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3.9说“木叶”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中语文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方针1. 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2.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3. 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精髓。
2.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没有鹅雪飘扬的气势,没有冰天雪地的斑斓壮阔,她是坝上的精灵,暗暗的来又偷偷的离去,她侵入了冬天的气息,告别了秋日的恋情。
北方的大地滴水涟涟,敞开了宽广的胸膛,依偎着秋风的爱抚,正所谓秋风洒雪景绮丽,碟叶飘零冷无情,候鸟成行南飞去,今朝飘雪欲寒冬。
塞北的坝上,大自然带给了我们的是美、是奇、是壮观。
——《雪》2.作者简介: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有自由体诗集《夜》、诗集《春野与窗》、《问路集》。
文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李白》等。
3.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褒.( ) 桅.杆( )翩.( ) 荃.( ) 干燥.( ) 迢.远( )【2】.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高二语文3.9 说“木叶” 学案(人教版必修5)
第9课说“木叶”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3.写:使用引用手法,完成片段练习。
4.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秋叶”的名言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有怀》)6.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8.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白居易《长恨歌》)9.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木兰花》)1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林庚(1910-2006),字静希。
原籍福建闽侯。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春野与窗》及文集《中国文学简史》等。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而发展到现在,诗坛呈现出一派委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2.背景介绍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案4新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意象微妙的意味木树(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设计
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教材概述: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
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
(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木”字(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木叶”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含义、暗示和象征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对诗歌中的“木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能够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和与“木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木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3.深入探究诗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并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诗歌中的其他元素。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述,为学生讲解“木叶”的含义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如分析诗歌中的“木叶”元素等。
2.作业布置:布置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作潜能。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木叶”和诗歌有关的各种素材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说“木叶”林庚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激趣导入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做一番探幽。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疏朗空阔②暗示性微任务活动一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
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1)微黄(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人教版必修五 《说“木叶”》 教案
3.9《说“木叶”》一、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咬文嚼字》《说“木叶”》《孟浩然》《谈中国诗》)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对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
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并不深厚,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可印发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任务不能太多。
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个有关的意象,先让学生独自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设计理念“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寻找合适的支点,对于理解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并不难,可简单化。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
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木”、“树”等关键语句的品味,化抽象为形象,于无形中点化学生,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地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沈佺()期寒砧()庾()信涔()阳万应锭()门栓()窸()窣()冉冉()三、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9课说-“木叶”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招徕.( ) ②陇.首( ) ③征戍.( ) ④窸窣..( ) ⑤冉.冉( ) ⑥亭皋.( ) ⑦言筌.( ) ⑧迢.远( ) ⑨无妨.( ) (2)多音字①相⎩⎪⎨⎪⎧ 相.互( )相.面( ) ②难⎩⎪⎨⎪⎧ 困难.( )发难.( ) ③宁⎩⎪⎨⎪⎧ 安宁.( )宁.可( ) ④泊⎩⎪⎨⎪⎧漂泊.( )湖泊.(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袅 枭凫(2)⎩⎪⎨⎪⎧ 锭 淀 绽 (3)⎩⎪⎨⎪⎧ 筌 荃诠(4)⎩⎪⎨⎪⎧ 砧 粘 拈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翩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灼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亭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绵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疏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寒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高中语文 3.9 说“木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9 说“木叶”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家作品简历:林庚,著名学者、诗人。
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代表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资料卡片意境的塑造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袅.袅(niǎo) 灼.灼(zhuó) 寒砧.(zhēn) 征戍.(shù) 画筌.(quán) 窸窣..(xī sū) 桅.杆(wéi) 迢.远(tiáo) 宿⎩⎪⎨⎪⎧ 星宿.(xiù)睡了一宿.(xiǔ)宿.舍(sù) 绿⎩⎪⎨⎪⎧ 绿.水青山(lǜ)鸭绿.江(lù)强⎩⎪⎨⎪⎧ 倔强.(jiàng )国富民强.(qiáng )强.词夺理(qiǎng ) 埋⎩⎪⎨⎪⎧ 埋.伏(mái )埋.怨(mán )★字形辨析⎩⎪⎨⎪⎧ 灼(zhuó)灼灼约(yuē)约定钓(diào )钓鱼 ⎩⎪⎨⎪⎧ 粘(zh ān )粘贴钻(zuān )钻研砧(zhēn )砧板 ⎩⎪⎨⎪⎧ 绿(lǜ)绿色碌(lù)碌碌无为渌(lù)渌水荡漾 ⎩⎪⎨⎪⎧ 迢(tiáo )迢远邵(shào )姓邵劭(shào )年高德劭★词义辨析喜爱·钟爱·酷爱:“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酷爱”,非常爱好,强调爱的程度深。
高中语文 3.9说“木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9 说“木叶”一、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并积累一些古诗句。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有所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课前知识准备: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
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
他的专著《诗人李白》和《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是个风貌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
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
“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反响的创见。
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袅袅(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翩( ) 荃( )2.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思考体会诗句的内涵。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内容,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中使用不同词语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案5新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齐己林逋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诗一:咏柳诗二:垂柳贺知章唐彦谦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2021年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1)
2021年高中语《第9课说“木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一、明白得“树叶”和“木叶”和“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点,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二、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重点体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学习难点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讨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义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制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遇。
意象一样是对文字所描述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衬托的气氛中达到的一种境遇,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制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一起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气氛,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气氛,当二者融合在一路,就制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明白得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想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重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巨。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转变而迁移,喜爱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前人青睐。
常常出此刻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学案
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流传•留传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
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
饱含•包含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
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锭:万能药。
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2.文学常识
林庚(1910—)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
______________、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答案:诗人文史学家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绍参考预习部分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五、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
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
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小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