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微粒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一、前言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为排泄代谢产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已成为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机制方面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详细探讨。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后再次供氧供血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逆性或可逆性的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

在临床上,IRI通常出现在器官移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手术等情况下。

三、IRI发生机制1. 缺氧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氧时,由于ATP生成减少,导致能量代谢紊乱。

此时,细胞内ATP水平降低会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钠离子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细胞肿胀和膜损伤。

此外,缺氧还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ROS生成增加。

2. 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再灌注时,组织或器官会受到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

再灌注后,由于氧供应恢复,线粒体内的呼吸链会被激活,从而产生一系列自由基(ROS)和活性氮(RNS)。

这些自由基和RNS可造成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损伤等。

3. 炎症反应IRI也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在缺血时,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的缺血和低氧环境的影响,导致细胞死亡和坏死。

当再灌注时,坏死细胞释放出许多危险信号分子(DAMPs),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HSPs)等,这些信号分子会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4. 凋亡和坏死IRI还会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在缺血时,细胞内ATP水平下降,导致凋亡抑制因子(IAPs)失活,从而导致凋亡的发生。

同时,在再灌注时,由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细胞也会发生坏死。

四、IRI的影响因素1.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是影响IRI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缺血时间越长,IRI越严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血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死 亡 率 列 入 了前 3位 , 中在 日本 和 中国 其
已 居首 位 。因此 . 入研 究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病 因 学 机 制 , 深 对 寻 找 治疗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新 靶 点 并 开 发 相 应 的 治 疗
解 , 致 细 胞 凋亡 。( 离 子进 入 细 胞 与 钙 调 素(A 结 合 , 导 钙 C M)
接 间 隙 扩 大 , 脑 屏 障 通 透 性 增 高 , 生 加 重 血 管 源 性 脑 水 血 产 肿 ( 胞 内钙 离 子 超 载 , 促 进 多 巴胺 释 放 。 巴胺 自身 具 细 可 多
1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 病 因 学 机 制 11 自由基 . 白 由基 ( e a ia) 具 有 一 个 不 配 对 电 子 的 原 子 和 原 f e rdc1 是 r
制 可 概 括 为 : 自 由 基 产 生 过 量 能 引 起 脂 质 、 白 质 和 核 酸 ① 蛋
的 过 氧 化 . 膜 结 构 遭 到 破 坏 、 白降 解 、 酸 主 链 断 裂 、 使 蛋 核 透
明质酸解 聚 、 细胞 崩 解 、 粒 体 变 性 . 胞 发 生 不 可 逆 改 变 , 线 细
有 神 经 毒 性 ; 代 谢 产 物 也 具 有 神 经 毒 性 : 可 增 强 兴 奋 性 其 还 氨 基酸 的毒 性 : 导神 经 元 凋亡 等 。 诱
13 兴奋 性 氨 基 酸 .
子 团的 总 称 。脑 缺血 及 再 灌 注 状 态 下 自 由基 诱 导 的 脑 损 伤 机
自 O ny提 出兴 奋 毒 性 ( cto i t 作 用 的 概 念 以 来 , le e i tx i ) x o cy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1
NMDA受体拮抗剂 MK一801[31是NMDA受体的拮抗剂。由于阻断了NMDA
与刺激性氨基酸的结合而对视网膜发挥了保护作用。 Eliprodil(4j是一种选择性NMDA拮抗剂.Kapin等151研究发现 它可以减轻缺血一再灌注大鼠的视网膜的损伤。而且腹腔注 射Eliprodil可以完全阻断玻璃体注射NMDA诱导的视网膜 节细胞的丢失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下降。 1.2阻断AMPAKA受体 AMPAPKA受体激活,引起Na+,Ca2*内流发生早且持续时
6巾国医药弓掘CHINA MEDICAL HERALD
【6】6
Mori T'Sugawara
reperfusion
T,Hosnhe Y.The effect of calcium antagonist
of
ischemia
injury
the rabbit
retina
L玎.Nippon Ganha Gak kai Zas Shi,
N,et
OⅨ506)attenuates
transient
isehemia[J].Strokc,1998,29
[9】Yoneda S Tanihara H Kido N,et a1.Inter leukin-1 beta mediates iscbemia injury
in
the rat
retina【J】.Exp Eye Res,200l,73(5):661-667.
M,et
【10]Hangai M,Yoshimura N,Yoshida
in
a1.Interleukin-I
gene expression
transient retinal ischemia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作者:马建伟杜会博温晓竞【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心脏缺血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既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可逆性损伤会使之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

因此认为多次短暂缺血必然发生累加而导致心肌坏死。

80年代Murry1]首次在狗的实验中发现短暂的冠脉缺血可以使心脏在经历后续长期缺血时的心梗面积较单纯长期缺血时的面积明显缩小,于是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

而在2003年,Zhao等2]在犬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进行了3次30s的再灌注,发现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较单纯长时间再灌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心肌梗死范围也明显缩小,其保护程度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因而提出了缺血后处理的概念。

这两方面的发现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1.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损伤表现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指心肌缺血时,心肌的代谢出现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功能异常;缺血一定时间的心肌再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后,心肌不一定都会恢复其正常功能和结构,反而出现心肌细胞损伤加重的表现,即所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这一损伤是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等手术期间心肌损伤的主要因素。

其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的坏死、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自由基大量生成,并导致恶性心率失常发生,左心室收缩力减弱、室内压下降等心肌功能的抑制。

1.2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研究,但至今其详细的机制未被阐明,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有:1.2.1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的功能异常心肌缺血时,对于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表明在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明显降低3],有结果表明,离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也有结果表明,在体狗心肌缺血时,心肌G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增加5]。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1. 引言血管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是指血液供应阻断后再恢复供应。

血管再灌注实验常被用于研究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可能的保护措施。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26g,年龄8-10周。

2.2 实验组织心脏组织。

2.3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组别:- 对照组(Sham):动物接受手术操作,但没有缺血再灌注处理。

- 缺血再灌注组(I/R):动物在缺血30分钟后再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 预处理组(PreC):在缺血前15分钟,给予预处理药物。

2.4 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1. 手术动物采用深度麻醉并固定在手术台上。

2. 通过胸骨处切口,暴露心脏。

3. 用缝线将冠状动脉结扎。

4. 结扎30分钟后,解开缝线并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5. 收集心肌组织样本。

2.5 组织损伤评价方法1. 心脏组织样本定量化。

2. 彩色素沉淀法(TTC staining) 观察心脏梗死面积。

3. 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6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进行组间比较,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心脏梗死面积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面积的变化,在I/R组中心脏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 < 0.05),而在预处理组中心脏梗死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组织结构观察使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发现I/R组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和水肿,而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坏死和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和心肌组织结构损伤。

然而,在预处理组中给予药物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结构保持较好。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影响及中药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影响及中药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

竭而引起的细胞 内离子失调 。与膜磷脂 中的不饱
挛而致冠脉流量不足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可致心 和脂肪酸成分发生过氧化反应 , 使膜流动性降低 , 肌功能紊乱 , 并伴有严 重的心肌细胞损伤 。近年 通透性增高 J 。 来, 随着 研究 的深 入 , 现 在 心 肌 细胞 的损 伤 和坏 12 线粒体 C n超 载 发 . a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期 20 年 4 07 月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GAN U OL E C . S C L GE OF T M
Vo. 4 No 2 12 .
Ap . 0 7 r2 0
文献综述 ・
心肌缺血/ 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线粒体 的影响 及中药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
死 中, 线粒体首 当其害 , 进而损伤整个细胞。线粒 有学者推测 - 在缺氧过程 中, 4 由于 线粒体 内 体结构和功能受损是导致缺8/ 再灌注(/ ) IR 心肌 膜 电位 崩 溃 , 向转 运 体失 活 , a 单 c ¨通 过 N a/ 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心肌损伤机制 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肌保护的新途径——线粒 体途径 , 已成为心肌保护研究的热点。
作者简介: 李沛清(9 3 ) 女 , 16 一 , 副教授 , 医学学士 , 主要从事方剂教 学与研 究。
— --— —
43 —— - - —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4 20 年 4月 07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GANS L E F T . U CO L GE O CM
术 。术 后服 用 克痛 汤 , 主要 是 为 了杀灭 残 留病灶 ,
[] 2 李钦 胜 , 蒋殷宗. 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治疗原 则 [ ] 中华 J. 妇产科杂志 ,9 8 2 4 :6 18 , 0( )5 . [] 3 曹泽毅. 中华 妇产科学 ( 下册 ) M]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 . 人

丙泊酚在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在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在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贾淑红;席宏杰【摘要】创伤、休克、器官移植等外科手术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缺血_再灌注损伤。

缺血_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其中包括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作用、氧化应激、钙离子超载、能量代谢异常、血管舒缩因子失衡、细胞凋亡等,为实验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如何预防和减轻缺血_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丙泊酚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现已有研究证实其除有麻醉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线粒体等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就丙泊酚在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1611-1616)【关键词】丙泊酚;缺血_再灌注;损伤【作者】贾淑红;席宏杰【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科,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麻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科,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麻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2;R619Jennings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后,并没有使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代谢障碍及组织结构破坏的现象。

在外科手术、创伤性休克、器官移植和血栓等血液循环障碍过程中均会出现IRI,所以如何防治IRI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众多实验研究表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钙超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诱导血红蛋白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的产生、调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endothelin, ET)的平衡、稳定线粒体、抑制细胞凋亡等特性,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烷自由基(L·) 烷氧自由基(LO·) 烷过氧自由基(LOO·)
(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 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线粒体 (Mitochondria)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
活性氧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ROS & I/R Injury
cells and neutrophils)
1.自由基 (Free radicals)
指在外层电子轨道含有一个或 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 分子的总称 。
为表达不配对电子,常常在其 分子式后上方加一个点如(R·) 。
(1)自由基的种类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脂质自由基(lipid radical, L•) -· 氯自由基 (Cl•) 气体自由基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甲基自由基(CH3•) 过氧亚硝基(ONOO-)
缺血不但减少了细胞的氧供应, 而且造成糖酵解底物缺乏和乳酸等代 谢产物清除减少。
急性缺血期
心脏pH从7.2降到6.5
酸中毒加重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 障碍,并促进细胞坏死和凋亡。
4.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正常: 心肌能量的85% 心肌收缩
15% 膜的离子转运 和蛋白质合成
缺血: ATP生成减少 心肌钙转运异常 蛋白磷酸化障碍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Becker LB. Cardiovas Res 61 (2004): 461– 470
研究历史
1955年Sewell报道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 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出现室颤
1960年Jennings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968年Ames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2年Flore报道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8年Modry报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981年Greenberg报道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目前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很多,因为其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其保护的多元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方法的研究的文献,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机制、保护的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标签: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保护;细胞因子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主要发生在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和青光眼及各种影响眼内压的手术操作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在缺血性损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再灌注可以使可逆性缺血损伤加重,甚至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

所以RIR损伤会对视网膜的生理功能产生极大的破坏。

因此探索RIR损伤机制,减轻或防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保护视网膜功能,在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和青光眼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RIR损伤的主要机制和RIR损伤的保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减轻或者阻断刺激性氨基酸神经毒性的药物研究已经证实,在RIR损伤动物模型中有刺激性氨基酸的增多,刺激性氨基酸主要是指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特别是谷氨酸的增多[1-2],在RIR损伤中有很大的毒性作用。

RIR过程中,由于神经细胞缺血低氧,神经元及轴突的能量代谢出现障碍,这时能量依赖性的递质(如谷氨酸)重新摄取途径被切断,使突触间谷氨酸递质含量明显升高,刺激性氨基酸与后突触膜受体结合后可以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Na+、Ca2+等内流增加,造成细胞的损伤。

在视网膜中,刺激性氨基酸主要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视网膜中至少有5种可区分的不同的刺激性氨基酸受体存在,其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2种亚型可以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所以阻断刺激性氨基酸的作用受体就可以阻断刺激性氨基酸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视网膜的损伤。

1.1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3]是NMDA受体的拮抗剂,由于阻断了NMDA与刺激性氨基酸的结合而对视网膜发挥了保护作用。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素 氧 化 酶 系统 被 抑 制 ,也 会 使 活 性 氧 的 产 生 增 多 。 ( ) 组 2 织 缺 氧 时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内 黄 嘌 呤 氧 化 酶 大 量 增 加 ,其 催 化 过 程 有 活 性 氧 生 成 。 ( ) 白 细胞 受 缺 氧 刺 激 活 化 时 出现 3
器官移植 2 1 9月第 1卷第 5期 0 0年

31 ・ 7
肝 脏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 发 生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王冰 综述 汪根树 陈规 划 审校
肝脏缺血再灌 注损伤 是指肝 脏组 织缺 血一段 时 间后恢 复血液灌注 ,不但 不能 使其 功能 和结构 得 以恢 复 ,反 而加 重其功 能障碍 和结 构损 伤 的现象 。肝脏缺 血再 灌注 损伤 常 见于失血性休 克 、肝切 除术 和肝 移植 等临 床情况 。移植肝 除了要经历与其他 情况 相 同的热 缺血再 灌 注损伤外 ,还需
基 ,即 不 配 对 电 子 位 于 氧 原 子 上 ,如 超 氧 阴 离 子 自 由 基 、
羟 自由基 ( H・) O 。在 正常生 理 条件 下 ,机体 自身不 断产
生氧 自由基 ,又不 断将其 清除 ,使 氧 自由基 维持在 一个 动
态平衡状态。Mc o 通 过研 究提 出 ,过 多的氧 自由基 在 Cr j d
各种原因引起 的细胞 内钙 含量异 常增 多并 导致 细胞结 构损 伤和功能 代 谢 障 碍 的现 象 称 为钙 超 载 ( a im oe- cl u vr c la ) od 。细胞 内钙超载是肝 脏缺血再 灌 注损伤 的重要病 理生 理机制 J 。正常生理条件下 ,肝 细胞维持 细胞 内外 c 2 a 的 动态平衡 ,当细胞 内钙 超载 时可 引起磷 脂酶 的激 活 ,破 坏 细胞 和线 粒体 膜 ,最 终导 致 细胞 死 亡 ,而 下 调 线粒 体பைடு நூலகம்内 c 的浓度可 以减轻 缺血再 灌 注对肝 脏 的损伤 。细胞 内 a 钙超 载引起肝 细胞损伤 的机制如下 :( )线粒体功能 障碍 : 1 细胞浆 内的 c 浓度增高使线粒体 摄取 c “增加 ,并 在线 a a 粒体 内形成磷 酸钙 沉积 ,造 成三磷 腺苷 (d ns etp o— aeoi ihs n r p a ,A P ht e T )合成减少 。 ( )激 活钙 依赖 性降解 酶 :胞 浆 2 内高浓度 的 c 可激 活多种钙 依赖 性降解 酶 ,如 磷脂 酶 c a 和磷脂酶 A 等 ,促进 膜磷 脂水解 ,造成细胞膜 双分子层 结 构 的紊乱 ,细胞 膜及 细胞 器质膜 受损 ;蛋 白酶 的激 活可 导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仍是冠状动脉再通术(溶栓、PTCA或搭桥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原因之一。

其病因复杂,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新近分子心血管病学的研究进展发现,细胞凋亡现象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1]。

对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成中的研究已日渐增多。

已有学者提出,细胞凋亡可能为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通过干预凋亡基因的表达阻断细胞凋亡过程以减轻再灌注损伤能否成为防治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已受关注。

现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细胞凋亡概述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通过启动内部机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它是一种细胞主动的死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牵涉到一系列特殊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发生特征性的生化和形态学改变[4,5]。

凋亡作为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与细胞增殖一起,维持着体内细胞的动态平衡。

它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多细胞生物赖以存活的需要;是清除不需要的、已严重受损的、有潜在危险性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

一旦细胞凋亡的规律失常,个体生命活动就失去了正常的功能,甚至不能存活。

因此,细胞凋亡在生物体中的发育成熟、维持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数目恒定与生长平衡,乃至机体衰老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5]。

目前,虽然对细胞凋亡的激发与抑制的详细机制还未十分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资料证实,有多种基因参与了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6]。

有些细胞凋亡过程是由明显的诱导因素诱发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细胞自发性死亡过程。

通过对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的研究,可以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分为诱导基因(死亡基因)和抑制基因(生存基因)。

通常在生理条件下,细胞有序而协调地激活凋亡诱导基因(P53,c-myc等)和/或凋亡抑制基因(Bcl-2等),共同控制着细胞代谢功能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动态平衡[7,8]。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指缺血时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再灌注后的损伤。

缺血会导致组织细胞缺氧、酸中毒、代谢产物累积等改变,再灌注时由于氧和养分进一步刺激了细胞的代谢,加剧了细胞膜的氧化、钙离子内流等严重的细胞损害。

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发生在很多疾病中,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肝脏再植等。

本文将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等方面介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分子生物学机制1. 自由基损伤缺血再灌注时,氧气和营养物质再次进入组织细胞,但同时会大量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和一系列反应物(例如氢氧离子、一氧化氮等)。

ROS不仅可直接破坏细胞膜,还与膜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导致细胞膜的电荷破坏和膜通透性升高。

ROS还会与细胞内的DNA结合,导致DNA断裂和损伤,加剧细胞凋亡和坏死。

2. 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膜的扩散通透性升高,导致一系列炎症因子(例如炎性介质和趋化因子)进入组织间隙。

这些因子会刺激巨噬细胞、T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向炎性方向进一步分化和聚集,形成炎症反应。

此过程可导致组织水肿、发热、白细胞浸润和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自我放大。

1. 细胞死亡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死亡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细胞死亡可分为凋亡、坏死和坏变。

其中凋亡是指受到压力或刺激后细胞主动性地调节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坏死是指细胞尚未形成凋亡的信号,受到某种压力或毒性因素的侵害而迅速死亡。

坏变是指细胞内某些成分变性,导致细胞内物质的泄漏和释放,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膜损伤细胞膜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遭受到严重的损伤,由于细胞膜的损伤,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失衡。

细胞外的高钠离子浓度和低钾离子浓度迅速升高,同时细胞内的高钾离子浓度和低钠离子浓度迅速降低,导致细胞的疲软、肿胀和金属离子交换的紊乱。

组织学机制1. 缺血缺血是指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8147(2018)01-0087-04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863)(2012A A021001);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2009);天津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5ZXLCSY00070)作者简介宋虎(1992-),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肝癌的相关研究;通信作者:张建军,E-mail :zhangjianjun99@ 。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宋虎1,王振1,杜晨阳1综述,张建军2审校(1.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移植科,天津300192;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科,天津300192)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ATG )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对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进行生物学降解的过程。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 )是肝脏手术及失血性休克后肝功能障碍和衰竭主要的致病因素,而且也是早期肝移植失败以及移植排斥反应增加的原因。

目前临床上移植供肝主要来源于DCD ,但由于移植供肝的短缺,使得边缘供肝使用的增加,更加重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因此,怎样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改善移植物功能的关键问题。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噬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就近年来自噬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噬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影响和潜在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自噬;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双向调控;非编码RNA ;线粒体自噬中图分类号R657.3文献标志码A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LIRI )是肝脏外科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组织器官损伤,对肝脏手术效果和患者生存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临床上移植供体主要来源于心脏/循环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 ),但由于移植供体的短缺使得边缘供体使用的增加更加重了这一损伤,从而增加移植后供体原发性功能低下或无功能的风险。

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中医以疏通经脉、渗灌气血、濡养心神指导临床,其文献中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词,依据其病理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多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心悸”和“真心痛”等范畴,现将MIRI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行整理,了解中医药对MIRI的干预治疗,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应用价值。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valuable asset to the Chinese nation.Its concept of treatment is gradually being accepted by the worl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designed to unblock meridians and infiltrate qi and blood.It guides the clinical practice.There is no evidence of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its literature.According to its pathological process showed symptoms,mostly attribu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st paralysis,”“heart palpitations”and”true heartache”and other fields,now MIRI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organize and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RI intervention treatment,so as to provide clinical valu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Pathological mechanism近年,心脏病发病率升高,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 讲座 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谷岩㊀何菊㊀侯骊坤㊀刘辉ʌ摘要ɔ㊀肢体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可以影响急性机械性创伤患者进行血管外科手术的预后ꎬ因此一直是临床上的研究热点ꎬ特别是针对病理改变机制的研究ꎮ本文此次将目前对于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总结并综述如下ꎮʌ关键词ɔ㊀缺血ꎻ㊀缺血再灌注ꎻ㊀氧自由基ꎻ㊀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58.3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20.12.025Researchprogressonthemechanismofacutelower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㊀GUYan.㊀ThefirstcentralhospitalofTianjinꎬTianjinꎬ300192ꎬChina.ʌAbstractɔ㊀Theoccurrenceoflimbischemia-reperfusioncanaffecttheprognosisofvascularsurgeryinpatientswithacutemechanicaltraumaꎬsoithasbeenahotspotinclinicalresearchꎬespeciallyforthemechanismofpathologicalchanges.Inthispaperꎬthemechanismofacutelower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ssummarizedasfollows.ʌKeywordsɔ㊀Ischemiaꎻ㊀Ischemia-reperfusionꎻ㊀Oxygenfreeradicalꎻ㊀Researchprogress㊀㊀在20世纪50年代Haimovici第一次发表了下肢急性缺血的血运重建后出现了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1]ꎮ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ꎬ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ꎮ在肢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ꎬ连续出现缺血和再灌注两个病理生理过程ꎬ并分别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2]ꎬ本文就这两个过程中的损伤机制分别总结并进行综述ꎮ一㊁缺血性损伤1.能量代谢异常引起损伤:由不同因素引发的肢体动脉损伤都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肢体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情况ꎬ随着缺血时间的不断延长ꎬ缺血细胞转变为无氧代谢以提供ATPꎮ而无氧代谢产生的ATP仍然不足以满足代谢的需要ꎬ随着ATP的进一步减少ꎬ会造成细胞溶酶体溢出氢离子[3]ꎮ同时由于无氧代谢ꎬ导致细胞内酸中毒ꎮ酸中毒会影响细胞Na㊁K-ATP酶离子泵功能ꎬ这种损伤造成细胞内Na㊁Ca离子浓度的增加ꎮCa离子潴留会激活磷脂酶类(尤其是磷脂酶A2)和蛋白酶类ꎬ从而加重组织的损伤ꎮ此外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引起Ca离子浓度的增加ꎬ进一步引起水分内流和线粒体外膜的破坏[4]ꎮ2.中性粒细胞活化引起损伤:在组织缺氧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被活化并进入间质组织ꎬ此后在再灌注过程中发挥双方面的作用ꎮ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可溶性调节剂谷氨酸盐和腺嘌呤核苷酸ꎬ并转换为血管表面内皮的腺苷ꎬ中性粒细胞发生游走后ꎬ腺苷通过重建内皮细胞间接触来保护微循环血管内皮屏障ꎮ另一方面ꎬ多形核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破坏内皮细胞屏障的相关因子ꎬ对局部组织产生有害影响ꎬ造成细胞通透性增强ꎬ大分子外漏[5]ꎮ缺血过程中的病理改变给再灌注时损伤加剧创造了条件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ꎮ黄嘌呤脱氢酶使用氧化的烟酰胺二磷酸吡啶核苷酸(NAD)㊀㊀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项目(2015KZ033)㊀㊀作者单位:300192天津ꎬ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㊀㊀通信作者:谷岩ꎬEmail:fenglhs_2002@163.com作为氧化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时的电子受体ꎮ黄嘌呤脱氢酶在缺血期间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ꎬ通过氧作为电子受体ꎬ在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氧化过程中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ꎮ因为缺血缺氧ꎬATP依次分解为ADP㊁AMP㊁腺苷㊁肌苷和次黄嘌呤ꎬ而次黄嘌呤自身不能代谢生成黄嘌呤ꎬ使黄嘌呤氧化酶的底物堆积[6]ꎮ再灌注时ꎬ缺血组织重新得到氧ꎬ在缺血时大量蓄积的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黄嘌呤ꎬ继而又催化黄嘌呤转化为尿酸ꎬ这两步反应都是以分子氧作为电子受体ꎬ结果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ꎬ二者在金属铁参与下ꎬ形成羟自由基[7]ꎮ二㊁再灌注过程中损伤当缺血后血流恢复ꎬ再灌注的组织发生复杂反应ꎬ中度缺血后再灌注可能引起比单纯缺血更严重的缺血后组织损伤的爆发ꎮ1.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和产生的损伤:如前文所述ꎬ缺血阶段出现的大量黄嘌呤氧化酶底物堆积ꎬ随着在再灌注过程中供氧的恢复ꎬ迅速发生反应ꎬ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ꎮ氧自由基则从多方面对机体造成损伤:(1)氧自由基通过氧化修饰组织中的生物分子直接造成缺血再灌注的病理损害ꎮ为细胞杀手ꎬ它可以协助巨噬细胞杀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ꎬ但同时对蛋白质㊁核酸㊁骨胶原和多糖等生物物质均有毒性ꎻ(2)氧自由基对细胞膜双层磷脂结构中的重要脂类进行氧化作用ꎬ生成多种脂质过氧化物ꎬ膜脂质过氧化而损伤细胞膜㊁线粒体㊁溶酶体和微粒体ꎬ蛋白质降解和失活ꎬ脂质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可以造成蛋白质㊁磷脂和核酸交联ꎬ这些氧化剂导致的分子结构的变化通过干预结构㊁收缩和转运蛋白㊁酶㊁受体㊁膜糖脂㊁葡萄糖胺糖以及核酸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功能ꎮ从而直接损伤细胞ꎻ(3)氧自由基能通过损伤细胞器的膜ꎬ进而引起溶酶体㊁微粒体及线粒体的破裂ꎻ(4)氧自由基能引起血小板㊁粒细胞在微血管中粘附㊁聚集ꎬ造成微循环障碍[8 ̄11]ꎮ2.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再灌注期间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ꎬ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显著增加ꎬ分泌髓过氧化物酶ꎬ产生大量氧自由基ꎬ称为呼吸爆发或氧爆发ꎬ可损伤组织细胞ꎮ再灌注过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㊁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性以及游走性成指数增长ꎮ这使得中性粒细胞更容易和更快的进入细胞间质并活化ꎮ除了前文提到的引起钙离子增多等作用ꎬ这些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毒性活性氧㊁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ꎮ这些物质会加剧血管的通透性㊁水肿㊁血栓形成ꎬ并导致实质细胞的坏死[12 ̄13]ꎮ3.线粒体功能受损:线粒体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ꎬ参与氧化多种磷酸化的蛋白ꎬ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ꎮ因缺血㊁缺氧可以改变所有电子传递复合物的活性ꎬ使ATP减少ꎬ钙进入线粒体增多ꎬ使线粒体功能受损ꎬ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ꎬ进入细胞的氧经电子还原成水减少ꎬ而经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增多ꎮ而钙离子进入线粒体可使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ꎬ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降低ꎬ使氧自由基生成进一步增加[3ꎬ14]ꎮ4.再灌注过程中钙离子的作用:在肢体缺血过程中ꎬ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已经开始明显上升ꎬ而再灌注后ꎬ复氧可使细胞外液pH升高ꎬ进而加大细胞膜内外的氢离子梯度ꎬ使得氢/钠离子㊁钠/钙离子交换得到加强ꎬ进一步造成细胞内钙超载ꎮ将NHE交换器的活性是通过细胞外氢离子的洗出加速缺血期间积累的离子ꎬ从而增加穿过质膜和进一步增加细胞内的Ca2+的质子梯度[15 ̄17]ꎮ此外ꎬ内质/肌浆网(ER/SR)SERCAATP酶对Ca2+的处理受到I/R的损害ꎬ这限制了细胞质中Ca2+的再摄取ꎮ在另一方面ꎬCa2+经由兰尼碱受体从ER/SR释放被增强[5ꎬ18 ̄19]ꎮ这些ER/SR钙处理的扰动进一步加剧了细胞质Ca2+水平的致死性升高ꎮ5.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因子和炎症趋化因子的作用:炎症因子是参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ꎬ在肢体发生缺血再灌注后ꎬ细胞会释放一氧化氮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白细胞介素-1及白细胞介素-6(IL-1㊁IL-6)等炎症因子ꎬ对受损的细胞组织产生二次损伤[20]ꎮTNF-α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ꎬ也能促进内皮细胞对IL-1㊁IL-6的分泌ꎬ并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ꎬ从而刺激扩大机体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的损伤ꎬ同时TNF可刺激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IL-1ꎮ而IL-1的产生又能诱导TNF-α的产生ꎬ当机体因内毒素刺激而产生过量的TNF-α后ꎬ可诱发机体发热ꎬ并对心肺㊁肾功能产生严重的损伤ꎬ严重者可引起呼吸㊁循环衰竭ꎬ更甚者会引起机体的死亡ꎬ其机体中TNF水平与病死率正相关ꎮ其发病机制可能是TNF刺激内皮细胞引起炎症ꎬ组织损伤和凝血反应等一系列综合征的原因[3ꎬ21 ̄22]ꎮ㊀㊀结论与展望㊀肢体缺血再灌注因素造成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和有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ꎬ从而对远隔的心㊁肺㊁脑㊁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造成损害ꎮ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规律和机制ꎬ对于缺血再灌注的治疗思路及其与组织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MagnoniFꎬPedriniLꎬPalumboNꎬetal.Ischemia:reperfusionsyndromeofthelowerlimbs[J].IntAngiolꎬ1996ꎬ15(4):350 ̄353. [2]㊀WatsonJDꎬGiffordSMꎬClouseWD.Biochemicalmarkersofacutelimbischemiaꎬrhabdomyolysisꎬandimpactonlimbsalvage[J].SeminVascSurgꎬ2014ꎬ27(3-4):176 ̄81.[3]㊀YangYHꎬWangWꎬHuBꎬetal.EffectsofHydrogenSulfideonInflammatoryFactorsandMitochondrialEnergyMetabolicDisordersAfterReperfusionInjuryinRats[J].ZhongguoYiXueKeXueYuanXueBaoꎬ2019ꎬ41(2):234 ̄241.[4]㊀SadiAMꎬAfrozeTꎬSirajMAꎬetal.Cardiac-specificinducibleoverexpressionofhumanplasmamembraneCa2+ATPase4biscardioprotectiveandimprovessurvivalinmicefollowingischemicinjury[J].ClinSci(Lond)ꎬ2018ꎬ132(6):641 ̄654. [5]㊀CaiHꎬYaoZꎬLiW.IRF-5acceleratesleukocyteadhesiontoendothelialcellsin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throughregulatingthetranscriptionofVCAM-1[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17ꎬ492(2):192 ̄198.[6]㊀AndersonSLꎬSinghB.Equineneutrophilsandtheirrolein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ndlunginflammation[J].CellTissueResꎬ2018ꎬ371(3):639 ̄648.[7]㊀HongXꎬZhaoXꎬWangGꎬetal.LuteolinTreatmentProtectsagainst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MediatorsInflammꎬ2017ꎬ2017:9783893.[8]㊀TatarTꎬPolatYꎬComuFMꎬetal.Effectofceriumoxideonerythrocytedeformabilityinratlowerextremity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BratislLekListyꎬ2018ꎬ119(7):441 ̄443. [9]㊀ErkutAꎬCureMCꎬKalkanYꎬetal.Protectiveeffectsofthymoquinoneandalpha-tocopherolonthesciaticnerveandfemoralmuscleduetolower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EurRevMedPharmacolSciꎬ2016ꎬ20(6):1192 ̄202.[10]㊀KarahanMAꎬYalcinSꎬAydoganHꎬetal.Curcuminanddexmedetomidinepreventsoxidativestressandrenalinjuryinhind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aratmodel[J].RenFailꎬ2016ꎬ38(5):693 ̄698.[11]㊀TsuiJCꎬBakerDMꎬShawSGꎬetal.Alterationsinnitricoxidesynthaseisoformsinacutelowerlimbischemiaandreperfusion[J].Angiologyꎬ2007ꎬ58(5):586 ̄592.[12]㊀LorenzenJMꎬBatkaiSꎬThumT.Regulationofcardiacand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bymicroRNAs[J].FreeRadicBiolMedꎬ2013ꎬ64:78 ̄84.[13]㊀ChoiKꎬKimJꎬKimGWꎬetal.Oxidativestress-inducednecroticcelldeathviamitochondira-dependentburstofreactiveoxygenspecies[J].CurrNeurovascResꎬ2009ꎬ6(4):213 ̄22.[14]㊀BagisZꎬOzerenMꎬBuyukakilliBꎬetal.Effectofiloprostoncontractileimpairmentandmitochondrialdegenerationinischemia-reperfusionofskeletalmuscle[J].PhysiolIntꎬ2018ꎬ105(1):61 ̄75.[15]㊀ÖzerAꎬDemirtaᶊHꎬçomuFMꎬetal.Protectiveeffectoferdosteineonerythrocytedeformabilityinaratmodeloflower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TurkJMedSciꎬ2018ꎬ48(1):187 ̄190. [16]㊀ErbaturMEꎬSezenᶊCꎬBayraktarACꎬetal.Effectsofdexmedetomidineonrenaltissueafterlowerlimb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rats[J].LibyanJMedꎬ2017ꎬ12(1):1270021.[17]㊀GiblettJPꎬHooleSP.RemoteIschemicConditioninginElectivePCI[J].JCardiovascPharmacolTherꎬ2017ꎬ22(4):310 ̄315. [18]㊀LeeGAꎬLinTNꎬChenCYꎬetal.Interleukin15blockadeprotectsthebrainfrom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BrainBehavImmunꎬ2018ꎬ73:562 ̄570.[19]㊀GuerreroA.A2AAdenosineReceptorAgonistsandtheirPotentialTherapeuticApplications.AnUpdate[J].CurrMedChemꎬ2018ꎬ25(30):3597 ̄3612.[20]㊀FerhatMꎬRobinAꎬGiraudSꎬetal.EndogenousIL-33ContributestoKidney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sanAlarmin[J].JAmSocNephrolꎬ2018ꎬ29(4):1272 ̄1288.[21]㊀GainesGCꎬWelbornMBꎬMoldawerLLꎬetal.Attenuationofskeletalmuscle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byinhibitionoftumornecrosisfactor[J].JVascSurgꎬ1999ꎬ29(2):370 ̄376. [22]㊀UrbahnMAꎬKaupSCꎬReusswigFꎬetal.PhospholipaseD1regulationofTNF-alphaprotectsagainstresponsestoLPS[J].SciRepꎬ2018ꎬ8(1):10006.(收稿日期:2020 ̄03 ̄2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损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

本文将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当阻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后,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但此时心肌反而受到进一步的损伤。

这种损伤主要是由于再灌注后氧自由基产生过多、钙离子内流、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等。

近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研究发现,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是导致心肌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钙离子内流、中性粒细胞浸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心肌损伤的程度。

细胞凋亡、自噬等细胞死亡过程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等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吸烟、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同时,心肌酶学、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等实验室检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和评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机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将有望发现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胞浆内相关底物的降解 。 死亡受体途径主要是通过细胞膜
上 受 体 与 配体 的结 合 . 细 胞 外 的凋 亡刺 激 信 号转 导到 细 将 胞 内 , 而 激活 C sae 级 联 反 应 , 致细 胞 凋 亡 。 进 apss 导 线粒 体 途 径 是 依 赖 线 粒 体 内相 关 因子 的 释 放 和 B l2蛋 白家 族 c 一
成炎症反应。凋亡 的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后 。 引起 内皮下胶
原 暴 露 。 成 凝 血 因 子 Ⅻ水 解 。 动 内源 性 凝 血 系 统 。 血 造 启 凝 因 子黏 附 和血 小 板 聚集 . 致 血 栓 形 成 的 凋 亡 的血 管 内 导
心 肌 细 胞产 生 的大 量 活性 氧 . 以 激活 迁 移 到 周 围组 织 中 可 的 白细 胞 。 其 释放 炎 性 因子 和更 多 的活 性 氧 。 此 , 使 因 白细
维普资讯
12 8
中日 友好医院学报 20 年第 2 卷第 3 Ju a o h a J a Fi d h o i l 0 8 u ,o2 ,o 08 2 期 or lfC i -a n r ns i H s t , 0 n 1 2 . n n p e p p a2 J V . N 3
中. 通过氧 自由基清除剂 或上调 内生酶如超氧化物岐化酶
(u eoi i uaeS D) 和谷 胱 甘 肽 过 氧 化酶 可 以 减 sp rx eds t ,O d m s 少 II 。而 且 . 体 内心 肌 缺 血一 灌 注模 型 和体 外 培 养 R 在 再 的 内皮 细 胞 和心 肌 细 胞 缺 氧 一 复氧 实 验 中发 现 . 内皮 细胞 、
胞 和巨噬细胞可能参与再灌注后期活性氧的产生 许多资料显示活性氧诱导血管 内皮细胞的凋亡。活 性 氧或其氧化衍生物可以直接造成 D A损伤或 间接激活 N

线粒体与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机制新进展

线粒体与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机制新进展

线粒体与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机制新进展线粒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机制新进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介绍其中的一些新进展。

一、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能量耗竭,再经过血流恢复时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而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其功能状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1. 能量供应障碍:在缺血状态下,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限制,导致ATP生成减少,能量供应受阻。

再灌注时,缺氧的线粒体很难恢复正常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加剧心肌细胞的能量耗竭。

2. ROS的释放:线粒体在过氧化物酶氧化还原酶系统中产生过氧化氢等活性氧物质(ROS),过多的ROS会引发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质、脂质和DNA的氧化损伤,加剧心肌细胞的死亡。

3. 钙离子平衡失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对于钙离子的平衡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缺血状态下,线粒体内钙的积聚增加,再灌注时快速释放到细胞质内,导致细胞内钙浓度骤升,引起一系列钙离子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线粒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机制1.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发生融合和分裂,而这两种调控机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融合促进线粒体的功能恢复,而分裂则会加剧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因此,调控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可能成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靶点。

2. 自噬与线粒体质量控制:自噬是一种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垃圾和损坏的线粒体来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

近期研究表明,自噬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激活自噬可以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减少ROS的释放,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伤。

3. 钙离子调控:线粒体内部的钙离子平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微粒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进展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是由内皮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状颗粒。

内皮损伤是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重要环节,EMP反映内皮损伤并通过不同机制参与IRI的发生发展。

本文就EMP的生成、生物学特征和检测以及在IRI中的作用做一概述。

标签:内皮微粒;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缺血一定时期的基础上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供应,不仅不能减轻其缺血性损害,反而加重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临床上常见于冠心病、心血管手术及移植手术等。

内皮微粒是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情况下释放的一种由磷脂膜包被的微小囊泡状物质,在凝血、炎症、氧化应激及内皮损伤等方面发挥作用。

内皮损伤是IRI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内皮细胞释放的EMP也在此进程中发挥作用,有研究[1-2]证实EMP参与IRI,对内皮功能有影响。

有关EMP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来源、特征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1 EMP生成与检测1.1 EMP的生成血液中微粒种类根据其来源可分为血小板微粒、内皮微粒、红细胞微粒、白细胞微粒等。

Hamilton[3]于1990年利用C5b-9补体蛋白诱导内皮细胞释放囊泡,首次检测出一种直径<1μm的颗粒,命名为EMP。

EMP 的研究多源于体外分离或培养的细胞,体内内皮细胞生成EMP的机制仍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内皮细胞损伤相关,也有研究认为理化因素引起的细胞激活或凋亡可导致EMP生成。

Chironi[2]认为EMP的产生与内质网钙释放增加有关,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内层含有磷脂酰丝氨酸(PS),当胞质内钙离子突然增加改变了跨膜稳定状态时,细胞骨架纤维断裂,使得内层的PS外翻,细胞膜上囊泡形成并释放到细胞外液中形成EMP。

Leroyer[4]研究发现细胞凋亡过程中会产生EMP。

一些促炎、促凋亡、及氧化性物质也可刺激EMP释放,Combes等人最早于1999年即发现TNFα可以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EMP,其它如IL-1β、脂多糖、氧化应激等均有此作用;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肺动脉高压等亦可导致EMP释放增加[5-8]。

Wang[9]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況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解耦连也参与EMP的生成,这说明EMP与一氧化氮依赖性的内皮功能不全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1.2 EMP的特征与检测微粒的成分由其来源所决定,包括含磷脂的脂质双分子层、膜表面蛋白、膜内容物等,内皮细胞来源的EMP主要包含有代谢相关的酶类,参与粘附和融合过程的蛋白及一些细胞骨架蛋白[10] 。

对于EMP的膜内容物目前所知甚少,可能含有少量核碎片及细胞质。

EMP含有内皮细胞成分,因此可以采用相关抗体作用于上述成分所表达的抗原以检测并确定EMP来源[11]。

正常内皮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在活化或凋亡的细胞,这种不对称性消失,导致脂质双分子层外层PS增加,EMP表面PS同样如此。

PS在止血和凝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与凝血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对受损部位凝血过程起到调节作用,这也表明EMP的释放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大血栓形成风险[12]。

PS能特异性的与非EMP膜蛋白annexin V结合,利用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 V 与PS相结合即可检测到EMP的存在。

Annexin V的缺点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足,因此还可以利用EMP膜蛋白成分来对其进行检测。

EMP的表面携带有特异性抗原分子,不同疾病情况下EMP表面携带抗原表型有所不同,包括CD31、CD62E、CD144等多种分子,而有些抗原分子如CD42则不表达。

EMP主要来源于内皮细胞,因而表达多种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蛋白,在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成分。

Chironi等总结了近十余年的多项研究,发现不同情况下EMP的免疫表型有所不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高血压、1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过程中,EMP的抗原分化群呈现不同的表型特征,例如抗原表型为CD31+/CD42-的EMP可见于严重高血压患者,而抗原表型为CD31+/ CD42-/ CD62E+的EMP则可见于代谢综合征患者[13-14]。

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利用相应抗体检测EMP的抗原表达,结合标准微球来确定EMP直径范围即可精确测定某种疾病状态下的EMP含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MP,但其应用远不如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广泛。

2 EMP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循环缺血及后续的再灌注过程首先影响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EMP,释放的EMP不仅反映内皮损伤的程度,而且还作用于内皮细胞本身并参与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等多个过程,从而参与并导致IRI。

上述进程形成了一个缺血再灌注—内皮损伤—EMP释放—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通路。

2.1 缺血再灌注与内皮损伤IRI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多,普遍认为与氧自由基增多、细胞内Ca2+超载、能量代谢障碍、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因子释放及凝血异常等有关。

缺血再灌注过程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和功能受损。

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对膜磷脂、细胞骨架、核酸有损伤作用,这可能是内皮损伤导致EMP生成的原因之一,Kim[15]的研究也证实了抑制活性氧簇(ROS)生成对减轻IRI有一定作用。

Ca2+超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促使进氧自由基生成,生成的氧自由基又进一步加重Ca2+超载,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内皮损伤。

由于缺血导致内皮细胞能量供应不足,ATP减少,细胞代谢异常、水肿,进而微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再灌注期局部出现“无复流”现象使得损伤进一步加重[16-19];再灌注后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使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并释放氧自由基及破坏性蛋白酶,损伤内皮。

内皮细胞不仅构成血管屏障,还有分泌功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舒缩状态,内皮损伤在IRI中主要表现为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异常。

内皮细胞可合成释放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前列腺环素(PGI2)等物质,缺血再灌注时NO合成减少而ET、PGI2则增加,导致血管异常收缩出现无复流现象,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有研究表明[20]内皮系统的抗氧化活性与对氧化活性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清除活性氧能力降低,同时对外源性活性氧产生系统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活性氧大量产生,进而损伤细胞。

2.2 EMP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在IRI过程中,EMP由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EMP的产生不仅是IRI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同时也参与IRI进程。

EMP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内皮细胞本身,使其损伤进一步加重。

逢利[21]通过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细胞膜微粒变化的研究,发现EMP的含量增加,认为EMP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Ci HB等[22]发现二尖瓣疾病患者的EMP含量增加,进而减少二尖瓣内皮细胞NO的生成,而使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含量增加,最终损伤内皮细胞,其损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eNOS-HSP90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区景松等研究发现,EMP抑制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结合,使eNOS解偶联而刺激内皮细胞产生O2-,产生的O2-不仅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同时还参与IRI进程。

EMP可以明显抑制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其机制为抑制内皮细胞生成具有舒血管作用的NO,这可能也是再灌注组织发生“无复流”现象而加重损伤的原因之一,陆永光等人的研究也部分性的证实了这一点[23-25]。

Chirions[26]等发现EMP含量与血液中IL-6的水平正相关,EMP可以通过其表面的CD62E结合到中性粒细胞上,使之激活,说明EMP与炎症反应之间有一定关系,这也可能是EMP在IRI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

吴志宏[27]等研究发现EMP在体外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与EMP影响内皮细胞酶激活因子1,使其激活Caspase-3,而Caspase-3是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分子,可以促进细胞凋亡。

EMP能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活化参与了许多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NF-κB还可以调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而ICAM-1介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的粘附被认为是血管损伤后炎症反应的重要环节,这也是EMP介导炎症反应,参与IRI的途径之一。

脓毒症时EMP表达组织因子(TF),TF转移到血小板上启动凝血过程,导致血栓形成,可继发性的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Chirinos研究认为,血栓形成除了与EMP 释放有关外,还与EMP-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结合物形成有关,说明EMP参与凝血过程,这也许是缺血后的再灌注過程中,EMP导致凝血异常,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EMP现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诊断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物,反映了内皮细胞的功能状况。

在IRI过程中,EMP的产生继发于缺血及再灌注导致的内皮损伤,EMP携带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相应功能,参与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影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此可以通过上述途径影响IRI的发生发展。

对EMP 的来源、特征及其在IRI中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RI的发生机制及防治,为IRI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1] SergeyV,Brodsky,Fan Zhang,et al. Endothelium-derived microparticlesimpai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vitro[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4;286(5):H1910-1915.[2] Chironi GN,Boulanger CM,Simon A,et al. Endothelial micorparticles in diseases[J]. Cell Tissue Res,2009;335(1):143-151.[3] Karen K. Hamilton,Ryuichi Hattori,Charles T. Esmon,et al. Complement Proteins C5b-9 Indued Vesiculation of the Endothelial Plasma Membrane and Expose Catalytic Surface for Assembly of the Prothrombinase Enzyme Complex[J]. J Biol Chem,1990;265(7):3809-3814.[4]Leroyer AS,Tedgui A,Boulanger CM. Role of microparticles in atherothrombosis[J]. J Intern Med,2008;263(5):528-537.[5]Boulanger CM,Amabile N,Tdegui A.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a potential prognostic marker fo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sse[J]. Hypertension,2006;48(2):180-186.[6] 张欣,龙盼,张俊峰,等.内皮微粒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8(1):24-27.[7]Nicholas Amabile,Christian Heiss,Wendy May Real,et al.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 Levels Predict Hemodynamic Severity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77(11):1268-1275.[8]Jung KH,Chu K,Lee ST,et al. Risk of macrovw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 profiles[J]. Cerebrovasc Dis,2011;31(5):485-493.[9]Wang JM,Wang Y,Huang JY,et al. C-Reactive Protein-Induced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 Generation in HUVECs Is Related to BH4-Dependent NO Formation[J]. J vasc Res,2007;44(3):241-248.[10] Banfi C,Brioschi M,Wait R,et al. Proteome of endothelial cell-drived procoagulant microparticles[J]. Proteomics,2005;5(17):4443-4455.[11]Martinez MC,Tuai-Chalot S,Leonetti D,et al. Microparticles:targets and tool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Trends Pharmacol Sci,2011;32(11):659-665[12]Julio A. Chirinos,Gustavo A. Heresi,Hermes Velasquez,et al. Elevation of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Platelets,and Leukocyte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05;45(9):1467-1471.[13]Preston RA,Jv W,Jimenez JJ,et al. Effects of severe hypertension on endothelial and platelet microparticles[J]. Hypertension,2003;41(2):211-217.[14]Arteaga RB,Chirinos JA,Soriano AO,et al.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platelet and leukocyte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Am J Cardiol,2006;98(1):70-74.[15] Kim JK,Pedram A,Razandi M,et al. Estrogen prevents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p38 kinase isoforms[J]. J Biol Chem,2006;281(10):6760-6767.[16] 唐麗敏,贺永贵,张义东,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机器保护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59-162.[17] 赵慧娟,龙明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3):240-242.[18] 刘胜中,杨双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使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88-90.[19]Lum H,Roebuck KA. Oxidant stress and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1;280(4):C719-C741.[20]Gtodhaber JI,Qayyyum MS. 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J]. Antiorxid Redox Signal,2000;2(1):55-64.[21] 逢利.心肺复苏后大鼠炎症因子和细胞膜微粒的变化及意义探讨[D].长春:吉林大学,2003.[22]Ci HB,OU ZJ,Chang FJ,et al.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increase in mitral valve disease and impair mitral valve endothelial function[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13;304(7):695-702.[23] 区景松,欧志君,黄达德,等.内皮衍生微粒诱导内皮细胞氧自由基产生损伤内皮功能[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5):844-847.[24]Densmore JC,Signorino PR,Ou J,et al. Endothelium-derived microparticles injude endothelial dysfunciton and acute lung injury[J]. Shock,2006;26(5):464-471.[25] 陆永光,文宏,苏强,等.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2):1070-1073.[26]Chirinos JA,Zambrano JP,Virani SS,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apoptotic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serum interleukin-6 and C-reative protein inhealthy men[J]. Am J Cardiol,2005;95(10):1258-1260.[27]吴志宏,郑敏哲,李辉,等.细胞膜微粒对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2):141-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