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2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有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有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
(清楚课标要求)二、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与能力:识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理解其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识记《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1956—196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理解中共八大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作用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能够归纳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和失误并能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影响,通过阅读、调查理解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成功和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明白事物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坚定信念,找对方法就能成功,从而坚定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的信心。
三、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难点:通过本课的预习,你解决不了的难点什么?(整理在温馨提示之处)四、自主学习——预习教材要求:1.阅读教材,构建知识框架。
2.边阅读边识记。
3.动动手,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46-P51页(动手勾划),并完成以下内容。
1.本课共有个子目,每个子目的标题分别是、、。
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试着写写。
你知道1949年~现在,我国历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吗?请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代十年探索文革十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以下特征: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材整理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课中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提示】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又简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核心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③三大改造,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1.通过教材、表格及史料,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探索;通过教材、图片,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失误。
2.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通过教材、图片、表格及史料,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知识点0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召开。
内容: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拓展补充】《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比例问题。
苏联工业发展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即学即练1】1956年,苏联驻华使馆对《论十大关系》进行分析后做出评论:在毛泽东提出的干顿方针中,最重要的几项同苏共二十大的决议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
这表明当时中苏两党之间A.对苏共二十大的决议态度基本一致B.都认识到需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都在思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D.都以提高福利和发扬民主为工作中心【答案】C【解析】苏共二十大和《论十大关系》都注重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考的结果,C正确;《论十大关系》对于苏共二十大的态度并不完全认同,排除A;1956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形成,并未认识到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B;中苏两国强调提高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说明这些领域较为薄弱,但不能证明这些内容是工作的中心,排除D。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编者:MAF 日期:2019.10一、【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
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学案1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链接】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2、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3、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4、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学科网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基础过关】1、过渡时期是从____ 成立,到____ 基本完成,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对____ 和对____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____和____并举的路线。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____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生产资料____ ),初步建立了____ 基本制度,进入了____ 阶段。
2、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 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____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 变为先进的____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__经济文化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农业国__变为先进的__工业国__。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内容:1957年春,__毛泽东__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__基本国情__奠定了理论基础。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多快好省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__大跃进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经济规律__,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__自然灾害__等因素,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特别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要求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A、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1949-1952年我国历史、、。
B、读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趋势:C、结合课本指出我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56年)第二阶段:(1956-1966年)第三阶段:(1966--1976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背景: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路线:1953年提出(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目的:基本任务:突出成就:历史意义:(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2.改造方式:农业: —— ——手工业:小组—— ——资本主义工商业: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 。
实质:意义:(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学案
专题三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要求课前完成,填写的内容必须记忆)一、“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下国民经济陷入混乱,表现:,,,,,。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他要求;重申。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中国经济有了起色。
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重申了,确立了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以为突破口,对进行了整顿,结果。
但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破坏。
4、影响: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供的数据分析,1967—1968年和197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状况和趋势怎样?有何不同?1967~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呈下降趋势,而1973年则呈增长趋势。
②试分析造成以上不同的原因。
1967~1968年“文革”出现“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随堂演练8.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其突破口是A.教育B.科技C.军事D.铁路9.《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10.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课后提升课本5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1.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2.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过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①召开:1956年。
②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时间:1957年春。
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炼钢铁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1)表现⎩⎪⎪⎨⎪⎪⎧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何为冲突?在牛津大辞典的解释是人们之间对不同观点或信仰的不同意见。
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长期没有冲突的关系根本不存在。
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
如何处理冲突,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退让、竞争、妥协和合作。
我先用一个橘子故事来简单解释一下这5种解决冲突的区别。
比如现在有一个橘子,你想要,我也想要。
如果我不管不顾,抢先把橘子抢到,这是“竞争”方式;如果我考虑到你更需要这个橘子,故而把橘子让给你,这是“退让”;我们都不想争,大家都不要这个橘子,这是“回避”;如果我们把橘子掰开,一人一半,这是“妥协”;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共同探讨为什么想要这个橘子,原来我要吃橘子肉,你要的是橘子皮做糕点,这样我们两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这种方式就是“合作”。
这5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就是著名的冲突管理的“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我们先来看看这5种竞争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
这种竞争方式的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
和竞争方式相反的是“退让”,是指在冲突发生时只考虑对方的要求和利益,不考虑或牺牲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把对方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行为特点为高度合作,不进攻,愿意牺牲自己的目标使对方达到目标,尽管自己有不同意见,但还是支持他人的意见,为了维护相互的关系,一方愿意做出自我牺牲。
“回避”是冲突的双方既不采取合作也不采取进攻行为,“你不找我,我不找你”,双方回避这件事情。
回避方式的特征是双方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却试图忽略冲突,都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发生正面对抗。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4、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十年建设探索成就 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形成冶金、采矿等工业设备制造和飞机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新修铁路8000公里,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石油全部自给; 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 比例
年代 1957年 1960年 农业 43.3% 21.8% 轻工业 31.2% 26.1% 重工业 25.5% 52.1%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农业生产大幅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952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 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 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 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 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 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 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适应工业化要求。 内容: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
背景 内容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要 矛盾 主要 任务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建设____________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会宣布:我国________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____________的主题。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________。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____________开展起来。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________________。
(2)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
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________。
4.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重要成果(1)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________进行重要调整。
调整很快取得了重要成果。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__________”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6(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课前诊断】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A、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并举B、自力更生与获取苏联援助相结合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D、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建设相结合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是指()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5、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6、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同时进行B、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完成C、没收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D、以和平手段改造私有制经济而完成7、1956年到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A、初期问题严重,后期逐渐纠正B、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D、整个十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8、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中共八大中提出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实现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B、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C、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D、实现三大改造的完成10、在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知识结构】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论十大关系》探索中曲折发展发展曲折发展的十年中共八大的探索(十年探索、全面建设)大跃进运动曲折历程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周.邓的调整和整顿【基础知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班级:小组:姓名:【目标诠释】——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预学初探】——对照目标,自主学习一、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1.背景: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土义改造。
(2)主要成就: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三大工厂、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②同时,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3)意义: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1)方式: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走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
(2)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开展: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在【归纳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和危害(1)“大跃进”运动①概况: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②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内容: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
②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大搞平均主义。
③危害:极大地降低了共产主义的标准,助长了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高一历史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要求】、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内容:“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农业--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①内容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政策:和平赎买)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④局限: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遗留了一些问题。
5、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底至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
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学习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学习重点】:【自主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6 ):(1 )措施:项目方式农业参加农业____________ ,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 的高潮(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3)评价:意义:标志着在中国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改造后期,存在、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1、初期的正确探索(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重点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十大关系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A.正确定位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 .正确分析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C.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1)原因: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2)表现:A.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B.“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学案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社会条件:(1)运动的完成。
(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结束。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与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
、、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制造厂、沈阳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汇编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设计:李宗强 班级 姓名【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使 转变为 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 同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 方面所取得的 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由于中国的 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 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②开展:1958年,在 和 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 。
③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 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 的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①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 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和 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 或开始持续 时期,受“ ”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 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 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
【综合测试】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2、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设计:李宗强 班级 姓名【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使 转变为 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 同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 方面所取得的 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由于中国的 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 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②开展:1958年,在 和 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 。
③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 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 的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①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 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和 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 或开始持续 时期,受“ ”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 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 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
【综合测试】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2、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 .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 .提出经济建设方针B .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 .提出新时期的革命路线D .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6.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村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材料二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 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有什么教训?(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第一课1、C2、B3、D4、B5、C6、答案:⑴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2、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内容:“ ”“包干到户”(在 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 ,自负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 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和 。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 和 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 、 、 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 、秦皇岛、 、烟台、青岛、 、南通、上海、 、 、福州、 、湛江、北海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 、 、 和 经济开放区; 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 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 — —沿海 — 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 、 、 的对外开放格局。
【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民主集中制B .解放思想C .实事求是D .改革开放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 )3.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这从根本上表明()A.这种形式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这种形式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C.这种形式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这种形式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广东、福建C.江苏、浙江D.湖南、湖北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A.多种所有制经济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D.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6.1980年正式设立的经济特区有()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广州⑤厦门⑥上海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⑤7.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座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地处江苏境内的有()A.连云港、南通B.南通、苏州C.连云港、盐城D.南通、扬州8.20世纪90年代初,下列哪一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海南D.上海浦东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海南省,将其划为经济特区1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有()①政企分开②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③“包产到户”④承包经营责任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二)能力拓展1.阅读下列材料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试点。
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
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其背景是什么?②如何从本质上理解上述现象?③这一历史现象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选择题能力拓展材料解析题:1.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
其背景是: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②本质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③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课标要求】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2、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结构】时间:1992年 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 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梳理】 1.20世纪_______年代末________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________。
3._______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_________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体制。
4.以邓小平________和________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时期。
5._______年11月,中共__________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_______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6.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把_______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7.党的十五大指出,______为主体、________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8.当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___________。
【综合测试】 1、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 A .借鉴资本主义市场 B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下列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下表述与之相符的是 ( ) A .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 .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3、1983年12月l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使用近30年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
这说明我国()A.棉布生产供过于求B.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C.全面迈向小康社会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4、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A.思想的转变 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C.企业产权的转变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5、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