其观念指导着其行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指导其行为。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指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它是人地关系的最高道德水准。
关键词: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地理学科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全课程,把世界各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要素、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统一起来分析。
使我们认识到,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倡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在地理教育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层次与目标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通过地理课关于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层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使学生知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经济、社会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目前存在的大气污染、植被退化、温室效应、粮食危机、水资源缺乏、人口增长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的严重威胁。
知识层次是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层次。
2、思想层次在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识。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理解,形成系统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这三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促进学生对国策和大政方针的深刻理解。
3、行为层次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思想决定行为。
在思想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发表时间:2018-12-26T11:29:49.51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作者:吴银勤[导读] 如今的世界经济都在飞速的增长,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
初中时期的地理学科,不仅仅需要使得同学们礼物到问题,还要带领他们学会到地理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要养成他们的持续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初中时期接触地理课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培养,对未来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可持续观念。
吴银勤广东省坦洲实验中学 528467【摘要】如今的世界经济都在飞速的增长,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
初中时期的地理学科,不仅仅需要使得同学们礼物到问题,还要带领他们学会到地理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要养成他们的持续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初中时期接触地理课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培养,对未来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可持续观念。
【关键词】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082-01人类文理教育当中《全天性的制度九年义务无偿的教学初中地理授课标准》就很清楚的说过,需要把上课的学生,因为地理课程的接触,开始形成一个明确的是非观,人口资源的观点,资源环境的观点,知道要如何去协助调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不同时候使用的地理课程的书本,也是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关键,老师需要让同学都能够学会课本的内容,培养他们正确的观点,运用不同形式的方法来增强他们的地里综合素质。
那么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工作。
一、更新自我思维观念老师需要建立一个教授持续性思维的观念,这是关键的一点,所以地理授课老师都得经常性的更进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全方面的清楚持续性观点的认知,创立一个明白的授课目的,更新自己的授课方法,才能够符合于持续性授课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初中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理学科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初中地理教育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一、重视实践教学地理学科注重实践性,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地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的机会。
因此,初中地理教育需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了解地理实际。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地理景观,让他们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风、雨、霜露等自然现象对地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引入地理数据分析如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引入地理数据分析的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在线地图数据,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城市化的趋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GIS技术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数据分析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现代发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强化跨学科整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强化跨学科整合可以丰富地理教育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地理与生物学可以结合,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规律;地理与化学可以结合,研究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地理与历史可以结合,研究历史事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跨学科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念,也可以增加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初中地理教育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建设地理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观察。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地理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联系和作用。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科目,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农业的实践当中。
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可持续农业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在地理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还需要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三、地理教育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途径1. 地理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地理教育,学生能够了解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这种环保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2. 地理教育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育应当注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宣传和普及。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有机农业等。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农业的能力和习惯。
3. 地理教育促进农村的文化传承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农村地区的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农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村经济和农业文化的特点。
这种对农村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乡村的独特风貌,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四、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某县为例,通过地理教育的实践探索,该县开展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探讨
教材研究新课程NEWCURRICULUM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第二章教学内容,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基于教材进行教学内容探讨,以下就是笔者通过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的一些简要分析和探讨。
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主要包括了六个小节,分别是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以下就是笔者分别对这六个小节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小节中的教材中主要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开分析,就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和成功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包括“地球之肾”、湿地资源问题、保护湿地、课堂巩固四个小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是以洞庭湖为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湿地的含义、功能以及湿地资源问题,并引出湿地资源的保护。
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教学主要是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为例,通过治理前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展开分析与研究,以此展开其他类似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教学。
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将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特点以及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真正有效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小节主要是以德国鲁尔区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分析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于德国鲁尔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以此实现其他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六、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通过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为例,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具体表现以及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由此进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进程的教学。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成为了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一、认识可持续发展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
通过教师引导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明白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也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感受到当今世界各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珍爱环境的观念,从而开始培养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教学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了解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举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培养综合素质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开设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组织环保宣传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跨学科整合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一、初中地理教学中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资源利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1.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从多个角度渗透资源利用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以及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利用方式,如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园区、农业基地、污水处理厂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资源利用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危害和后果,以及如何通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退化等问题。
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而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育应该始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地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教学了解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通过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环境意识,并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地理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可持续城市发展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育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思考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在地理教育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使地理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亲自感受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展示一些成功的可持续城市案例,让学生触摸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成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地理教育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行动,共同清理垃圾,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地理知识,理解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相关概念。
此外,在地理教育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
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可以讨论城市化中的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他们今后独立思考问题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能源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能源发展地理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育与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结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育中如何结合可持续能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一、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通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资源、不增加环境负担、不危害人类健康的方式,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相比于传统能源,如化石能源,可持续能源具有循环利用、清洁、零排放等优点。
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可持续能源发展成为了全球所关注的焦点。
二、地理教育与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整合2.1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背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能源资源的地理背景。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地图,了解不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以及不同地区能源供需的差异。
2.2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敏感性和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能够了解能源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管理环境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厂等可持续能源设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可持续能源的优点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3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课堂互动来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问题。
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可持续能源,解决不同地区的能源供需矛盾。
三、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可持续能源案例3.1 案例一:风能发电通过学习风能发电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风能发电的原理和当前的应用情况,以及风能发电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用性和限制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风能发电的发展对于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节约能源。
推动中学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学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简介: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学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一、关注教育内容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将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使地理知识有机地链接起来。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时事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考和分析。
此外,还要加强地理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地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意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容易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
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等,拓宽教学渠道,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地理教育的质量。
因此,需要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同时,要为地理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加强与高校地理学科教师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差异,这会影响到地理教育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这些地区地理教育的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地理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建设实验室、购买教学设备等,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面对不断膨胀的城市规模和城市问题,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研究地球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为主的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二、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系1. 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地理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地理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观察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环境素养,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创新力等。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等综合能力来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可持续问题相关的地理课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地理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 链接教材与实际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城市规划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评判何种规划方案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论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摘要:初中地理教学的本质就是向学生传递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一步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对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平衡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地理教师不仅传授地理知识,还将育人观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中,从而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影响人类后代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对资源的一种利用和整合。
换句话说,就是对我们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要加以保护,以确保子孙后代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呢?就这个问题会给出相关答案。
一、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资源现状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课上,老师在说起我国国土资源的时候,总是充满自豪感。
比如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土资源也是世界上的前几名,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但是以往的初中地理课上的教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均资源占有率全世界最低这个事实。
我国虽然地产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
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对我国资源现状重新认识。
再者,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都很落后,人们在资源开发上还比较原始,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环境也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从资源大国到人均资源匮乏上转变。
我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再持续之前的原始开发技巧,应该以节约资源,关爱环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的同时,将我国的资源有节制地开发利用。
二、环保意识需从点滴抓起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雾霾天气、沙尘天气、气候变暖以及其他由于环境恶化导致的不可逆事件正在一步步吞噬我们的家园。
这都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肆意破坏的结果。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围绕环境和生态两方面展开,由于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极度污染,初中地理课的教学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只教给学生国家地理概貌和常规地理知识,而是要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知道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初中教学论文 在自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设计“支架”
在自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设计“支架”原苏联心理学家淮果茨基研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经过启发也许明天能独立完成任务。
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学生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组织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是让教师明确教学应该在哪里展开,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阶梯的设置,到教学进程的控制,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优点也有它的不足。
由于支架的设计是一小步、一小步递进的,这当然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有一些思考,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得到过分的强调。
太强调教师(或教)的作用,就会忽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习者实际已达到的水平(现有水平)和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还隐含着第三种水平,即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自学)可以达到的学习水平,我们把它称为自学水平。
这个自学水平和现有水平及潜在水平之间也是有距离的,特别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是如此。
我们把介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和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自我发展区;而介于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自学)可以达到的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潜在发展区。
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组织数学教数学时不应笼统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而是在最近发展区的后一部分,即潜在发展区进行更好。
在学生的自我发展区,教师的作用应以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促进学生自我能力提高为主,当学生通过自我不能再提高其认识水平时,说明他们已达到自我发展的极限,接下来才是他们的潜在发展区。
论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教法
论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教法发表时间:2017-06-05T16:54:06.2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作者:罗海[导读] 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法问题进行探讨。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第三初级中学637100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
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
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是当代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条件。
那么,作为素质教育的初中地理,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必要对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作一简略的回顾。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
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给予较明确的阐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并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份文件和条约,与会的183个国家一致承诺把建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未来长期共同发展战略。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组织承认、接受,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走向实践,拉开了人类新发展观时代的序幕。
这是本世纪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
持续发展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焦点。
科学家们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工程技术学角度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见解,各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
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其科学性含义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
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距。
地理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全国乃至某个区域,只有实现了区域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全世界的持续发展,因此,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区域的持续发展。
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在地理教育中有序地、深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乡本土得到发展,全地区、全国才能得到发展;世界各国间协调、均衡的发展,乃实现全球的发展。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
即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地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
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
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永续利用的程度是区域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恶化的环境会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故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又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资金和技术,故经济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个具有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地理科学的特点恰恰是以区域为基础,把区域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阵地。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特点,研究内容侧重层次较高区域:世界——世界分区地理,中国——中国分区地理。
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排教材,这是对传统地理教材的重大变革。
教材中列举了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这些足够的人地关系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必要的,但未能从区域持续发展观点,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与地共同持续发展观念,不利于跨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的培养。
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例如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庞大人口、相对短缺的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这是指导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中许多内容涉及当今地理教育,对中国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增强参与观念,培养学生为实施21世纪议程参与能力,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由于有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别大,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为此,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
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口的适度增长,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
九义初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
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
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需要解决资源永续利用与其高消费水平相协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则是在满足其最低需求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即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互为因果。
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若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便受到限制;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生长需要的满足,无从谈及资源的保护。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下观点:
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等部门)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有足够水平。
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
②控制人口数量,实现适度人口增长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③加强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实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持续开发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相结合原则。
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鉴于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以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为重点,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卫生、教育、福利、保险、防灾救灾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