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淳朴热情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聚焦课文的矛盾之处。

2.把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法】教法: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10年,北平城。

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

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

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童年时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概念及历史背景;
2.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对于戏剧的表现作用;
4.增加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社戏的概念及历史背景;
2.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2.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向学生介绍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社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讲解
1.社戏概念和历史背景;
2.社戏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3.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3. 案例分析
通过观看社戏表演录像,分析社戏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的作用,并对比其他戏曲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

4. 经典文化教学
社戏中常常会引用儒家经典文化,通过阅读相关经典文献和诗词等,让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学生能够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4.学生对于儒家经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社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感悟社戏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理解社戏中人物的形象、性格、感情和行为,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能够分析社戏文本和角色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借鉴社戏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西汉演义》选段;
2.角色分析:韩信、霍去病等;
3.课堂讨论:社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大家先自学一遍《西汉演义》选段;
2.了解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讲解
段落解读
1.韩信的形象和性格: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2.霍去病的形象和性格:勇猛果敢,不失机智;
3.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角色分析
1.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2.霍去病的勇猛果敢和坚定信念;
3.社戏中的其他经典角色。

课堂讨论
1.社戏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2.社戏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3. 课后拓展
1.可以进一步了解社戏的历史和发展;
2.可以自己尝试写一份社戏剧本或者演出一段社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应该能够对社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创造力,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社戏》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鉴赏和分析有一定的认识和能力。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大意。然而,对于《社戏》这篇文学作品,学生可能对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对社戏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4. 关联性:本课与课本中的第一单元主题“民间艺术”紧密相关,通过对社戏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5. 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社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教学软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进行问题调查、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活力。
(3)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社戏资料,了解社戏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展示社戏的相关道具、服装等实物,让学生亲手触摸和体验,增加学生对社戏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句子,如“我也最喜欢看戏”的表达效果。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具体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戏相关的文化现象,如现代戏剧与传统社戏的异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模拟一场简单的社戏表演,体验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社戏的描述和态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批判性思考。
4.提高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5.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情节内容,把握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各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6.内容理解:探讨社戏的背景、表演形式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7.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对《社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语言赏析:分析“我也最喜欢看戏”一句中的“也”字,如何体现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及童年记忆的怀念。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如“罗汉”、“禅杖”等,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农村社戏的活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此外,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鲁迅的作品通常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和风格?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你们认为会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2.呈现(10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和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也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共鸣,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认识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4.能够培养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问题讨论和思考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村社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戏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 公开课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 公开课教学
➢ 第11、12段多感官描写: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触觉 (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以动写 静】、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感觉(沉静 而自失【反衬此前的迫切】)。
➢ 主要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1)为我们展示 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 朋友行船之快。(3)侧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 快和迫切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 答题模板: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 物……的心理,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的精神品质。
➢ 动作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显 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④表 现人物的姿势、感情或态度;⑤创造生动的画面和 活跃的场景;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体会第11、12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想看社戏,无船出行
赵庄看社戏 (详写)
月夜行船,景色优美 赵庄船头,远远观戏 看罢社戏,归航偷豆
戏后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略写) 怀念社戏
一般情况下,被别人偷豆应该生气、发火,不可能心存感激,“我” 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4.“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 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课文中孩子们“偷豆” 的行为呢?
➢ 孩子们“偷豆”是为了招待“我”,反映了他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 阿发自愿“偷”自己家的豆,表现了他的纯洁无私。 ➢ 他们还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并将吃过的豆皮等丢到河里,他们还
担心船主察觉出少了盐和柴,体现出他们的考虑周到、心思细致。 ➢ 面对六一公公的指责,他们应对自如。
总结: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淳朴的“偷”, “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

《社戏》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能力目标: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学习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四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

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见《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三、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2.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还有谁?四、整体感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讨论并归纳: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段)写在赵任看社戏第4层(第22~30段)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小结: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文学手法和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知。在讲解《社戏》时,我应该更多地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阿Q在戏台上的心理变化,从自大、炫耀到最后的自卑、无奈。
c.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
-举例: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d.社会背景的融入:学生应能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考虑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介绍《社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点,我应该在活动前给予他们更多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立见解,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举例:《社戏》中“我”与阿Q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b.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应能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设计

1.社戏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2、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农家小朋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童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检查预习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民间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以及主人公对社戏的热爱,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及民间习俗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元素,体会作者对民间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育: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课堂互动: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等;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民间文化元素,如社戏习俗、民间艺术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 社戏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1课时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一、导入新课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看戏是旧时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经济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这一活动的频率,往往只在年节活动时才有机会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请注意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默读课文,对有价值、有困惑的内容进行批注。

2.交流初读感受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不下定论)预设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

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批注,实现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全面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为后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理清事件,研读情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社戏》的理解可能也不尽相同。

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课文,探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清事件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

(用6分钟时间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温馨提示:圈画重要词、句和段;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

学生完成批注后,可在同桌或小组间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板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社戏 初中课文教案

社戏 初中课文教案

社戏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对社戏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欣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掌握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3)学会欣赏社戏,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

(2)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如何欣赏和评价社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播放社戏表演视频,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社戏的艺术价值。

(3)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6.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戏在其他地区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2)撰写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题:社戏)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一)师: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三)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四)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有:
归省(xǐ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案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2.文中的景物描写
3.人物形象的塑造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巧设问题法。

即一连串设问或质疑,把学生兴奋点一步步推入高潮。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其中最难忘的是那些事?
(2)作品为什么详写双喜等人帮我力争看社戏的机会?
(3)在叙述看社戏一事时,为什么详写往返途中观赏美丽的水乡夜景和“偷”豆吃豆等情节,而略写戏台上发生的情节?
2.分工合作法
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分小组对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设想
第一个课时,了解作者信息,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介绍
三、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

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