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应纳入_环境保护法_立法目的_竺效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特制定本纲要。

第二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区域和全球生态环境,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共同保护地球家园,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发展。

第七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严格执法,保护环境资源。

第八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民主参与,加强公民环保意识,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提倡绿色旅游,促进绿色出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第十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第十一条加强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违法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第十三条推动生态修复,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治理,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十四条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生态治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促进绿色发展与循环利用第十五条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能源消费革命,提高能源效率。

2023年新环保法试题库及答案

2023年新环保法试题库及答案

2023年新环保法试题库及答案一、正误判断题(A或者B选项中只有一项对的,请在答案中填写相应的英文字母。

每题1分,共20题)1.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

(参考答案:A)A. 对B. 错2. 新环保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通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涉及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参考答案:A)A. 对B. 错3. 新环保法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参考答案:B)A.对B.错4.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用有助于节约和循环运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答案:A)B. 错5. 环境保护坚持防止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参考答案:B)A.对B.错6. 新环保法规定:一切部门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参考答案:B )A.对B.错7. 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参考答案:A)A.对B.错8.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答案:B )A.对B.错9. 新环保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答案:A)B.错1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监督管理。

(参考答案:A)A.对B.错11. 新环保法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参考答案:B)A.对B.错12. 新环保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保护宣传日。

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

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

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组织体系和机制,明确了实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
该纲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的分类和防治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水污染治理,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程序,要求项目建设者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6.《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促进法》
该法规定了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则和实施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加强资源管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环保法》全文

新《环保法》全文

新《环保法》全文中华人民国主席令第九号《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国主席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环境资源法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开大学

环境资源法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开大学

第一章测试1.按照环境要素对环境进行分类,如下环境分类正确的是()A:城市环境B:水环境C:大气环境D:乡村环境答案:BC2.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人居保障。

()A:对B:错答案:A3.以下哪些是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A:气候行动B:消除饥饿C:廉价和清洁能源D: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答案:ABCD4.以下哪些是绿色经济的原则()A:遵守生态红线B:节约资源和能源C:内化“外部性”D:决策时统筹兼顾答案:ABCD5.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在首位。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以下哪些是我国环保法的基本原则()A:公众参与B:综合治理C:损害担责D:保护优先答案:ABCD2.我国采取()环境管理体制?A:地方监管B:分级、分部门监管C:统一监管与分级、分部门监管相结合D:统一监管答案:C3.环境法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以下哪些是最终目的?()A: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B:保护公众健康C:保护和改善环境D: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答案:AB4.损害预防措施可以体现为以下哪些制度()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清洁生产制度C:环境保护责任制度D:三同时制度答案:ABCD5.环境管理体制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环保督察,外部监督指环保监察。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下列环境标准中属于强制性标准的是()A:环境监测方法标准B:环境基础标准C:环境质量标准D:污染物排放标准答案:CD2.排污单位申请排污许可证,需要向核发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包括:()A:排污许可证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B:自行监测方案C:排污许可证申请表D: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答案:ABCD3.下列关于排污许可证管理的表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排污单位,不需申请排污许可证B: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C:生态环境部确定负责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核发环保部门、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D:生态环境部对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及其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和排放口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答案:C4.我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的应税污染物包括:()A:大气污染物B:水污染物C:固体废物D:噪声答案:ABCD5.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下述活动的总称。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标准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标准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单位:姓名:得分:一、选择题(30 个小题,共 30 分,每个小题 1 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6 月5 日为。

(C)1. 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起施行。

每年A、2014 年 10 月 1 日;联合国环境日B、2014 年 11 月 1 日;世界环境日C、2015 年 1 月 1 日;环境日D、2015 年 1 月 1 日;世界环境日、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

(ABC)A、技术;B、设备;C、材料和产品;D、工艺;3.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

(ACD)A、预防为主;B、防治结合;C、综合治理;D、公众参与;4.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 CD )A、社会教育机构;B、职业技术学校等;C、教育行政部门;D、学校;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

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和负责。

(B C )A、科学性;B、真实性;C、准确性;D、及时性;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AB)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ABC)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B、资源综合利用;C、环境服务;D、环境保护研发;8.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AC)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B、地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D、国家环保部;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浙江宁波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公需课答案高分

浙江宁波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公需课答案高分

1.()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 就将被征收的特别关税。

(1.0分)A. 碳税B. 碳关税C. 环境税D. 资源税我的答案:B V答对2.全球每年1260万死亡人数中,有()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1.0 分)A. 10%B. 23%C. 32%D. 35%3.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科普图书是()。

(1.0分)A. 《封闭圈》B. 《增长的极限》C. 《只有一个地球》D. 《寂静的春天》我的答案:D V答对4.()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0分)A. 人与自然C. 人与社会D. 人与人工自然5•通过金融契约将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是()。

(1.0分)A. 绿色信贷B. 绿色债券C. 绿色发展基金D. 碳金融我的答案:B V答对6.在水体中开展的水产农牧化的产业被称为()。

(1.0分)A. 白色农业B. 蓝色农业C. 绿色农业D. 棕色农业我的答案:B V答对7.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的是()。

(1.0分)A. 煤炭C天然气D.太阳能我的答案:B X答错8.()是环境权的核心,是指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嫌烟权、亲水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

(1.0分)A. 环境资源使用权B. 环境状况知情权C. 环境参与权D. 环境侵害请求权9.从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

( 1.0分)A. 发展低碳经济B. 推进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C.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D. 发展共享经济我的答案:A V答对10.()成为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的第三种空气污染问题,已被列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最大危害之一。

(1.0分)A. 室内空气污染B. 石油型(或交通型或氧化型)污染C•混合型污染D.特殊型污染我的答案:A V答对11.()通过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一一《改变我们的世界一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前言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政策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制定,明确了大气污染的预防和控制责任,规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考核、处罚、执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该法的出台,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有效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2.《水污染防治法》该法旨在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水污染。

该法规定了全民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明确了对水污染的排放、处置、监测等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加强了水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措施。

3.《土壤污染防治法》该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旨在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该法明确了土壤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土壤污染的监测、修复、治理等内容,推动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4.《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该制度是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国家生态安全而制定的。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按照生态系统类别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对其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管理。

该制度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原则和管理办法,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生态补偿政策1.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者的参与和贡献。

该机制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方式给予生态保护者相应的回报,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效果。

2.生态公益林制度生态公益林制度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水源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制度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各类生态公益林资源,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移民政策生态移民政策旨在解决生态环境脆弱区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引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环境保护的基石。

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系统安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进行了明确规定。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并对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标准进行了限制。

水污染防治法则要求建立和完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保护了环境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中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之一,它要求在建设项目和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充分考虑和合理解决。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1. 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管,约束不法行为人。

通过法律的约束力,能够推动各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 保护生态资源: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的现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环保法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整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新环保法在原有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合与完善,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法律体系,从行政管理、法律责任、经济手段等多个方面规范了环境保护工作,强化了环境保护的实施和监管。

2.提高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水平:新环保法明确了行政管理的程序与要求,规定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范围、权限和程序,保障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益保护。

此外,新环保法还增加了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允许环保组织和相关利益方对环境污染行为提起诉讼,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法治化、公正化。

3.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新环保法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监管和追责力度,明确了企业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法律规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要求,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同时采取了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鼓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这将有助于激励企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使其积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环保法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法律要求各级政府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等措施,鼓励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这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新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力度,明确了环境保护监管的职责和权限,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测、检测和治理力度,注重加强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的效能和有效性。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与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法规的制定目的、具体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首先,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在过去,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家不断深化环境法规,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其次,环境保护法规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原则、政策和措施。

例如,《环境保护法》确立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和“污染者负担”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则规定了相关行业的排污标准和治理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还有一些法规规定了环境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执法力度,以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法治化程度,强化了环境监管的力度。

法规的制定促使各级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相关行业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国家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使得环境治理的效果更加显著。

其次,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为了达到法规规定的环境标准,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治理改造。

这就推动了环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催生了一批环保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例如,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水处理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等,都是在环境保护法规推动下迅速崛起的产业。

此外,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环境保护法》。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述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生态安全,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二、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 目标一致性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层面确保了环境的保护,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人们对环境的深刻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2. 相辅相成性环境保护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立法、执行等方面的规范,环境保护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推动了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3. 指导性环境保护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操作路径。

通过法律的力量,环境保护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环境、妥善利用资源,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 社会意义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2. 经济意义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生态文明建设则鼓励人们采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些举措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3. 个人意义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每个人都要有环保意识,崇尚绿色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

环境保护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

环境保护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我国于1989年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

它强调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并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其次,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管理的责任分工。

法律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要加强环境监管,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企事业单位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环境管理;个人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节约资源。

这种分工明确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

第三,环境保护法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为了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资金问题,法律规定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

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此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新的建设项目启动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该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这一制度有效地防止了一些对环境有严重破坏性的项目的开展,保护了环境资源的安全。

最后,环境保护法还规范了环境损害的赔偿责任。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损害,它们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向受害人进行赔偿。

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并促使企事业单位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推动环境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和有力工具。

通过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规定环境管理的责任分工、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规范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等措施,环境保护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发展。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不断掠夺,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而在中国,环境保护法更是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律工具。

环境保护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理念。

这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环境保护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人们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了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

这些规定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一项法定的社会责任,并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依据,从而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环境保护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环境权益,规定了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参与和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社会议题,激发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而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只有经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此外,环境保护法强化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有效遏制了破坏环境的行为。

根据环境保护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法律制裁。

这些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追究以及经济赔偿等。

这种严厉的惩罚力度,起到了震慑作用,使得那些企图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心生畏惧,减少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然而,环境保护法与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执行力度不够。

尽管环境保护法赋予了相关机构执法权力,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环境保护法时存在不力的情况。

这一方面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的执行力度,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虽然目前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相比,还远远不够。

环境保护法常识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环境保护法常识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环境保护法常识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环境保护法常识: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介绍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分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

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核心政策之一,旨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等多个方面。

为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制定了多项法规和政策,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湿地等。

节约资源是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的是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我国于2015年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包括了大气污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

该法规规定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污染物减排措施以及对大气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等。

通过加强监管和惩罚,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

三、“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我国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主要包括了水污染的防治、污染物的减排、水资源的保护和用水效率的提高等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一、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推动污染物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确保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生活空间。

二、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有限性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包括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治理生态破坏和非法捕猎行为,保护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

同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物种保护水平,维护生态平衡。

四、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形式,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倡导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提倡循环农业和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和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城市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

我们应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推广生态建筑和可持续交通方式。

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营造宜居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六、绿色消费倡导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绿色消费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2018年的修正案。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从根本法的角度,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目标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共十七届人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责任大国的形象。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为保护人类生态和环境做出了积极的不懈努力。

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不要求人们对自然消极,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尽可能积极地节约能源和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在中国看来,这实际上是生态和经济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的升华。

它不仅对中国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对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庄严承诺。

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

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

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答案(红色选项即为正确答案)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为环境日。

A.4月22日B.5月31日C.6月5日2.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实行严格保护。

A.设立警示标志B.划定生态保护红线C.划定领导监管3、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

A.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B.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C.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A.经济发展B.节约资源C.环境保护5、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

A.践行绿色生活B.同呼吸、共奋斗C.向污染宣战6、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B.自给自足C.奢华、浪费7、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日B.月C.周8、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年制定的。

A.1984B.1989C.19909、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

A.基本国策B.政策C.方法10、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影响评价B.环境监察C.环境监测1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自起施行。

A.2014年4月24日B.2014年12月31日C.2015年1月1日1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一切单位和个人C.各级环保部门13、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和有关部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 ),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单选题] *A.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正确答案)B.防治污染C.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防治污染公害2.《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单选题] *A.防治结合B.治理为辅C.综合防治D.综合治理(正确答案)3.《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 )。

[单选题] *A.环境日(正确答案)B.世界环境日C.环境宣传日D.保护环境日4.《环境保护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 )监测预警机制。

[单选题] *A.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正确答案)B.环境容量能力C.环境资源能力D.环境总量承受能力5.《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 )。

[单选题] *A.统一的防治措施(正确答案)B.统一的改进措施C.统一的协调改进D.统一的环境评估6.《环境保护法》规定:( ),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单选题] *A.企业事业单位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正确答案)C.排污单位D.排污企业7.《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加强对( )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单选题] *A.水体、空气、土地B.大气、水、土壤(正确答案)C.领土、领空、领海D.耕地、林地、草原8.《环境保护法》规定: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 )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单选题] *A.经济社会B.实际情况C.发展水平D.自然环境(正确答案)9.《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 )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1 No. 05 2013建设生态文明应纳入《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文/竺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一项重大新课题,环境法部门应是实践并完成这一伟大任务的主力军,而作为该法律部门龙头立法的《环境保护法》尤须身为表率。

然因《环境保护法》早于1989年制定,其现行的立法目的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环境立法所设定的新的法律价值目标。

时至今日,若环境基本法仍简单地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其立法目的之要素,将既不能顺应环境法立法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又不能使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统率其下绝大多数环境单项立法近15年来已有之发展,更是无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本土化的伟大实践成果。

《环境保护法》应修改确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其立法目的之要素,方能自证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排头兵”地位。

《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未对立法目的做任何修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环境法律部门应勇于担当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担,而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尤须身先士卒。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法律由人类有意识地创立以达到一定目的”,“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

我国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之立法目的条款理应是环境法部门立法目的之统帅。

然而,该法第1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的现行规定已落后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对环境立法所追求之价值目标的最新要求。

2012年8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首次审议的由全国人大环资委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未对该法之立法目的条款提出任何修改,该草案仅在其所建议增加之第4条第一款“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中提及“倡导生态文明”。

暂且不论上述第4条第一款之语言文字的立法专业术语化程度,仅分析该句的语法结构,我们便可发现,其主干实为“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倡导生态文明……”,而在该款中,排序较之“倡导生态文明”之前的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孰不知上述三者之谁轻谁重?一般人都可能认同如下理解:倡导生态文明是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是手段。

可见草案第4条第一款根本无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此外,从草案前5条之逻辑结构来分析,居于总则第1条款群阵列的第1—5条依次规定的是立法目的、环境的定义、适用范围、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环保科技宣传5个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将促进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途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作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较之仅将“倡导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是环境法典的龙头立法,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理应身为表率,然而,我国《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中,并未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开宗明义的规定,2012年的修正草案中也未作任何修改,作为上位法,环保法逐渐落入被单项法倒逼的窘境中,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立法目的已是大势所趋。

观点48作为一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更为有利于整部《环境保护法》乃至整个环境法律部门的立法始终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也必将更有助于解决环境释法、执法、司法中未来可能遇到的法律条款冲突或漏洞问题,最终必将更有利于建成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以主要环境立法明文宣示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国际趋势目前,普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较为丰富,目前,多数学者均认同“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并且已经为很多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文件所反复重申。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但凡环境立法技术可数其所处时代之先进者,均以其环境主要立法采取某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予以了立法确认。

采用环境政策法模式的美国。

美国于1969年就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该法开门见山地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宣示国家政策,为促使推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

”此外,该法还进一步将“履行每一代人作为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人的责任”列举为该法的6项立法目的之一。

采用环境基本法模式的日本。

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第1条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事)业者以及国民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构成环境保护政策的根本事项,综合而有计划地推进环境保全对策,在确保现在和未来的国民享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为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采用环境综合法模式的加拿大和俄罗斯。

英美法系的加拿大于其1999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开宗明义地指明:“本法是关于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部法律,其目的在于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亲大陆法系”的俄罗斯2002年制定的《俄联邦环境保护法》的第一章“总则”之前罗列了三段鉴于条款,其第2段宣示:“本联邦法确立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政策的法律基础,以保证平衡地解决各项社会经济任务,保持良好的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其目的是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世代代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秩序和保障生态安全”。

采用环境法典模式的法国。

法国于2000年正式形成环境法典,2005年又新增《环境宪章》作为宪法的序言,宣称“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要“满足今天的需要”,“必须不危及后代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站在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我们可以揭示出环境立法技术发展的国际趋势——应以环境主要立法明文宣示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其立法目的。

上位法渐落被单项法“倒逼”的窘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环境法领域,几乎近15年来的绝大多数立法均直接或间接确立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其法律目的。

1998—2012年,我国新制定或新修改的14部环境单行法律的首条均已确立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其法律目的,占同期可比立法总数的82.4%,仅同期制定的《森林法》(1998年修正)、《放射性污染观察思考>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主要立法均采取某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予以了立法确认4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1 No. 05 201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生态损害综合预防和救济法律机制研究》(10CFX068)】(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防治法》(2003年)和《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正)的立法目的条款未明文使用“可持续发展”或类似措辞(详见表1)。

就所使用的措辞而言,仅2008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直接言简意赅地使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1年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02年的《水法》分别细化其立法目的为“促表1 1998年以来确立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法律目的之环境单行立法法规名称通过(修改)时间立法目的条款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该法最新于2004年修正,但未对第1条进行改动)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第1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防沙治沙法2001年通过第一条 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通过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制定本法。

水法2002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草原法2002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通过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海岛保护法2009年通过第一条 为了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正第一条 为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其他多数立法都以实现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立法目的的表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水污染防治法》则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述14部立法中,以实现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立法目的之措辞的占78.6%。

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法》的现行立法目的已落后于多数环境单行立法,作为上位法的环境基本法应努力通过与时俱进地修改来摆脱受其下位法的立法目的“倒逼”之局面。

结语自1992年我国政府签署《里约宣言》向国际社会表明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以来,在20年的实践中,中国人民不仅从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了本土化和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