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二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学习活动设计(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模型建构、课堂检测、总结反馈几个步骤。
其中课堂检测部分要作为一个重点,精心设计习题,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航,揭示课题教师活动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学校食堂买来了45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学校食堂买来了45棵大白菜,装8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生独立解决45÷6=7(筐)……3(棵) 45÷8=5(棵)……5(棵)设计意图:本例题是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材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导学反馈,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教学例5。
课件出示: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理解题意,审题交流。
师:你知道了什么?师:“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师:“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如何来表示这一过程?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画图表示:学生交流反馈。
生:知道了划船的人数共22人,还知道每条船最多坐4人。
生:“最多”是指一条船乘坐的最多人数,不能再多,多了出危险。
但可少坐,如1人、2人、3人。
“生:至少”是指这22个学生一起划船不丢下一人,但花钱少所需要租船的条数。
— 2 —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师;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很直观,你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一过程吗?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师:为什么计算与我们摆的结果不一样?是计算出了问题吗?师:租5条船会出现什么情况?师:多的2个学生要划船应该怎么办?他们能租1条船吗?师: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师:对比以上几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三、梳理强化,检验结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作者:————————————————————————————————日期: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市八中张倩今天我要讲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59到61页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习。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
”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为此,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二)【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五、教法学法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整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分别是“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二、各单元教学内容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
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
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
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
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余数,能够正确运用余数的概念;2.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余数的概念和运用;2.带余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1.理解余数的概念;2.涉及多步计算的有余数除法题目。
三、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2.教具:计算器、小板书、教学PPT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概念:如果有10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是否能够平均分配?2.学习–讲解余数的概念,例如10除以3,商为3余1;–解释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找零等。
3.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有余数除法计算题。
第二课时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
2.学习–讲解带余数的除法运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3.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带余数的除法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
第三课时1.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2.学习–讲解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并解决。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余数的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下一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也要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以上为本单元教学计划,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的概念,以及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余数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课任:徐文锋___.3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考试是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试题覆盖量全面,题型较广,包括填空、判断、选择、连线、看图写算式、竖式计算、解决问题,试题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基本情况。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
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
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其中:基础题占85%,稍难题占15%。
2、数学试题设计富有趣味性。
题型上反映有:小兔子送信,这一题主要是看学生的口算能力,能较快的算出余数,口算题中计算错误率较高,但总的来说学生全对的还是大多数,只有个别学生有错。
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加强乘法口决计算方法的指导,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
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并且都是图和文字相结合的。
例如:第五大题的看图写算式、第七大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
以上题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二、成绩分析:参考人数20人,优秀 12人,优秀率60 %;及格19人,及格率95%;不及格 1人。
三、答题情况分析:1. 学生做题不够认真。
对于成都好的学生来说用不到20分钟就完成的学生大约有6人,他们书写规范、认真几乎没有错误。
对于较差的学生做题速度慢一点,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写上单位名称,在较难的的题目处理的不好或者思路不对,说明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到位。
2. 出现漏题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一、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厂〞〔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局部的名称,理解各局部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拟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局部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局部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20÷430÷624÷635÷7注意:〔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标准。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精选6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方法,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乐于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2.能够正确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理解余数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余数的意义,分析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图片、小学数学教学实物。
3.课件:有关余数的PPT,相关视频教学资源。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教师用具体故事情节或问题引入余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思考。
第二步:概念讲解1.通过示意图、实物等教具向学生讲解余数和商的概念。
2.指导学生掌握商和余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例题演练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本上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分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出示一些有关余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
2.指导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第五步:课堂练习1.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综合性的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排除解题中的困难。
五、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商和余数的计算方法。
2.提醒学生继续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作业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题目。
2.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积极思考问题,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
七、板书设计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商:____ 余数:____例题:28 ÷ 3 = 9 (1)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突出,通过引入新知、概念讲解、例题演练、分组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5解决问题案例
从儿童生活出发与童心和谐共振——《解决问题》案例(一)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5,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本单元例1~例4的学习,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例5是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的中问题,并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情分析:在思维水平上,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和能力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会用表内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课前我对个别学生做了小调查,发现学生对类似例5中同时出现的“最多”“至少”这样一对反义词的理解有困难,特别是它们在题目中彼此制约的关系是不易理解的。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复习引出新知识,为后面例5的学习做好巧妙铺垫;第二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的解决问题。
在情境体验中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最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让学生自主的尝试用不同的表征方式以及直观的课件演示,理解“进一”的道理。
再将租船问题和复习中的买糖果问题进行对比反思,体会用有余数解决问题中商是否加1,应结合具体情境去合理的判断,这样就建构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三个环节:在实际运用、拓展延伸,借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并用进一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一。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1。
2、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解读)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第一单元有余数除法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一)教材地位《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平均分的意义、性质,以及乘法口诀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都属于除法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段目标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学段目标中提出:“能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同时也提出:“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学生经历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关键:计算本身是枯燥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要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总结
数学⼆年级下册第⼀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总结有余数的除法——⼆年级下册第⼀单元姓名:班级:本单元知识点的重中之重:①余数要⽐除数⼩,不能等于或⼤于。
②余数最⼩是1,最⼤是除数减1.③被除数=余数和商的积+余数。
第⼀单元除法⼀、基本概念(回顾除法的基本知识)1、平均分的含义:每个⼈分得⼀样多,每份分得⼀样多。
只有平均分的时候才能⽤除法!2、除法的2种含义:①把⼀个数(⼀些东西)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②把⼀个数量按照每⼏个分成⼀份,求能平均分成⼏份;⽤除法计算,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24÷4=6读作:24除以4等于6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号前⾯的数是被除数,如32÷8=4,32被8除,所以32是被除数,8是除数。
)5、会⽤乘法⼝诀求商,如27÷3=?,想三()⼆⼗七。
6、“求⼀个数(⼤数)是另⼀个数(⼩数)的⼏倍”也就是求“⼀个数(⼤数)⾥⾯有⼏个另⼀个数(⼩数)”,⽤除法计算,⽤“⼤数÷⼩数=倍数”。
【如问18是6的⼏倍,就是问18⾥⾯有⼏个6,列式为18(⼤数)÷6(⼩数)=3.】7、分清使⽤乘法和除法的问题,当问题是求总数时,⽤乘法计算;当问题是求份数或每份个数,⽤除法计算。
8、在题⽬要求“请你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较。
“谁⽐谁多多少?;“谁⽐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把物品平均分给……⼀定强调是平均分!也可提有倍数关系的问题,“谁是谁的⼏倍?”,“是”字前写较⼤数,“是”字后写较⼩数。
9、算式的意义:45÷9=5表⽰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或者把(45)每(9)份为⼀组,可以分成(5)组。
数学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总结
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姓名:班级:本单元知识点的重中之重:①余数要比除数小,不能等于或大于。
②余数最小是1,最大是除数减1.③被除数=余数和商的积+余数。
第一单元除法一、基本概念(回顾除法的基本知识)1、平均分的含义: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每份分得一样多。
只有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除法!2、除法的2种含义:①把一个数(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②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24÷4=6读作:24除以4等于6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如32÷8=4,32被8除,所以32是被除数,8是除数。
)5、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如27÷3=?,想三()二十七。
6、“求一个数(大数)是另一个数(小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大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小数)”,用除法计算,用“大数÷小数=倍数”。
【如问18是6的几倍,就是问18里面有几个6,列式为18(大数)÷6(小数)=3.】7、分清使用乘法和除法的问题,当问题是求总数时,用乘法计算;当问题是求份数或每份个数,用除法计算。
8、在题目要求“请你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把物品平均分给……一定强调是平均分!也可提有倍数关系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算式的意义:45÷9=5表示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或者把(45)每(9)份为一组,可以分成(5)组。
小学数学二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教师活动1.开火车:口算2.谈话引入师:前两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并用横式来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讨有余数的除法。
3.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生活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引起了回忆。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自主探究,运用旧知解决问题1.呈现题目,明确题意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要求:(1)自己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3)“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提示:可以摆一摆,圈一圈,写一写。
3.交流想法,解决问题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1)各组派代表汇报,要求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结果怎样呢?(2)教师结合各组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摆、画、算”的过程。
(二)结合摆、画、算,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1.尝试书写,交流想法(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读题,明确题意独立思考,了解条件的意思学生个别回答小组讨论,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结合课件,进一步加强了解— 2 —(课件出示)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圈、算的过程知道了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下1根。
“13÷4=3组……1根”这种写法是横式,其实还可以写成竖式,用竖式怎样写呢?(2)尝试:结合摆、圈、写算式的过程,自己尝试写竖式,写好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么想,怎样写的?2.指导书写,建立联系(1)教师一边叙述竖式书写的要领,一边演示整个竖式的书写过程。
(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里面的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外面的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2)竖式与横式对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联系,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本单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
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课标解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的要求。
一、充分利用表内除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1.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如竖式中“13”的理解,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竖式中的13表示什么”,再让学生把它指出来,从而明白“13”就是要分的总根数。
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操作过程的比较,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竖式和横式的比较,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通过横式与横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竖式与竖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2.利用除法竖式和乘法口诀,让学生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课程实施中,先要进行“()里最大能填几”的针对练习,使学生学会寻找最接近被除数的一个积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二班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1二班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楚,引导孩子评划或读书时,同学的语言清楚、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畅。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末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特别紧奏,同学理解的也特别透彻,所以感觉同学学的还是特别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盈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同学的状况,如同学预习的状况,接受的状况等。
假如同学预习的好,同学接受技能强,可以进行完。
假如状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评“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同学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缘由就出在:同学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详细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由于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同学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班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2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一、挖掘生活素材,奇妙整合课程资源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制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开展,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同学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伙伴,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伙伴刚刚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得出算式及分的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几个镜头,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中第一次初步认识除法竖式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
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开放性强。
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
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直观感受,很难
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会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造成困难。
所以,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在本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展其他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
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水平不能做统一要求。
如:有的学生能利用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而有的学生则需借助竖式计算出商,这些学生都应受到表扬。
教学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迎头赶上。
5.本单元的评价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分一分,再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活动中,学生的分法可能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同时注意考查学生活动的参与程度及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切忌为了计算而计算。
6.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