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

合集下载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乱世之中十三个女性的命运故事。

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由张艺谋执导,于2011年上映。

小说和电影在情节、人物塑造、文化表达方式、拍摄手法以及受众反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两者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通过对比小说和电影的改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同时也能够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有更多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小说和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文化表达方式、拍摄手法以及受众反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正文2.1 情节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在情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每位十三钗的个人故事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富。

而在电影中,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角色的细节描写可能有所简化,导致情节的连贯性不如小说。

在小说中,每位十三钗的情感纠葛和命运交织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位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在电影中,对于一些次要角色的情节处理可能显得比较简单,缺乏深度。

在小说中,玉娇龙为了保护十三姊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在电影中,这个情节可能被删减或简化,导致观众无法完全理解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动机。

在情节上,《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都各有特点,小说更加细腻丰富,电影更具视觉冲击力。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版本来欣赏这个经典故事。

2.2 人物塑造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细腻复杂,具有更多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

每个人物都有着丰富的背景和心路历程,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电影改编往往为了节奏和视觉效果会简化人物形象,强调一些鲜明的特点和情感,让人物更加容易被观众记住。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刻板印象化的人物表现,如将某个角色定义为“英雄”或“反派”,使人物形象显得较为单一化。

小说到电影——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影视改编

小说到电影——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影视改编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传统 文学的传播方式也从简单的文本阅读向影视艺术 传播方向转变。两相得益,既加快了文学作品的 传播速度,扩大了阅读群体,也在丰富影视作品的 内涵上做出了贡献。近些年来,将文学作品改编 为剧本搬上大荧幕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金陵 十三钗》便是如此。电影《金陵十三钗》由严歌苓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战争 史诗影片。影片讲述了 1937 年的南京,一座教 堂,一个假神父,一群生死未卡的女学生,十四个 躲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中国军人 一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位奉行"把原著 当做素材"的导演在保留小说核心的基础上,对 文本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巴拉兹认为"一个 真正名副其实的影片制作者在着于改编一部小说 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为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 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 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 形式。" [IJ280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小说的改编,受
战争中妓女们对女学生的拯救来表现自己的女性
主义史观。然而张艺谋的文化认知和艺术追求与
严歌苓不同,电影放弃了女性叙事的视角,置换为
世俗的英雄主义。在当今社会,对于电影市场而
言,这种改变是一种必然。英雄主义更容易引起
大众的共鸣,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效果。于是电
影中增加了一条中国军人在南京城里浴血奋战的
故事线索,以此来表现中国军人的血性和顽强不
2018 年 6 月 第 35 卷第 6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m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n.2018 Vol. 35 No.6
小说到电影
一一探究《金陵十二钗》的影视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由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来被导演张艺谋拍成了电影。

小说和电影虽然以相同的故事为基础,但在表达方式、故事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小说和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宝玉的视角展现了他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以及他对荣府和金陵的感受。

小说中充满了诗意和幻想色彩的文字,给人以虚幻和唯美的感觉。

而电影则通过画面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氛围,更加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给人以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感受。

故事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小说以贾敬、贾珍、贾琏等人的家族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段荣府的兴衰史。

虽然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也穿插了很多其他人物的情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世界。

而电影则更加突出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去掉了一些次要人物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简洁。

人物刻画方面也有所不同。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详细,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形象和外在表现,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服装的搭配来展现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虽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很生动和鲜明,但相较于小说来说,还是有一些欠缺。

小说《金陵十三钗》与电影改编在表达方式、故事结构和人物刻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小说以更加诗意而虚幻的文字展现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电影则以画面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氛围,更加直观和真实。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各有其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探索。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身处绝境的女性在战争中的挣扎和抉择。

从剧本故事来看,刘恒的改编极为到位。

他不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还充分考虑了片子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影片以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为主题,将叙事角度从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结构严谨,三幕剧结构清晰,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置”一段中为了商业考虑而安排的过量场次,导致后面的情感释放略显仓促。

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对于一部长达 145 分钟的电影来说,也并非没有益处。

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虽然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比较合理,但深究起来仍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不过,从娱乐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从视听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非常出色。

开场的战争戏极具临场感,画面呈现不错,而对于色彩和细节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电影在特效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场景的制作显得不够细腻与真实。

此外,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的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殡葬师形象,其表演真挚而感人。

然而,也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存在瑕疵,比如部分女性角色在眼神传达上的问题,使得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特别是《秦淮情》的多次出现,既营造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暴力场景也被处理得较为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选择。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张爱玲。

这部小说曾经被改编成了电影,并且获得了不少好评。

下面我们将从小说和电影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来看,它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以姑苏城为故事主要发生地,讲述了一个历史背景下十三位女性的命运。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让读者直接参与了主人公慰安妇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女主人公缓缓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点滴,展现了她们的坚韧和柔弱、悲凉和坚强,以及对命运的控诉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以丰富的细节、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心灵刻画,展现了各位女性在战争中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整个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一段又一段的回忆,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的残酷和无奈。

小说的文字流畅、细腻,让读者如同亲历一般,感同身受。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这部小说,导演是章子怡,也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

电影在讲述慰安妇们的故事时,使用了更加生动、直白的手法,并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效果表现出了慰安妇们的悲惨遭遇。

通过电影的形象化表现和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电影中还加入了更多的战争场面,以及慰安所的真实情况,让观众更加直观地看到了当时的残酷和无奈。

整部电影更加突出了慰安妇们坚韧与不屈的一面,同时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角色刻画上,小说更加细腻地描写了慰安妇们的内心世界,将她们的坚韧、柔弱、悲凉和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镜头语言,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她们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们的痛苦和坚韧。

在表现手法上,小说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慰安妇们的命运,让读者从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而电影则通过更加生动、直白的手法,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慰安妇们的悲惨遭遇。

小说《金陵十三钗》与改编的电影在讲述故事的方式、角色刻画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其独特之处。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以金陵故事为线索,以金陵十三钗为主题,讲述了十三位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女性在战争年代的生存与挣扎。

该小说描写了13个女性在战乱年代的艰辛生活,展现了她们坚强、聪慧和顽强的生存意志,也反映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悲惨。

此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以不同的叙事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是根据该小说改编而成,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入手,对其进行一番赏析。

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在叙事结构上的变化值得注意。

小说以金陵十三钗的身世、生活、情感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她们在战乱年代的命运起伏。

而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叙事结构也做了一些改变。

影视作品由于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所以在叙事结构上可能不如小说那样复杂多变,但通过对角色的选取和情节的把握,同样能够表现出每位女性的特点和故事走向。

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在叙事方式上的突破也是其独特之处。

影视作品通过画面、音乐、对白等多种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影视作品通过表演的形式,可以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表现手法上,《金陵十三钗》的影视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于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冲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吸引观众,加深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和认同。

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在叙事角度上的拓展也是其独特之处。

影视作品通过导演的视角和编剧的笔触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塑造,可能会加入一些原著中未曾有过的细节或情节,以便更好地适应影视作品的叙事需要。

这样一来,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使原著内容更为生动具体,也可以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思考。

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中呈现出来的特殊魅力。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历史小说,曾经被改编成电影三次。

每一次的改编都会有所不同,不同版本的电影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点。

以下是对《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对比:1. 时间和背景小说的时间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从1744年到1748年。

在这段时间里,贾府和王家府都是非常富裕的商家。

电影改编的时间背景大多都是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时间上有所改变。

这一点对原著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对故事情节产生一些困扰。

2. 人物设定在小说中,人物角色的数量非常多,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电影版本中为了缩短时间和增强故事的可视化效果,很多人物角色都需要被删减或合并。

这样就使得电影版本的角色更为突出和深入。

3. 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涉及到许多细节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电影版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化了不少,但是通过画面的展现和音乐的配合,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4. 观影体验看小说的时候,读者可以自己想象情节和人物形象,这种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

而看电影时,观众可以看到非常真实而生动的场景,听到优美的音乐,并且可以看到演员们的表演。

这种体验是通过读小说无法得到的。

5. 文化背景小说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古代文化和社会习俗,这些是通过电影无法完全表现的。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情感和艺术的表现。

所以对于想要了解古代文化和风俗的读者来说,小说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想要感受情感冲击和艺术特效的观众来说,电影则是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小说和电影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读者和观众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只有在了解了不同版本的优缺点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换一种声音来述说当年那惨烈的浩劫——关于拍摄《金陵十三钗》电影的思考

换一种声音来述说当年那惨烈的浩劫——关于拍摄《金陵十三钗》电影的思考
《 陵十三钗》 电影 的思考 金
吕学琴
由张 艺 谋 执 导 的 大 型 战 争 片 《 陵 十 三 钗 》 已于 2 1 年 金 01 1 月上映 。这是根 据旅 美华人作家严 歌苓的 中篇 小说 《 2 金陵 十 三 钗 》 改 编 的 电影 , 讲 述 了 13 年 南 京 大 屠 杀 期 间 ,教 会 97 神 父 、 风 尘 女 子 、 中 国 伤 员 还 有 一 些 女 学 生 如 何 面对 灾 难 的 故事 。据说 ,这是张艺谋首 次执 导战争史诗 巨片。拍摄本着 “ 中国的故事推 向世界 ”、 “ 将 打造世界一流 的水准 ”的愿 望 ,预资六 亿人 民 币,特邀 好莱坞 明星 克里 斯蒂 安・ 贝尔担 任 男主角 ,并和 乔斯 ・ 廉的世 界顶 级战 争特 效团 队通力合 威 作 。这部 正在 拍摄 中的 电影 拍摄 条件如此顶级优 越 ,实力 如 此雄厚 ,堪称 中国史无前例 的超 强大制作 ,而电影是否获得 成功 ,关键 还是在影片 的电影叙事上 。业 内人士评价 : “ 现 在 中 国 电 影 讲 不 好 故 事 , 大 片 缺 少 故 事 。 ” 这 引 发 了 我 对 《 陵十 三钗 》 电影叙事 的一点思考 ,下面 从 电影 的使命 性 金 催生 、战争元素 、受众满 足等几方面论及 其原创小说 的可 拍
性。
关 怀 ,这 也 是 作 家 严 歌 苓 创 作 《 陵 十 三 钗 》 的 意 图 。但 由 金 于文学受 到市场经济 “ 社会转型 ”的影 响,随着大众文化 的 迅 速 增 长 , 中 国 政 治 文 化 理 想 拯 救 朝 向经 济 奇 迹 和 物 质 经 济
拯救 的现 实与话语 的转 换,完成着 由精英 文化朝 向大众文 化 的引导重构 。而大众文 化凭借着影视传 媒宽泛的传播 空间和 传播速度 以及影视叙述 的直观性 、具体性 、可感性 、确 定性 的声像语 言等现代化优 势 ,赢得 了最 为广泛的读者和 市场 。 而 另外,在 当下社会 无时无刻不 处于竞争中 的现代社 会的读 者 , 己不愿意坐 下来平 心静气地 读一本好书 !他们更愿在 结

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6篇)

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6篇)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一):《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

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

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原作者严歌苓表示,她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是从1993年开始的。

那时在芝加哥,华人社区展示了第一批大屠杀的图片。

之后的每年,她都参加大屠杀纪念活动,之后也参加了1997年在南京举行的由中、日双方举办的“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大会。

她就是在参观一个个大屠杀刑场时,感到得为这个历史大杯具写一个作品。

于是才有了这部小说,也才有了张艺谋的力作。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

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

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

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必须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

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杯具。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期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悲惨,而且绚烂。

张艺谋是在北京奥运会前看到严歌苓的这个小说,随后便买下版权,他说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他期望影片能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感受,肯定与以往的南京题材影片都不一样。

张艺谋称,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需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

片中也有不少战争场面,但是不会太过强调大场面,战争场面是要靠细节才能让人记得住。

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齐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

从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粱》,之后又连续导演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形了世界。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话剧。

故事以民国年间金陵城中较为富贵的大户人家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十三个女性入选“金陵十三钗”,成为王生的情妇后,她们各自在乱世中的命运和情感变迁。

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成为中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珍品之一。

下面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赏析。

影视作品的拍摄与选角对于《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同的导演和演员对于影视作品的演绎与还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于原著的理解和感受。

在《金陵十三钗》的影视作品中,不同导演和演员们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都各具特色,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艺术。

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这部电影以唐明皓为女主角的角度出发,在细节处理和人物情感表达上表现出了导演对原著情感和思想的深刻理解。

影片中的每个女性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而刘嘉玲饰演的玉镯、张曼玉饰演的芸娘等角色更是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使得《金陵十三钗》的影视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也更有观赏性。

而2011年由梅婷、魏大勋等主演的电视剧版《金陵十三钗》也是一部备受称赞的影视作品。

该剧在选角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对于剧本情节的忠实还原,都使得该剧深受影迷喜爱。

梅婷饰演的王生情妇唐明皓形象深入人心,演技精湛。

而魏大勋则将原著中的王生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于这一角色有了更加细腻的理解。

整体来说,《金陵十三钗》的影视作品在选角上的准确把握和对于原著情感的还原,使得观众们对于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991年版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采用了多重叙事结构,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从唐明皓的视角出发,将整个故事以环环相扣的方式进行叙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

而在细节处理上,导演张艺谋更是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现,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丰富。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朱自清先生的小说,讲述了13名妇女在1842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与他们的丈夫和家人一起遭受人民解放军的残酷、暴力统治,而最终选择自杀的故事。

该小说被许多电影制作公司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张艺谋的电影版《金陵十三钗》。

在小说和电影中,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之处。

首先,小说中的构造方式与电影有所不同。

小说是由13个小故事串联而成的,每个小故事都独立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联系,但是它们都共同体现出对于自由和生命价值的追求。

而电影则是在小说基础上删减和改编的版本,它可以呈现更加宏伟的场面,更多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背景。

电影还将所有的女性角色集中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展现她们在生命和自由上的执着与坚韧。

其次,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表现亦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更加细致、真实,描写了每一个妇女在夹缝中生存的压力和无奈,展现了她们的自尊、独立和勇气。

电影则更为浪漫化,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更加伟大和神圣,使人物变得更加理想化。

最后,小说和电影对题材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小说中的描述更加淡泊,读者需要自己去思考,探求故事背后的含义。

而电影则直观地呈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影像的表现将观众带入了这个时代背景之中。

总的来说,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和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小说更注重细节描述和内心感受,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思考;而电影更多关注视觉上的呈现和情节的铺陈,让观众在视觉冲击中体验故事。

《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各有优点。

小说呈现了妇女在世界命运、自由和爱情面临的挑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电影改编则使这个形象更加浓郁、更加直观,通过视觉上的展示来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悲凉。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版都值得一看。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与叙事-2019年文档资料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与叙事-2019年文档资料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与叙事《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中篇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故事。

小说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3位侠肝义胆的妓女。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描述南京大屠杀的战争史诗电影。

故事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冒牌神父和小跟班、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13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与日军与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产生了各种微妙的情感,最终以不同的结局冲破空间的壁垒,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的壁垒,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一、《金陵十三钗》的成功改编:从小说到电影一、《金陵十三钗》的成功改编:从小说到电影《金陵十三钗》小说写得非常具有故事性,但电影的大获成功还离不开对小说的成功改编。

从2006年张艺谋第一次看到小说《金陵十三钗》到2011年12月15日同名电影上映,张艺谋潜心打磨剧本五载。

潜心打磨剧本五载。

张艺谋对《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非常满意,他曾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本子,是我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

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我自己习惯和一个编剧来切磋合作,编剧写出来,我主要是提意见、谈想法。

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是中国少有的优秀编剧,严歌苓是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改编成了很多电视和电影。

这部电影,她做了很多努力,剧本也打磨得很好。

”电影的改编特别出彩的地方有:电影的改编特别出彩的地方有:第一,成功地把小说转换成电影的节奏,聚焦主要人物,激化矛盾冲突,增删次要人物。

这是所有成功改编通过的要素之一。

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分析

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分析
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分析
苏虹蕾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
摘 要: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不仅在加快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拓展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而且在丰富影 视艺术的内容,促进影视事业的发展上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由严歌苓的作品《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自上映以来 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本文将从小说改编的可行性、 影片改编的魅力所在以及缺失之处三个方面, 浅评 《金 陵十三钗》的影片改编。 关键词:
事情节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增添了影 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这种限制性 的人物视野,带来了叙述上的空白,拉 开了观众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引发 观众的好奇心。此外,影片在叙述故事 上并没有采用单一的内聚焦型叙述视角, 而是采用了非聚焦型的叙述模式,非聚 焦型的叙述视角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 全知型叙述视角,叙述者作为独立的个 体存在,可以从任意的角度上来讲述故 事的内容,影片在开头部分以及中间部 分就穿插使用了全知型的叙述视角,使 整个影片的结构表现出一种跳跃的感觉, 满足观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其次,影片《金陵十三钗》中,通 过对原著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删减、 增加来突显主题思想的变化,表现出极 大的灵活性,无疑是影片改编的成功之 处。例如,影片中对英格曼神父的塑造 呈现简略化。 小说中, 妓女们来到教堂后, 神父在考虑过后,决定收留她们两天, 再将她们送到国际安全区去。说完之后, 他没有理会妓女们的千恩万谢而是径直 向教堂的主楼走去,在一番交涉之后, 此时天已渐渐明亮起来。而在电影中, 则着重表现了妓女们初来教堂时的风情 万种,而没有交代神父与她们交涉的过 程。类似的,影片中对于假神父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没有采用“非黑即白” 的塑造模式,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 人物的形象,通过假神父的金钱主义、 对待秦淮妓女的不轨之心来展现了假神 父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放浪形骸;之后又 通过假神父舍弃离开是非之地的机会、 帮助修理卡车、伪装成神父与日本兵周 旋等行为来解救女学生的行为,实现个 人价值,完成小人物的转变,从而塑造 了一个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此外,影片 中对于中国士兵的塑造也与小说有了极 大的不同,如影片中的李教官,只身一 人消灭了一个队的日本兵,保护了教堂 中的女学生,改变了“避难士兵”的懦 弱形象。这样地改编,既突出了人物形 象的复杂性,更贴近日常生活,给观众 带来真实感,又符合大众对于中国军人 的崇拜之情,切合市场的主流价值观念。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经典小说,也是中国文化的珍宝之一。

该小说以清朝乾隆年间江南贡院的科考为背景,讲述了十三个女性被迫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后所发生的故事。

这部小说曾经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包括1987年和2011年两个不同版本的电影。

小说与电影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小说有着更加详细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

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都被细致地展现出来。

而电影则通过画面和音乐来表达这些情感。

此外,小说中还存在着一些次要的情节或角色,而这些情节或角色在电影中则被省略或简化。

其次,电影相较于小说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节奏控制。

电影通过影像的呈现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小说则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来构建图像。

而电影的节奏控制也更加强调紧凑性和流畅性,一些情节被调整或删减,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在固有的剧情上,《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都力图还原原著的情节。

但电影改编中,由于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一些情节和角色被省略或简化,比如温夫人的姐姐在电影中仅有短暂的出现,而在小说中则有着长时间的描写。

另外,电影由于其特殊的呈现方式,在表现上能够更多地突现出角色的风度、气质和悲欢离合。

电影中一些奢华的场面,比如翠珠、平儿等人穿着富丽堂皇的衣裳跳舞,场景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而这样的场景在小说中很难被再现。

同时,在电影中,由于角色的扮演和表现的因素,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和贴近,让观众更容易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以及故事的发展。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但也有相同的特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不同的角度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境遇和人生哲学,都具备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故事性。

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都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挚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摘要】《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该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文化表现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了它们在改编过程中的差异和成功之处。

小说更注重角色内心世界的描绘,而电影则更加突出视觉效果和情感冲突。

在结论中,本文总结了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优劣,展望了未来改编的发展,并再次强调了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重要价值,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经典故事。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小说, 电影, 改编, 对比, 情节, 人物塑造, 文化表现, 艺术表现, 成功之处, 优劣, 发展, 价值.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的背景《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民国时期南京的一段风流韵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金陵名妓包龙图的事迹展开,描述了她与十三位各具特色的情人之间的纠葛情感。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描写以及独特的文学风格而备受读者推崇。

而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该电影由导演张国立执导,由巩俐、张曼玉、吴倩莲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主演,力求还原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以其宏伟的场面、精湛的表演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和读者,成为中国文学与电影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比这两种形式的呈现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评价它们的成功之处。

1.2 阐述对小说与电影改编的重要性对小说与电影改编的重要性在于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的影视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语言特点,通过改编可以让作品在不同的媒介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电影改编小说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之作,原著小说由张爱玲创作,描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生活经历。

这部小说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并在影视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并尝试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来谈谈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不同之处。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文字为媒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刻画,展现了每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张爱玲的文字充满诗意和细腻,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

而电影改编则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于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和冲击力。

小说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导致了二者在观感和情感上产生了差异。

小说与电影改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对十三位女子的个人故事和情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不同女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体验。

每一个女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命运,通过她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繁华与落寞。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以适应电影叙事的需要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一些在小说中较为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细节可能会在电影中被简化或者改变,导致了二者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小说与电影改编在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虽然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其受众面更广,叙事方式和审美取向更加商业化,往往会偏向于商业化的娱乐性需求。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所著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一段荡气回肠的风流往事。

这部小说曾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对比小说和电影的改编之处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情节变化。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康复的回忆,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的独白,展示了康复对于金陵城的深情眷恋。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以第三人称角度展示了金陵城的关系群像,且对康复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描写相对简略。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金陵城内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有着丰富的描写。

小说中每个钗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每一段情节都有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金陵城内缠绕的情感纠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展现相对简单,有些内容被删减或合并,以适应电影时间和叙事需要。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金陵城的描写也更加细致和深入,通过对斑驳的城市建筑和细腻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示了金陵城的魅力和神秘。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在场景的还原上可能有所取舍,并对于城市环境的描绘相对简单。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主人公康复与钗子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情节的展开有着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描写,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独白和对话的展示,展现了康复与每个钗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可能因为时间和叙事限制,对于情节的展开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有所简化或改动。

《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的改编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场景描写等方面有着一些不同。

小说更加细腻深入地描绘了金陵城内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而电影则可能更加注重视觉表达和叙事紧凑度。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比两者的改编也能够让读者和观众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经典小说,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李碧华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对张爱玲原著小说的改编。

在小说与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两者在剧情、人物塑造和风格表现等方面有着许多差异。

首先,小说和电影的故事情节存在明显的区别。

小说较为注重描写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而电影则展现了更多的社会群像和战争场景。

例如,在小说中贾宝玉之死是通过几个字的概括来表述,而电影则透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深刻呈现了死亡场景。

此外,电影在塑造少女妇女形象时更重视活泼可爱的气质,如秦可卿一角,而小说则注重女性形象的内心情感。

其次,小说和电影的人物塑造也存在不同。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位主角的性格、感情和命运是完整且鲜明的。

然而,在电影中,三位主角之间的感情和人物性格则被压缩和简化。

电影注重展现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因此人物的情感变得相对不那么鲜明。

最后,小说和电影的风格表现也存在差异。

小说以精致的文字和日常生活场景描写,表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卓越的文学技巧。

而电影则通过丰富的演员表演、场景布置和服装造型等多种元素来表现情感和戏剧冲突,体现出现代视觉效果的美感。

总体来说,小说《金陵十三钗》和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剧情、人物塑造和风格表现上存在不同。

虽然两者都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但每个人对于如何评价小说和电影的改编,还需要结合自身审美和文艺性格做出判断。

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谈《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论文

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谈《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论文

2014年第11期(6月上)总第494期o I黧中国电影评论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谈《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马晓曙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如果把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说成是女性之问磨合认同过程的白描,那么张艺谋影像下的“十三女子”便成为了男性社会抑制下的趋同,一种文化表征和符号象征,女性的气息变着微弱,甚至苟延残喘。

我们在原著中欣慰地发现了一种“女性主义崛起”表象,但却又在奢华的影像中失望而归。

它最终被转译为一种服从于父权社会的话语。

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影外世界,《金陵十三钗》始终突破不了父权机制的枷锁。

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要树立丰碑形象;在世界形势的背景下,要睦邻友好;更是由于导演讲述的是中国沉重的民族灾难背景下的故事,所以不得不使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向着导演所预设的方向变轨前行,挥洒出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

使得【作者简介】马晓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原著想要传达的思想出现偏离,以致女性又一次在银幕上变成了被看客体,由此陷入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怪圈:一个本应是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再次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抨击,使得看似女性崛起独立的趋势被扼杀在改编过程的道路上。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有这样几点:一,男性的地位再次被提升;二,两类不同女性之问的冲突被淡化;三,西方文化符号的强调。

这三点也最终使粼金陵十三钗》变为张艺谋的市场化之作。

影片中,殡葬师约翰,军人李教官,日本军官,牧师助理乔治,以及象征着上帝的英格曼教父同时构成了男权社会的网络。

不妨这样读解,约翰是广义上的女子的配偶,即男人,一个社会个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主体;而乔治是男女之子,代表着维系传o I蓦掣中国电影评论承,是进一步维系男权社会的象征;日本军官代表着禁忌,即男性的“阉割情结”;李教官象征着国家意识形态,即国家体制;英格曼神父,即神化的表征,象征着神秘的父权制度的不可动摇性(即便圣经是救赎平等的表征,但仍然存在阶级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
改编
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
作者/王爱文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和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虽然讲述的都是神甫、军人、妓女们如何在兽性肆虐的屠城南京从魔鬼般的侵略者手中拯救13个含苞待放的女学生的故事,但细细比较原著和影片,却发现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太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神甫及其职员形象
在原著中,威尔逊教堂有两个神甫——英格曼神甫(印岁)和阿多那多副神甫(35岁)。

他们尽心尽力地保护进入教堂寻求庇护的每一个生命,包括妓女和解除了武装的中国军人。

在日本人骚扰教堂时,英格曼神甫舍弃了自己最心爱的老福特轿车,斥责侵略
者的非人道主义行径,惨遭日本少佐的耳光和鬼子兵刺刀的戏弄,终于在妓女们的“协助”下解救了女学生,表现出上帝的使者应有的忠诚、博爱、无私的高贵品质。

而阿多那多副神甫则因为年轻和相对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生存经历,比英格曼神甫少了些“神性”而多了些“人性”,如他对妓女的态度由厌恶到爱恋甚至甘心舍命相护的转化,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教堂中还有两个雇员——阿顾和陈乔治(20岁)。

在妓女们进驻教堂时,当神甫们还在坚决拒绝的时候,两人就已暗中叛变,乐颠颠地为窑姐们带路,安排下榻之处;在中国伤病员进入教堂时,当英格曼神甫还在犹豫的时候,陈乔治则早已悄悄做好了营救伤病员的准备工作。

此二人虽然戏份不多,且都有缺陷,但却不失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中国男人。

在电影中,故事开始时英格曼神甫已死去多时,阿多那多副神甫根本就没有出现,雇员阿顾已逃走,只有陈乔治带领15个惊慌失措的女学生在枪林弹雨中一路狂奔逃进了教堂。

取代神甫地位的是一位受雇来给英格曼神甫作殡葬的殡葬师约翰,米勒,一个自私透顶、要钱不要命的流氓加半混混式的人物。

虽然
最后这位假神甫开着一辆大卡车,用三四箱红酒顺利骗过了“愚不可及”的日本兵,帮助女学生成功逃脱,但这种只有在给小朋友们看的儿童剧中出现才合理的情况,出现在一部题材如此严肃的影片中就显得有点拙劣。

正常情况下,日本兵即便是为了找酒,也会搜查车上所有的箱子,甚至用刺刀戳底的。

而原作中女学生们是这样逃走的:她们扮成染了传染病的男孩,在金陵医学院的病号房藏了两天,又偷偷躲进南京附近的乡下,然后从那里乘船到了芜湖,而后转船去了汉口,并由法比,阿多那多以“医生”的身份一路护送才成功逃脱。

鉴于剧本和演员都没有提供出任何实际或者生造的人物背景前史,使这个低起点的假神甫能够完成由自私鬼到高贵骑士的华丽转身,那么米勒的“立地成佛”就显得不合情理,加上他帮助女孩子们脱身又充满非议,他和玉墨的那场床戏又分明充满落井下石的味道——玉墨的身世好可怜,在最应快乐的时刻被卖进烟花柳巷备尝人生辛酸;在最想嫁人的时刻惨遭中国男人的欺骗;在生死未卜的时刻,偏偏又是在受东洋鬼子欺辱之前还要领受“西洋鬼子”的欺辱,真真应了玉墨所说:“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