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变得愈发重要。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关于设计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设计师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要深入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期望。

例如,一个看似精美的椅子,如果坐起来不舒服,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因为用户对于椅子的最基本需求是能够提供舒适的坐姿,而美观只是在此基础上的附加价值。

在探讨用户需求时,书中提到了“可见性”的概念。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如何操作,操作的结果会是什么。

比如,常见的门把手,如果其设计不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出是推还是拉,就会给用户带来困惑和不便。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那些简洁明了的界面和操作按钮总是能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任务,而复杂混乱的设计则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厌烦。

设计中的“反馈”机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用户进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被接受,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例如,在点击一个按钮后,按钮的颜色变化、出现进度条或者弹出提示窗口,都能让用户感到安心,知道系统正在处理他们的请求。

反之,如果操作后没有任何反馈,用户就会陷入不确定和焦虑之中。

书中还讲述了关于“限制因素”的运用。

合理地设置限制因素可以引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避免错误操作。

比如,在一些插座设计中,插头的形状和插孔的结构相互匹配,只有正确的插头才能插入,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用户误插导致的危险。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认知习惯和心理模型。

我们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常识来理解和使用新的产品,如果设计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差太大,就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比如,电脑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和文件的概念,就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整理物品的认知,这种设计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和理解。

此外,书中提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设计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应用到居住的房屋,从日常穿着的衣物到出行的交通工具,设计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要创造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理解设计心理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唐纳德·A·诺曼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设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用户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设计的本质是要解决问题。

好的设计不是仅仅追求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

例如,一个简单的门把手,如果设计不合理,用户可能在开门时感到困惑甚至费力,这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而一个成功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让用户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就能自然地操作。

在谈到用户的认知心理时,诺曼指出,人们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和直觉。

这就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即用户对产品如何工作的预期。

如果设计与用户的心智模型不符,就会导致用户的困惑和不满。

比如,电脑操作系统中的文件保存和打开功能,应该遵循用户普遍认为的逻辑和流程,否则用户在操作时就会感到迷茫。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应该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一个令人愉悦的设计能够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喜爱和忠诚度。

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不仅在功能上表现出色,其简洁、美观的外观也给用户带来了愉悦的感受,让用户愿意为其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诺曼还强调了设计中的可视性原则。

产品的设计应该让用户清楚地了解其状态和可能的操作。

比如,一个电器上的指示灯,应该明确地告诉用户它是处于开启还是关闭状态;一个软件界面的按钮,应该通过颜色、形状和文字等元素让用户明白其功能。

在设计的评估阶段,用户测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观察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和反应,设计师可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这也让我认识到,设计师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要倾听用户的声音,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设计心理学,一门研究设计与用户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近读了相关的书籍,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在设计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产品的外观、功能和实用性,但往往忽略了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设计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这包括让用户感到舒适、自信、愉悦,甚至是有成就感。

书中提到,用户的认知心理对于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处理信息和与周围环境互动时,会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

例如,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与自己目标相关的信息,对于复杂的信息会感到困惑和疲惫。

因此,在设计产品界面时,应该简洁明了,突出关键信息,避免过多的干扰和混乱。

另外,情感化设计也是设计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应该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比如,一款可爱的儿童玩具可以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温暖,一款具有复古风格的家具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通过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可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喜爱和忠诚度。

设计心理学还强调了用户的需求层次。

除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用户还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以社交需求为例,现在很多社交软件的设计就是满足了人们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建立关系的需求。

而对于尊重需求,一些高端品牌的产品设计通过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在设计过程中,了解用户的心理模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预期和理解,往往基于他们过去的经验和认知。

如果设计与用户的心理模型不符,就会导致使用上的困难和误解。

比如,传统的水龙头通常是顺时针关闭,逆时针开启,如果设计成相反的方式,就可能让用户感到困惑。

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阐述设计心理学的应用。

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一直以简洁、美观和易用性著称。

其界面设计遵循了人类的认知习惯,操作方式直观自然,给用户带来了极佳的体验。

设计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要懂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师要懂心理学》是美国用研专家Susan Welnschenk写的关于设计师要了解的100个用户心理常识。

通过整理这些心理常识,可以更好的了解人性,以及掌握这些常识,有效的展现信息设计。

其中,一些常识值得加以阐述。

1、整体认知主要依靠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中央视觉一想就知是设计师最想突出表达的信息,在页面位置、视觉上都会加以大量雕琢。

此时,如果没有周边视觉加以陪衬,中央反而不能突出,更重要的用户对整体认知一知半解,信息传达的设计不够充分2、人一次只能记住四项事务在这里,神奇的数字“7”似乎夸大了人类的认知记忆能力,人很少记住超过7个以上事务。

四项事务准则,则给了设计师归类信息、展示动作时最佳范畴。

超过4种信息,用户难以认知了解,超过4个选择,用户难以操作行动。

3、人会创造心智模型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是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对事务掌控的建模、对过于经验的总结。

也就是一个用户,对一个产品,从初始新用户学习阶段,到逐渐使用掌握过程中,会建立对此产品的心智模型,树立产品品牌、定位、使用方法的总结。

设计师可以利用心智模型了解用户、逐步演绎产品,而不必颠覆用户心智模型带来的产品损伤。

4、故事是人处理信息的最佳形式数字、图片、修辞、声音、声音都是人处理信息的媒介,而故事是将这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艺术。

好的故事让人容易理解、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甚至传唱前年,例如英雄人物成长史。

Susan甚至把故事列为六大勾人要诀:危险、食物、性、移动、人脸和故事。

5、人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状态是人使用产品的全身心投入、巅峰的体验、充分成就感,而人们是喜欢、甚至期待这种状态的。

好的产品总是让用户高度集中在体验人物链上、并加以明确、挑战性但可实现的目标。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持续的、及时给用户反馈,让用户充满控制感、成就感。

6、变动的奖励很有效对用户来说,精神奖励大于物质奖励,也更能维系用户黏性。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用户与设计产品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通过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来优化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最近读了相关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首先强调了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漂亮,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就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的目标、动机和使用场景。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通信、获取信息和娱乐。

然而,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这些功能的需求程度和使用方式可能大不相同。

年轻人可能更注重游戏和社交功能,而商务人士可能更看重办公软件的兼容性和数据安全。

用户的认知心理在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例如,我们倾向于将相似的元素归为一类,对于熟悉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设计界面时,应该遵循这些认知规律,将相关的功能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布局,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比如,在一个购物网站上,将不同类别的商品清晰地分类展示,能够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浏览和选购。

情感因素在设计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个设计产品如果能够引起用户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愉悦、满足、信任等,那么用户就更愿意使用它,并且对其产生忠诚度。

例如,一些具有温馨、友好界面的应用程序,会让用户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增加使用的频率和时长。

相反,如果一个设计给用户带来了负面的情感体验,如焦虑、困惑、沮丧等,那么用户很可能会放弃使用。

书中还提到了可视性原则。

也就是说,设计的产品应该能够让用户清楚地知道它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比如,一个按钮的设计应该看起来就像是可以点击的,而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时,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用户进行了一个操作后,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有效。

比如,在提交表单时,如果出现错误,应该清晰地指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设计的包容性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

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

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

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

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

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

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

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

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摘录5:使用具象词或图标,它们更容易记忆。

·这一点背后的原因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在广告传播、品牌推广等需要由点及面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都是利用了这一点。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设计心理学》。

这书啊,可不像那些枯燥的专业教材,反而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书里提到了好多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门把手的设计。

你可能会觉得,一个门把手能有啥好说的?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说,有些门的把手设计得特别奇葩。

我就碰到过那种长得奇形怪状的把手,完全搞不清楚该怎么拉或者推。

有一回我去一家商场,那厕所门的把手简直就是个“谜”。

它不是那种常见的直直的或者弯弯的把手,而是一个圆形的、还带点凸起的玩意儿。

我站在那门前,愣是琢磨了好几秒,手在那把手上试了好几个位置,才终于弄明白是要往下按才能开门。

还有那种长得特别小的把手,握都握不住,使不上劲儿。

感觉设计师完全没有考虑到我们这些使用者的感受。

这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准备进一个房间,结果却被这小小的、不听话的把手给拦住了,那心情,别提多郁闷了。

再说说家里的电器吧。

我家有个微波炉,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和指示标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每次想用它热个东西,都得对着那一堆按钮研究半天。

什么“解冻”“烧烤”“微波”模式,还有各种时间设定和功率调节,简直就是一场与微波炉的“智力较量”。

有一次我只是想简单热个牛奶,结果不小心按错了按钮,把时间设得太长,牛奶都沸腾得冒出来了,弄得微波炉里一片狼藉。

这些不好的设计真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但反过来,好的设计就能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便捷。

就像我之前买的一个电动牙刷,它的设计就特别贴心。

手柄的形状握起来很舒服,不会打滑。

而且那个开关按钮的位置和大小都恰到好处,轻轻一按就能启动。

还有不同的刷牙模式,通过简单明了的指示灯就能轻松切换。

每次用它刷牙,都觉得这不仅仅是在清洁牙齿,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我那辆自行车,座椅的高度可以很轻松地调节,不管是我还是家里其他人骑,都能调到最合适的位置。

刹车把手的设计也很灵敏,轻轻一握就能稳稳地刹住车,让人在骑行的时候特别有安全感。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的设计领域,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对于创造出成功的设计作品至关重要。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究设计与心理关系的大门,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解决问题。

然而,很多时候设计师们往往只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而忽略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这就导致了一些产品虽然看起来很酷炫,但实际使用起来却让人感到困惑和不满。

《设计心理学》强调,好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

书中提到的“示能”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示能指的是环境或物品所呈现出的可被感知的行为可能性。

例如,一个门把手的形状和位置会暗示我们应该如何去操作它。

如果设计不合理,示能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用户就会感到迷茫。

比如有些门的把手设计得像一块平板,让人不知道是推还是拉。

这就警示我们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清晰地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避免给用户造成误解。

“意符”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以及如何操作。

比如,一个带有箭头的按钮就是一个明显的意符,告诉用户点击它会有相应的反应。

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意符可以引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在用户的心理需求方面,书中指出,人们对于安全感和控制感有着强烈的需求。

当使用一个产品时,如果用户感到失去了控制或者存在风险,就会产生焦虑和不满。

比如,在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撤销功能或者保存提示,用户可能会因为担心操作失误而感到不安。

因此,设计师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反馈和控制选项,让用户感到安心和自信。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设计的可视性原则。

产品的状态和操作方法应该能够清晰地被用户看到和理解。

比如,一个微波炉的控制面板,如果各种功能按钮标识不清,用户就很难准确地设置加热时间和功率。

而一个设计良好的控制面板,会让用户一目了然,轻松操作。

另外,关于用户的错误操作,书中认为不能仅仅归咎于用户的粗心大意,而更多的是设计上的缺陷。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设计心理学的书,让我对设计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形式,更是关于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在书中,作者首先强调了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无论是产品设计、界面设计还是环境设计,都应该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一个好的设计不是仅仅追求美观,而是要能够让用户轻松、高效地完成他们的任务。

例如,一款手机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外观的酷炫而忽略了操作的便捷性,那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扰和不满。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智能家居产品,虽然看起来很高级,但操作复杂,反而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书中还提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习惯和心理。

通过用户研究和观察,设计师可以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比如,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如果不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那么这个空间可能就无法真正服务于大众。

又比如,在设计一款儿童玩具时,需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兴趣爱好,才能设计出既有趣又安全的玩具。

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人们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会依赖他们的认知模式和心理预期。

如果设计与用户的认知习惯相悖,就会导致用户的困惑和错误操作。

比如,网页上的按钮颜色和位置,如果不符合用户通常的认知,用户可能会找不到或者误操作。

还有,产品的反馈机制也很重要,及时、清晰的反馈可以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有效,从而增强用户的控制感和信任感。

情感化设计也是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点。

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一个能够让用户感到愉悦、舒适或者有成就感的设计,往往会更受用户的喜爱和青睐。

比如,一些品牌的包装设计,通过独特的色彩、图案和材质,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温馨、高品质的感觉,从而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成功和失败的设计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好的设计和不好的设计之间的差异。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设计心理学的书,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功能,更是关于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书中首先提到了设计的本质。

设计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易于理解、易于使用且令人愉悦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产品,比如手机。

有些手机的操作界面设计得非常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有些则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这就是设计的差异,好的设计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轻松和舒适。

在谈到用户需求时,书中强调了要深入了解用户。

设计师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设计,而要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用户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去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和痛点。

例如,在设计一款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时,如果不了解老年人的视力状况、操作习惯和对功能的需求,很可能设计出一款不适合他们的产品。

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比如,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如果一个操作流程需要记住太多的步骤和信息,就容易导致用户出错或感到沮丧。

因此,设计应该尽量简化和清晰化信息的呈现,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化设计。

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一个产品如果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快乐、自豪或者安心,那么它就更有可能获得用户的喜爱和忠诚。

比如,一些品牌的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给用户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在设计的反馈机制方面,及时和清晰的反馈对于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当用户进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迅速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操作是否成功,或者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的反馈,用户会感到迷茫和不确定,从而降低对产品的信任度。

另外,设计的一致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无论是在界面布局、操作流程还是颜色和字体的使用上,都应该保持一致。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各种设计的世界,从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到城市中的建筑,设计无处不在。

然而,好的设计并非仅仅是外观的美观,它更需要深入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设计背后的心理奥秘,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强调了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却常常被忽视。

许多产品设计师过于关注技术的创新和外观的酷炫,而忽略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例如,一些复杂的智能家电,虽然功能强大,但操作界面繁琐,让用户感到困惑和沮丧。

这就提醒我们,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可视性”这一重要概念。

所谓可视性,就是指产品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通过清晰的标识、合理的布局和直观的反馈,让用户无需过多思考就能明白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比如,常见的微波炉,其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和图标简洁明了,用户一眼就能看出如何设置时间、选择加热模式等。

相反,如果设计不够可视,用户就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降低对产品的满意度。

另外,“匹配原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原则指出,设计应该与用户的思维模式和预期相匹配。

例如,在电脑操作系统中,当我们点击关闭按钮时,窗口就会关闭,这符合我们普遍的预期。

如果设计违背了这种匹配原则,比如点击关闭按钮后出现的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操作,就会让用户感到困惑和不满。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充分了解用户的习惯和心理预期,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认知的产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反馈”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及时、准确的反馈能够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有效,以及产品的运行状态。

比如,当我们在手机上发送一条消息时,显示的发送进度条和成功提示,就是一种有效的反馈。

而缺乏反馈的设计则会让用户感到不安和不确定,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已经被执行。

【VIP专享】《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VIP专享】《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大脑解析)大脑认为左边有两个三角,右边有个矩形,其实只是零碎的线条和有缺口的圆拼接而成合理进行排版布局设计,运用内容组合方式、形状和色彩可以影响人们所见,从而传递信息给观察的人。

总结了四种可以影响人之所见的方法如下:一、根据版面率、颜色、图片外形来调整页面的效果(版面率一词主要运用在印刷品设计中,此为手机版面率)1、版面率对页面效果的影响版面率可理解为各信息元素占手机屏幕大小的比率,版面率越大(界面留白越少),则页面包含的信息就越多,反之则反。

由于手机屏幕较小,信息的展示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屏幕展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每个设计师都该考虑的。

(左边版面率比右边版面率低)版面率的不同给用户带来的印象也会发生改变。

版面率的降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典雅印象或是形成一种高级的效果(适合整体效果较安静和稳重型设计)。

版面率的升高会给人以充满活力而又非常热闹的印象。

(版面率不同,页面给人的印象不同)调整版面率的方法:1. 调整留白-扩大留白降低版面率,缩小留白提升版面率;2. 调整图片数量和尺寸-图片数量越多版面率越高,图片尺寸越大版面率越高;3. 改变版面底色-必要时,在文字数量多,图版率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页面底色,从而改变页面所呈现的视觉感受2、颜色对页面效果的影响页面中对颜色的处理不一样也会给人不一样的心情,白色给人冷静,红色给人热情,纯度高的颜色比纯度低的颜色更加显眼。

(颜色的处理方式不同,页面给人的印象不同)这基本就是为什么每次打开淘宝都觉得很热闹,而京东则显得低调的多的原因了。

电商最主要的还是要烘托一种购买的气氛,在这上面,淘宝还是略胜一筹。

3、图片外形对页面效果的影响对图片外形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几何形与自然形两种使用方法。

拍摄出来的图片都是围在四边形方框之中的,如果图片在使用时仍保持了四边形、圆形等形状则叫做“几何形图片”;如果图片是按照被拍摄对象的轮廓来进行裁剪,突出被拍摄对象的独特形状的叫“自然形图片”几何形图片主要分为四边形图和圆形图,越偏向于四边形图,效果越自然,而圆形图则能够取得人为特写的效果。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了解心理学已经成为设计师必备的素养之一。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隐藏在人类行为和认知背后的心理规律,对于提升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人是视觉动物”这一观点。

我们的视觉系统对于信息的处理有着独特的方式。

比如,我们更容易注意到色彩鲜艳、对比度高的物体,而对于灰暗、模糊的事物则往往会忽略。

这就启示设计师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要运用鲜明而协调的色彩搭配,以及清晰的图形和文字,以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同时,人类的视觉还存在着“格式塔原理”。

这意味着我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或元素看作是一个整体。

例如,即使一个圆形有部分缺失,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将其补全并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圆。

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留白和隐藏元素,引导用户的视线和思维,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作品。

在认知心理学方面,书中指出了“认知负荷”的概念。

用户在处理信息时,其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设计过于复杂,提供的信息过多过杂,就会导致用户的认知负荷过重,从而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

因此,设计师需要简化设计,突出关键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和使用产品。

另外,“习惯与预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人们习惯于按照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操作和理解事物。

如果设计违背了用户的习惯和预期,就可能让用户感到困惑和不满。

比如,大多数软件中关闭按钮都在右上角,如果将其放在其他位置,就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书中还强调了情感在设计中的作用。

好的设计能够引发用户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愉悦、信任和满足感。

而负面的设计则可能导致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细节来传递温暖和关怀,提升用户的体验。

例如,在界面设计中,使用友好的提示语和鼓励性的反馈,能够让用户感到被尊重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产品的好感。

在用户行为方面,“目标导向行为”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一翻开书,就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宝藏迷宫。

里面讲到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可不是什么高大上到让人云里雾里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和设计的每个角落都挂上了钩。

比如说,人的注意力这事儿吧。

以前我就觉得,把东西设计得花花绿绿、满满当当,肯定能吸引人。

但书里告诉我,错啦!人的注意力就像个调皮又有点小气的小精灵,它一次只能关注那么几个点,要是塞太多东西,它就晕头转向,然后就啥都不想看了。

这就好比去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找东西,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所以啊,在设计的时候,得学会给这个小精灵“减负”,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它容易看到的地方,简洁明了才是王道。

再说说记忆这一块。

书里就像个记忆大师一样,把关于记忆和设计之间的小秘密全抖落出来了。

原来,人们对那些有规律、有逻辑的东西更容易记住。

就像我们背电话号码,如果是一串毫无规律的数字,那可太难了,但要是有个规律在,比如分成几个有意义的小段,一下子就好记多了。

这对设计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把小钥匙。

如果我们想让用户记住某个设计元素或者信息,就得把它安排得有条有理,让用户的记忆小盒子能够轻松地把它装进去,而且还不容易丢。

还有关于色彩的心理学,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色彩就像是一群有个性的小精灵,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小脾气,会悄悄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红色像是个热情的小辣椒,它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还能让人感到兴奋或者紧张。

蓝色呢,就像个冷静的小绅士,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当设计师的时候,要是不懂这些色彩小精灵的脾气,那可就像厨师做菜乱放调料一样,做出来的设计可能就会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

比如说,要是给一个需要让人放松的休闲场所设计,用了太多刺眼的红色,那进去的人估计就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反而会觉得很焦躁。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

以前看一些设计,只会说好看或者不好看,现在就像是有了一双透视眼,能透过表面看到背后那些心理学的小玄机。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就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学到好多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让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被接受的小技巧。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

这书啊,真让我大开眼界,对设计这玩意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那些常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就比如说,咱们每天都在用的门。

有的门推,有的门拉,可有时候门上根本就没个清晰的标识告诉你该咋弄。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回,在一个商场里,那门看着挺高大上的,可我站在那愣是不知道该推还是拉。

结果我试着推了一下,没推动,正准备换个方向拉的时候,后面来了个人,也是一脸懵,我俩就这么尴尬地杵在那。

最后还是后面的人试着拉了一下,门才开了。

你说这多闹心啊,就这么个简单的设计,要是在门上弄个明显的“推”或者“拉”的标志,不就省了大家的麻烦嘛。

还有啊,我家的那个微波炉。

各种按钮密密麻麻的,功能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每次我想用它热个东西,都得对着说明书研究半天。

那些个按钮的标识也不清楚,什么“火力调节”“时间设定”,可具体每个档位对应的效果也不跟你说清楚。

有一回,我想热个包子,就随便按了几个按钮,结果等拿出来的时候,包子一半热得快糊了,另一半还是凉的。

这哪是方便生活啊,简直就是给我添堵。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去朋友家,他们家新买了个智能电视。

好家伙,那遥控器上的按键比我家微波炉的还多。

打开电视想换个台,得按好几个键,进入一层又一层的菜单。

我和朋友坐在那折腾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怎么操作。

朋友气呼呼地说:“这破电视,说是智能,我看是专门来考验我们智商的!”可不是嘛,设计得这么复杂,完全没有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说说手机吧。

现在的手机更新换代快得跟啥似的,各种新功能层出不穷。

但有些功能真的实用吗?比如说,有的手机拍照功能,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高像素、多少倍变焦。

可真正用的时候,操作起来特别麻烦。

找个切换摄像头的按钮都得找上半天,而且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也没比普通模式好多少。

还有那些系统自带的应用,一大堆根本用不上,还不能卸载,占着内存不说,还让界面看起来乱糟糟的。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魏因申克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一翻开这本书,就像被一个超贴心的设计老司机拉着唠嗑。

作者告诉咱,设计师啊,可不是只把东西弄得漂漂亮亮就成,还得钻进用户的脑袋瓜子里去。

比如说,人的注意力那可是比金鱼的记忆还难捉摸。

咱设计师要是不明白这个,精心设计的界面可能就像往大海里扔小石子,连个水花都激不起来,因为用户可能看一眼就被别的东西拐跑了。

书里提到的关于视觉感知的部分也特别有趣。

就好比我们看东西的时候,眼睛就像个超级任性的小侦探,它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线索,还经常自己脑补情节。

设计师得利用这个小脾气,把重要的信息放在用户眼睛最容易溜达的地方。

就像你在布置一个寻宝游戏,得把宝藏放在显眼又诱人的地方,不然寻宝者(也就是用户)可能逛一圈就走人了,根本不知道你藏了好东西。

还有那个记忆的部分,原来人的记忆是个超级复杂又不靠谱的小怪物。

它会偷偷把一些信息藏起来,也会把不相干的东西胡乱拼凑。

这时候设计师就像一个记忆引导员,要把设计的东西按照用户容易记住的方式来安排。

要是设计个购物网站,可不能让用户像在迷宫里找路一样,找个商品信息找得晕头转向,不然他们下次可不会再来这个记忆混乱的地方了。

从用户决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是像一盏明灯。

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常常会忽略用户在做决策时的那些微妙心理。

用户就像站在一堆选择面前的小纠结怪,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改变主意。

设计师要是能理解他们这种纠结的心理,在设计界面或者产品流程的时候,给用户一些恰到好处的引导,就像在他们纠结的天平上轻轻加一个小砝码,那就能让用户开开心心地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做出选择。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设计智慧小锦囊的百宝袋。

它让我知道了,设计师不只是艺术创作者,更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用户行为操控师(当然是善意的那种)。

读完之后我就像打了一针设计强心剂,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再看那些设计作品的时候,就忍不住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然后心里默默念叨:“嗯,这个设计师肯定懂心理学,那个嘛,可能还得多看看这本书。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物体给用户的提示称为“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
人有两种视觉,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中央视觉用来直视事物观察细节,而周边视觉则展现视野中的其他区 域,也就是人眼能看到的周边区域。
因为视觉信息还要经过大脑转换和解析。真正用来“观察”的其实是大脑。
新信息只有和已有知识结构紧密结合,才能被彻底地理解吸收。
71人更容易从视频中 分辨出假笑
72七情六欲人皆有之
73情感与肌肉运动相 关联
Hale Waihona Puke 74故事比数据更有说 服力
75气味能激发情感和 唤起回忆
77人在忙碌时更加 愉悦
76人天生喜欢惊喜
78田园风光令人愉 悦
0 1
79观感是 信任的首要 指标
0 2
80听音乐 会释放大脑 中的多巴胺
0 3
81事情越 难实现,人 们就越喜欢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设计师
物体
设计
实用
第章人
时间
影响
设计师
心理学
示例 信息
动力
心理学
时会
文化
大脑
能力
故事
预期
内容摘要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出自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Susan M. Weinschenk之手,内容实用,示例清晰, 以创造美观实用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了解的100个心理学问题,每个问题都配以权威经典的示例, 并给出即学即用的设计建议,篇幅简短,让你轻松理解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动机,拓展视野,创新思维,为你的设 计打造全新用户体验。

设计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由唐纳德·A·诺曼著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

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

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

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

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

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

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

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知识要点记录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书笔记-知识要点记录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Susan Weinschenk)知识要点记录第一章 人如何观察1、眼见非脑见①、在黑暗处余光看的更加清楚(视锥与视杆细胞分布与特点);②、人们在网站上看见的内容未必符合你的设想,他们的个人背景、文化水平、对眼前事物的熟悉度以及期待,都会影响他们的观察结果;③、可以设计物体的展示方式,引导人们注意特定的内容(利用各类错觉以及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组织原则)。

2、 周边视觉与中央视觉①、对于识别具体物体来说,中央视觉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认知整体场景而言,周边视觉更为关键;②、如果想让用户集中注意力观察屏幕某处,就别在周边视觉区域内放置动画或闪烁元素。

3、人在识别物体时会寻找规律①、既然人会不由自主的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②、要使某个物体易于识别,应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画,此外多用二维元素,少用三维元素(大脑是以二维形式接受人眼观察的信息的)。

4、大脑对人脸的识别①、大脑除了视觉皮层之外,还有专门用来识别人脸的特殊区域,称为梭形脸部区(FFA,Fusiform Face Area) (自闭症除外);②、人们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别人眼睛所看的方向,所以在网页中人眼看着旁边的位置或产品,人们往往也会看向同处,但这并不表示关注,只是看看而已;③、人们在看网页时首先会对人脸做出识别和反应(至少没有自闭症的人是如此)。

5、识别、想象物体的标准视角①、从标准视角思考、记忆、想象和识别物体似乎是人们的普遍特征;②、人们从标准视角识别物体的速度是最快的(更易识别和记忆),即使平时未必总是用标准视角看它们;6、人们浏览屏幕(网页)的模式①、人们对想看的内容及其位置有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型(来自经验和预期);②、最重要的信息(希望用户关注的内容)应放在屏幕上面三分之一部分或屏幕中间;③、按照正常阅读顺序合理设计界面,避免让用户来回跳着阅读内容。

7、产品的功能可见性提示①、设计时要考虑功能可见性的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别人在你的网站上看见的内容未必符合你的设想,他们的个人背景、文化水平、对眼前事物的熟悉度以及期待看到什么,都会影响他们的观察结果。

”所以,永远不要完全以设计师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设计产品;同时设计师需要重视用户研究带来的价值。

2,“人在识别物体时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有助于快速处理时刻接收的感官信息。

即使本无规律,人眼和大脑也会尝试创造规律。

”简单来说,设计师设计产品,应该有规律在里面,无论是外显还是内含,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来引导用户,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率更舒适地使用产品,另一个角度,产品设计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度和局限性,不能让用户完全天马行空地操作。

如果产品设计没有一定的规律,用户就会自己创造规律,那时产生的用户操作就会是设计师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了。

3,“大脑有专门识别人脸的区域,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看向别人的眼睛所看的方向。

”这点大家可以验证一下,其实在网页设计中使用很多。

设计总是与人的自然生活世界一致的,例如你出门看到一个人默默地看着天空,你肯定也会看看天上是不是有飞机。

设计源于生活,正是如此。

4,“人们对想看的内容及其位置有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型。

人们具有特定的心智模型,预先设想了各内容在电脑屏幕和使用的特定应用、网站上应该出现的位置,并且往往带着这样的心智模型看屏幕。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理解用户的心理模型和行为习惯是必须的一个步骤。

设计一个产品,个人认为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心理模型,所以通过Persona和Scenario确定的大部分用户场景,是设计的主体,然后再考虑边缘用户,扩充设计的广度和包容度。

大部分产品的设计过程应该是先中心后周边、先聚焦后发散的。

5,“当人们感觉字体难读时,会把这种判断转嫁到文本内容上,认为内容本身难以理解或难以实现。

”这个点非常有趣,用户会错怪。

设计师设计产品,在准确把握核心内容的展现方式和信息框架后,进行一定幅度的装饰。

如果装饰不合理,用户会不喜欢装饰,然后会错怪到内容上,从而对产品整体都不喜欢。

所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以貌取人的用户不在少数啦。

6,“短期记忆是有限的。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通电话时,对方告诉你必须立刻联系某人,并提供了那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但是你没有笔和纸写下来,只好一遍遍重复说这个号码来帮助记忆,然后赶紧挂了电话立刻拨,免得忘记。

你会发现这种情况下的记忆并不可靠。

关于这种记忆的原理,心理学家有很多理论。

有人称之为短期记忆,也有人称之为工作记忆。

我们将这种需要维持不到一分钟的快速记忆称为“工作记忆”。

人们是如何把工作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大量重复,二是把新信息与熟悉事物联系起来。

”在产品设计中,特别是ToB产品设计中,对用户的工作记忆要求不少,其实很多流程的断点都发生在用户的工作记忆混乱上。

例如一个用户操作一个云服务产品,需要部署一个服务,流程比较长,用户不停地操作,并用大脑记忆一些需要临时记住的操作项。

当流程较为复杂或者某个流程需要额外思考的时候,用户的工作记忆可能一下就混乱了,这时整个操作流程就会遇到瓶颈。

所以在设计产品时,要保持用户的思路清晰,让他们需要记忆的项目越少越好,用合理的流程、界面设计以及提示来帮助用户记忆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有些记忆需要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这时就需要帮助用户产生长期记忆。

例如一个用户每天的工作是操作一个复杂信息系统的界面,经过大量的重复操作,用户熟能生巧,操作效率非常高且准确。

这时用户经历的大量重复操作,就是一个产生长期记忆的方法。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每次去拍证件照,照相馆工作人员需要把我的照片PS一下,然后用合适的尺寸打印出来。

照相馆工作人员使用PS的操作速度和准确度让我这个工作多年的设计师也感到吃惊,大概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意思吧。

第二个方法是把新信息与熟悉事物联系起来,例如我们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最后一首歌是难忘今宵,虽然一年只听一次这首歌,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能很轻松地唱出来。

7,“人们总是会忘记一些事。

人们不是有意判断应该遗忘哪些内容的。

”设计过程中,在判断用户记住某个内容或者某个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往最低的要求来设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用户在何时会忘记。

反过来思考,人们也总是会记得一些事,所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时刻思考,这个产品需要让用户记得什么。

8,“大脑一次只能有意识地处理少量信息。

据估计,人每秒约处理400亿条信息,其中只有40条是有意识加工的。

设计师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次给用户提供太多信息。

”下次和产品经理减需求有争论时,请直接引用这里的数据,400亿,40,嘿嘿。

9,“点击次数不是关键,渐进呈现需要多次点击。

你也许听说过,网站设计应该将用户得到详细信息所需的点击次数尽量减少。

但是点击次数并不重要,人们非常愿意点击多次。

其实,如果用户在每次点击时都能得到适量信息,愿意沿着设计思路继续查看网站,那么他们根本不会注意到点击的操作。

你应该考虑渐进呈现设计,不要在意点击次数。

”很多次写文章我都写到,设计是一门很奇怪的学科,有理性也有感性。

所以任何条条框框的设计原则不一定是通用的,也不用迷信。

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有合理的流程铺垫、顺畅的操作流、贴心的节奏控制,用户在完成一个任务就算点击了很多次,也感觉不到繁杂,而是觉得非常简单就完成了这个任务。

设计的合理性来自设计师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纯粹依照标准。

10,“30%的时间人会走神。

”人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在用户使用产品时,走神应该是随时发生的。

所以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把握用户的注意力,对用户在每个界面关注什么看什么在意什么都要有清晰的认知。

其次,流程和界面的交互设计合理性非常重要,在用户“萌萌哒走神”后,我们要把用户拉回正确的流程和注意点,交互设计需要考虑非常完整才行。

30%可能是一个保守估计……哈哈哈哈……(玩游戏除外。

)11,“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尝试改变别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改变他人观念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先认同一些非常小的事情。

不要证明别人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没道理的、不明智的。

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信念更根深蒂固。

”人是固执的,这不一定是缺点,有偏执才会有杰出的可能。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潜移默化,从细节入手来调整用户对产品的预期,特别是在产品大型改版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太突兀地让用户去独自面对所有改变。

这一点对生活、家庭、爱情同样适用,适合收藏。

:)12,“故事是人们处理信息最自然的形式。

如果想让用户自然地得到因果关系,就编个故事吧。

故事不仅是为了娱乐。

无论你的内容多么枯燥,故事都能让它更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便于记忆。

”交互设计、设计文档制作、视觉设计、用户研究、设计方案宣讲等各种与体验设计相关的环节,讲故事总是最有效且最有吸引力的。

讲故事的形式多样,文字、图形、界面、感觉、演讲、品牌都可以用上。

13,“人天生爱分类,如果你不分类,用户会自己分类。

”所以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交互设计。

14,“勾人六事:危险、食物、性、移动、人脸和故事。

”人的本能是如此,不过设计师设计产品的时候还是要合法哈……15,“视觉:在完全漆黑的环境中,站在高处你能看到48千米外的烛光。

听觉: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里,你能听到6米外的手表的滴答声。

嗅觉:你能够闻出75平方米范围内的一滴香水味。

触觉:你的皮肤能感觉到一根头发。

味觉:一小勺糖溶解在约7.5升的水里,你也能尝出甜味。

”除了某些特定场景,设计一般来说要稳重和柔和,用户是非常非常精贵敏感的群体,善待他们。

16,“懒惰是某种意义上的效率吗?”是,很多技术的创新是为了让人类更懒惰,所以设计完成的产品,用户使用得越省心,一般使用效果会越好。

17,“人们归因于你而不是客观情境,放在自己身上,则全是客观因素。

”当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有问题发生时,用户第一反应是找产品的问题,很少用户会反思自己。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本要足够低,防错机制要足够强,感情绑定要足够丰富,不然用户会很容易不开心,全怪产品,全怪设计师。

最近盛行的讨论,说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在社会上发生时,路人很冷漠,路过不帮忙,网友很气愤,气愤那些冷漠的路人。

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点的原因,人看其他人行为的时候,判断的是其他人的品格,而人看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客观因素。

(例如网友觉得路人走过,不帮助不主持正义,是因为他们冷血没有社会责任感,当网友自己走过,也不去主持正义的时候,理由是自己赶时间、不懂发生了什么、担心自身安全等)18,“人们很容易受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尤其在自身不确定的时候。

”在设计的时候,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有时需要巧妙构思来帮助摇摆的用户决策。

例如电商网站,每个商品的用户推荐特性,就是一个帮助用户在海量选择中决定买这个商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用户研究过程中,一样要注意这一点,对用户反馈的信息要辨别其真实度和可用性,不能全盘接受直接作为产品设计迭代的输入。

其实很多学科是通的。

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都学习了经济学这个专业,很多经济学的理论,与设计有非常强烈的关系,且能互相补充互相解释。

心理学和设计更是贴近得厉害。

设计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所以任何与人相关的学科都能辅助设计的成功,例如我最近在读神经科学相关的论文,思考如何通过对用户大脑活动的科学检测来观察验证用户对产品的感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