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张研究综述
城市空间扩张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议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城市空间扩张有所研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3个方面: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与特征研究、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模型研究、城市空间扩张驱动因素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张模式与特征研究城市空间扩张主要是建设用地不断地替代农林草地和水体,从而使城区土地覆盖状况发生改变,城建区不断扩张。
19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城市扩张问题。
其理论基础以Thunen (1826年)的“杜能圈”、Howard (1898年)的“花园城市”等为主。
随后,Park 与Burges 等(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理论”,即城市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带→低收入人群居住带→高收入人群居住带→通勤带。
在此基础上,Hoyt (1939年)创立了“扇形理论”。
接着,Harris 和Ullman (1945年)提出了“多中心理论”,即城市扩张围绕着不同功能的多个独立中心。
同时期的Cristaller 和Losch 也分别在1933年和1940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成了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奠。
随着对城市问题研究的深入,“中心地理论”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Berry 和Garrison (1958年)提出了“距离”和“界限”能够制约城市中心点的分布。
Gottmann (1961年)和Knox (1994年)认为单个城市的空间扩张可以分为集聚型(蔓延式和连片式)和扩散型(轴向式和飞地式)。
Wilson 等(2003年)也总结出了5种类型,分别为:扩展式、蔓延式、填充式、孤戴梦婷/文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张研究综述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张;扩张模式;元胞自动机;驱动因素10.13999/ki.scyj.2020.05.006摩擦,以及投资者情绪的状态,并且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存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达到稳定的引导是不现实的,应该进一步改善市场运行机制和提高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以避免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
中国的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这一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利用和管理也成为了关键问题。
那么,中国的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一、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扩张势在必行。
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城市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大量农田和耕地被征用,给食品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此外,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也使得城市扩张变得不可持续。
二、土地利用调控与城市规划为了遏制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利用调控政策。
对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指导和规范。
通过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加强对土地占用的审批和监管,以及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和城市扩张的可持续性。
三、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的重要课题。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因此,在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五、土地利用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还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稳定。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避免土地权益的不公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同时,还需要重视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安置、城市拆迁等,以确保城市扩张与社会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密切相关,彼此相互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可以实现城市扩张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尽职调查报告精选15篇
尽职调查报告精选15篇尽职调查报告1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对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等五省市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委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赴江苏、浙江两省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工作重点围绕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现状与问题城乡结合部是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具有隐形交易、非法交易量大、交易秩序混乱的基本特征。
具体表现在: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快速膨胀、建设用地总量失控,各类用地交错、市场交易主体复杂,隐形交易突出、交易秩序混乱,土地交易形式多、数量大,违法用地和违法交易大量存在等几方面。
(一)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快速膨胀、建设用地总量失控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快速扩张的重点地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土地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快速膨胀,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的主要地类。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约有70%的土地被农户个人建房占用,其中滨江区13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剩1平方公里可用,而这1平方公里土地需安置农民建房的就占了近65%.温州市欧海区仅1998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达5937亩,其中大部分为集体建设用地。
苏州市城乡结合部耕地全部转为建设用地的"无地队"达58个,加上下属县市,"无地队"多达200多个。
佛山市城区总面积为77.8公里,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近20平方公里,其中,顺德市大良镇城区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城中村"占地就达4.3平方公里。
(二)各类用地交错、市场交易主体复杂一是多头供地。
土地供应的主体既有城市政府,也有乡(镇)、村、村民小组,甚至农民个人。
二是土地利用状况复杂: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混杂,不同主体的集体所有土地(村集体、乡镇集体、村民小组)交错,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插花,工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互相渗透。
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者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度快,杭州市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经历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拆迁成本越来越高,政府、开发商和农户投入也越来越高。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张敏;宫兆宁;江浏光艳【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7)005【总页数】9页(P735-743)【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遥感;成都市【作者】张敏;宫兆宁;江浏光艳【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2].土地利用是人类在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对土地施加影响而产生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陆地表层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响应[3-4].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影响(如产业转型、人口迁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发生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5].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内容[6].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7-9]、驱动机制[10]、变化趋势预测[11]以及环境经济效益[12-13]等方面.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2000—2010年是成都市发展的重要10年,在这10年中城市化进程、经济、人均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研究成都市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黄成毅等[14]利用1996年和2002年2期TM影像对成都市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林地减少.程武学等[15]利用2005年和2010年2期影像数据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5年间土地利用的主要转换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彭文甫等[16]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1992—2008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这些研究虽然都关注到了成都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面积以及空间变化特征,但都未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也未定量的对驱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而且研究时段较短,不足以显示长时间序列的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本文以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分析土地利用资源在数量和空间格局上的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基础上生成转移概率矩阵,并结合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变化趋势,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从气候、人口、社会经济、政府政策方面分析引起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1 研究区概况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平均海拔约500 m,总面积12 390 km2.管辖9区4市6县,总人口1 257.9万人.东接德阳市、资阳市,西临雅安市,北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面与眉山市接壤.研究区西北部以山区为主,中部为平原地带,东南部多为丘陵,其中平原占总面积的36.4%,丘陵占30.4%,山地占33.2%.近20年来,成都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是2000年以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人均GDP为1.3万元,2005年人均GDP增长到2.2万元,比2000年增长69%;2010年人均GDP为4.8万元,比2005年增长118%.在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 研究方法本文将成都市2000年、2005年、2010年时间序列的TM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eCognition软件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成都市土地利用信息.在ARCGIS平台下,对解译好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利用转移矩阵、平均重心等模型分析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图1).2.1 研究数据与处理本文采用的数据资料主要为成都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字影像、行政区划图、气象和经济数据等.其中,数字遥感影像主要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影像分辨率为30 m;气象数据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下载;经济数据由成都市统计年鉴和四川省统计年鉴得来.由于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大气云层较厚,受影像清晰度的限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4月的影像(影像行列号 130/039、130/038、129/039、129/038),该时间段内,影像云量低于10%,清晰度较高,有利于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本次试验基于ENVI 4.8平台对影像进行预处理,首先利用FLASH工具对每个时期的4景影像分别做大气校正,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遥感影像辐射误差;其次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纠正影像成像过程中的几何偏差;将每一时期的4幅影像进行镶嵌,镶嵌完成后利用成都市行政边界对其进行裁剪.采用eCognition软件提供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结合实地调查、Google Earth软件等其他工具对3期预处理后影像进行解译,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结合成都市土地结构特征,将研究区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5类用地类型;图2~4为3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在ARCGIS 10.0软件中,对解译好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ModerBuider工具构建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从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本文利用Clip、Select、Identify、Dissolve 工具构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模型;利用 Intersect、Eliminate、Dissolve工具构建2期土地利用数据叠加模型.数据处理技术具体流程如图1.2.2 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变化率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度.表达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KT为研究时段内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Ua、Ub分别为研究时段开始与结束时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当设定为N年时,模型结果表示该区此类土地利用类型的N年变化率[7].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来源于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状态和转移的定量描述[17].在矩阵中,行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面积,列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面积.转移矩阵能够全面清晰的反应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基于ARCGIS 10.0平台对成都市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数学形式如下其中,Aij表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向第j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面积,n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结果见表1.2.4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模型土地利用空间重心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集中情况,通过对期初和期末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的比较,分析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Xj(t)、Y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重心坐标;t为时间变量;N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斑块个数;Cij(t)是土地利用类型j的第i个斑块面积;Xij(t)、Yij(t)表示土地利用类型j的第i个斑块的几何中心经纬度坐标[18].利用平均重心模型,计算2000—201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重心,分析其重心变化特征.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3.1 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12].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体现其在面积上的变化,它反映了不同类型在总量上的变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分析可以了解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体势态.表1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1 The transition matrix of Chengdu land use during 2000 to 2010 hm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耕地 630 430.50 0.00 26 140.74 902.26 332.99林地23.15 409 820.70 105.38 700.15 7.03 2000—2005 建设用地 235.04 0.00 101 182.60 179.16 41.94水域 128.36 27.20 592.69 8 390.40 2 087.78其他土地33.37 0.03 439.73 1 949.17 28 792.43耕地 570 532.40 0.00 58 418.25 0.00 1 899.47林地 0.00 406 797.40 1 866.78 0.00 1 183.78 2005—2010 建设用地 1 918.23 0.00 126 180.35 2.19 360.28水域 12.10 0.00 775.23 11 290.33 43.85其他土地 1 996.52 0.00 5 252.80 85.37 23 927.47表2 成都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Table 2 Changes of land use area in Chengdu during 2000 to 2010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面积/hm2 百分比/%2005年面积/hm2 百分比/%2010年面积/hm2 百分比/%2000—2010年变化面积/hm2 百分比/%耕地 657 805.63 54.25 630 849.1 52.03 574 458.77 47.38 -83 346.9 -1.30林地 410 656.4 33.87 409 847.92 33.8 406 797.74 33.55 -3 858.66 -0.09建设用地 101 638.75 8.38 128 460.99 10.59 192 493.52 15.88 90 845.77 7.62水域 11 226.17 0.93 12 121.6 1.00 11 377.9 0.94 151.73 0.18其他土地 31 215.85 2.57 31 263.19 2.58 27 414.87 2.26 -3 800.98 -1.22对成都市3期土地利用数据(图2~4)分别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分析,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得出表2的结果.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和林地一直是成都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耕地面积比重出现大幅下降,由54.25%下降到47.38%,林地面积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1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90 854.77 hm2,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8.38%增加到15.88%,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引起.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有轻微的波动,10年只增加了151.73 hm2;其他土地如裸地、荒地、草地等减少了3 800.98 hm2.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快,年变化率达7.62%;耕地由于基数较大,年变化率只有1.3%;林地和水域变化速度较慢,年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18%.上述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是导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3.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上看,2000—2005年间耕地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有少部分转移成水域和其他土地,其中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26 140.74 hm2;建设用地有235.04 hm2转变为耕地,179.16 hm2转变为水域.水域面积主要转变为了其他土地,面积达2 087.78 hm2.其他土地有1 949.17 hm2转化为水域,439.73 hm2转化为建设用地.2005—2010年间大量的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面积达58 418.25 hm2;林地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1 866.78、1 183.78 hm2.建设用地转变为耕地面积最多,为1 918.23 hm2,其次为其他土地和水域,面积分别为360.8和2.19 hm2.水域面积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达775.23 hm2.其他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最多,为 5 252.8 hm2,其次是耕地为1 996.52 hm2,有少部分转化成水域.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上看,201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的43.32%、2.9%、1.02%、0.67%分别由耕地、其他土地、林地、水域转化而来(图5(a)),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且增长的建设用地面积中有90.71%来自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大规模侵占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图5(c)).耕地和林地的转入极少,呈现持续负增长趋势.水域面积的15.57%、7.35%、6.01%、1.23%源于其他土地、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图5(a)),且水域的面积的扩张主要发生在2000—2005年(图5(b)).3.3 土地利用主要转换类型分析运用ARCGIS 10.0建立叠加模型对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图,由于生成的转换类型共有25种,导致图像显示繁杂且不利于分析,本文选取变化幅度较大的6种转移类型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成都市10年间土地利用主要转换类型图(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多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其次是其他土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第1种转变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其中以主城区与近郊区的过渡带最为明显,从主城区向郫县、温江、龙泉驿区3个方向的延伸是主城区向外扩张的3个主要方向,在这3个方向上耕地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同时南延线一带建设用地也在迅速增加.第2种转变类型主要集中在各区县县城周围.耕地、其他土地和林地大幅度转向建设用地,这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有着密切的关系.3.4 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转移土地利用重心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各方位上的消长情况,若土地利用在研究区内均匀消长,其土地利用重心基本不变,反之重心则发生偏移[19].利用空间分布重心模型,计算出2000—201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及偏移情况(图7).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10年来成都市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2000—2005年,耕地重心向西偏北0.52°偏移0.24 km;林地仅偏移0.062 km;建设用地偏移3.326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22.48°;水域向西偏北59.31°方向偏移5.016 km;其他土地向西偏南方向65.18°偏移1.271km.2005—2010年,耕地重心偏移0.669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84.76°;林地偏移量仅0.019 km;建设用地偏移0.545 km,偏移方向为53.96°;水域偏移0.93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南36.93°;其他土地向西北方向偏移0.93 km.2000—2010年成都市耕地总体偏移10.687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南74.94°;建设用地偏移了3.494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南13.76°;水域偏移了5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北48.66°;其他土地偏移了0.937 km,偏移方向为西偏北45.85°.10年间林地偏移量极少,仅0.073 km,可以认为林地在10年内基本保持稳定,重心不变.建设用地主要向东部和南部扩展,而耕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重心大量往西部和北部移动,说明建设用地向东南的推进与其他类型土地的后退呈现出空间耦合.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分析通过以上数据研究分析,10年来成都市城市化速度迅速,城市范围不断向郊区扩展,耕地等农用地随之被占用.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是10年来成都市最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主要对引起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进行讨论.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量,利用成都市2000—2010年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与气温和降水量做相关分析(图8、9),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 1和0.259 3.这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因素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关系不大,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2)人口因素.人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满足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人类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这也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最为直接的原因.2000—2010年成都市总人口稳定增长,从2000年的1 013.3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 149.09万人,年增长率为1.34%.通过对2000—2010年成都市总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由对数拟合效果最优(图10),相关系数达到0.830 4,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人口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利用方式,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经济的发展还会刺激城市人口增加.人均GDP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2000—2010年是成都市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均GDP从1.29万元猛增到4.25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94%.通过对2000—2010年成都市人均GDP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对数曲线拟合(图11)发现,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35 2,说明社会经济因素是推动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政府政策制度对土地利用变化有着强制性的影响[20].从研究区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上看,政策制度对其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调整等政府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成都东客站、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的规划建设政策,直接促使了周边大量耕地等其他土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吸引了大批的二、三产业入驻成都,进一步推动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这些都必将改变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另外,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城区,也会改变土地利用格局.5 结论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 TM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进行遥感解译,从数量和空间格局上分析了成都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简要分析其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在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而耕地明显减少.10年来成都市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年均增加率达7.62%;耕地、林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耕地,减少了83 346.9 hm2,年均减少率为1.3%.说明建设用地扩张的结果是大量的耕地被占用.2)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比较突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转变为其他土地;其他土地则主要转变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到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43.32%来自于耕地,其中转入最多的是2005—2010年.3)成都市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区域分布最广泛,占成都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以主城区与近郊区过渡带最为明显.4)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到2005年建设用地的重心从温江区偏移到青羊区,往东南方向偏移明显;10年来林地偏移量最小,仅0.073 km;由于建设用地往东南方向扩张,使得耕地、水域和其他土地往西南、西北方向移动.5)通过对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温度、降水量、人口、人均GDP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它不但自身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刺激人口增长进一步推动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参考文献[1]刘纪元,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2]杨武年,刘恩勤,陈宁,等.成都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2):185-190.[3]彭文甫.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5.[4]吴琳娜,杨胜天,刘晓燕,等.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4,69(1):54-63.[5]宁岸新.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驱动力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6]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7]杨依天,郑度,张雪芹,等.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13,68(6):813-824.[8]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8.[9]王思远,增祥,周全斌,等.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研究[J].遥感学报,2002,6(3):223-228.[10]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2):294-304.[11]刘淼,胡远满,常禹,等.土地利用模型时间尺度预测能力分析:以CLUE-S模型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11):6110-6119.[12]Kalnay E,Cai M.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use change on climate[J].Nature,2003,423:528-531.[13]牛媛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1.[14]黄成毅,邓良基,方从刚.城市用地遥感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以成都市土地利用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7,9(2):118-123.[15]程武学,周介铭,杨存建,等.基于遥感影像的2005—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15-13119.[16]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成都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43-51.[17]侍昊,薛建辉,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及转换参数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63-68.[18]Wang S Y,Liu J S,Ma T B.Dynamics and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Yellow River Basin[J].Land Use Policy,2010,27:313-323. [19]甄姿,宫兆宁,赵文吉.官厅水库库区水生植物演变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8):1586-1596.[20]娄和震,杨胜天,周秋文,等.延河流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15-2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被推到了前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推进,并在不断加速。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50%,这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1.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化进程中最显着的问题之一是城市扩张的速度过快,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扩展都是向外进行,不断占用周边农村的耕地、林地、河道等自然资源。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高楼大厦、商业中心、道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但很少有人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
应对策略:重视规划,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市扩张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导致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中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口。
其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买卖力度不断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增加。
应对策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良好的城乡互动机制。
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课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消费主导型的扶贫项目。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农民工专门的就业补贴和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3. 住房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价的上涨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些大城市中的房价已经突破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购房的问题,还涉及到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很多的房子空置着,而有些人只购买了房子,却没有实际居住。
应对策略:政府应该调控房价,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展社会扶贫事业,推动住房共有产权制度。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地理城市扩张知识点总结
一、城市扩张的概念城市扩张是指城市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或延伸,包括城市用地扩张、城市人口扩张、城市基础设施扩张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城市扩张的类型城市扩张主要包括水平扩张和垂直扩张两种类型。
水平扩张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横向扩展,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张、城市建设的拓展等;垂直扩张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纵向扩展,包括城市高度的增加、地下空间的利用等。
三、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1.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加会带动城市的扩张,包括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基础设施的扩建等。
2. 经济发展:经济的繁荣会带动城市的发展,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张、产业的集聚等。
3. 政策引导: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导向也会对城市扩张产生影响,比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
4. 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会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交通建设的改善等。
四、城市扩张的影响1. 城市土地资源的消耗:城市扩张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破坏。
2. 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负担增加,交通拥堵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3. 城市环境污染:城市扩张会导致工业污染、交通排放等环境问题加剧。
4. 社会资源紊乱:城市扩张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社会治理难度增加。
五、城市扩张的控制1. 城市规划:完善的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合理扩张,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消耗。
2. 土地利用政策: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推动城市向内收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 生态保护:加强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城市扩张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4. 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居民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1. 大城市扩张迅速:中国的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扩张迅速,城市圈和城市群不断扩大。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扩张需求大。
3.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市用地负担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中国城市用地增长极限规模测算
中国城市用地增长极限规模测算作者:郑新奇薛春璐王伟杜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08期摘要快速城市化出现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问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需要测算一个极限区间值进行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以促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的落实。
但是如何测算这个极限规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本文提出了一个常规方法组合和关键指标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首先对城市用地扩展规模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城市人口数量和GDP分别与建成区面积相关性,确定了城市人口数量对建成区面积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采用逻辑斯蒂模型,依据我国1950-2010 年经济数据,对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依据1951-2010 年全国人口数据对未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分为三个方案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将人均城市用地规模取值控制在65.0-115.0 m2,计算城市用地扩展极限规模。
结果表明,到2045 年,中国的城市化预测水平为79.99%,在中国人口增长控制较好的情况下,人口规模将达到14.97 亿人,城市用地扩展规模为77 857.38-137 747.70 km2;若中国人口达到有关研究的预测峰值16 亿人,中国城市化水平稳定在80%,城市用地扩展极限规模将会是83 200.00-147 200.00 km2。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应在7.8 万km2到14.7 万km2之间。
关键词城市用地规模;扩展极限;城市化;人口预测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055-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0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我国城市用地规模逐步增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0 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展。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雄安新区近40年城镇扩展分析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雄安新区近40年城镇扩展分析孙禧勇;苗菁;于航;殷亚秋;王亚娟【摘要】为研究雄安新区近40年城镇扩展变化,分析其发展重心所在,以不同时段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GIS对研究区近40年来城镇扩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雄安三县城镇用地面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均属于低速扩张型;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属于中速及高速扩展型;21世纪初至2006年为中速及快速扩张型;2006年至2014年属于缓慢及低速扩张型.70年代末—2014年三县发展空间上彼此集聚趋势明显,且都向东北部即北京市、天津市方向发展,突出北京市、天津市集聚效应;发展模式上,先是沿着主城区向外发展,后期呈现填充式及星状式发展.【期刊名称】《创新科技》【年(卷),期】2018(018)002【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多源遥感;城镇扩展;空间分析【作者】孙禧勇;苗菁;于航;殷亚秋;王亚娟【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北京 100812;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2城镇扩展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在空间上最直观的表现,研究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机制和规律,对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城镇用地扩展主要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状况、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类型有关[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加速期,其中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
城市扩展是城镇化进程在地域空间上的一个体现[3],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测度指标之一[4]。
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通过对雄安新区近30多年来城镇扩张变化分析,了解其发展重心所在,从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合理配置城镇用地。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进行。
这一进程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城市扩张与农地转化城市扩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原本用于农业的土地逐渐被转变为城市用地。
这种农地转化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农民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第二、工业与商业用地需求的增加城市的工业和商业用地需求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商业活动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用地来满足需求。
这导致大量农地被征用,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中国也在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三、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式。
市区内的老旧、拆迁房屋被改造成高层、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
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原居民的安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需要综合考虑。
第四、生态保护与绿地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保护和绿地建设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越来越拥挤,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政府和社会团体加大了对绿地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条件。
同时,生态保护区的划定和严格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扩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这些变化既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平衡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国能够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外城市蔓延的特征、类型及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中外城市蔓延的特征、类型及驱动因素比较研究作者:王家庭袁春来梁栋张邓斓来源:《创新》2020年第03期[摘要]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城市蔓延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出细胞分裂型、离心卫星城型和摊大饼型三种主要类型。
建立一个带有政府行为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可以分析出各驱动因素对于城市边界的具体作用。
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6国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各国城市蔓延驱动因素的差异,得出中国城市蔓延的扩张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各国城市蔓延都受到人口增长、经济水平提高及交通的影响,政府行为是推动中国城市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等结果。
进而通过逐渐削弱政府行为对城市蔓延的推动力,推广高效与紧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以缩小贫富差距,根据城市产业结构提倡集约型成长,以及采用征税的经济手段鼓励绿色出行等对策,有针对性地抑制及治理我国城市的无序蔓延。
[关键词] 城市蔓延;驱动因素;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3-0046-15一、文献综述相较于西方国家社会的发展步伐,我国城市发展起步较晚。
在我国城市蔓延问题不断加重及西方国家城市蔓延治理模式逐渐完善的大环境下,亟须通过城市蔓延的国际比较研究寻找解决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出路。
将我国与典型发达国家城市蔓延的特征、驱动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蔓延的差异性,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城市蔓延的驱动因素与推动机制的研究视角可分为市场、社会、政府等方面。
市场层面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垄断竞争者的独立决策、投机行为、技术进步等(Harvey等,1965[1];吉勒姆,2007[2])。
除了市场化因素外,Brueckner等(2008)的研究将社会联系与互动因素加入单中心城市模型中,同时还表明,反都市态度和种族主义是城市蔓延的原因之一[3]。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汇总
(一)试述市政管理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
(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陈云;朱红梅;罗寅;赵煜明;袁露影;黄河【摘要】利用长沙市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建成区面积变化总体特征、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形式3个方面对长沙市2000~2008年用地扩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时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的房地产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y using relevant data of Changsha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 land use expansion of Changsha City from 2000 to 2008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built-up area change, 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form of urban expansion, then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Changsha urban land expansion driving forces was carried out combined with socio-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element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angsha City and the housing boom in recent yea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4【总页数】2页(P8452-8453)【关键词】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力【作者】陈云;朱红梅;罗寅;赵煜明;袁露影;黄河【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1 研究区域概况长沙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结合部,经济区位优势显著,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同时又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96--农业经济与管理 引用格式:刘少坤,林树高,王有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21(1):96-101. DOI:10.16498/ki.hnnykx.2021.001.024在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地域差异大和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国情下,耕地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而被侵占、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形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台实施以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该政策进行了研究,例如在实施模式的研究上,王君等[1]、谢琼等[2]、赵芸逸等[3]学者按增减挂钩的实施主体将其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农村集体主导型3类;在挂钩方法的研究上,周小平等[4]、林国斌等[5]和严惠明等[6]学者分别采用了级差区域指数、挂钩潜力系数和多因素修正系数法对山东省东明县、天津市和海南省的挂钩潜力进行了测算;在政策实施效应的研究上,姚树荣等[7]、谢致红等[8]学者分别从农民自主型和市场主导型2种增减挂钩模式分析了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在阻力与对策的研究上,李震等[9]认为实施增减挂钩政策可能导致耕地质量难以保障、耕地污染、土地撂荒及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吕云涛[10]认为存在增减挂钩运作程序规范性不强、补偿机制不完善和融资模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规避对策。
当前有关增减挂钩政策的研究已较丰富,但从制度演化的视角分析增减挂钩政策演变的相关文献较少,现有的文献多以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划分其演变阶段,如郝晓明[11]和黄锦东[12]梳理了相关文件,将增减挂钩的政策分为发端、初步试点、正式出台和调整完善4个阶段,并总结了政策模式和制度演进机理,但关于政策演变的阶段特征和重大制度变迁等方向的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刘少坤,林树高,王有小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 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政策,随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的变化不断演变,实现保护耕地目标的同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土利用变化分析
中国国土利用变化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国土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田、林地到城市建设用地,从水域到工业用地,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本文将对中国国土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田减少与城市扩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田的减少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对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据统计,1980年至今,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30%,而同期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5倍。
农田减少带来了农业产量的下降,农村的经济状况也逐渐恶化。
二、林地破坏与生态环境恶化中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大量的林地遭到了破坏。
伐木、采矿等非法活动,林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都导致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
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保护森林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水域浪费与水资源危机中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水资源丰富。
然而,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水域被填埋和污染,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要面临水资源危机。
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工业用地扩张与污染问题中国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富集,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工业用地的扩张也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国土利用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土利用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调整和改善。
例如,制定了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了森林保护力度,实行封山育林等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强化水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第37卷第1期 (2021 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N o rm a l U n iv e rs ity(N a t u r a l Science E d it io n)V o l.37, N o. 1J a n.2021D O I:10. 12046/j.is s n. 1000-5277. 2021. 01.013文章编号:1000-5277(2021)01-0098-09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〇02—2〇18年)为例张秋仪\高银宝2,张杨2,吴霜曾献君1(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海岛型城市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空间栽体,其建成区演化规律直接关系海岛空间转型发展.以Landsat TM、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和集聚强度指数模型识别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1)厦门岛城市空间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6年处于扩张期,扩张强度大(1.92%),集聚度低(8.49%); 2006—2010年处于发展期,扩张强度提高(1.90%),集聚度提高(10.82%); 2010—2014年处于集聚期,扩张强度持续提高(3.49%),集聚度持续提高(丨4.31%);2014—2018年处于提升期,扩张强度降到最低(2.00%), 集聚度最高(15.46%). (2)厦门岛扩张过程中城市集约度升高,建成区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厦门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厦门岛的空间发展质量逐步提高.(3)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海岛建设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海岛型城市应多考虑岛内外空间的连接以及卫星岛联动开发的模式,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空间保障.关键词:海岛型城市;建成空间;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厦门中图分类号:T U982.21 文献标志码:ASpatial Process, Motivation and Model of the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of Island City :A Case Study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ZHANG Qiuyi1, GAO Yinbao2, ZHANG Yang2, WU Shuang2, ZENG Xianjun1(1. School o 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Fuji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Fuzhou350118, China;2.Faculty o 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5 ,China)Abstract :The island-type city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built-up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Based on Landsat TM and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s,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nd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index model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nd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The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Xiamen I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2002—2006 was in the expansion period, with high expansion intensity ( 1. 92%) , and low agglomeration (8. 49%) ;2006—2010 wa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intensity of expans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90%)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ncreased (10. 82%) ;2010—2014 was in the agglomeration period, expansion continued (3. 49%)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4. 31%) ;2014—2018收稿日期:2020-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1160、41701118、41901197)通信作者:高银宝(198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K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99was in a period of improvement.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s the lowest (2. 00%)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 15.46%). (2)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the degree of urbanintensiveness has increased,and the built-up pattern has changed from extensional expansion to internal infill.This reflects tha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ame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Xiamen Island's spati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improved.(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are the increase in economy,population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As the construction of islands tends to be saturated,future island-type cities should consider the connection of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sland and th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islands to provide space guarantees for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Key words:island-type city;built-up area;the urban development;space mode;Xiamen海岛型城市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对典型性海岛型城市空间演变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指 导海岛型城市空间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 17.9%上升到2018年的59.58%、在该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需求和面积都 在扩大,表现在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明确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但是在城市 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城市建成区的扩张模式和时空特征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受到城市发展驱动力,即城市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2].因此,学术界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研 究,从空间发展角度探索城市的扩张过程和其影响因素|3].在西方国家,对城市扩张的空间过程的研 究始于1950年代对城市蔓延的关注,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的不断实践,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和区域主义的盛行,以及 1980 年代新城市主义运动、1990 年代中期的“精明增长”思潮的兴起4],很多研究开始注重城市扩张控制、城市扩张评估等主题4 .厦门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由于空间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其发展存在着空间扩张与空间资源利用 制约的瓶颈问题51,如何处理好空间扩张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问题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初,厦门岛出现城市无序蔓延现象,对周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破坏,城市周边环境承载力 面临更大的压力[6].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极具现实意义.运用城市空间信息技术能较为准确识别建成区空间演变模式.国外学者在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增长以及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拟上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对城 市扩张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G IS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并且在研究深化的过程中不断 吸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7:.我国传统研究城镇扩张的方式一般借助城市用地和人口的扩张来进 行,但是由于存在城市用地和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结果不够精确.21世纪以来,R S和G IS被广泛 运用于城市扩张空间演变的研究,多时相的城市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信息和数据支撑.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利用遥感卫星进行许多城市扩展动态监测和城市化进程 研究%.如国内学者以1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A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马荣 华、吴宏安等基于卫星数据分别研究常熟市、西安市的城市扩张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张楠楠 等"利用建成区空间形态、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指数、空间形状分形维数以及建成区扩张弹 性系数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李娜等12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 ye对北京绿色空间 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孙 彩歌B运用不同历史年限建成区的范围,以不同居住类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为基础数据测算了居住用地空 间分异指数和居住人口空间分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限建成区范围和厦门岛整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研究城市空间演变问题上,学者们在不同层面对城市发展做出了较为深人的分析.但海岛型城 市空间演变不单单是扩张过程或者集聚过程,而应综合考虑扩张和集聚的特征[14 .因此,选取空间 扩张强度指数和空间聚集指数能够从城市用地面积和用地类型的变化角度对物质空间变化进行更为客10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观综合的描述与分析,通过了解海岛型城市建设的变化过程,研判其演变成因和未来形势.1研究设计1.1研究区概况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由厦门岛、鼓浪屿和大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地理位置优 越,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厦门岛位于厦门湾,东临台湾海峡,隔海与金门诸岛相望,背靠 闽南大陆,分别与东北的泉州、西南的漳州2市相连.截至2019年末,全市土地面积为1700.61 km2,其中厦门岛土地面积132.56 km2,海域面积为344 km2,是福建省的第4大岛购,全岛海岸线约为 234 km.岛内地貌多为丘陵和条带状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老市区位于较平坦的西南部.2009年海峡 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厦门岛作为核心位置对带动周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图1).图1厦门岛区位分析Fig. 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iam en Island1.2数据来源1.2.1 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厦门市的扩展情况和现有数据条件,本项研究是利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进行ETM条带 修复后下载的厦门岛2002—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遥感信息源.以Landsat TM为核心数据支持:15:,借助于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其影响机制 的研究,旨在对厦门岛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1.2. 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选取了 2002— 2018年厦门岛城市建成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 和非农人口等数据进行辅助分析.1.3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用地遥感信息提取来确定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用点扩张模型来分析城市扩 张,假设在空间水平面上,城市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张且城市的扩张是均匀的.在具体分析时,将不 同时期的现状图与模型叠加进行分析,得出空间扩张历史分析图.用G 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 数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城市用地面积在不同时期的扩张强度,分析城市扩张的主导方向.最后利用 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个阶段影响城市扩张的主要因子.1.3. 丨地理空间数据提取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ERDAS2015和ArcGISlO. 3对厦门岛各年份遥感影响进行解译.由于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1大气辐射、遥感平台位置、运动状态、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自转等一系列原因,卫星影像存在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图2).城市土地基本以建筑用地、植被和水体3种类型构成,运用遥感波段特征构建这3种土地类型的解译指数,合成这3个指数波段后,采用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综合提取城市信息.(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Rouse等[16]引人,采用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比值运算可 以大大增强植被信息.NDVI表达式为:NDVI= (NIR -Red) / (NIR +Red),其中,N IR为近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的第4波段;R e d为红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3波段.(2)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反映了地表裸露情况,可以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地表覆被信息, NDBI表达式为:NDBJ= (MIR-NIR)/ (MIR+NIR),其中,M IR为中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5波段.(3)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 D W I).由Mcfeeters[17]创建,考虑到城市内河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徐涵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 N D W I)表达式为:MNDWI = (Green-MIR) /(Green+MIR) [18],其中,Green代表绿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2波段.(未校正)(校正后)(解译后)图2厦门岛遥感地图解译Fig. 2 The illustration of Xiamen Island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1.3. 2建成区扩张指数模型(1)扩张强度指数通过在ArcGISlO.3中计算研究年份城区的总面积和每个时间段内城区的扩展面积来反映城区范围在数量上的扩展.城市扩张强度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强弱和快慢,可用城市年均增加面积和基年面积之比来表示[19],其公式为:AGR = (f/A…+i - U A l)/n U A l * 100%, (1)其中,A G R为城市年均扩张强度指数,fM…+,.和tM,分别代表/1+;和1'年的城区面积.(2)集聚强度指数在对厦门岛的建成区的扩张强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集聚强度指数[2°]作为计算单位时间内城市开发的土地集聚程度的指标,多种不同用地类型间的集聚强度可以通过r个不同类型用地总的集聚强度减去加权后的各自类型内部的集聚强度,再除以相应权重:rG r - ^(G j x w2j)C(r)=—^-------,(2)(1 - X)10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集聚强度指数+扩张指数扩张强度:从2002年起升高,至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急速下降,证明靥门岛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聚集酿:自2002年赌序上升,到达2018年时仍保持上升趋势,揭示了贗门岛的城市建成区集聚程度变高,城市发展质置上升.图3 2002—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变过程Fig.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其中,% = ^为权重指标,7;为不同用地类型y 总用地面积,G 指多种用地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指单种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c ,和用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为:G = S 5k ~ ⑶n = 1 ^其中,足为某地区第A 年的某类用地面积占该地区全部用地面积的份额,为地区个数.C (r )的值越 大,该用地集聚强度越高.2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化特征根据3个指数波段的计算公式,利用ERDAS 2015软件衍生出2002—2018年间每5 a 的三时相的 NDVI 、NDBI 和MNDWI 3个指数波段,并分别对两时相的3个指数波段进行图像融合,将影像数据 从原来的7个波段压缩到3个波段.对3个指数波段的合成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分类,并从分 类结果图中提取出两时相的城镇用地信息.由于提取出的城镇用地斑块比较零碎,为了使提取出的城 镇用地具有较明显的城区边界,需要将城镇用地信息进行多次降噪处理,消除用地信息中一些小的斑 块(图3)•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32.1 扩张期(2002—2006 年)2002—2006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快速扩张.厦门岛2002年土地面积为134. 55 km2,2006 年为丨41. 09 km2;建成区的面积分别为79. 09 km2和85. 17 km2(表1).结合图3可以看出,2002年 厦门岛的城市建成区主要是在岛中心,除了岛内南部的一大片绿地、东北部零零碎碎的绿地块、西部 的一些绿地还有一些分布在整个岛的水域外,整个厦门岛几乎都是建成区.由此可以知道厦门岛城市 建设的密集性.2006年,厦门岛的建成区相对于2002年来说,主要是在岛内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 绿地和小部分的水域被用来当作建设用地.从城市扩张强度和紧凑度可以看出,城市处于发展扩张的 初级阶段,此时的扩张强度较大,城市土地利用率却不高.因此,厦门岛在此阶段建成区呈现了粗放 式的扩张,扩张强度大,但集聚度小,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不够集约.2.2 发展期(2006—2010 年)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建设用地连续性越来越好.2006 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09 km-,2010年为丨41. 11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5. 17 km2和91. 63 km2 (表1).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主要是在 厦门岛的外围圈层,向着厦门岛沿岸将一些滩涂用地建设起来加以利用,增加了厦门岛城市建成区的 面积.城市的扩张强度大幅上升,处于一个对土地利用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期.此阶段空间扩张强度 略有降低,但集聚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厦门岛空间已经开始转型节约化扩张.2.3 集聚期(2〇10—2〇14 年)2010—2014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虽然有了扩张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也逐步扩大.表1显 示:2010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11 km2,2014年为149. 08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91.63 km2和 104.41km2.结合图1和城市扩张速度与集聚强度指数可以看出,相较于前面2个阶段,其发展进人 了一个较为平缓和稳定的时期.城市建成区内部更新改善增多,集聚程度扩大.在这个时期,主要是 在城区南侧小范围地扩张用地,更多在于城区内部的用地改善和调整.这表明该阶段城市空间转型既 有经济发展效益也有集约效益.2.4提升期(2014—2〇18 年)2014—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并不十分明显,但建设用地的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 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2014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9.08 km2,2018年为157.98 km2;建成区 面积分别为104.41 km2和112.80 km2(表1).城市建成区面积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增加的 量不大;相对的,集聚指数达到了最高(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2014年国家倡导绿色发 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对城市林地水系以及周边绿化的占用明显减少.对城区内部的绿地 景观保护使得绿地成体系,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性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并形成了一 定的生态建设系统.表1厦门岛2002—2018年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Tab. 1Land aiea and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年份土地面积/k m2建成区面积/k m22018157. 98112. 802014149. 08104.412010141. 1191. 632006141.0985. 172002134.5579. 09注:2003年原开元、思明、鼓浪屿3区合并成新的思明区.土地面积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建成区面积来自遥感解译.由表1和表2可知,2002—2018年间城市以平均每年2.丨1km2的速度扩张.自2002年起,厦门 城区的扩张剧烈,扩张期(2002—2006年)扩张强度较大;发展期(2006—2010年)在上一时期剧 烈增长过后,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有序规划,扩展特征以外延为主,填充特征没有前一阶段明显;集聚 期(2010—2014年)较发展期而言,呈现出集聚度的显著提升,城市扩张速度变缓;提升期10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2014—2018年)城市扩张速度为几个阶段的最低值,但城市建设品质与发展提升在有序进行(表 2).自“十八大”以来,厦门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对城市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地景观体系的建设,对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和改造也遵循了生态绿色优先的原则,引导了建成区的变化趋势.表2厦门岛不同阶段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及扩展强度指数Tab. 2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rea and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t different stages of Xiamen Island项目2002—2006 年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扩张面积/km2 6. 08 6.4612. 788. 39扩张速度/( km2• a_1) 1. 52 1.62 3.20 2. 10年均扩张强度指数/% 1.92 1.90 3.49 2.01年均集聚强度指数/%8. 4910. 8214. 3115.46注: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计算整理.3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模式解析3.1建成区空间演化模式: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转变城市用地空间特征的形成是内部填充和外部扩展2种扩展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2002—2010年,厦门岛加快了向外扩张的进程,通过围海造田,使得城市向着圈层式空间扩张推进,从而使厦门岛面 积和建成区面积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2010—2018年,厦门岛内及周边镇的扩张遵循由外向内的内 涵式填充推进,主要是在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绿地跟水域被利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图4).城市建成区外延式扩张内涵式填充图4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空间模式演变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space mode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在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外延的趋势时,城市形态舒缓、土地利用率较低,外轮廓区域集聚强度较 低;若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内涵式填充的趋势,城市的外围轮廓也趋于紧凑,城市内建设和发展的土地 利用优化明显.经过计算,厦门岛在2002—2006年年均空间集聚强度为8.49,在2006—2010年为 10.82,在2010—2014年为14.31,在2014—2018年为15.46,2018年为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年份.集 聚强度的增加反映了厦门岛空间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厦门 岛的城市发展过程逐步向集约化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助于城市生态和低碳发展.3.2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动力分析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与城市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 厦门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典型性,选取了5项指标,包括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职T.平均工资 (元/年)、非农人口(万人)(表3).对这些经济数据与城市扩张进行分析,从表3中也可见,在选 择的研究要素中,职工平均工资及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用地建设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固定资 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与城市增长的相关性次之,非农人口数量与城市增长之间呈中度相关关系.随着地区生产总值和职工工资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强,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商业、餐饮 及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迅速扩张.3.2. 1社会经济发展与厦门岛城市扩张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受到省级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重 视.厦门自身的实业发展与厦门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直至2018年,厦门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 2 485. 77亿元,在16 a间增加了 4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厦门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伴随着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5厦门城市建设,由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化为更关注内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转变.表3厦门岛2002—2018年社会经济数据Tab. 3 The socio-economic dat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项目2002 年2006 年2010 年2014 年2018 年2002—2006 2006—2010 2010—2014 2014—2018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62. 57706. 251122.74 1733.63 2 485.77243. 68416. 49610. 89752. 14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40. 96326.44382. 43554. 78783. 72185.4855.99172. 35228. 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76. 07280. 01526. 18742. 79912.71103. 94246. 17216.61169.92职工年平均工资/元17 85125 54440 28460 24785 1667 69314 74019 96424 919非农人口/万人-68. 84187.5198.9204.6-118.6611.4 5.7注:数据来源于《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3.2.2人口增长与厦门岛城市扩张在厦门经济政策鼓励下,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自2002年起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逐步提高.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农村人口迁入成为城镇居民.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厦 门,成为城市常住人口,这些变化都导致了厦门岛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人口的增加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让城市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更多的土地需求,更多的 基础设施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被提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建成面积的扩张以外围扩散的形式,类 似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向外填海造陆和占用部分南部绿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发展到后期,城市建设密度增加,城市建成面积在规划中调整发展结构,使得土地利用更为合理,城镇空间规划更 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同时在发展中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山林水体的占用.3.2.3外资投入与厦门岛城市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1990年代以来,厦门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 大,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厦门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4 000 多家,累计协议注册外资200多亿美元.仅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就达1215家,实际使用外资107. 3 亿元.外商投资投资方向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 品工业等加工制造行业.投资对象集中在岛内的中心区,与城市扩张趋向一致.外资的涌人创造了大 量的城市用地需求和非农业就业机会,大量工业企业在产生大量用地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服 务业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2.4其他因素各种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厦门岛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厦门成为特区之后,厦门经济飞速发展.还有厦门从岛内向岛外的扩张,也体现了其经济活力和经 济潜力,政策对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厦门岛建成区扩张强度高,同时扩张集约度也持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厦门岛经济发 展迅速,城市化过程典型,扩张期和发展期(2002—2010年)城市紧凑度增加,城市空间格局由 “外延式扩张”向“填充式扩张”转变,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集聚期和提升期(2010—2018年)厦门岛扩张过程中的城市紧凑度更加大,但是总面积增加并不多.扩张过程中,不仅只有填充式发 展,也开始向厦门岛边缘的一些地区填地,使其更有发展的空间.厦门岛的扩张模式由早期的外延型 扩张,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内涵式填充.在未来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仍应该重视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 的关系,控制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无序增长,使城市化与资源节约两相协调.厦门岛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发展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外 资投入为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的转变,正说明了集约化发展在城市发展进程。
银行系统公开招聘考试(中国建设银行)模拟3_真题-无答案
银行系统公开招聘考试(中国建设银行)模拟3(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职业能力测试1. 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不但要求变压,还有强烈的选择性。
二道手的佛教传播很广。
本来没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阿弥陀佛,只是众佛之一,在中国______,名声竞在创教的释迦牟尼之上。
观世音菩萨也是到中国化为女性才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 家喻户晓大显神通B. 人人皆知名声大噪C. 声名鹊起赫赫有名D. 众所周知声名显赫2. 相传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北印度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______了佛教。
那个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______不安、新旧思想______和**生活盛行的时代。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 发明动荡出现B. 发明变迁交替C. 创立变迁出现D. 创立动荡交替3. 从公元7世纪起,佛教传入西藏,历经曲折,逐渐______成本土化的喇嘛教,形成政教统一的统治,直到20世纪50年代。
一千多年来,______的寺庙出现在西藏的土地上。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 转化不可胜数B. 进化琳琅满目C. 演变数以千计D. 变化鳞次栉比4. 在政府扩张性政策______的前提下,各国政府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通过本币贬值或者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来提高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扩大贸易顺差或者缩小贸易赤字来带动经济增长,就成为______的选择。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 难以为继顺理成章B. 遥遥无期急中生智C. 适得其反无可奈何D. 无济于事委曲求全5. 我们身处在一个竞争激烈、讲人情、重情面的社会,社会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氛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______,正如不少人指出的那样,当前文学批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情化、商业化等______。
我国城市蔓延特征及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时期的城市蔓延现象是转型期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夹杂在城市发展之中[1],其描述了一种城市边界持续无序、低密度向外扩张的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由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硬性需求推动的,城市土地过度无序扩展的一种空间形态[2]。
虽然目前城市蔓延没有统一精准的概念定义,但其某些特性和表现已十分明显。
1937年Draper首次提出城市蔓延——城市边界屡次被破坏。
Downs表示城市蔓延是城市郊区化以及城市人口侵占、开发、扩展城市边缘地区尚未开发土地的一种现象[3]。
刘修岩等以城市去外围人口密度和郊区化指数对城市群蔓延进行表述[4]。
秦蒙等使用单元细分后的城市内部人口密度计算了更加准确的城市蔓延程度,发现中国的城市蔓延程度普遍较高[5]。
众多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都是将聚集经济理论作为出发点,如范剑勇运用产业聚集的指标对城市蔓延进行分析[6]。
Oueslati、Wassmer、Nechyba 等对收入、人口、交通对城市蔓延的影响进行研究[7-9]。
许多国外学者将城市蔓延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讨论重点[10]。
董维和王家庭等在研究中国城市蔓延因素时,着眼于大城市以及区域异质性等方面[11-12]。
面对中国当前快速城镇化的现状,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城市的整体蔓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解决中国城市蔓延问题的基础。
研究人员选取17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城市蔓延整体基本水平特征,并讨论城市蔓延的影响因素,从而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城市蔓延的现实情况,在实际管控中降低城市蔓延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处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蔓延的趋势与特征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引起了城市用地需求和扩张程度的变化[13]。
研究人员选取173个城市进行研究,并对城市的蔓延趋势、程度及特征进行分析。
借鉴梁辉在论文中所用的方法,以2003年为基期,对城市蔓延指数 (SI) 进行计算[14]:其中,area为建成区面积,pop为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特征
1、时间持续性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展现出时间持续性,呈现出逐年逐月逐日逐时持续不断的趋势。
2、空间集中性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空间集中性,大部分扩张发生在城市中心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而城市远郊地区的扩张较少。
3、规划性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规划性,大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都经过了详细规划,并且有一定的发展计划。
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原因
1、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越来越多地聚居在城市,导致城市的用地需求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也相应增加。
2、城市扩大化
城市扩大化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扩大化会导致城市边缘地带的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1、耕地资源减少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破坏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远郊地区,将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3、交通拥堵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也会导致交通拥堵,这是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意味着相应的交通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解决方法
1、加强规划意识
强化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意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
2、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通过改进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3、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环境保护,合理设置生态绿地和水系,保护城市的环境。
4、推进城市更新
推进城市更新,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既可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五、结论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因此,应该加强规划意识,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城市更新,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