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一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对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长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知识方面,对于人口的基本概念、世界人口增长历程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需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复杂的地理数据和图表分析仍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地图和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人口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师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详细的点评和反馈。在评价中,教师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答案的正确性:学生作业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抱有偏见,认为地理是“背多分”的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促使他们在地理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以“世界人口增长历程”的图片作为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通过设计“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最后,我以“中国的人口政策”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口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国情认识。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流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世界人口增长历程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高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认识。
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口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国情认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内容为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在探究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3.引发思考:通过以上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如人口增长、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等。
2.原因分析:讲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如生育政策、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2.交流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以促进课堂互动。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让学生判断以下关于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是否正确,以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以上教学设想,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必修一自然地理这部分咱们学完了,咱们讲的非常慢,如果用心的话这部分知识应该砸的非常实了。

必修二讲的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不再是自然现象了,研究的是社会现象。

换句话说不说自然产生的,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社会现象。

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我们身边的工业、农业、人口,包括我们的教育、饮食、国民经济、环境都是社会现象。

我们地理主要关注的是这些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们研究农业是研究它怎么种地吗?是研究种什么东西施多少肥选什么种吗?不是,袁隆平和咱们关系不太大。

是看什么地方种什么东西,水稻适合种在什么地方。

小麦适合种在什么地方。

工业,我们是研究工业生产本身么?硫酸怎么制,钢铁怎么炼?不是。

我们研究的是工厂应该建在哪。

我们研究的是空间的分布。

从两个角度去研究,一个是研究空间分布的变化和这种空间分布的原因。

从古代到现代这种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是有变化的,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或者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空间分布。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社会得到顺利的发展。

在人文地理里面,我们有一个核心的理论,这个核心的理论是区位理论。

那什么是区位呢?就是布局。

实际上人文地理研究的就是社会现象的布局。

布局除了位置这层意思还有什么?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头尾呼应,中间过渡,这都是布局。

布局有两层含义,一是位置,二是和周围其它地理事物的关系。

研究区位的目的是什么呢?最早就是为了挣钱,我的工厂放在哪?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咱们最常见的是商业布局,一个商场可能开马路这边就门庭若市,全是人,在马路那边就没人进去了,麦当劳在北京四环以内已经有一百多家了,但是中午饭点时候进每个麦当劳都排队,是说麦当劳这吃的特好吃么?一般,算不上多美味。

那为什么都排队呢?麦当劳把区位定位理论运用的特别好。

不是说有钱有地交加盟费就可以开麦当劳,麦当劳有专门的队伍去测算,就是你这个地方能不能开起来,开完之后有多少客流,包括和其它麦当劳之间的竞争关系,你这麦当劳里面放多少张桌子,有多少个座位都是固定的,都是设计好的当然这是前期的区位理论,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应,就是看挣钱挣得多。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数量变化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数量变化教案

1.1人口再生产新课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2.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分析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统计图表、资料,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

3.情感目标:树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科学人口观;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以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阅读图表,应用比较法,分析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分布,并概括其特点。

【教具准备】教材图1.1;表1.1、1.2、1.3、1.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同学们,通过对高一地理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树立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高中二年级我们将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部分内容,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板书)〔讲授〕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使是现代,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另一方面,人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由浅入深,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内容。

1.1 人口再生产(板书)一、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板书)〔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不同性别、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人出生,加入人口总体;又不断有人死亡,退出人口总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

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

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二、新授(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

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学生:约65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特点并掌握判断依据。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较恶劣,土地私有制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环境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开垦受到限制,制造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育观念转变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现代型[活动]P7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历史阶段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模式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低低低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许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我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口”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一章一、教学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学重点: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度---60度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的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及其原因(1)东亚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

原因是: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2)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原因是: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3)欧洲西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北美东部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3.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1)过于寒冷、干旱的地区1)高纬度地带---严寒2)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少(2)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3)气候适宜地区----中低纬度地区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水源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3)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自学讨论的关注。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通过读“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出判断的依据。

(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提取信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⑴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⑷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对地理环境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难点:⑴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内容等。

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4.《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单元总学时约6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1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1.根据相关数字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2.利用地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4.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影响因素;5.结合资料或图表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自然增长(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或讲授人口自然增长★(2)读图探究法及社会调查法:指导学生读图或在社区家庭做调查,探究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现状及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读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人口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开始进入必修二模块的学习,人口的变化,在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人口的数量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节内容的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

同学们可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些新闻,每到假期,特别是国庆节或者春节的时候,各景区都是人山人海,高速公路上也都堵满了汽车,非常的热闹。

可能同学们也都深有体会。

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太多了。

那为什么这些现象在我国表现的特别突出呢?在世界的其他国家也会出现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吗?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新变化呢?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时,引入新课:现在就让咱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内容---人口的数量变化。

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页,看图1.1 世界60亿人口日,结合课本内容,自行了解一下世界60亿人口日与这个小孩的出生有何关系[板书]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现状[教师讲述]好,相信大家阅读完课本内容也大概有了些了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学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农业革(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命前人口增长缓慢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3.地区差异特点:地区上的不平衡。

表现:国家具体特点兴旺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开展中国家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温馨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

事实上,只有人口开展与经济开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模式类型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上下上下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开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兴旺国家:现代型。

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传统型。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我国:根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教材P2思考]1.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较快。

较快的人口增长为农业开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开展又有较充足的粮食供应,使人口进一步增加。

3.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开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大也是人口增加的原因。

[教材P3活动]1.某年人口的增长数=年初的人口数×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故该地第一年增加了200000×2%=4000(人);第一年末的总人口数为:200000+200000×2%=200000×(1+2%)=204000(人);依此类推,10年后的总人口为:200000×(1+2%)10≈243799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2.把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的人口进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微专题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3)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特殊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特殊提示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进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诞生率下降。

②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月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峻,死亡率有所上升。

③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④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1)依据生产力水平推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时期多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依据国家类型推断:绝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进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依据数值特征推断: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4%左右4%左右4%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传统型3%左右1%以上2%左右现代型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打算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凹凸,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如下:考向一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2022·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头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方案生育政策,2021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将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诞生人口规模猜测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方案生育政策后()A.人口规模开头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头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将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将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肯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诞生率在将来30年持续上升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图1中显示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受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所以人口增速经受了先变快后变慢,再变快又变慢的过程,故C错;图中显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在0以上,故人口规模始终在增加,所以A、D错,B正确。

第2题,图2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诞生人口数先增后降,故A错;生育政策不变,则诞生人口数量会持续下降,但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规模就不会下降,故B错;放开单独二孩,诞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开头有小幅上涨,且在2022年后诞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少,这说明人口诞生率并没有持续上升,故D 错;而放开单独二孩,与生育政策不变状况相比,诞生人口数有所增加,故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所以C 正确。

思维警示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达到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3.(2021·广东文综)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

据表可知( )国家 2000~2022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22年0~14岁人口比重(%)2009年诞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0.93420.17681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B .2009年中国男女性诞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 .2022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 .2000~2022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 D解析 读表可知: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小于印度;2009年中国男女性诞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印度相等;2022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美国最接近;2000~2022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思维建模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减状况进行相关计算,必需明确两个要素:一是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即人口基数。

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其涉及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的计算 ①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②诞生率=诞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③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诞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n 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该年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n (n 为年数) 考向二 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4.(2022·江苏地理)下列选项最符合“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月B.乙城市圈80年月C.甲城市圈90年月D.丙城市圈90年月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乙城市圈80年月、甲城市圈90年月、丙城市圈90年月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低于1%,属于低自然增长率,故选项A是正确的。

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进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甲—①B.乙—②C.丙—③D.丁—④6.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缘由有()①人口受训练程度较低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经济进展水平较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5.B 6.C解析第5题,由图知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甲为低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自然增长为负增长;乙为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丙为低出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丁为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结合图2中诞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可知正确答案为B。

第6题,由图1知,丙国为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经济进展水平较高,人口受训练程度较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低,医疗卫生水平较高。

微专题二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国家类型人口问题 影响对策进展中国家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经济、就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导致积累削减;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 实行方案生育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严峻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鼓舞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特殊提示 (1)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肯定会消灭人口问题。

事实上,只有人口进展与经济进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消灭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一方面要严格把握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养;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养低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 (3)老龄化的衡量标准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考向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分析(2022·福建文综)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1~2题。

1.2021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训练程度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消灭()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依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实现的,B项错误,D项正确。

训练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21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消灭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B项正确,D项错误。

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 项错误。

(2022·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素养低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4.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答案 3.B 4.B解析第3题,从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22年,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最明显的特点是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还可从图中读出,1980年本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经超过了7%,且呈连续增大的趋势,即消灭了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4题,从图中1980年到2022年的人口数量变化状况可以推断出,该地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且消灭了明显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在亚洲国家中只能是日本。

结合日本的国情,与俄罗斯相比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应为能源短缺。

思维建模两类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微专题三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考向一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概述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口,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人口,中间为青壮年人口;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如下图)2.方法技巧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结构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依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图的基本类型对比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增长型,如图甲)成年型(静止型,如图乙)老年型(缩减型,如图丙)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3)析变化①正常变化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