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文本,解文意: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拓展阅读,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一、检查预习
右擎苍(qĺng)
貂(diāo)裘(qiú)
鬓微霜(bìn)
千骑(j ì)
酒酣(hān)
何妨(fáng)
遣(qiǎn)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探究。
1、上片绘打猎的威武图
下片抒立志为国效命情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四、领悟情感
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感受它的语言,更要感受诗词的内涵。
学法指导: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五、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六、作业:
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古诗词有效教学——朗读
唐诗宋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然而,初中的学生却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更不会知人论世,不能很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深沉情感。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张基石老师认为应该“以读来促品,以品来达悟。”我觉得朗读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诗词教学方式。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读题,即读懂标题,标题是诗词内涵的第一表现,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因此,认真研读诗词的题目,往往能得到有关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暗示。比如读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先要把词牌名和题目区分开来,其次要读出事件和地点,第三,要读出“出猎”与“打猎”之别,这样才能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内涵做好准备。
读人,“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了解作者的经历、心态以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及所
处的时代,往往决定了词作的情感和内涵。如这首词,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以及他气势磅礴词风,和壮志未酬又不乏乐观旷达的胸襟;才会明白“何日遣冯唐”的内涵,才能理解作者“射天狼”的豪情。就更便于他们准确地分析、把握词作的感情。
读文,理解文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透。
读通,扫清词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辨析多音字,这样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朗读。并为下面的理解打下基础。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己轻声地读,注意找出自己觉得比较难或者不确定的字音,学生普遍会找到两个多音字:发(fā)、骑(j ì)。然后,通过词性分析,明确读音,再联系之前所学,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准确流畅地齐读,初步感知文本。
读懂,疏通理解词意,为探究词作内涵做准备。我安排学生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学生们出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同桌间交流对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学生提出“聊”的意思,应理解为“勉强、姑且”,同时就了解了作者的豪气,“为报”是“为了报答”还是“替我通报”,到底是作者还是将士们“锦帽貂裘”,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终,我们根据词要表达的豪情,明确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场面的壮观,语言的气势,因此再次朗读时,效果要好得多。
读透,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如何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此人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我组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词中找出体现豪情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领悟,逐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豪迈之意及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再读一读,就更能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