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 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阅读第三部分(6),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论点是什么?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运用 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过程: (分4层)
◆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 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道理论据)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 这才是缺点。(鲁迅) (道理论据) 3.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 引力。 (事实论据) 4.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 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事实论据) 5.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道理论据)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 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话?举最二先例见具于何体书说?明所见如的何书以是怀何疑时的何精人著神的对?待著传者何说以。知
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 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a.国难危急时 的口头消息 (事实) b.三皇五帝 (事实论据) c.腐草为萤 (事实论据)
2.不论对于
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
“尽信书不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对手是块磨刀石田志军①刀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擦发热发烫,磨刀石是刀的对手。

但它磨去刀的锈和钝,亮出好刀必有的锋锐,在阳光或月光的映照下闪烁出独有的光芒。

由此看来,磨刀石其实又是刀的朋友。

②历史上的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曾举行“千叟宴”。

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

”宴会上众大臣都目瞪口呆,大臣们知道这些人有想篡政的、有想夺江山的,他们都是康熙的敌人呀。

莫名其妙的大臣们听着康熙接下去说道:“对,他们是朕的敌人,但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朕感谢他们。

”③感谢敌人,感谢对手,是真正能成为大家,成为英雄,成为一代伟人才具有的博大胸怀。

如果没有吴三桂这些敌人,康熙会有一番丰功伟绩吗?历史不能假设,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价高低,就看他的对手。

”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就看不出自己的价值,显示不出你的能力。

刘邦因项羽而显出更高一筹的才智;诸葛孔明因司马懿的心机,而显出自己行军布阵的谋略;毛泽东主席写下的《论持久战》,被对手所称道,蒋介石看,白崇禧看,他们都为毛泽东的论证观点所折服。

而毛泽东却说写《论持久战》要感谢王明。

王明是从苏联回来的“软差大臣”,自称是革命的理论家,下车就咦哇连篇,宣传对日战争要速胜。

深知中国情况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为了反驳“速胜论”着手写下了《论持久战》,为了写好书中的论据观点,毛泽东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使枣园的灯光彻夜明,终于写成具有指导中国抗战的光辉名著《论持久战》。

④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

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工作中难免也有对手,相处何必论一时短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

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
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 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 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 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 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 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 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 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 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很有价值的见解, 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
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首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 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文章结构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课文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 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环绕着中心 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 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辨别是非。
(3-6) 从积极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a、 国难危急时的口 b、三皇五帝 c、腐草为萤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消息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从消极

方面辨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步骤。
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分论点 B、怀疑是
辨别是非。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 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 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 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 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知
“读书贵有疑”。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也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开头两句名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8 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
❖ 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思考题二: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 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 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 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证 明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譬如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萤 塾师
大儒
解释下列词语
❖ 虚妄:荒诞无稽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大儒: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逐段理解课文
❖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 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归纳中心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 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顾颉刚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 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 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 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 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 生,则推崇备至 。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
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 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可看 开头两句名言)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提示:可 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步骤。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 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 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对中心论 点起补充和证明的作用。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引用 两则名言有何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4、第五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 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 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 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学习目的
一、学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的思想 二、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 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三、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 运用
注音
凶险 视察 盲从 折扣 停滞 zhì 墨守
轻信 虚妄 wàng 流俗 墨守 譬如 pì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解释
•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 墨守: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 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 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 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 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 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 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 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已答应的来 做。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 治学的危害。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 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 极作用。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 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法国的大 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难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 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 学家。早年从事民俗学研 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 传说,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秦汉的方士与 儒生》《史林杂识初编》 等。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品味语言
•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 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 “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 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 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 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 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 引用名言 • (孟子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课文研读
•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
力地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 对比论证 • (2、3、4、5)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引证法: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 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 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并做了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 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
课文研读
• 3、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正反对比论证 •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品味语言
• 2、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调换顺序。 •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 • 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 • 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 • 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 • 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 “修正”的前
提。
•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 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 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一)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 选段的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举出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事例做为论据。

直接证明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4.第二段中加点的“这”字第一个指代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第二个指代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18 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 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2.第6段最后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 两个词能互换吗?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 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 一种, 先“学术”后“文化”是从部分说 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写作特色
1.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了两个分论点, 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 确。 2. 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对比论证。
布置作业
1.整理文学常识、生字词。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合作探究
2.默读3—5段,思考:这一部分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举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有许多口头消息的 例子,是为了证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例子,论证 了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且告诉人们 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重点研读
1.第6段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你怎么看? 文中“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是否可以调 换?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绝对,这里着重强调了“怀疑”对于学问家 的重要。只要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 品质必须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具有加重、 强调的意味。
不能。“怀疑”是“辩论”的前提,“评判” 是“修正”的前顺序。
墨守: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不攻自破:无点须 站攻 不击 住, 脚自 ,己 经就 不会 起破 反灭驳。或形攻容击论。 辨伪去妄: 辨别虚假的去掉荒谬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 出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 地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
课题
怀疑与学问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重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重点)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难点) 4.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重点)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
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

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读准字音 程颐.(y í) 譬.如(p ì) 腐草为萤.
(y ín ɡ) 虚妄.(w àn ɡ) 盲.从(m án ɡ) 停滞.
(zh ì)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
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因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
问》。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品味亮点词语】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
词语能互换吗?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写作【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方法
运用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

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一个观点,做到论据确凿、对比鲜明。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论点鲜明,学生较容易掌握,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的方法,找出文章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