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集约型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城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守好实现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底线,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以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弥合城乡差距、不断实现社会繁荣及公平正义、不断改进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深化和总结。
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推进,不仅要让农村转移人口有房住,而且要享受城乡居民平等的公共福利,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镇化是现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而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不断满足城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要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层级有序、规模合理、分布协调的城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意愿、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
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答案)一、背景材料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
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
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
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城镇化的推进,既可以拉动投资,又可以增加消费,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点。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政治生活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
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职能、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新型城镇化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道路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要建设集约型城镇3.要建设智能化城镇4.要丰富城镇化的“绿色”内涵5.要走“低碳”发展之路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2.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3.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4.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5.百姓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三、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2)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关系。
我国城镇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较大,必须坚持集约节约方针,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
在我国城市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缺少独立地位,一个高等级城市自身就可算作一个城市群。
(5)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要为新增进城人口提供就业和居住用地,这就引发了人们对大面积占用耕地问题的担心。
(6)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的覆盖需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承认差异化服务。
(7)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大规模农民工文化素质还不高,还需要通过扩大就业政策来解决非农转移的问题。
2.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1)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重心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智慧城市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载体
智慧城市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载体文/周世咏智慧城市研究院主任深圳市贝尔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摘要:据研究,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新增城市人口达3亿。
为此要探索一条兼具集约土地、人口高度密集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机遇和新需求,指出了城市综合体是新型城镇的综合载体,探索了城市综合体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必然要把城市综合体作为基本单元,详述了在智慧城市综合体中实现商业智能的解决方案,综述了贝尔信面向智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新“4+1”技术体系,最后,对城市综合体平均造价和对高清智能视频采集点的需求,为安防行业介入智慧城市综合体建设指明了方向。
引言:“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时之下,“新型城镇化”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之一,也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智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深圳市贝尔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春先生指出,智慧城市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形式,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基本载体,本文阐述这一论点及其论据,探索“四化融合”背景之下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机遇和需求图1:人类社会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可见,分别为农村/城镇、工业化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四个阶段。
(1)老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城镇化的意义在于三方面,首先是人口的转移和聚集拉动消费,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转化为大量消费增量,比如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住房需求增加;其次,庞大需求拉动投资,最显著的就是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最后,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生产,提升劳动生产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者:何树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15期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坚定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部署,城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0.79%提高到57.82%,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数量少能级低、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优化、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品质不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我们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推进各级城镇梯级协调的城镇化,构建人城融合家园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一)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宜居优势更加彰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诺瑟姆曲线),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图1),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
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农村大量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进入后工业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城镇化率为45%(表1)。
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世界意义,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以致于有国外学者将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一起称之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当然,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所以,城镇化未来之路,必须转型发展。
2023年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点题卷一
2023年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但集聚的要素(江南博哥)中不包含()。
A.空间B.建筑C.人D.信息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单选题]2.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
A.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B.合理地架构城市空间C.土地资源的配置D.促进区域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划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所以城市规划将在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国规划师的广泛关注,C选项符合题意。
[单选题]3.在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优势区位应优先开发B.沿着交通轴线延伸发展C.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方向相呼应D.考虑城市有利的发展空间及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因素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要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单选题]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采掘业B.物流仓储业C.建筑业D.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三种部类,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类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称为第三产业。
物流仓储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因此不属于第二产业。
[单选题]5.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下列受区域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A.城市性质与规模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D.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中国梦我的梦1.重点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路径和保障2.领会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3.积极探讨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答: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保障:实干兴邦,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
2、个人梦和中国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
所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氛围,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
只有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
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吾辈青年应时刻铭记“少年强则国强”的警言,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重点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学生应当如何破解就业难题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3.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答:1、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原因:(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作者:————————————————————————————————⽇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城区环境保护“退⼆还⼀”强调的“⼀”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以⼈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转移珠三⾓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业⾰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集聚的物质前提。
A、⽣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B、⼯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卷第⼀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林奇C、塞尔D、恩格斯7、⽥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多选题(共6 ⼩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书描述了产⽣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产者之间进⾏交易,必然产⽣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们就不进⾏交易,⼈们就不进⾏交易,因⽽只能选择⾃给⾃⾜,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络的扩⼤与交易费⽤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利城市国家,都是这⼀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城市⽣活包括那些要素()。
2022全国注册咨询师继续教育考试真题-45“十四五”时期浙江新型城镇化的趋势特征、思路目标和任务举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1.leader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
A.必由之路B.必经之路C.康庄大路D.正确道路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A] 得分:10.002.下列()城市群,不属于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
A.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C.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D.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B] 得分:10.003.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第()位。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10.004.下列哪些表述,不属于浙江城镇化的优势()。
A.高速度,城镇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B.高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C.高辨识度,强县、中心镇和小城市特色鲜明、影响力大D.高首位度,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强正确答案:[D]用户答案:[D] 得分:1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1.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是()。
A.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宗旨B.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C.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D.城市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E.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正确答案:[ABCDE]用户答案:[ABCDE] 得分:10.002.浙江“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两个定位是()。
A.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B.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C.城镇协调发展标杆地D.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正确答案:[CD]用户答案:[CD] 得分:10.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1.浙江是全国各省区当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Y.对N.错正确答案:[Y]用户答案:[Y] 得分:10.002.浙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痛点问题是县域经济不强、县城建设水平落后。
Y.对N.错正确答案:[N]用户答案:[N] 得分:10.003.经济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需要行政手段调节。
城市规划中紧凑城市理念的运用研究
城市规划中紧凑城市理念的运用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已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规划中,紧凑城市理念逐渐得到重视,并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中得到了应用。
紧凑城市理念强调将城市空间规划得更加紧凑和高效,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紧凑城市理念的内涵与特点紧凑城市理念是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理念。
它主张将城市内部的各种功能区域和建筑布局更加紧凑,以便于人们出行和交通。
其核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紧凑城市理念强调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减少城市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优化城市布局。
紧凑城市理念追求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域和交通网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更近,便于人们出行和生活。
3. 促进文化融合。
紧凑城市将不同的功能区域更加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
4. 减少交通拥堵。
紧凑城市的紧凑布局和便捷交通网络能够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紧凑城市理念通过提高城市内部的紧凑程度和优化空间布局,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紧凑城市理念的运用案例分析1. 东京都中央区规划东京都中央区位于日本东京都市中心,是东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由于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东京都中央区在城市规划中采取了紧凑城市理念,将不同的功能区域紧密布局,通过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中央区在城市交通规划上采用了大量先进的交通设施,如地铁、有轨电车等,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减少了交通拥堵。
通过紧凑城市理念的运用,东京都中央区成功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紧凑城市规划案例。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绿色、集约、高效、低碳、创新和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同时,在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中提出要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城镇化的高质量为导向,所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概述(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兼顾为发展理念,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集中,而是不以牺牲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代价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达到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提升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能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逐渐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2)生态环保。
在注重经济质量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尊重自然规律,实行绿色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实现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低碳和可循环发展。
(3)人文城镇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反映历史差异化,同时推进多样化城镇建设。
(三)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
城镇化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弱化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第二,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对农民增加收入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利于实现中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身份认同感,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加速城镇规划建设。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心城市为核心,力争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快人口集聚速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力量。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 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①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②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④需要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①说法错误。 ②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②③说法正确。 ④: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 》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 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材料说明政府 () ①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③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④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材料说明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①正确。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法错误,应是构建以城市群为 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②排除。 ③:商务部等部门制定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是为了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错误。 ④:《计划》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材料说明政府增强发 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协调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B。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无论述)试题及答案 (1)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题纸一、填空题(共题,每小题分,共分).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为城市化。
. 生态学派突出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 ( 真正的城镇化 )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 ( 以为纲 )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 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 二者协调发展 )。
. 中国规划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 左右。
. 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 ( 基础和动力 )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 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 发动机 ) ,是城镇化的原动力。
.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 ( 非农产业 ) 的拉动作用。
.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 居住、工作、休闲 )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二、判断题(共题,每小题分,共分,请在正确的选项后打“√”,错误的选项后打“×”).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
(√). 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
申论热点冲刺: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
申论热点冲刺: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1、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作者张荣寰,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提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2014年1月20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修改完毕并上报,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一、传统的城镇化,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
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
2、16日,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
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目的在于造福百姓,让百姓真正融入现代文明,共享中国乃至人类发展的成果。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浅析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以山西省为例
产业轻型化 、农业现代化的综合 发展 概念 ,是解决经济增长 1 . 2新型城镇化的新 目标与新要求 动力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 口,城镇化是扩大 从 国土空 间管理角 度来 看 ,新型 城镇化 对土地 利用 总 内需 的最大潜力所在 。 体 规划 如何 实现保 障与规范 的统一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如何 满 足城 镇化进 程 中农 业转 移人 口市 民化 用地 、土 地政策 如 何 保证 在经 济结构 战略性调 整战 略下 明理念推 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的思路及 方法。研 究方 法:
文献资料 法和 对 比分析 法。研 究结果 :山西省在推 进新型城 镇化的进程 中,必须将 生态文
明理念 融入 新型城镇化推进 的全过程 ,需要 坚持 生态敏 感性、建设适 宜性 、环境 宜居性相 互协 同的原则 ,以资 源环境 承栽力作 为新 型城镇化 建设 的基础 ,以综合整 治工程作 为新 型
供 需矛盾突出 ,与城市扩张过快 、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 口城 格 等手段 ,规 范和引导用地行为。 3 . 1 . 3创新管理 ,依靠机制改革促进集约 型城镇化建设 镇化这两种现象 同时存在 。
2 . 1 3土地利用 率低 的弊病阻碍新 型城镇化发展
以机 制创新 为 突破 口,着力健 全完 善土地 利用 和长效
城镇化 建设的途径 ,以生态文 明制度作 为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保 障,形成 国土 生态屏 障、重
要 生态功能 区、 基础 生态用地和 生态网络体 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 态安全体 系,实现经济、 环境 、人 居和谐 的新 型城镇 空间格局 。 同时 ,还 需要进 一步优化城 乡土地利 用格 局 ,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
由之路
“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站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其中城市群建设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走紧凑集约化道路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可持续进展的长远要求。
平均粗放的城镇化模式效率低下,违反可持续进展原则。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也进入快速推动阶段,1978年至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2%跨越式进展到56.1%,城镇人口从1.7亿跃升至7.7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但我国城镇化进展方式是分散平均粗放式的,这种模式使得产出效率低下,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特大型城市的产出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北京市的面积与日本东京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基本相同,但总产出水平只相当于东京的14%,纽约的18%,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不及东京的50%,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不到东京的1/8。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消失扩散式扩张进展的倾向,这种平均粗放的城镇化是不行持续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均占用土地远高于大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建设必需走集约紧凑化道路,既是现实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进展的必定要求。
城市群作为空间集聚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规律驱动下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它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有效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在最近20年中,大城市的极化作用与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因此,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进展战略必定要求走以特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进展道路,向纽约城市群、伦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国际城市群看齐。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进展模式是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定选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指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力量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加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面对人口稠密、城镇化率低的现实,紧凑、集约化进展模式是提高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实现一体化协同进展的现实选择。
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在经济进展、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等方面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调整进展模式,走紧凑集约化进展道路是我国城市群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紧凑进展理论为我国城市群紧凑集约化进展供应了理论依据。
在西方国家,紧凑城市是针对郊区扩散化进展提出的一种城市可持续进展理念,是基于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推崇较高的居住密度及混合土地利用,鼓舞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降低能耗的一种进展模式,该模式得到了欧美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推崇。
随着城市空间
形态的多样化和简单化,衍生出都市圈、大都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仅从城市角度动身的紧凑进展理论已不能满意空间形态进展的需要,而从区域角度动身对区域紧凑进展理论的讨论渐渐兴起。
依据紧凑城市的内涵,紧凑型城市群是从城市与城市之间角度讨论的一种促进多个城市共同实现可持续进展的城市群形态。
与分散型城市群相比,紧凑型城市群是一种资源节省型、高密度、高效型城市群,这为我国城市群走紧凑集约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我国城市群走紧凑集约化道路,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又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现实选择;既是紧凑进展理论在我国的完善与进展,又是可持续进展理论的必定要求。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城市群空间紧凑进展。
由于土地级差地租的存在,引起空间要素的向心集聚,形成了填充式扩展和垂直扩张;集聚的同时,不具备竞争性的空间要素被推移至城市群外围,形成了扩散式扩张和平面扩张。
城市群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指标,城市群空间紧凑度打算着城市群形成与发育程度。
据测度,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紧凑程度最高,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紧凑程度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
合理调控城市之间的空间紧凑程度,提高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对于有效爱护耕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及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产业紧凑进展。
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化是城市群空间集
聚与扩展的直接动力。
产业结构特征打算城市群结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根据产业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合理分工和产业链延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程度,是评价城市群综合紧凑度的首要指标。
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进展不平衡,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且区域内产业链联系不紧密、产业梯度落差大,导致整个城市群产业紧凑程度不高,制约了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紧凑进展水平。
城市群交通紧凑进展。
高效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是城市群紧凑集约进展的先导条件和重要支撑。
大力进展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轨道交通体系能够促进城市群内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城市群内各区域一体化进展、城市与郊区紧密联系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因此,提高城市群内节点城市之间交通通达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紧凑程度。
(单位:北京交通高校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