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二)【圣才出品】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查阅文献)
第3章查阅文献3.1 复习笔记一、查阅文献活动(一)需要明确的问题及意义1.需要明确的问题(1)信息从哪里发现要获得信息一般是需要借助期刊文献索引等参考书目的,计算机查询也常常被用来挑选文献和鉴别那些最有用的材料。
(2)在信息找到后应做些什么该问题是有关信息如何组合和概括,如果一个报告的内容是有关正在研究的课题的,那么它必须以某种有效的方式被保存下来。
(3)是什么构成这些信息要回答本问题,需要对报告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并做出判断,然后将从相关报告中的到的信息进行组合。
2.查阅文献的意义(1)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2)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3)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4)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5)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6)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7)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二)过程研究课题初步明确之后的活动,通常就如图3-1的流程图所示的,按照箭头所指方向依次进行。
图3-1 查阅文献活动流程图二、集中和总结信息(一)集中信息在通过文献搜索查出和浏览有关的材料后,研究者要考虑怎样处理信息。
有许多记录信息的形式或程度能帮助我们从已有的研究中集中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书目登记(1)概述书目登记一般是摘要或总结的一部分。
对每一篇读过的相关报告应做好完整、准确的书目登记,这将有利于节省时间和减少混乱。
为便于快速查找,可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将书目登记写在3×3的卡片上。
(2)包含信息①作者的姓名;②报告(文章、书籍等)的标题;③关于出版的情况:地点、出版者、出版日期或者一篇文章所在期刊的卷数及日期;⑤如果文章是在一本期刊上的话,要登记它所在的页码。
2.摘要或总结(1)概念摘要是根据具体领域对从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总结。
(2)组成部分一般由书目登记、问题、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组成。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地研究的方法)
第11章实地研究的方法11.1 复习笔记一、现场研究(一)现场研究的意义1.透过直接观察等活动,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的完整情境脉络;2.第一手经历能使研究者思想开放,不断适应新发现,并且采取归纳的方法;3.通过现场研究,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到日常不太注意的事情。
(二)基本要求1.进入研究现场,研究者需要有勤劳、耐心和技能。
研究者需要和现场的人们磋商以进入现场,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并且慢慢地搜集适合其研究兴趣的资料。
2.如果进入某个现场碰到困难,研究者可以继续尝试下去,试着继续和现场的人们磋商。
并没有一定的规定,决定什么时候研究者该放弃某个场所,而改换另一个场所。
(三)基本原则1.研究者要坚持,持续地寻求进入现场;2.研究者进入现场要有弹性,如果最初的想法行不通,尝试不同的计划或新的方式;3.研究者要有创意,例如送研究对象小礼物或卡片等。
(四)基本策略1.暗中的策略当研究者无法通过商议进入现场,或该场所是对局外人封闭的场所,研究者即在暗中进行;2.公开的策略(1)含义公开的策略是指获得进入现场观察的允许。
这种方式较少产生研究伦理上的问题,大多数定性研究者倾向于采用这种公开的策略。
在教育研究中,一般以用公开的策略为多。
(2)注意事项进入公众的场所研究时,对于那些只随意接触的人们,研究者不需对他们介绍自己是研究人员和解释研究目的;而对于那些将有持续关系的人们,研究者应该对他们介绍自己,尤其在人们开始怀疑其研究的意图之前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
有学者认为,实地研究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常常是暗中的、秘密的,其原因是:(3)实地研究常采用暗中、秘密方式的原因①许多研究者通常是因个人的兴趣先进入某个现场看看,而后才决定正式进行参与观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研究者预先告知现场的人们他可能在这里进行研究,否则在进入现场的初期,即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无意的欺骗。
而且,研究者最初使用暗中进入的策略,常只是为了无干扰地进入某个现场,等到他与研究对象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即可能告知其研究的意图和兴趣。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定量研究的设计)
第4章定量研究的设计4.1 复习笔记一、研究设计的目的(一)目的1.提供研究问题的答案(1)研究应该是有效的,这包括它能解释结果,并且通过这些结果来回答或揭示研究的问题;(2)好的研究设计有助于理解并解释研究的结论、保证研究者获得有用的结果。
2.控制差异(1)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是一样的得分或量度。
同时,应该看重任何一个变量的差异,它可能受任何一种因素的影响。
(2)在定量研究中,可采用设计程序来控制差异。
(3)控制差异意味着能够解释或说明由研究变量而产生的差异。
(4)差异具有数量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差异的区分有助于考察研究中的变量。
(5)在定量研究中,应尽可能将差异量化,并按照各种理由将差异区分。
差异可以被量化为一个正实数,零差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相同。
(二)控制差异的方法控制差异共有4种方法。
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彼此组合运用。
1.随机化(1)随机性假设①举例化学教学研究中同样的教师对90名学生进行教学,以30个学生为一个班分3个班,每一个班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假设这90名学生代表了一个总体中的典型样本,而不是不同能力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组合,那么对于化学测试水平就可能有一些影响。
30个学生被任意地安排到某一种方法的教学班中,如图4-1所示,这样,能力水平被随机地分布在3种方法的班级中。
图4-1 随机方法控制能力水平图②解释人们期待在每一个班级中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能力水平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透在这3个班级中,并且这一影响对于所有3个班级都是相同的。
尽管这一做法只是分散能力水平的影响,但由能力水平引起的差异不是由研究者决定的。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也被称为随机差异或固有差异,是指由随机分配或随机选择所产生的同有的或自然的误差。
随机性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通常,有机变量就是这样被控制的。
2.建立一些条件或因素作为自变量(1)设定自变量因子在如图1的设计中,按照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3组,如果能力水平测量是有效的(可能是最近的一次智商测试中的得分)学生也就能按能力水平进行分组。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第1章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研究的意义(一)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1.人类活动的层次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活动。
其中,有意识的反思是指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
2.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3.教育活动的发展教育活动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千年的历史。
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1.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1)教师专业化的提法越来越普遍化;(2)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1)传统的教育①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②班级授课制具有非针对性、去个性化的弊端。
(2)现代教育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
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1)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探索和研究。
(2)了解和熟悉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研究的过程(一)教育研究的步骤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和研究过程提供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1.确定问题;2.查阅文献;3.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5.推导结论。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2章 定性研究资料的分析)【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上两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对待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 的观点,即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又是辩证的,复杂的。
②演绎 演绎和归纳一样,有其局限性。要想由演绎得出正确结论,需保证有真实的前提,否则 便不可靠。同时,如果只限于演绎,而不对新情况做具体分析研究,演绎结论的意义极为有 限。 因此,必须把归纳和演绎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对材料进行研究时两者要有 机统一地加以综合应用。 (2)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是运动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分析是通过分解认识对象,从认 识现象到认识本质的思维运动。而综合则是通过联合认识对象的要素,从认识本质到认识对 象整体的思维运动。分析和综合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揭露事物的矛盾。 ①分析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分析要认识本质,须从分 析现象入手,它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先是从分析现象到认识本质,接着将初级的本质逐步 深化到根本的本质。 ②综合 综合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联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它有直观模型的综合、原理 模型的综合和数学模型的综合三种。 分析方法着眼于局部研究,可能会造成某些人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弊病。而综合方法离 开分析也无从进行。所以在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对材料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到两者既对立又 统一,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3)科学抽象 ①科学抽象的过程 科学抽象的直接起点是经验事实,它一般要经过分离—提纯—简略三个环节,分别介 绍如下: a.分离 即暂时不考虑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其他各个对象之间各式各样的总体联系,把研究对象分 离出来,它的实质就是从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从探索某一规律性出发,撇开研究对象同客 观现象的整体联系。 b.提纯 即在思想上排除那些模糊基本过程、掩盖普遍规律的干扰因素,从而使我们能在纯粹的 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0章 比较研究)【圣才出品】
第10章比较研究一、选择题1.关于比较研究的本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比较研究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选择更加科学可取的对象,从而探索规律B.比较研究仅是一种收集信息资料的手段C.比较研究是对教育现象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D.比较研究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答案】D【解析】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僚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比较,也是一种认识。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英国学者认为教育比较研究方法分为()。
A.经验范倒法、历史和解释法B.同类比较研究、异类比较研究C.纵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D.定性分析比较、定量分析比较【答案】A【解析】英国学者把它归纳为经验范倒法、历史和解释法;我国学者们一般将教育比较研究法分为以下三类:根据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分为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为纵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
3.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关系分为()。
A.经验范倒法、历史和解释法B.纵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C.定性分析比较、定量分析比较D.同类比较研究、异类比较研究【答案】B【解析】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为纵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
4.下面关于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保证可比性B.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保证资料的主观和客观的一致D.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答案】C【解析】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a.要保证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b.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于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客观性;能反映普遍情况,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具有典型性;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科学的比较,不能限于罗列一些表面的异同现象,也不能抓了细枝末节而忽视了本质的东西,而是需要理性思维。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4章 行动研究)【圣才出品】
第14章行动研究一、选择题1.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中,三级指的是()。
A.市教育机构、县教育机构、乡镇教育机构B.县教育机构、乡镇教育机构、中小学学校教研室C.市教育机构、区教育机构、中小学学校教研室D.县教育机构、区教育机构、中小学学校教研室【答案】C【解析】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这里所说的“三级”,指市、区教育机构(如教科所、教育学院、教研室等)和中小学学校教研室。
课题组一般由三部分人组成,即行政领导干部、有某方面专长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
二、简答题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答:(1)为行动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是指,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科学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
行动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所以“为行动而研究”的旨趣要求行动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循复的过程。
(2)对行动的研究“对行动的研究”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行动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行动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僵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
它不但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有对实践问题的敏感能力、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
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行动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两个案例)
第13章两个案例13.1 复习笔记一、个案研究的实例(一)此个案研究的设计特点1.用典型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2.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几年的研究;3.用多元的资料的来源及多种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效度等。
(二)背景对迈克来说,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实在是件无比困难的事。
一些课程他根本就跟不上。
但是,在数学课上,他总是第一个做完考试卷的学生。
他解释说:“我喜爱数学,而且每次都能在十分钟左右就做完试卷,可是我却学不好其他的科目”。
他在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听说“以经验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迈克坦承:“我确实是只为逃避我不喜欢的课程才去参加聚会的”。
但是听过EBCE的解释后,迈克很快被这个观念说服了。
他不但喜欢“在工作中学习”的想法,而且认为这个方案可以让他以自己的速度来工作。
没有学分、无需教师的这一想法,也深深地吸引了他。
迈克把一些描述性材料带回家给父母看。
他们于是也陪着迈克去EBCE的学习中心参加了一个晚班,以对方案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经过两年的方案训练,迈克已经是个高年级的学生了。
他的父母也想让他弟弟参加这一方案。
去年,EBCE的早期测验证实了迈克的学校经验相当参差不齐——有些学科学得好、有些学科学得差。
他的阅读和语言成绩比他学校里低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还要差,但在学习技能上他却显出高于平均水准的能力,而且证明了他在数学方面的超凡才华。
上学年初,在迈克开始进入EBCE方案中时,EBCE工作人员认为迈克过于好动、谦卑、缺乏自信心、对健康和身体外表漠不关心。
他们还判断迈克有严重的写作障碍。
后来EBCE 负责迈克学习的主任为他设计了一个学习计划,以建立他的沟通能力,同时鼓励他探索多项职业计划。
这次,他把当地的动物园当作资源,访谈动物园的经理,并对阿拉斯加的棕熊进行了仔细研究。
迈克还加入自愿参加的探索者童军俱乐部,定期帮助动物园做些事情。
迈克说:“我确实喜欢和熊在一起。
它们真顽皮。
你们知道吗?当它们靠在栏杆上摩擦茸毛时,就像在拉小提琴。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9章 文献研究)【圣才出品】
第9章文献研究一、选择题1.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教育论文集B.教育年鉴C.教育辞书D.教育专著【答案】B【解析】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2.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A.选题B.写出论证报告C.文献检索D.制定课题计划【答案】C【解析】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材料,从而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3.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
A.原始性B.主观综合性C.客观报导性D.客观系统性【答案】B【解析】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更加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主观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4.同其他文献相比,二次文献具有()。
A.原始性B.客观报导性C.主观综合性D.客观系统性【答案】B【解析】二次文献具有客观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5.教育研究中的三次文献又称()。
A.原始文献B.检索性文献C.参考性文献D.资料来源【答案】C【解析】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
二、名词解释1.文献答:文献,指记录已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
2.文献法答:文献法,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其不直接参与和接触具体活动,故称非接触型研究方法。
广义的文献研究法既包括定性研究,又包括定量研究。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2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圣才出品】
第2章研究问题的确定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主要来源的一项是()。
A.社会实际发展需要B.学科建设需要C.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D.历史发展规律【答案】D【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有: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②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③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④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⑤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⑥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⑦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2.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包括()。
A.基础性研究课题、实践性研究课题B.理论性研究课题、实践性研究课题C.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D.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答案】C【解析】按照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来分,教育研究课题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基础性研究课题;二是应用性研究课题。
主要包括那些为基础理论寻找各种实际应用可能性途径的课题,是以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的。
3.选题的实践基础是()。
A.一定的事实依据B.客观真理C.主观意愿D.实践基础【答案】A【解析】选题的现实性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
选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4.对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没有直接联系B.研究假设的叙述是直接从研究问题的叙述中产生的C.研究问题的叙述比研究假设的叙述更具操作性D.研究问题就是研究假设【答案】B【解析】一个好的有价值的研究假设的提出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假设,因此研究假设的叙述是直接从研究问题的叙述中产生的。
5.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A.科学性B.推测性及表述的明确性C.可检验性D.科学的世界观【答案】D【解析】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应具有:①科学性。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2章研究问题的确定2.1 复习笔记一、研究问题的选择(一)意义1.选择问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2.问题决定了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3.在教育领域中,选择一个好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途径研究问题必须出自对某领域的研究兴趣和从事研究的内部动机。
为完成毕业学位的论文,研究生选择研究问题往往注意以下的途径:1.密切结合某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分支方面的问题;2.通过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到某一个研究项目中,并对问题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逐渐产生研究兴趣。
(三)要求(1)研究问题必须对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有些方面要涉及教育领域;(2)如果研究的题目涉及一个论点时,要考虑它的开创性;(3)研究中重复研究的价值依具体的领域和研究条件而定;(4)研究的问题应具有实践的或理论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的陈述(一)问题陈述的形式1.分类叙述(或描述)的形式和问题的形式。
2.要求必须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
3.举例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4、5、6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二)问题陈述的要求1.陈述应该指明总体的中心议题和问题的前后背景。
2.陈述应辨认清楚研究计划中的关键因素。
3.再次陈述问题时,必须界定相关术语。
4.陈述要精确和无可置疑。
(三)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1.常量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2.变量变量是在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和条件。
任何一个特定的研究都不会只局限于一种变量。
变量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因变量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如学科成绩,它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
(2)自变量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从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它是因变量的原因。
(3)有机变量有机变量用来表示研究中个体的先天特征,它不是一个随机分配到个体中的变量。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6章 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选择题1.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A.前实验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二、简答题1.设想一个或两个实验因子,结合你所了解的某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个采用等组法的教育实验计划。
答:等组实验法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等的班或组,作为实验对象。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被试分别施加不同实验因子的影响,使两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然后对不同实验因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观测比较。
以某小学为例,比较两种方法——讲解法与操作法对小学生自然常识知识学习的影响。
对实验班采用操作法进行自然常识教学,对照班则为传统的讲解法。
同时其他条件保持平衡。
实验后再对两班作复测,比较两班的成绩的差异。
2.简述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可以把教育实验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因素设计(仅含有一个自变量),具体包括前实验设计、准(类似)实验设计和真实实验设计;另一类是多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多个自变量)。
(1)前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①单组后测设计,也称单一性个案研究a.特征:只有一组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将后测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b.局限性:这种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因此内外在效度都不高。
②单组前后测设计a.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b.优点第一,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第二,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5章 实验研究)【圣才出品】
第5章实验研究一、选择题1.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适用于()。
A.系统理论性研究课题B.决策性研究课题C.应用性研究课题D.探索性研究课题【答案】D【解析】探索性实验。
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
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可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强的创新性。
这类研究课题,有科学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条件控制,比较规范的实验程序以及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处理,寻求尽可能大的内部效度,并以科学理论解释实验结果。
2.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实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四大领域的分类标准是()。
A.研究问题的性质B.研究的目的C.研究的阶段D.研究方法上是否定量【答案】A【解析】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实验研究和历史研究。
3.实验研究的情境和被试的代表性主要影响实验的()。
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B【解析】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对外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其一是取样偏差,被试取样没有代表性;其二是实验情境对被试的影响。
4.实验研究的重点放在()。
A.变量之间的关系B.阐明教育理论C.解释教育现象D.阐明教育事实【答案】A【解析】在实验研究中,重点应该注重变量之间的关系。
5.下列有关教育实验的陈述错误的是()。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答案】A【解析】为了实现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必须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是从以下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
一条线索是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另一条线索是,教育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展而来,并发展形成为当今教育实验的两种基本范型。
6.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准实验设计)
第6章准实验设计6.1 复习笔记一、准实验研究的含义及效度问题(一)准实验研究的概念1.真实验“真”实验设计是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的实验设计。
2.准实验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它是相对于真实验而言的。
(二)效度问题1.效度问题(1)准实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本身,将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效度。
(2)准实验研究中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这将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
准实验研究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2.避免方法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处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二、准实验的基本类型(一)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1.概念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2.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图解如下:这种设计表示:一个试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同时另一个试验组作为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对实验组G 完成实验处理不久,同时对两个试验组实施后测。
这种设计可以推广为包括任意次的实验处理,对于k次实验处理,这种设计需要K+1个试验组:3.实验效度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
(1)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可能产生于实施实验处理前挑选被试的偏差和缺少前测。
(2)避免的方法要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这些资料虽然不能消除被试挑选上的偏差(假设存在),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
(二)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实验设计除了对被试也实施前测外,其他方面与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相似。
1.最简单的形式仅需要两个试验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假如不含有控制组,那么此设计称为前测—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圣才出品】
第 1 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一、选择题 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 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答案】A 【解析】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 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通过教育科研,能够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从而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4)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校本培训,能够提高广大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 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可以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 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培训角度看,参加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培 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5)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教育科研可以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信息,可以进行超前论证,可以 开展实验探索,提供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6)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 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教育科学 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比较研究)
第10章比较研究10.1 复习笔记一、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一)比较研究法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最初运用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1.萌芽阶段(1)古希腊色诺芬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
(2)西赛罗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4)突尼斯的伊本·卡尔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
(5)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6)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蒂,法国的狄德罗、孔多塞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7)19世纪以前,少数杰出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但又是不自觉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作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比较研究。
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1)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
(2)代表人物法国的朱利安、美国的霍拉斯·曼、英国的马修·阿诺德等。
(3)特点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
比较分析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3.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2)具体表现①康德尔认为比较研究应从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②汉斯、施奈德、马林森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4.成熟阶段(1)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方法。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1章 实地研究的方法)【圣才出品】
第11章实地研究的方法一、选择题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事件取样记录法B.日记描述记录法C.时间取样记录法D.行为检核记录法【答案】B【解析】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观察者深入到观察的客体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参加其中的活动,使该集体中的人们把他视作集体的一员,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他。
观察者便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观察课题的深层结构及其关系,了解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观察者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
因此,最适宜的记录方式应该是日记描述记录法。
2.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的优点是()。
A.更具客观性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C.更有利于研究深层次的复杂问题D.更易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答案】C【解析】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性强、可以深入了解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重复解释,使被调查者了解问题的实质。
3.访谈过程的标准化是()访谈调查最显著的特点。
A.结构性B.重复性C.集体性D.系统性【答案】A【解析】结构性访谈是对各种条件要进行控制,规范的访谈,访谈过程标准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4.下列不属于访谈调查特点的是()。
A.灵活性强B.调查具有匿名性C.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D.可以使用复杂的访谈提纲【答案】B【解析】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而不受书面的语言文字的局限;访谈提纲是在访谈前已经完善的,因此准备比较充分。
二、简答题1.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答: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分,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参与式观察的优点①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3章 查阅文献)【圣才出品】
第3章查阅文献一、选择题1.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教育论文集B.教育年鉴C.教育辞书D.教育专著【答案】B【解析】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2.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A.选题B.写出论证报告C.文献检索D.制定课题计划【答案】C【解析】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材料,从而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3.第一手文献是指()。
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检索性文献D.参考性文献【答案】A【解析】记录在非正规物理载体上的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源信息叫做零次信息,比如书信、论文手稿、笔记、实验记录、会议记录等,这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和无规则的信息。
4.题录、书目、索引、题要和文摘等属于()。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答案】B【解析】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5.文献检索中的跟踪法,指的是()。
A.逆查法B.顺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答案】C【解析】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
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6.一般来说,中学的中国历史课本是()。
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答案】B【解析】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定性研究)
第8章定性研究8.1 复习笔记一、定性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理论基础(一)概念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基本特征1.定性研究是整体性的研究定性研究者以整体的观点进行研究,他们不将研究的场所、人们或团体缩减为变量来处理,而是将现场所有的人、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整体的观念可以随时引导研究者认识教育现象相互依赖的性质,其研究发现可能比部分的总和要大得多。
2.定性研究是“自然式的探究”定性研究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作自然式探究,并非人为地控制任何变量。
对事实、文献的整理也好,与被研究者交谈,观察某种教育现象和参与某种教育经验的过程也好,其基础都要求在一种自然的情境中展开。
3.定性研究是“描述性”的研究定性研究的资料大多是文字形式的描述性资料,这些资料被称为软性的资料。
其内容包括:文本资料、现场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图表、录影带等。
这些资料提供有关场所和客观现象的厚实的描述。
4.定性研究是注重过程的研究定性研究者关心的不仅是事情的结果,而且关心现象的过程。
而且,定性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研究焦点。
研究者在进行研究之前,并不假定他们已经充分地知道研究的重点所在。
5.定性研究是“弹性”的研究定性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是弹性的和临场性的。
研究的问题不是由操作定义的变量来界定,而是在现场进行研究时逐渐呈现而成的。
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之后,才逐渐澄清和判断研究的有关意义,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展和确定研究问题。
6.定性研究是开放式的研究定性研究的探究程序是开放的和见机行事的,需要参照在现场情境所搜集的事实持续地定义研究的方向。
7.定性研究是“人性化”的研究定性研究者常能体察到人们的内在生活、道德努力以及人们的成功和失败。
定性研究者透过每个场所和每个人,都能从中探究某种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内涵和意义。
8.定性研究是“非判断”的研究对定性研究者而言,所有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研究者不是要寻求真理或标准,而是仔细地了解人们的观点;研究者需有意识地放弃个人对任何特定对象或场所的价值判断,以避免对他们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适当或不需要的价值判断。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8章 定性研究)【圣才出品】
第8章定性研究一、名词解释1.归纳答:在运用科学归纳法时,要判明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它有两个明显特点:①二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②因果联系是必然联系,只要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以上两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
对待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又是辩证的,复杂的。
2.演绎答:演绎和归纳一样,有其局限性。
要想由演绎得出正确结论,需保证有真实的前提,否则便不可靠。
同时,如果只限于演绎,而不对新情况做具体分析研究,演绎结论的意义极为有限。
必须把归纳和演绎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在对材料进行研究时两者要有机统一地加以综合应用。
二、简答题1.简述定性研究的内容。
答:定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研究。
在定性研究中,主要的逻辑方法及其应用分别如下:(1)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反映着人们认识事物的两条方向相反的思维途径:归纳本质上是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本质上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两者的共同本质特征都是为了解决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矛盾。
①归纳在运用科学归纳法时,要判明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它有两个明显特点:a.二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因果联系是必然联系,只要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以上两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
对待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人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又是辩证的,复杂的。
②演绎演绎和归纳一样,有其局限性。
要想由演绎得出正确结论,需保证有真实的前提,否则便不可靠。
同时,如果只限于演绎,而不对新情况做具体分析研究,演绎结论的意义极为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0.教师将一个上课迟到的学生拒之(教室)门外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受教育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申诉权 【答案】A
11.我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教师是( )。 A.官吏 B.士 C.卜筮者 D.祖先 【答案】B
D.维新运动时期
【答案】D
16.“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是( )的观点。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郑观应 【答案】A
17.清末癸卯学制中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是( )。 A.蒙养院 B.蒙养园 C.幼稚园 D.蒙学堂 【答案】A
7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我国一些城市青少年犯罪情况反映,13 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年龄,说明( )的 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关键期 D.差异性 【答案】C
5.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 18、19 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
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2 / 84
圣才电子书
22.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 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 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 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 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答案】C
23.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 )。 A.使天赋得到发展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答案】C
7.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答案】D
3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了什么观点?( ) A.因材施教 B.由博返约 C.学思并重
5 / 84
圣才电子书
D.启发诱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13.“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 )时趋于完善。 A.元朝 B.明朝 C.学思并重 D.启发诱导 【答案】A
B.社会本位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答案】D
6.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的教育改革是( )。 A.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D
2.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是转化的( )。 A.方法和条件 B.出发点和条件 C.起点和途径 D.途径和方法 【答案】B
1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教育救国”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忽视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无作用 D.作用不大 【答案】B
8.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9.小王被同学揭发私拿了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下面是老师 和小王的对话:
老师:“小王,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 小王:“第五次了。” 老师:“你为什么不改呢?” 小王:“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 如试图对李进行教育,教师应从哪方面入手?(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C
14.在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 )。 A.马礼逊学堂 B.英华学堂 C.英华学校 D.宁波女塾 【答案】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清末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最早颁布是在( )。 A.清末新政时期
6 / 84
圣才电子书
B.辛亥革命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洋务运动时期
18.1937 年 8 月,国民政府提出的使中国教育事业在战争中得以保存的教育方针是 ( )。
A.三民主义 B.民族、科学、大众 C.战争须作平时看 D.保存教育 【答案】C
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不包括( )。 A.文教统一政策 B.教育目的培养工农知识分子 C.理论联系实际 D.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答案】D
9 / 84
圣才电子书
B.改造社会、国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使人身心健康
D.“使人得救”
【答案】A
24.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总纲是( )。 A.《国民学校章程》 B.《学制令》 C.《教育敕谕》 D.《帝国大学令》 【答案】C
20.“勤于工作,俭以求学”是( )运动的宗旨。 A.平民主义 B.科学主义 C.工读主义
8 / 84
圣才电子书
D.民族主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C
2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 )。 A.身心和谐的公民 B.英明的治国者 C.保家卫国的战士 D.雄辩家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