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8《兰亭集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盛况;(二)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三)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六、总结升华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本文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的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由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二、目标定向:1、揣摩鉴赏文章的内容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2、感悟文章的韵味和节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三、自学指导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 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悟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 ”为证。

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四、合作探究五、解惑答疑六、总结升华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兰亭集序新(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兰亭集序新(1)(1)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

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此正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

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兰亭集序一、教学内容:《兰亭集序》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慨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四、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五、教学方法:阅读、合作、探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时:1课时八、学习过程〔一〕导入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2、如果把全文分成两个局部,怎么划分?〔1、2段 \\3、4段〕3、你能从这两局部中快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字眼吗?〔“乐〞“痛〞“悲〞〕〔五〕文本解读1、第一、二段〔1〕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语境、字典解释重点字的字义,口头翻译各句。

〔2〕强调其中重点——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

〔3〕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第三、四段〔1〕理解句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流动。

乐——人生短暂——面对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人生之短暂〕〔3〕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乱。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命。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入木三分”小故事导入。

二、目标出示1、知人论世及解题。

2、通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疑难字读音及朗读节奏。

三、王羲之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王羲之无真迹传世。

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写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把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力量目标:品尝文中精练美丽、朴实清爽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观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争辩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期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有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

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打出幻灯片观赏《兰亭序帖卷》)。

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日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有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头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今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渐渐成熟,草书得到进展。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5.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3.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 2课时【师生互动设计】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8兰亭集序教案(1)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8兰亭集序教案(1)教案

3.8 兰亭集序教课设计王羲之1、累积:认识书序的特色;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因此”等、富裕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要旨,意会作者于深沉的感触中蕴蓄的对人生的依恋、热爱之情。

3、评论: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存亡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课假想:1、教课要点:掌握文章感情脉络,理解文章要旨;背诵全文。

2、教课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存亡观、人生观。

教课方法:朗读发、点拨法、议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课磁带、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论语、兰亭遗迹风光、相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 教时教课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 353 年 3 月,正是江南“草长鹰飞、杂花生树”、万木葱郁、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

3 日,一群文人雅士、绅士俊才,齐集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天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乐融融者也”,他们“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

游宴以后,大家将赋诗聚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

王羲之见义勇为,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名;其文章,文笔简洁流利,感情深沉凄凉,意蕴丰厚深沉,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存亡观,小题大做论人买卖义,实为“大家手笔”。

高一语文教案:3.8《兰亭集序》(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教案:3.8《兰亭集序》(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三、问题研究
研读课文第一段: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
(学习方式多样:可独学,可对学,可教师提问。有PPT展示。)
原文回放: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之初,会于(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会稽山阴(地名)之(的)兰亭,修(举行)禊(一种一种祭礼。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禊:洁也。)事也。群贤毕(都)至,少长咸(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流激湍,映(映衬、围绕)带左右,引(省略动词宾语)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排列)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乐器)之盛(繁盛),一觞一咏(作诗)
四﹑王羲之其人其书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1.字音读一读?
癸丑(ɡuǐ)会稽山(kuài jī)修禊事(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ɡ)骋怀(chěnɡ)
放浪形骸(hái)趣舍万殊(qǔ)一契(qì)
嗟悼(jiēdào)彭殇(shānɡ)
2.全文读一读?本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兰亭集序》
课题
《兰亭集序》
课时
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特殊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
二、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二、质疑提问
(重点读课文)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研读课文第二段: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
原文回放:
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俯察品类(自然万物)之盛,所以(用来)游目骋(放开、敞开)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值得)乐也。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亦足以畅叙幽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四、课堂检测
以练习的方式完成本文的通假字及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Fra bibliotek通“取”,取向)
词类活用:
一觞一咏(觞:喝酒。名词活用为动词)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少:少者; 长:长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以上四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活用为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作相等。)
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
(意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使……流动)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放开)
(使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