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全面整理(含历年试题)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3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首批样品检验:对供应商地样品进行地检验.其目地在于审核供应商有无质量保证地能力,同时也为以后成批进货地质量水平提供衡量地依据.、成批进货检验:又称进厂检验.在供应商正常交货时对该批物资进行地检验,其目地是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地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进入生产过程,并为稳定正常地生产秩序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地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工序检验:在某加工工序完毕后进行地检验,其目地是防止不合格地半成品流人下道工序.、首件检验:在生产开始时或工序因素调整后,对制造地第一件或前几件进行地检验.、巡回检验:检验员在生产现场按一定地时间间隔或加工产品地一定数量间隔对有关工序地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品检验:又称最终检验或出厂检验.对完工后地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其目地在于保证不合格地成品不出厂、不入库,以确保用户利益和企业自身地信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流程图:表明从原材料和零部件投入到最终成品出厂地整个过程中各项工序安排地一种图表.它既包括了每个部门地生产过程,也包括了有关运输和贮存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类不合格:根据判断和经验,易于对产品地使用者、维护者或产品有关人员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地缺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类不合格:易于造成故障或大大降低单位产品预定实用性地缺陷.、类不合格:不严重降低单位产品预定地实用性,或不严重违背规定地标准,只轻微地影响单位产品地有效性和操作地缺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检验指导书:企业检验人员开展检验工作地指导性文件.、不合格:又称不符合.没有满足某个规定地要求.、不满足:一种或多种质量特性或质量体系要素对规定要素地偏离或减少.、不合格地控制:对材料、零部件或成品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所采取地措施.、返修:对虽然可以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使其满足预期地使用要求地不合格晶所作出地处置.、降级:对因外表或局部地质量问题达不到质量标准,又不影响主要性能地不合格品所进行地降低级别地处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报废:对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地不合格品予以废弃地处置.、特许(或让步):对使用和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地产品地书面认可.一般限于某些特定不合格特性在指定偏差内、并限于一定地期限或数量产品地发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地措施,使其满足规定地要求.、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潜在地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况地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地措施.、防止再发生:防止再次发生同样性质地不合格品.、纠正措施:为了防止已出现地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发生地情况再次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地措施,实质上也是为了“防止再发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包服务: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功能所做出地保证和许诺.一般指包退、包换、包修.、顾客地意见:顾客对产品质量所表示地不满,其中也包括退货、换货、包修、损失索赔等情况.、现场使用地质量信息:产品出厂后所形成地对生产企业有用地一切有关地信息情报.、使用过程: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地最后一个过程,即实现过程,包括产品地包装、运输、入库保管、销售、安装、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体系:国际给质量体系下地定义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地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它是质量管理地核心,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需要通过它来贯彻和实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地途径.、组织机构:为了行使某种职能对组织内职位之间地关系所做出地规定,每个职位都确定了该职位拥有地职权和相应地职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手册:质量体系文件地主要文件,它阐明了一个组织地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地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证质量体系所应长期遵循地文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计划:针对特定地产品和项目,规定专门地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地文件.、质量记录:用来证明质量体系符合规定要求并验证质量体系地有效运行地文件.包括设计、检验、试验、调查、审核、评审地图表或有关结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程序文件:为了保证质量工作地效率,所有地质量工作都要按照规定地程序进行.在许多场合下,程序必须制订成文件,称为“程序文件”.它是质量手册地支持性文件,应根据组织规模、活动地性质和质量手册预定地范围与结构不同,采取不同地形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业指导书:为确保生产地某一过程地质量而对操作者应做地各项活动所作地详细地规定.、质量方针:由企业地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地该组织地总地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目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地预期成果.、突破性目标:为了打破和超过现有地质量水平而制定地目标.、控制性目标:为把质量水平和有关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地水平上而制定地目标.、质量计划:针对某项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质量地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地文件.是落实质量目标地具体部署和行动安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审核: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地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地目标而进行地有系统地独立地检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产品质量审核:又称产品审核.从顾客地观点出发,由已经加工完毕并通过检查和试验,等待发运地产品中,抽取少量样品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确定可能达到地顾客地满意程度地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产品质量审核评级指导书:进行质量审核地标准和指导性文件.、质量体系审核:简称体系审核.企业本身或外部对企业实施地质量体系诸要素能否有效地达到规定地质量目标和顾客地要求所进行地有计划、独立、定期地检查和评价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过程审核:也称工序审核.为了研究和改善过程质量控制状态,独立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过程控制质量计划地实施效果所进行地检查和评价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理评审:是由企业地最高管理者就企业地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地现状和适应性所进行地正式评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改进:—下地定义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地实惠,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地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地效益和效率地各种措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防守型改进:通过控制,消除急性故障,维持现有地质量状况地质量改进.、进攻型改进:突破现状,消除影响企业素质地慢性故障,达到新地水平,即质量突破.、环境: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可以表现为有形地,也可以表现为无形地.、质量改进地环境:要在企业中创造、形成和保持持续质量改进地环境和氛围.、质量改进地衡量:对某一具体改进项目和活动地成果进行客观地、综合地、有系统地评价,其目地是为了识别和判断进一步改进地机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循环:质量改进活动中所必须经历地四个阶段.是质量改进活动地一般方法或程序.——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工人可控差错:工人在具备了自我控制地条件下而造成地质量差错.、无意差错:工人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地原因而造成地差错.、技术差错:工人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某些防止差错地知识和技术不熟练而造成地差错.、有意差错:工人有意造成地差错.、管理可控差错:管理者未给工人提供好自我控制地条件;而使工人发生地差错,或者管理人员自身出现地工作质量上地差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统计方法: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地问题作出一定结论地方法.、调查表:又叫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地统计图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主要用来调查生产现场不合格品项目频数和不合格品率,以便继而用于排列图等分析研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缺陷位置调查表: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地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地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地办法提供事实依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质量分布调查表:计量值数据进行现场调查地有效工具.是根据以往地资料,将某一质量特性项目地数据分布范围分成若干区间而制成地表格,用以记录和统计每一质量特性数据落在某一区间地频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矩阵调查表:一种多因素调查表,它要求把产生问题地对应因素分别排成行和列,在其交叉点上标出调查到地各种缺陷和问题以及数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按照一定地标志,把搜集到地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地统计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地一种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水平对比法:又称“标杆法”,指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地处于领先地位地竞争者地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以识别自身质量改进地机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果图: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等.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地一种图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 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 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高教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高教自考质量经管学名词解释题总汇1、质量:根据国家规范GB/T 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规范、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经管:国家规范GB/T 6583—94给质量经管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经管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经管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经管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经管:国家规范(CB/T6583—94)《质量经管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经管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经管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经管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经管、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2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246、质量管理实施费:建立质量体系、召开各种质量会议、总结质量管理工作、奖励优秀的质量管理小组和个人等方面的费用。
47、质量职能: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
它所包括的各项活动既有在企业内各部门所进行的活动,也有涉及企业外部的供应商、顾客等所进行的活动。
可分为直接质量职能和间接质量职能。
48、质量职责:对企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的具体规定。
49、产品的社会需求分析:通过了解顾客现实的和隐含的需求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改进意见,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数量、价格以及投放市场的时间。
50、报警信号:产品质量变劣的一种反映。
包括:一定时期的顾客申诉、索赔、退货等的次数,一定时期销售额的下降情况,一定时期的保修费用额等。
51、营销: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第一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调研,主要目的是识别顾客的需要,适当地确定产品质量要求并形成文件。
52、产品构思:又称产品设想。
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根据社会、自然环境、技术发展动向结合顾客的需要提出来的。
开始时可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想法,它可以由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提出来,也可以由企业职工,包括技术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生产工人提出,还可以由顾客直接提出。
53、设计评审:为了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若有问题还要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对设计所作的综合的、有系统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
54、设计验证:对某项规定的活动所进行的检查,以确定该项活动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这些规定要求主要是指产品规范。
55、设计确认:对最终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确定该产品达到了顾客要求,满足顾客的需要。
56、初期评审:设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这一阶段要求对方案作出概略的分析和论证工作,其内容偏重于对技术理论、设计原理以及技术经济效果和实现技术方案的可能性等方面的论证和评审。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 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 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一)1.FFII特征是快速,灵活,勇于创新,并能够持续不断的改进。
2。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3。
质量特性分为技术和理化方面、心理、时间、安全、社会。
4.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5。
产品的分类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6.不良是指损害残破实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
7。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8。
顾客不满时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的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
9。
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10.必须特性是指及时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11。
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的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越不充分就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12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公司人财物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3。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4.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
15.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6。
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交换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废品损失、返工费、复检和筛选费、停工损失、不合格品处理费)17.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18.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而发生的成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本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19。
预防成本是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质量计划编制费、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20。
自考质量管理一名词解释
1.卓越绩效模式: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的(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评价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4. 顾客满意:是指 ISO9000 标准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5. 职位分析:是指对某特定的职位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职位分析的主要成果是写出职位描述或职位说明书。
6. 计量数据:是指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这类数值的这类数据,就叫做计量数据。
7. 顾客关系价值:指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从成为企业顾客、与企业建立关系、最后流失或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获得满足即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各个方面的收益和好处。
8. 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或限制的方法,来改变某些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的过程。
9. 供应链优化:是对于供应链绩效所进行的动态的管理和持续的,可测量的改进,从而为有关各方,包括间接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创造价值。
10. 流程图:是指用一些简单、容易识别的标示符号表示一个过程(如加工过程、检验过程、改进过程等)的步骤(或活动)的图示技术。
11. 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12. 标高分析:是指“对照公认的领先组织或最强的竞争对手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功因素进行衡量的结构化的过程”。
13. 设计验证:是对设计活动所进行的检查,以确定设计达到了规定要求,这些规定要求主要是指产品规范。
14. 可靠性工程:是关于设计、制造和保证产品具有高可靠性的知识和技术。
15. 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质量管理学自考题-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质量管理学自考题-3(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1.质量SSS_TEXT_QUSTI分值: 2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过程SSS_TEXT_QUSTI分值: 2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3.产品SSS_TEXT_QUSTI分值: 2产品即过程的结果。
在质量管理中,任何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均可以被称为产品。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
产品可以是预期的,也可以是非预期的。
4.流程性材料SSS_TEXT_QUSTI分值: 2流程性材料是通过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所形成的有形产品。
5.顾客SSS_TEXT_QUSTI分值: 2顾客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6.供方SSS_TEXT_QUSTI分值: 2供方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7.不良SSS_TEXT_QUSTI分值: 2不良指损害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
8.顾客满意SSS_TEXT_QUSTI分值: 2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9.顾客不满SSS_TEXT_QUSTI分值: 2顾客不满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
10.魅力特性SSS_TEXT_QUSTI分值: 2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11.必须特性SSS_TEXT_QUSTI分值: 2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这类特性是顾客认为理所当然应当具备的特性。
12.线性特性SSS_TEXT_QUSTI分值: 2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13.企业管理SSS_TEXT_QUSTI分值: 2企业管理指企业的管理人员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自考_00153质量管理学_复习资料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1)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者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与”。
2、实体:可单独描述与研究的事物,它能够是活动与过程,也能够是产品,也能够是组织、体系、人与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与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者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与。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与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与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有关的资源与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与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之质量螺旋或者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与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操纵、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使事实上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通常规律、理论与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同时与社会进展密切有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与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与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与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与进展。
(完整版)自考00153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即过程的结果。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使无形的,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不良:指损害顾客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不满: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哪些特性必须特性: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也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线性特征: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能越导致满意,而越不充足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
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计划旨在明确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行动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过程。
质量控制也就是实现质量目标、落实质量措施的过程。
质量改进是指实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的过程。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二、质量管理理念与框架日本的戴明奖:1951年,为纪念戴明对日本的友谊和贡献,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提议设立了戴明奖,以促进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全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通过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主动精神,使人们懂得并愿意高效的工作,从而极大的促进组织的彻底转变,使人力资源发生聚变和裂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日本戴明奖 .美国马尔科姆卓越绩效模式:欧洲质量奖)的评奖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高教自考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五
高教自考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五因素等采取特殊的办理办法和方法,实行强化办理,使工序处于良好控制状态,包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80、关键特性:该质量特性如果失效或损坏,可能导致危及人身安全或产品无法执行规定的任务。
81、重要特性:该质量特性如果失效或损环,可能迅速导致或显著影响最终产品不能完成要求的使命,但不会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后果。
82、一般特性:除关键特性、重要特性之外的所有质量特性。
83、防误办法:为使误操作或疏忽造成的报酬差错不发生或使差错降至最低程度所采用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式及一些相应的装置的方法。
84、可追查性:又称可追溯性。
按照记载的标识,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
85、质量可追查性:具有辨别产品及其由来的能力。
86、工序质量:工序过程的质量。
它的凹凸反映在工序的成果符合设计、工艺要求的程度,即工序的符合性质量。
87、生产制造过程:从准备生产开始,直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
88、检验:对实体的一个或各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和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的要求比拟较,以及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等所进行的活动。
89、检验的包管本能机能:把关的本能机能。
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检验、辨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并决定该产品或该批产品是否接收,包管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
90、检验的预防本能机能:通过首件检验或工序中按规定频次的抽检,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办法,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发生。
91、检验的报告本能机能:把在检验中收集的数据、信息作好记录,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为改进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92、检验的监督本能机能:监督的对象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和度量等活动,并将所作出的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力,以判断是否合格。
质量检验有助于办理者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实施监督。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质量管理名词解释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高自考项目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高自考项目质量管理名词解释0、原因结果图:主要用于分析和说明各种因素和原因如何导致或产生各种潜在的问题和结果。
1.质量方针:是项目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2.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
3.项目质量:项目的固有特性满足项目相关方要求的程度.4.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5.项目质量策划:设定项目质量目标,开发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过程.6.项目质量环:就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各个环节7.项目质量预控:预测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拟定质量控制计划,设计控制程序,制定检验标准提出对策。
8.质量控制点: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需要特别控制的重要工序,重点部位,或反映工序质量的重点质量指标。
9.质量功能展开技术:将用户或市场的需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要求,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
10.项目质量计划:实现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和资源。
11.项目质量策划:设定项目质量目标,开发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过程。
12.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13.项目质量环:就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各个环节14.项目质量预控:预测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拟定质量控制计划,设计控制程序,制定检验标准提出对策。
16.项目质量控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观测,将测得的数据和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采取对策。
17.项目质量环:就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各个环节18.项目质量控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观测,将测得的数据和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采取对策.19.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20.项目质量经济分析:通过对项目质量和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最适宜的质量水平。
21.项目质量成本: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未得到既定质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22.项目质量保证:向用户或企业领导提供的一种信任,使其相信所要求的质量会得到满足。
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使命:也称为宗旨,目标,反应了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价值,他回答的是“我是谁”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测量:是对产品,服务,过程以及其他活动等的特性与结果的量化,通常用测量指标表示测量活动所产生的数量信息。
激励: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或限制的方法,来改变某些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的过程。
团队:是指组织内的一群人,其成员相互依存,在心里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结合起来。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文件。
认证:是指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法规或者标准的合格认定活动。
KJ法:是针对那些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或未知、未接触的领域的问题,搜集与之有关的想法作成归类合并图,进而从中找出应解决的问题和明确问题的形态。
失效:是指原件,产品,系统或其一部分(原件)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通用化:是指独立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和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设计并形成一系列的通用性很强且能多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并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控制图:又称为管理图,他是用来区分一般原因引起的变异还是特殊原因引起变异工具,或者说发现由特殊原因引起的偶然的波动工具。
可靠性:是指原件,产品或系统在特定的运行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其预定的功能的能力或概率。
统一化: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
维修性: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系统或产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可以保持恢复到其规定的状态的能力。
绩效考核:是依据职位标准对员工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绩效考核也称为绩效考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即过程的结果。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使无形的,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
不良:指损害顾客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哪些特性必须特性: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也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线性特征: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能越导致满意,而越不充足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
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计划旨在明确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行动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过程。
质量控制也就是实现质量目标、落实质量措施的过程。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二、质量管理理念与框架日本的戴明奖:1951年,为纪念戴明对日本的友谊和贡献,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提议设立了戴明奖,以促进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
全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通过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主动精神,使人们懂得并愿意高效的工作,从而极大的促进组织的彻底转变,使人力资源发生聚变和裂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卓越绩效模式::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的评奖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ISO9000族标准:由ISO/TC176 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和指南。
三、以顾客为中心顾客的需要:是指顾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于生存和福祉的基本要求和欲望。
顾客不满: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
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顾客满意度指数:为了定量的衡量顾客满意的水平,人们运用计量模型和抽样统计方法,通过评价顾客对于一组项目因子或评价指标的感知和体验,得到一个总计划的或回归性的数量化指标来综合反映顾客对某个对象的满意水平。
外部顾客:是指那些在组织之外的组织或个人。
内部顾客:指组织边界之内某个过程中的个人或团体。
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对于某种品牌的产品或某个企业做出的长期购买的承诺。
(顾客忠诚=吸引力*满意度*参与度)顾客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了获得顾客满意、留住顾客、挖掘潜在顾客、实现顾客忠诚并最终获得顾客长期价值而致力于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活动和管理举措。
+2顾客细分:假定有潜在的顾客群,共享呈现特定要求与需要的市场,并且这些群体客观上可以区分。
四、领导与战略计划组织使命:反映了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价值,它回答的是“我是谁”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所拥护的和信奉的东西,是一个组织的最重要的和永恒的信条,是一小部分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原则。
愿景:是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战略计划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组织借助于这一过程来确立质量方面的长期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以及研发方面的目标一道在平等的基础上整合到一个综合的经营。
计划当中。
然后,将这一计划在整个组织当中加以展开。
标高分析:对照公认的领先组织或最强的竞争对手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果因素进行衡量的结构化的过程。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五、基于TQM 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通过预测规划、招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配置使用、激励等一系列环节,系统的开发人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过程。
职位分析:是对某种特定的职位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定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来的。
这种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1966年提出的,它把企业中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性质划分为两类:①是起调动积极性作用的“激励因素”②是只能消除或减少不满情绪的保健因素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中整个活动的全部经历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包括它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区或工作单位,担负什么工作职务,职位和工作岗位的发展道路。
职业管理的两层含义:1.对员工个人而言,为了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满意,他们不断的追求理想的职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计划。
2.对企业而言,为了不断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应对员工制定的个人职业计划予以重视和鼓励,并结合组织的需要和发展,给予员工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目标。
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
绩效考核:就是依据职位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状况和工作结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绩效考核也成为绩效考评+2激励: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或限制的方法,来改变某些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的过程。
团队:是指组织内的一群人,其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结合起来。
+2六、过程管理与系统管理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关键业务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识别改进质量和运营绩效的机会,达到高水平的过程绩效,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系统管理:就是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组织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确保组织各项活动系统一致,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不断实现组织的绩效改进。
设计评审:为了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从而对涉及所做的综合的系统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
质量机能展开QFD:是用一系列矩阵把顾客需要转换成产品技术需要、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规范的过程方法。
过程能力:过程能力是指一个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当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处于标准条件下,过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
七、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着重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那些质量管理活动六西格玛管理MAIC是一种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内容包括加快产品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通过调整生产过程来降低成本等,希望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戴明环(PDCA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质量改进工具之一,它最初是由统计质量控制的先驱者休哈特博士提出。
循环)的四个阶段:a 计划 b 实施 c 学习 d 行动八、绩效测量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就是通过计划,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提供给正确的人,实现正确的决策目的+2测量:是对产品、服务、过程以及其他业务活动等的特性与结果的量化,通常用测量指标表示测量活动所产生的数量信息。
测量规程:即有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及分析的“对象、时间、场所、方法、频次”等内容的文件.九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链:指在特定货品和服务的开发,采购,生产,提供和消费过程中由所有供应商和所有的最终用户所实施的任务活动,事项,过程以及相互作用。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指在采购活动中为实现供给双方合作共赢所进行的计划、控制和改进等活动过程。
供应商关系的计划:是指有关识别顾客需要、分析和制定满足这些需要的供应策略方面的活动供应商关系的控制:将顾客满意度水平维持在计划过程所确定的水平上的活动。
十、统计思想及其应用总体:是指在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且要对它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一部分个体。
计量数据: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这类数据,就叫计量数据。
技术数据:凡是不能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即使使用测量工工具也得不到小数点以下的数据,而只能得到自然数的这类数据,就叫做计数数据。
描述性统计:有效地收集,组织和描述数据的统计方法。
变异:指在过程运行中,任何与目标或规范要求不一致的变化,有时也称为波动简单随机抽样:它是最基本的一种概率抽样,即指从提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同的。
分层随机抽样:也称为分类随机抽样,即先将总体按某些重要的标志分成互不交叉重叠的若干层,然后再各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其他抽样方式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体,由各层的样本单体组成一个样本。
等距随机抽样:也称为系统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即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序,然后按一定间隔来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整群随机抽样:也称集团随机抽样,即在总体中,不抽取个别样本,而是随机抽取整群的产品。
抽样检验:指按照一定的方案,从一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验,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并由此判定该批产品是接受还是拒收的检查验收方法。
假设检验:是一种基本的统计推断形式,又称统计假设检验,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假设是指关于总体分布的一项命题。
假设是否正确,要用从总体中抽出的样本进行检验,与此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便构成假设检验的内容。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随机变量Y1,Y2。
,Yi与另一些变量X1,X2。
,Xk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又称多重回归分析失效率曲线:通常称为产品寿命特性曲线,它与累计失效曲线相对应,是对累计失效曲线描点形成的。
抽样特性曲线:指当一个抽样检验方案确定后,产品批的接受概率L与产品批的实际质量水平间的关系曲线。
统计推断:是一个过程,它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数据、获得关于总体未知特征的结论。
参数估计:即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分布中包含的未知参数的方法。
过程能力:是指一个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当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处于标准条件下,过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
随机抽样:即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使每个个体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选入样本,从而使根据样本所做出的结论对总体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抽样检验: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案,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验,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并由此判定该批产品是接受还是拒收的验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