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多普勒效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2)掌握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情况;(3)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现象认识多普勒效应;(2)通过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探究频率变化情况;(3)通过讲解分析观察频率变化的原因;(4)通过介绍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3)培养其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学态度与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视频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新课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观看火车靠近及远离观察者汽笛音调变化视频体会: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火车向你驶来时,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12.5多普勒效应二、理论学习找准依据:课堂演示将一个以电池做电源的蜂鸣器固定在长竹竿的一端,闭合开关后听一听它发出的声音。
请一位同学把竹竿举起并在头顶快速转动,在几米外听它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知识回顾:1.什么叫频率?2.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1.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2.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三、合作交流总结规律: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参照课本图12.5-2)若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结果如何?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五、应用1、测车辆速度: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2、测血流速度:医生向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
多普勒效应教案
多普勒效应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应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频率变化。
3.能够分析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多普勒效应公式及应用3.实际应用中的多普勒效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多普勒效应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入多普勒效应的概念。
例如,车辆经过时发出的声音会因为车辆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
Step 2: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原理(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即当光或者声音源靠近观察者时,观察到的频率会比真实频率高,当光或者声音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到的频率会比真实频率低。
Step 3:讲解多普勒效应公式及应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公式:频率变化率=(观察者与源之间的相对速度)/(光或声速度)教师通过实例和计算题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频率变化。
Step 4:探究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天文学中用于测量星体的速度,交通工具上的速度测量和超声波测距等。
Step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原理、公式和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多普勒效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应用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1.多普勒效应的实例材料(车辆通过时的声音变化、天文学中的应用等)2.多普勒效应公式的计算题目3.多普勒效应的实际应用的介绍材料(超声波测距仪等)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设计几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和应用。
2.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评估他们对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3.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多普勒效应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练习,并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文章。
说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可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内容是《多普勒效应》,属于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的一部分。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波动源移动时引起的频率变化现象。
通过学习多普勒效应,学生可以理解波动传播的规律,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能够通过计算和分析,解决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4.懂得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能够计算和分析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
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的物理本质;•引导学生应用多普勒效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4.1 教学内容一: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动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引起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当波动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增高,称为红移;当波动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减低,称为蓝移。
4.2 教学内容二: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波的频率变化。
对于声波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为:f' = f * (v + v0) / (v - vs)其中,f’是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f是波动源的频率,v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0是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vs是波动源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
对于光波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稍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同。
4.3 教学内容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多普勒效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雷达测速仪、超声波探测等。
通过应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准确测量目标的运动速度、确定声源运动方向等。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5.1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讲解、示例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示例演示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三物理上册《多普勒效应》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多普勒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波动、声学等基本知识,对于多普勒效应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多普勒效应涉及到的公式计算和实际应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普勒效应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策略:
-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多普勒效应。
-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克服困难。
1.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重视学生对多普勒效应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典型例题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克服计算难点。
3.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利用实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多普勒效应。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所需器材,并预测实验结果。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多普勒效应在某一领域的应用,如交通、医学、天文等,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3.拓展延伸:
-阅读一篇关于多普勒效应的科学文章,了解其在现代科技中的最新应用,如激光雷达、卫星导航等,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物理教案多普勒效应
物理教案多普勒效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多普勒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多普勒效应的定义2.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3.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4. 多普勒效应与生活实例的结合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动画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多普勒效应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多普勒效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布置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多普勒效应动画或视频资料。
2. 多普勒效应相关PPT课件。
3. 多普勒效应实例图片或资料。
4. 物理知识应用题库。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多普勒效应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检测胎心率。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多普勒效应实验,如使用红色和绿色激光笔演示多普勒效应。
3. 问题解决: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如计算多普勒频移。
七、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多普勒效应。
3.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入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八、教学实践:1. 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多普勒效应。
2. 课外实践:学生课后查找多普勒效应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如交通、天文等。
3. 综合实践: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项目,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红外遥控器。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案
多普勒效应教学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设计思想多普勒效应概念比较抽象,备课时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通俗易懂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并借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加以讲解。
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1)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是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发现的.(2)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①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完全波的个数是一定的,观察者观测到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②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加,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大于波源的频率,即观察到的频率增加.③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测量车辆速度;测量天体运动情况;检查病变,跟踪目的物(如导弹、云层)等等.思考判断(1)多普勒效应是一种观测效应.(√)(2)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增大.(√)3.探究交流有经验的铁路工人怎样从火车的汽笛声中判断出火车的运动方向?【提示】由于多普勒效应,火车驶向工人时,他听到的汽笛声声调较高,感觉到尖锐刺耳,而火车远离工人时,他听到的汽笛声声调较低,听起来较为低沉,所以工人可以根据汽笛声调的不同,确定火车的运动方向.【问题导思】1.发生多普勒效应有几种情况?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相对介质不动f运动,由若靠近波源,由者若远离波源,由者运动,f观察者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变小.回摆动,下列关于女同学的感受的说法正确的是()图2-3-9C.女同学在C点向右运动时,她感觉哨声音调不变D.女同学在C点向左运动时,她感觉哨声音调变低【审题指导】当声源与接收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若二者相互靠近,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的频率,若二者相互远离,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的频率.【解析】女同学荡秋千的过程中,只要她有向右的速度,她都有靠近声源的趋势,根据多普勒效应,她都感到哨声音调变高;反之女同学向左运动时,她感到音调变低.选项A、D正确,B、C错误.【答案】AD。
《多普勒效应》 学历案
《多普勒效应》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多普勒效应在声波和光波中的表现及应用。
3、能够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2)声波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和分析。
2、难点(1)光波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2)多普勒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三、知识回顾1、波的基本概念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完成振动的次数。
波速: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波的传播是振动形式和能量的传递。
四、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一辆鸣笛的汽车快速驶过时,听到的笛声会先尖锐(频率高),然后逐渐变得低沉(频率低)。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物理原理——多普勒效应。
五、知识讲解1、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声波中的多普勒效应(1)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假设波源的频率为 f₀,波速为 v,观察者向着波源运动的速度为v₁。
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f₁为:f₁=(v + v₁) /λ =(v +v₁) f₀/ v(2)观察者静止,波源运动当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时,波被压缩,波长变短。
设波源运动速度为 v₂,则此时波长λ' = v /(f₀+ v₂/ v)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₂为:f₂= v /λ' =(f₀+ v₂/ v) f₀(3)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f 为:f =(v + v₁) /(v v₂) f₀3、光波中的多普勒效应由于光速不变原理,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与声波有所不同。
当光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光波频率升高,波长变短,颜色向蓝光偏移,称为蓝移;反之,当光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光波频率降低,波长变长,颜色向红光偏移,称为红移。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交通测速警察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制成的测速仪,可以测量车辆行驶的速度。
《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稿宁县四中石银刚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
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案
课堂练习
12分钟
巩固练习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了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才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小结(含讨论)
3分钟
《三维设计》p28
自主学习室
课程讲授
15分钟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
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课题
2.4《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重点
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难点
波的干涉图样
步骤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手写)
周复习上节内容3分钟
(1)特点: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
(2)产生条件:两列波的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多普勒效应。
课堂预习检查
人教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多普勒效应》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物理内容,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在观测物体运动时,频率和波长与观测者相对运动的关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观测者运动和波源相对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掌握计算多普勒效应中的频率、波长和速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多普勒效应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起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听到警笛声变调的情况,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 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观测到的波源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相对运动的方向,多普勒效应分为多普勒蓝移和多普勒红移。
(2)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是波的传播是相对的,当波源或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观察者测量到的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
(3) 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推导出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对于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的情况:–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 波源发出的频率(f)× [(v + v₀) / (v + v₁)]–波长(λ’)= λ × [(v + v₀) / (v + v₁)]•对于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的情况:–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 波源发出的频率(f)× [(v - v₀) / (v - v₁)]–波长(λ’)= λ × [(v - v₀) / (v - v₁)]3. 操作演示结合多媒体资料,进行多普勒效应的实际演示,让学生观察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的频率和波长变化。
通过示例计算,加深学生对多普勒效应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4. 讨论交流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检测、天文观测等领域。
多普勒效应(说课)
探究规律 联系生活 总结拓展
30
2.5 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引入新课
“红移”现 红移” 红移 象
建立概念 探究规律 联系生活 总结拓展
31
2.5 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引入新课
课后制作: 课后制作:神秘网球
认知特点 知识基础 学生兴趣
◇学过音调、响度 学过音调、 ◇因果认识兴趣增强 ◇对科技在社会中的 应用兴趣增强 ◇知道波以球面波的 形式向外传播 ◇缺乏感性认识 ◇抽象分析思维能力 不够
7
华南师范大学 王小菊
2.5 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地位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编排
33
近大远小
2.5 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创新点
1、有效突破重点 2、知识讲解直观化 3、自制教具
34
谢谢!
35
9
华南师范大学 王小菊
2.5 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了解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知道一些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⑵知道一些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并会解释。 并会解释。 ⑴观察与思考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与 演示实验中的现象,感受多普勒效应; 演示实验中的现象,感受多普勒效应; 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 ⑵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经历体验 探究实验,认识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探究实验,认识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⑴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的奇妙, 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的奇妙, 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 ⑵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 1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多普勒效应》说课稿一、引入(100字)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描述了当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媒质运动时,波的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天文学、雷达等领域。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二、分析(400字)1. 知识点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相对较难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媒质运动时,频率和波长的变化规律。
在数学方面,学生还需要掌握简单的代数计算和方程解的能力。
2.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多普勒效应是他们较为陌生的概念,对于运动观察与物理现象的联系把握不够准确,同时他们也缺乏代数计算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多普勒效应的物理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认识。
三、教学目标(150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能够描述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媒质运动时频率和波长的变化规律;2.掌握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应用公式计算相关问题;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其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00字)1.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媒质运动时频率和波长的变化规律;•学生掌握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方法;•学生认识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800字)步骤1:导入(100字)通过展示一个实际场景,例如一个车辆经过一个人时的声音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步骤2:实验演示(200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悬挂的钟摆各个位置的周期,并观察运动中钟摆频率的变化。
教科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教科版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多普勒效应》是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描述了当声源或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声音的频率如何改变的规律。
掌握多普勒效应对理解声音传播与接收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2.掌握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方式;3.理解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掌握多普勒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和原理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声源或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声源和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较高,称为正多普勒效应;当声源和观察者远离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较低,称为负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当声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声音传播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但是,当声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由于声音波长的压缩或拉长,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发生了改变。
2. 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方式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方式是通过频率(f)、波长(λ)、速度(v)和声速(c)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的。
当声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v)小于声音传播的速度(c)时,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对于静止声源和静止观察者的情况,声音的频率(f)等于声源的频率(f₀):f=f₀对于相对运动的情况,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fᵢ)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fᵢ = \\frac{f₀}{1 + \\frac{v}{c}} $$其中,f₀为声源的频率,v为声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c为声音的速度。
3.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在交通工具上,如汽车警笛和火车喇叭的声音会因为相对运动而产生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多普勒效应》说课稿武安市第十中学高二物理组王学军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叫王学军,来自武安十中高二物理组,现任教高二物理。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五节,题目是:《多普勒效应》。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与评价、教后反思)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一、说教学分析。
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进行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教材分析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
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
教师对于多普勒效应传统实验困难,只能听无法看,难以提供教学所需的实物。
课堂讲解费力,难以提供教学所需的动态的模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2)掌握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情况;(3)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现象认识多普勒效应;(2)通过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探究频率变化情况;(3)通过讲解分析观察频率变化的原因;(4)通过介绍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说课课件】《多普勒效应》说课
构思
实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
说课标
说
说展望
教学反思与 自我评价
说教材
实验内容设计
说学法
说过程
实验方法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说课标
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 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内容 要求
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 实验;信息技术要进 入物理实验室。
课程资 源开发
建议
实验内容设计
预备实验
直观感受
科学研究
三 探究多普勒效应的 产生条件
通过创设合适
二 感受“多普勒效应”
一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通过让频率稳定 的声源快速移动,让
通过给学生播 放不同音量、不同
学生现场直观感受 “多普勒效应”。
的科学探究情境,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 中总结多普勒效应 的产生条件。
频率的声音,让学
说教材
教材处理思路 教材对比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 析来看,本节课的教学不宜过分突 出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而 应在教学中借助生动活泼的研究情 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联系 实际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意 识、创设合理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 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建议
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提高科 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突出物理 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1.通过经历生动活
泼的研究情境,保
持分析和探究物理
二 1.通过观察和描述实 验现象,发展眼观、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优秀说课稿模板
精心整理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优秀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接; 2 ① ② ③ ④ ⑤ 3 (1) a b c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二、教法与学法1、学法指导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
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3)2;让一声源(如电铃)思考。
“旁批”,用“(一)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
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多普勒效应一、教学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了解一些它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具: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
(二)进行新课【板书】第5节多普勒效应一、多普勒效应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
设波速为v,观察者运动速度为v人,波源运动速度为v源,均以介质为参考系。
【板书】二、多普勒效应成因【板书】1、波源相对介质静止,即v源=0,观察者以速度v人相对介质运动。
设速度v=100m/s,波源频率f=100H ,则周期T=0.01s,λ=Vt=1m。
在波源、观察者相对介质静止时,则在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A位置(因为在一个周期内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同。
当波源不动,观察者以v人=10m/s的速度向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B位置(课本图10-36),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n=(v+v人)t=(100+10)×1=11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 )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 )要高。
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C位置,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n=(v-v人)t=(100-10)×1=9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90H )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 )要低。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的运动速度v人=100m/s或v人>100m/s,那么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如何?他感觉到波源的位置有无变化?【板书】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相对介质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面试真题--《多普勒效应》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多普勒效应》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4一、说教材《多普勒效应》是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探讨多普勒效应的成因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本节安排在波的有关知识后,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
【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掌握什么是多普勒效应;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形成勇于探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多普勒效应【教学难点】分析多普勒效应成因二、说学情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
因此,利用案例让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采用讲授法、模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等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频率以及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决定。
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之后带领学生观看录像,分析视频中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等等。
继续提问是不是因为列车的扩音器的频率本身发生了变化?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探究多普勒效应教师通过PPT展示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展示教材上的模拟案例,让学生探究当观察者不动、观察者逆着队伍走与观察者与队伍同向行走且速度比队伍的小时,经过身边的人数的变化,加深理解。
随后展示波源模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波源与观察者均不动时,波源不动观察者以速度V1相对介质运动时以及观察者不动波源相对介质以速度V2运动时这三种情况下,观察者接收频率大小。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多普勒效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
2.初步定性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多普勒效应现象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多普勒效应概念及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比较常见,易于被学生接受。
教材只对多普勒效应作定性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有初步了解,教学中不宜作过多的理论引申。
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交通管理、医疗检查等。
给学生作些介绍,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
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一列鸣着汽笛的火车驶来时,会发现火车汽笛的音调变高;而当火车逐渐远离时,会发现火车汽笛的音调变低。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1.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波源和观察者互相①靠近或互相②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作多普勒效应。
2.产生原因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接收的频率③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时,接收的频率④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远离时,接收的频率⑤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3.应用交通警车通过分析行进中车辆的反射波频率的⑥变化来确定车辆的速度;通过运动天体与地球某元素发射的光波的⑦频率对照可以确定天体的速度;医生向人体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通过测定血流反射波的⑧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速度,检查病变。
1.教材中用蜂鸣器做演示实验时,几米之外的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征?解答:蜂鸣器音调忽高忽低。
2.波源与观察者距离变化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是谁发现的?解答:奥地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多普勒。
3.发生多普勒现象时,波源的频率是否变化?解答:波源的频率是不变的。
主题1:多普勒效应问题:(1)我们在剧场听演唱会时,听到的声音频率与声源的频率是不是一致的?(2)我们乘坐火车出行,当我们乘坐的火车鸣笛时,火车静止不动和快速行驶两种状态下,我们听到的笛声频率是不是一样的?当与另一列高速行驶且正鸣笛的火车擦肩而过时,我们听到的笛声频率又是如何的?(3)当波源不动,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怎样变化?(4)当观察者不动,波源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怎样变化?解答:(1)听到的声音频率与声源的频率是一致的。
多普勒效应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多普勒效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二、能力目标通过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教学方法讲练法、阅读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引入火车在进站和出站时拉响汽笛的过程.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板书]多普勒效应二、新课教学(一)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教师讲]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是静止的,则波的频率就是波源振动的频率,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就是波源的振动频率,但是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不同,这一效应是多普勒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所以称为多普勒效应.(二)多普勒效应的理解[教师范例进行讲解]1.设波源相对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波源以速度v运动:讲:观察者可能向着波源方向运动,也可能远离波源运动.①如果观察者向着波源方向运动.如图所示,某时刻观察者在A处接收到波1,设经过时间T′,观察者运动到B处接收到波2,则T′即为观察者观测到的波的周期,由图甲及运动学知识,得:v波T′+vT′=λ=v波T所以T ′=T v v v +波波 由f T 1=得:f ′=f v v v 波波+>f 所以,当观察者向着波源运动时,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增大,周期变小.②当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时如图乙所示:当v <v 波时,某时刻观察者在A 处接到波1,经过时间T ′,观察者运动到B 处接收到波2,即T ′为观察者观测到的周期由图乙及运动学知识得:v 波T ′-vT ′=λ=v 波T则T ′= T v v v -波波由f T 1=知:f ′=f v v v 波波->f b :当v =v 波时,观察者一直随波向前运动接收不到其他的波,则f ′=0.c :当v >v 波时,如图丙所示.某时刻观察者在A 处接收到波2,经过时间T ′,观察者运动到达B 处时接收到波1,则T ′即为观察者观测到的周期.同理有:vT ′-v 波T ′=λ=v 波T则T ′=T v v v 波波-由f =T1可知: f ′=f v v v 波波-.当2v 波>v >v 波,f ′<f.当v =2v 波时,f ′=f .当v >2v 波时,f ′>f .2.设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相对观察者以速度v 移动时.[学生分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和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两种运动情形分析][学生汇报得到的结论]当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变小.当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教师讲]不仅是机械波,以后要学到的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板书: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2.[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3.学生总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①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可以从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②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 ③交通警察向先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④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例题:一个观察者在铁路旁,当火车迎面驶来时,他听到的汽笛声频率为f 1=440 Hz ;当火车驶过他身旁后,他听到的汽笛声的频率f 2=392 Hz .若大气中声速约为330 m/s ,求火车的速度和火车汽笛发声的频率f 0.点拨: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观察者与波源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变大,远离时接收到的频率变小.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完全波的个数.答案:19.0 m/s 414.7 Hz解析:设火车的速度为V ,声速为v当火车靠近时,声波的波长被压缩为λ′=vT -VT =v -V f 0.观察者听到的频率f 1=v λ′=vf 0v -V ,即f 1=vf 0v -V① 同理,当火车远离时,有f 2=vf 0v +V ,即f 2=vf 0v +V② 联立①②解得V ≈19.0 m/s,f 0≈414.7 Hz. 小结:1.发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声源之间有相对运动.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不变,由于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导致观察者感觉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3.观察者和波源靠近时,波的频率变大;观察者和波源远离时,波的频率变小.4.多普勒效应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多普勒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武安市第十中学高二物理组王学军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叫王学军,来自武安十中高二物理组,现任教高二物理。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五节,题目是:《多普勒效应》。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与评价、教后反思)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说教学分析。
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进行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教材分析
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
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
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
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
教师对于多普勒效应
传统实验困难,只能听无法看,难以提供教学所需的实物。
课堂讲解费力,难以提供教学所需的动态的模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2)掌握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情况;
(3)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现象认识多普勒效应;
(2)通过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探究频率变化情况;
(3)通过讲解分析观察频率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介绍知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3)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2.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策略
1、学习方式:四环探索法小组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教学方法
(1)、学案引领法
(2)、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法
(3)、达标检测法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效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节课我先播放火车靠近和离开时音调的变化,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音调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深入探讨物理规律,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理清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原因,为下一步,分析原因做好铺垫。
环节二:理论学习找准依据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多普勒效应的成因是由于频率的变化引起的。
为下一步,具体分析原因做好铺垫。
波源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观察着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由于其中包含两个频率(波源频率、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在具体分析是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学,授学生以渔。
环节三:合作交流,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看课件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体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规律,,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五个动画分3组,第一组为动画一:波源和观察者均固定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等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每一个flash课件思考四个问题,
a.单位时间内,波源产生的波的个数是多少?
b.相同时间内,观察着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是多少?
c.在这段时间内,波源产生的波的个数与观察着接收到的波的个数的关系?
d.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波源的频率,什么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
率,以及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不同。
第二组包括两个动画
动画二:波源不动、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多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动画三:波源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少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波源静止,观察者靠近或远离,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变化情况。
第三组包括两个动画
动画四:;观察者不动、波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多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动画五:观察者不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少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观察者静止,波源靠近或远离,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变化情况。
三组动画理解难度逐层加深,对多普勒现象的形成原因有了全面细致的理解
动画演示的优点在于将抽象的,难以讲解的物理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学生在观看以下五个动画的同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逐个进行讨论,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环节四:拓展引申注重提高
教学活动提出问题。
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我们因如何处理
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采用控制变量法讨论一方静止,另一方运动的情况,本环节将问题引向深入,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结果如何,学生通过讨论获取知识。
环节五:迁移应用达标检测
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交通中的测速问题,宇宙中的红移现象,医学上的彩超原理。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达标检测中我设计了基础题、提高题两组练习,让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同,这样就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的习题设置使每个学生都想向更高一层迈进,分层训练,能促使学生挑战自我,向更高层次的要求迈进,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五、说教后反思
以上是我的说课,这一节课在教学上的成功之处:
①课题的引入选材合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人的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
殊到一般)及德育素质教育(作生活的有心人)。
③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析多普勒效应形成的原因,五种情况对应五个动画,很清晰,效果
不错。
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④导学案的使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
⑤条理性比较好。
存在的问题:
应用:《永不消失的电波》里,日本人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找到了共产党的电台位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讲课时没有加紧
尚须提高之处, 欢迎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指导。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