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
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 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 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 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中 医 药 学 概 论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
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
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
诊法辩证 预防、治则、康复
先秦两汉时期
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难经》 战国-秦汉,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西汉, 论述了中医理论。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作者及对中医药学发展的 贡献有哪些。
2、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在中
医学领域的应用。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组织器官
第一节
气的概念:
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阴阳的消长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此盛彼衰,
此增彼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的转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物质性
人体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0分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A.肺B.心C.肾D. 脾2、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3、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A.推动B.温煦C.防御D.固摄4、在五体中主血脉的脏是A. 脾B. 心C.肝D. 肺5、五行中“火”的特性为A. 炎上B.曲直C. 从革D.稼穑6、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寒邪C.火邪D. 风邪7、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寒邪C.燥邪D. 风邪8、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A.六淫B. 饮食不节C.疠气D. 七情9、属于发散风寒药的是A.麻黄B.金银花C.薄荷D.石膏10、中药的四气是A.气血阴阳B.酸苦甘辛C.寒热温凉D.升降沉浮1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A.君B.臣C.佐D.使12、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A.肺B.脾C.肝D.肾13、以下有补血作用的药是A. 当归B.麻黄C.干姜D.黄连14、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药A. 黄连B.大黄C.黄柏D.麻黄1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16、下列药物可用来治疗疟疾的是A. 青蒿B. 连翘C. 黄连D.石膏17、善清中焦热的是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肉桂18、被誉为“疮家圣药”的是A. 金银花B. 连翘C. 龙胆D.大青叶19、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的气是A. 宗气B. 卫气C. 元气D.营气20、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脏腑是A. 小肠B.胃C.三焦D.膀胱21、“疏通水道,通行元气”的腑是A. 三焦B. 膀胱C. 小肠D. 大肠22、中药“甘味”具有的作用是A.收涩B.行气C.发散D.补虚23、误服生半夏中毒,应考虑选用A 麻黄B 紫苏C 羌活D 生姜24、用于外感风邪头痛的药是A 川芎B 丹参C 香附D 青皮25、判断病位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是A、表里 B 虚实 C 寒热 D 阴阳26、数脉的脉象是A 一息二至B 一息三至C 一息四至D 一息六至27、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的是A 活动B 扩散C 开放D 抑制28、能发散、行气、行血的药味是A 辛B 甘C 酸D 苦29、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关系称为A 相使B 相畏C 相杀D 相恶30、越鞠丸治疗“六郁”证主要是指A 气郁B 湿郁C 火郁D 痰郁二、多项选择题10分1、六淫中暑邪的性质是A.性升散B.伤津耗气C.多夹湿D.炎上E.主收引2、气和血液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 血能养气3、脾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运化B.主气机C.主生长D.主升清E.主统血4、六淫的致病特点有:A. 外感性B. 季节性C. 地域性D. 相兼性E. 转化性5、三因制宜是指A 因人制宜B 因病制宜C 因时制宜D 因地制宜E 因证制宜三、填空题10分1、中药的配伍“七情”是指:单行、、相畏、相恶、相反;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特点:、3、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学理论专着是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4、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水生木;四、简答题30分1、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简述五脏中肝的主要生理功能3、简述六淫中湿邪的主要致病特征4、简述人参的主要功效5、简述附子的主要功效五、病例分析题20分1、某男,16岁,昨日放学回家途中突遭雨淋,当晚即感恶寒发热,头身关节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请回答:错误!是何病症;错误!何种治法;错误!请给出一种中成药2、李某,男,68岁,农民;患者反复浮肿已一年之久,经县级医院诊为慢性肾炎;曾用西药及激素治疗,效果不好;现症见:患者眼睑及下肢浮肿,头晕神疲,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尿少,大便较干,舌红无苔,脉细弦;请回答:错误!是何病症;错误!何种治法;错误!请给出一种中成药参考答案单选: 1—15 DAABA DBCAC ADABB16—20 ABBAA ADDAA DDACA多选: ABC ABCDE AE ABCDE ACD填空: 1、相须相使相杀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黄帝内经李时珍4、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简答:1、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作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2、肝主疏泄(1)协调气血运行(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调理冲任二脉肝主藏血3、湿为阴邪,伤阳阻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4、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5、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病例分析:1、外感风寒疏风散寒辛温解表感冒清热颗粒2、肾阴虚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中医药学概论
绪论1.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的问世,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3.唐代政府于659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人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4.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5.《本草纲目》,是中国药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
李时珍被誉为药圣。
6.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2)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证:即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
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论第一章阴阳五行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土的特性:土爰稼穑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水的特性:水曰润下4.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藏象1.脏腑根据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合为“五脏”;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中医药学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对于维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以及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医药学进行概述。
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始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夏朝时期,“医”和“药”就成为了独立的专业,聚集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在商代,中医药开始系统地总结和传承,形成了一部分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进入战国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当时兴起了许多名医,如扁鹊、华佗等,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医书,如《黄帝内经》、《难经》等,成为后世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
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组成的,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通过调节络脉的通畅与否,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则是中医药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问、切、闻四诊法和辩证论治。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感,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了解其病情,闻诊则是通过观察、嗅、听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疾病。
辩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病理状态和体质特点,通过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判断和治疗。
中医药学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中医药学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在生活中就会使用中药调理身体。
此外,中医药学也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医院设有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目标: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4学时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应用;-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参考资料:1.《中医药学发展史》;主编:XXX;出版社:XXX2.《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主编:XXX;出版社:XXX七、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等因素;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形考 (4)
1.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传统被称为( )A.特产药材B.名产药材C.道地药材D.稀有药材E.贵重药材2.道地药材产于四川的是( )A.黄连、附子B.薄荷、苍术C.细辛、五味子D.阿胶E.地黄3.清水漂洗海藻的目的是()A.消除烈性B.清洁药物,去掉盐分C.便于制剂D.便于贮藏E.改变性能4.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A.减低毒性B.改变药性C.增强疗效D.便于服用E.有力贮藏5.寒凉药的作用是()A.暖肝散结B.温里散寒C.清热解毒D.补火帮凉E.回阳救逆6.苦味药的作用是()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泄C.能下能软D.能收能涩E.能行能散7.淡味药的作用是()A.能和能缓B.能下能软C.能燥能泄D.能收能涩E.能渗能利8.辛味药的临床一般治疗()A.表证及气血阻滞证B.呕吐呃逆C.久泻久痢D.痰核E.大便燥结9.芳香药多具有()A.辛味B.甘味C.苦味D.酸味E.淡味10.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是()A.苦温B.辛温C.苦寒D.甘寒E.咸温11.胁痛易怒、抽搐惊悸等症当选用()A.归心经的药物B.归肝经的药物C.归肺经的药物D.归肾经的药物E.归脾经的药物12.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需考虑()A.药物的用量B.药物的用法C.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D.药物的采集E.药物的炮制13.中药的副作用是指()A.配伍不当出现的反应B.药不对证出现的不良反应C.达不到常规用量不能控制病情D.超过常规用量时出现的不适反应E.在常规剂量时出现的与疗效无关的不适反应14.平性药的含义是()A.寒、热之性不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强烈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15.外感风热,应选用的药物的行性味是()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6.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A.协同作用,增进疗效B.拮抗作用,降低疗效C.减毒作用D.毒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17.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18.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系属于()A.相须B.相使C.相反D.相杀E.相恶19.妊娠禁用药不包括()A.牵牛B.桃仁C.巴豆D.水蛭20.属于十八反的是()A.陈皮配半夏B.石膏配牛膝C.乌头配半夏D.丁香配郁金21.宜饭后服用的药是()A.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B.驱虫药C.安神药D.截疟药22.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是()A.舌下给药B.直肠给药C.口服和皮肤给药D.吸入给药E.黏膜表面给药23.西洋参入汤剂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冲服24.细小而含粘质多的种子类药入汤剂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冲服25.乳婴儿用药剂量是成人的()A.六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二分之一。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 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 秋气相通应;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 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Page 30
(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 参与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中 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 呼吸不利、气喘等症;肺气不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 症。
Page 7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 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 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 作用。
Page 8
中医药发展简史
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5·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Page 20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Page 37
(1)元气:
元气也称原气或真气,因其由先天之精所化生, 所以称之为元气。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 基本的一种。元气发源于肾,由先天精化生而来, 但又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依赖三焦的 通达而分布全身。元气有激发、推动人体各个脏 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所以脏腑功能的强弱与元气的盛衰有密切的 关系。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就健旺, 身体便健康少病;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 损,就会出现由元气衰惫而产生的种种病变。
对中医药学概论整体观念的认识并举例
对中医药学概论整体观念的认识并举例中医药学概论是对中医药学整体观念的概括和总结。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以下是我对中医药学整体观念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还包括人的精神、情绪和环境等因素。
中医药学强调人体内外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保持内外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例如,中医药学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情绪波动不稳定的状态下,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
中医药学注重防治结合,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药学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药学鼓励人们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因人而异。
中医药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同样是头痛,中医药学可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辨证施治,一人一方。
中医药学强调平衡和调节,中医药学认为健康与疾病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通过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因素,可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例如,中医药学常常使用针灸、中药等方法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注重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
这种观念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刮痧,是用刮痧板或硬纸板经过热敷后,沿肌肉和气血流动方向,将皮肤上的寒湿、瘀血等风湿性疾病和某些支气管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刮痕而引起血液、气流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人体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病原理。
人体经络学
说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将五脏六腑和肢体等组织结构联系在一起,将其形成一系列的经脉及穴位。
针刺治病原理是指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传统按摩推拿学概论
传统按摩推拿学又称推拿按摩,是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与针灸学共同构成了中医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中医传统按摩推拿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捏法、揉法、问诊等手段对患者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刺激,以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输、改变组织病理生理状态,并调节人体内外脏腑平衡、人体机能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舒缓神经紧张等作用,达到治病疗效的技术。
传统按摩推拿手法因其操作简单、调理效果明显、技能分明、疗效谨慎等优势,在中医药学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技术的特点在于操作轻柔得体,以定点、穴位按摩方法,以温和的手法刺激筋脉经络,以调理机体的功能状态,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防止老化、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气功学概论
气功学,是以“调整身体的气的状态”,“运用特殊手段(用意
念调节体内气的状态)调整身体的气的健康与疾病相医”的学科;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气功讲究的是“以缓养急”,以柔软、安静的方式达到调理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
主要包括气功入门、原理、作用及功法、气功的疗效与安全、气功社会角色等方面。
其理论体系主张“修身养性”、“真善美”、“天人合一”,即以练功调气调理身心,达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强大的实践疗效,深受中华民族人民的热爱和信任。
中药学、针灸学、传统按摩推拿学、气功学四个分支学科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用药经验,但直到秦汉时期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药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巨著之一,其中包括了丰富的药物应用及药理功效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对当时已知的所有药物进行了详细记载,考证其中不少药物至今仍在应用。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不少名家学者对中药的资源、种植、采集、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和实践。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时期最著名的药物资料汇编,对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且在药物的标准化和炮制方法的优化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西药逐渐普及,使得中
药学受到一定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界开始对中药进行研究,探索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使中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国后,中国政府将中药学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相继创立了多个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中药材及其炮制
中药材是指中药制剂所使用的药物原料,其来源一般有三种:野生、栽培、人工繁殖。
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在于其化学成分,各种营养素及活性成分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药材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不同药材的成分组成和含量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选择、配伍和炮制都需要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经验具体而异。
中药的炮制过程是指药材从采摘到成为使用中药材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制剂之前所经过的一系列加工处理工序。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水、烘干、蒸馏等操作,使中药材达到具有特定功效和特殊用途的状况。
不同的药材、不同功效类型的中药,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案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中草药配方学
中草药配方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中草药组方理论和实践。
中草药配方是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配伍规律混合使用的中药制剂,具体组方一般由中医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物属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成。
中药配方的设计原则一般是考虑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因素,综合分析制订最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组方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关系,并考虑药材的质量、功能、药效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治疗疾病、抗癌、养生等效果。
四、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的基础与保障,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关中药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政策以及标准化措施也日益完善。
中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材、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
首先是药材的质量控制。
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药材的种植、采收和存储环节关系到后续制剂的质量,因此需要确保药材的地理来源、品种、繁殖途径、生长条件等均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是饮片的质量控制。
饮片是指已经炮制好像茶叶一样的药材,即已炮制好的药材制品。
其质量控制主要涉及药材的炮制过程、贮存环境、物理、化学等指标的检测以及饮片成品的评价等环节。
再次是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颗粒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中药制剂之一。
其中,中
药注射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化技术研制而成,其主要特点是药效快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
而中药颗粒剂则是将制备好的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后再进行制剂。
注射剂和颗粒剂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原料药的合理选择、药材种植及加工等关键流程。
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对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使用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是推广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五、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