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提纲
九上社会第一单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L.原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参与对世界的瓜分能2,表现(1)美国:19世纪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拉丁美洲的波多黎各、亚洲的非律宾,把古巴变成自己的户国同时作为迟到者”的美国也匆忙加入列强在中国的争夺。
(2)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展开激烈争夺。
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俄国,后来又吞并了朝鲜(3)德国:走上对外扩张之路①原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②表现:提出“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3.结果: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争夺。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L.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竟赛引人注目。
德国统治者认为“国的未来在海上“,向海上强国英国发起挑战,并很快成为第二海军强国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有巨大杀伤力的新式式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何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国同盟,核心是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2.影响:两大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1——3单元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1--3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两极”与“冷战”1、1945年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4、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
11)(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
(美国)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
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
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十二、材料一:电影《阿凡达》讲述的是由于地球上的资源几乎被人类消耗殆尽,地球人(实际上是美国人)人们为争夺资源而对居住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强行“拆迁”,进而引发战争并以被驱逐告终。
电影《未来水世界》有以下镜头:由于气候变暖致使两极冰川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陆地被海洋覆盖,大部分动、植物已灭种,人们生活在船上。
因为严重缺乏可饮用的淡水,人们将排出的小便通过一个过滤装置进行回收再使用。
材料二:目前大量可以代替手帕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纸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全方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中小学生已习惯使用一次性面巾纸。
包括3亿多中小学生在内的我国13亿人,每人每年消耗的纸和纸制品折算成木材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生产这些纸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目前,西方国家正从我国大量进口手帕。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说:“30年来,我只用手帕,从不用纸巾。
”(1)材料一通过电影形象地再现了人类面临的什么问题?我国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人类共同面临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请你辨析:一些中小学生对材料二中的现象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用手帕“老土”了,使用面巾纸方便、气派,更能彰显生活品位。
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1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应该的,但是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提倡适度消费,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提倡理性消费,要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消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3分)(3) 针对以上问题,你认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意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如节约纸张,充分利用短铅笔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从众心理等。
(再参考前面的)和平与发展十三、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二月份金融机构巨额亏损,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是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汇总,旨在帮助
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要点:
一、世界历史的划分
1. 世界历史的划分方法包括“时期划分法”和“文明划分法”。
2. 时期划分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现代
四个阶段。
3. 文明划分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文明圈,即亚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和大洋洲文明。
二、古代文明
1. 埃及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艺术、建筑和文学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和古亚述是其中
重要的王国。
3.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
点是城市规划较为先进,使用的文字是古印度梵文。
4. 古中国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出了丝绸、铁器和造
纸术等重要发明。
三、中世纪欧洲的变革
1. 罗马帝国的灭亡结束了古代罗马世界的统一,进入了中世纪,欧洲开始分裂为多个小国家。
2. 封建制度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特点,封建领主掌握政
治和经济权力。
3. ___的传播与统一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事件,教皇在政治和
宗教上拥有巨大影响力。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汇总。
希望同学们
能认真学习这些知识,为深入了解世界历史奠定基础。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第一单元】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
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时间:15—17世纪。
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
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总框架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一、 “两极”与“冷战”(考点)实质:遏制共产主义4、“冷战”的影响: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受制于苏联。
2)、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威胁着世界。
3)、为争夺势力范围,美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3、“冷战“表现 “华约”的建立 1、“冷战”含义:除军事手段外的一切手段时间:1949年4月 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标志“铁幕”演说(序幕) 杜鲁门主义1947年战时同盟的破裂2、“两极”形成 “北约”的建立 1、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非洲时间:1955年5月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美苏争霸(主要形式)越南、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7年印度独立(最大的殖民地) 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1955) “两极”对抗:如建立起柏林墙展开军事竞赛:如存有核弹头5万枚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8月 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1952年埃及的首先独立1960年为“非洲独立年” 1956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回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新生政权(考点)二、 进入社会主义2、劳动者建设热情高涨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经过2、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战后20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1964年) 中东的“石油危机”(1973年)原因:保家卫国P 12 1、抗美援朝 2、镇压反革命 4、国民经济的恢复3、西藏和平解放5、土地改革 50年10月入朝 五次战役 上甘岭战役时间:1951年12月意义:标志着中国大陆全部解放1、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考点) 工人:发扬“孟泰”精神 社员:发挥饱满的劳动热情 知识分子:毅然回国作贡献 民族资本家:带头响应号召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结果:1953年7月朝鲜停战胜利原因时间:1950年12月开始 意义时间:1949年~1952年 意义:增强了国有经济 时间:1950年6月~52年9月 意义: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失误与挫折(考点)2、文化大革命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考点)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改革开放的年代(考点)工业交通运输业3、身在大漠,魂系中华:“两弹一星”精神雷 锋 焦裕禄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时间:1958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恶化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们思想:急躁冒进、假话盛行影响1、时代的楷模2、一个神话的消失:“铁人”精神精神拼博精神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奉献为民 廉洁奉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3、“一五”计划的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西藏三条公路的建成恢复和扩建鞍钢 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时间:1966年5月~76年10月 做法: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后果:民主法制遭到残踏1、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1978年12月主要内容: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考点)意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体)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社会(非主体)开放改革2、改革开放2、实践1、“一国两制”3、盼统一,反台独 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方式: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深圳浦东的变化生活用品的变化 休闲方式的变化产生变化一国:一个中国两制台湾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反对台独:制定《反分裂国家法》首先在农村展开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P 26第四段第一二行三、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四、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一、“冷战”后的和平主题(考点)1、初期外交“三原则”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2、新中国外交成就 APEC 会议在上海举行(2001年)中美外交史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美军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 “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4月) 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时间:2001年 意义:P 29最后二行祁盼和平的表现2、祁盼和平挑战和平 北约轰炸南联盟(霸权主义) “9·11事件”(恐怖主义)巴以冲突(领土争端) 伊拉克战争(霸权主义)挑战和平的表现时间:20世纪90年代前后意大利举行反恐游行 德国人举行反战游行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影响标志“冷战”的结束 标志“两极”对抗的终结 出现两次“北约”东扩 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二、“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三、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二战” 后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殖民侵略和掠夺 旧经济秩序的存在(主要) 2、非洲:苦难的延续(原因)1、发展问题1、中国基本国情:初级阶段 南北差距大 (南北问题)不等价交换(见数字对比)殖民掠夺和统治 国内不稳定和战乱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和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2、中国小康机遇现阶段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概括为“六个更加”挑战争取较长的国际和平环境科技革命突飞猛进3、存在机遇与挑战 国际竞争激烈(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落后原因对策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种,其中现代人的特征出如今晚期智人时期〕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3、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血缘关系〕1、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特点:母系——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消费和分配都以集体为根底。
〔2〕特点:父系——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
翻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消费力的进步与开展3、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消费力进步,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父系氏族后期,消费力进步→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它们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发于河流〕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拟完好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4、印度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国王处于第二等级。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②被统治阶级: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印度人〕;〔2〕特点:等级森严。
新教材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
各国争夺殖民地(1)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德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结果: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2.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英、德最为引人注目,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3)特点: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被不断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德国为核心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其中英国为核心(2)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频频引发国际危机。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煽动。
(4)导火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a大战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 日标志: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b主要战场:欧洲c主要战线:西线(分东线、西线、南线)d主要交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和德国、奥匈帝国e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f加速战争因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各国出现反战浪潮;美国、中国等参战;奥匈帝国瓦解。
g大战结束:时间:1918年11月11日标志:同盟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以同盟国失败告终.3.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九年级人教历史全册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人类社会化的起源1.人类社会化的含义与条件:社会化是指人类从孤立状态逐渐转入集体生活的过程,其条件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方面。
2.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通过劳动的实践活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创造。
其特点包括社会分工的出现、道德规范的形成等。
二、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起源1.古代文明的几大文明中心:古代文明的几大文明中心包括亚洲河流流域的两大文明中心,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中心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
2.商代社会: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社会结构由王公贵族、士人,农民、奴隶组成。
商代最重要的贡献是文字的产生。
3.尼罗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采用了灌溉农业和方尖碑文字,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埃及。
4.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邦和国家,采用了劳动分工和文字,商业也非常发达。
三、第三单元:古代希腊与罗马1.古希腊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指由城市及其周围的土地组成的政治单位,它是古希腊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核心。
2.古罗马的共和国:古罗马共和国是指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27年的罗马政权。
它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修正式的帝国共和制。
四、第四单元: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1.古印度:古印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其中孔雀王朝和恒河文明是其代表。
2.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都是以流域文明和灌溉农业为基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文字的诞生。
五、第五单元:南、北美洲的古代文明1.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印加帝国是南美古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土地帝国。
其特点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宏伟的建筑。
2.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有阿兹特克王国和玛雅文明,以玛雅文明最为发达和独特。
六、第六单元:非洲与大航海时代1.西非的古代国家:阿肯色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等均是西非古代国家的代表。
2.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欧洲国家开始远航探索,发现新大陆以及建立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第二课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如邹容的《革命军》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拓展解读三名主义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必备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必备知识点廖延军1.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的国家及领导人,重要的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时间:1945 年2 月。
国家及领导人;苏联[斯大林]美国[罗斯福—杜鲁门]英国[丘吉尔]内容:A)商讨有关部门战后的重大问题;B)商讨建立联合国;C)签订了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D)商讨了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等意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北约和华约建立的时间,性质,影响各是什么?时间:北约——1949 年。
华约——1955 年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没有参加北约和华约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哪些?北约:“两瑞两兰”华约:“南奥”4.“冷战”的时间,标志,事件及影响是什么?时间:开始的时间——1946年“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 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结束的时间一一佃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事件:“柏林墙”事件;核军备竞赛[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越南战争。
影响;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根源。
5.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冷战”6.美国为什么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意图称霸世界,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其称霸的主要障碍。
7.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战争是什么?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侵越战争8.战后,具有世界意义的变化有哪些?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其他: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9.最先走上民族解放运动的是哪个大洲?主要有哪些国家?亚洲越南北部;朝鲜;中国;印度[最大的殖民地] 10.“非洲独立年”是哪一年?为什么是独立年?1960 年.因为那一年有17 个非洲国家获得了独立。
11.殖民时代终结的标志是什么?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单元中考考点整理(妥善保存,巧记狂背)一、“两极”与“冷战”(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影响: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1)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
简称“华约”。
(3)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冷战:(1)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为反苏、反共。
(2)概念::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3)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冷战与争霸的表现: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美苏军备竞赛;北约和华约的成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考考点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原因和影响。
)(一)巩固新生政权:1、土地改革:(1)完成时间:1952底完成;(2)内容: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等;(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巩固了新生政权。
2、抗美援朝(对外):(1)时间:1950-1953(2)经过: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美国所谓“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战争扩大;10月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1. 农业经济的兴衰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工业经济在近现代逐渐兴起,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的知识点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等内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
1、列强瓜分世界 (1)原因: (2)表现: 2 、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原因、表现 、特点)
3、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 向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 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 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 他人分割世界。
11991144.7.7.2.288——————11991188.1.111.1.111
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
根本原因: 其他原因:1、2、3 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 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火药桶 指什么?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一粒火星又 指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 的。
3、一战前夕,欧洲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 由 、 和 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 ;另一个 是由 、 和 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 。
4、一战前夕, 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5、 年 月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在 和
两大集团之间展开,但从自身利益出发, 入 一方。
后来加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 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这段演说暴露了德国怎样的野心?
暴露了德国要重新瓜分殖民地 、 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 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是直接原因。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人教版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两极”和“冷战”对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两大军事集团:1949 美国为首13个国家《北大西洋公约》北约军事集团对峙1955 苏联为首8个国家《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标志着东西方对峙的形成冷战的概念:P4冷战的标志: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P5-6冷战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点:P7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越南北部朝鲜中国;印度非洲:1960 非洲独立年(P9图);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黄金时代”(50 、60年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亚非国家的独立运动主要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周恩来)主要作用亚非拉国家的崛起1964年77国集团会议国际经济秩序:P10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亚非会议七十七国集团会议石油危机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异”各指什么P10 巩固新生政权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运动):1、抗美援朝2、土地改革、真正解放农民3、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4、镇压反革命、肃清旧政权的残余、和平解放西藏理解“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错误的战争”P13抗美援鲜爆发的原因:P12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原因;1952年土改的意义进入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P14我国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P16失误和挫折出现失误的原因:P17第一段后主要的失误和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具体表现)P17第二段P18-P19分别产生哪些后果:P17-18失误与挫折的启示P17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一场有领导者对形势估计错误,而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当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社会背诵资料1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瓜分。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3、欧洲列强军备竞赛:
(1)原因:为了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
(2)表现:英德的军备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不断研发。
注:这些国家相互联合的原因: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
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相关知识
①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解决的问题。
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②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
③会议的操纵国:英、法、美。
④会议的性质:列强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会议的特点(历史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⑥与会国的意图:
A美:借战争发横财,利用德国制约英国与法国,削弱竞争对手。
B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C法: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肢解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D日本:确认大战期间所占的全部土地包括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⑦会议焦点问题:对德问题;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2)《凡尔赛和约》
2、凡尔赛体系
(1)概念: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称为凡尔赛体系。
(2)影响:
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亚非统治的新秩序,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矛盾基本上等到协调。
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奥匈帝国解体,波兰等一批新兴国家独立。
③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20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局势
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经济。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中国的觉醒和抗争
(1)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
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2)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也成长起来。
邹容写成《革命军》。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3)清政府也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立宪。
(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平均地权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上任后独揽大权的表现:
(1)政治上: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恢复帝制。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3)对外关系上: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时间与国号: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2)结果:各阶层人士反对,护国运动席卷南方多个省份。
迫于列强的不满与国内局势的发展,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之争凸显,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
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