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1章 第1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北师大版.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第21章 生命的起源 第1节 生命的起源教学教案
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起源学说等有关生命起源学说的几种主要观点;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起源学说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点1.米勒的模拟实验;2.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情境引入视频: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设问:自然界中这许许多多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第一个生物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入课题新课讲授一、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哪些说法?说明:生命的起源,没有准确答案,因为没有谁能穿越时空,看见生命的诞生。
因此,关于生命的起源说法,只能是假设和猜想。
这些说法中,你认同哪一个说法呢?你认同的依据是什么呢?二、师生讨论、交流、总结科学的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然,更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下面,我们就对生命起源的这些说法做一个比较,看一看,它们是否有确凿的证据1、生命是神或上帝创造的,生命始终保持被创造时的形态与结构,而且一成不变。
这是哪一个假说?你不信服的理由是什么?2、在19世纪前,当时的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度干涸的池塘,一旦有水(水中看不到任何动物)自然就会出现蝌蚪和青蛙,以及人们还看到,在腐烂的肉中会生出蛆来,从腐烂的草里会飞出萤火虫,等等提问:这是哪一个假说?人们又是怎样否定这个观点的呢?3、展示雷迪实验装置提问:1)、人们对雷迪的实验认同吗?为什么?2)雷迪后来如何改进他的实验的?4、展示: 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思考:为什么瓶中的肉汤在数年中保持无菌状态?实验证明:肉汤中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实验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的生命,这就是生生论。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1.1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强调生物进化的意义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并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实例。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现象,如化学反应生成生命的简单分子等,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3.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生命会在地球上产生,以及生物进化是如何发生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3.在课程结束时,可以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因此我会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以上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1章 第1节《生命的起源》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生物学案
第1节生命的起源1.比较神创论、自然发生论、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通过联系实际,锻炼自己的比较能力。
2.重点:说明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重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化学进化的过程,说出各个阶段的有力证据。
知识点一:生命发生的几种可能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产生。
如中国古代所谓“肉腐出蛆”。
古埃及人认为蛙和鳝鱼是由河中的淤泥产生的。
X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会产生小鼠。
有人认为生命是神或上帝创造的。
牛顿认为植物是彗星的尾巴形成的。
卵的结果,首先对生命自发产生提出异议。
3.生生论: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生物只能来自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
巴斯德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产生微生物。
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知识点二:化学进化的可能性阅读课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氨、氢、甲烷、水蒸气等,但没有氧气。
2.化学进化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 由非生命的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
紫外线、天空放电等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倾盆大雨汇集入原始海洋,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演变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4.米勒的实验证实,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1.阅读雷迪实验,讨论解答下列问题:(1)雷迪为什么做实验?雷迪不相信腐肉能生蛆,想推翻自然发生论。
(2)设计B瓶是在什么前提下进行的?B瓶与C瓶作为对照组,其变量是什么?在有人提出空气是生命诞生的条件后进行的。
B瓶与C瓶的变量是肉能不能与蝇直接接触。
(3)该实验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证明了肉眼可见的生命不会自然发生,没有证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1.1 生命的起源 教案
学习策略
认知
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调控策略
学会自பைடு நூலகம்调节
交际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资源策略
学习时间的灵活掌握
教学重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2.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
4、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漫长时间途径
原始生命
五、布置作业
无
六、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
出示神话图片,表达观点:
上帝或神创造万物,最后造
人。
表述此观点不被人信服的理由
步骤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图片,表达观点:
人们发现——腐肉生蛆
腐草化萤
提问:你如何看待?
任务阅读——雷迪与巴斯德
的实验
提问:1、雷迪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2、鹅颈烧瓶实验中肉汤为什么在数年中保持无菌状态?
3、巴斯德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
生命的起源
执教人
教学课时
1
教学对象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1.1 生命的起源 教案
教学课题:《生命的起源》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第一节。
教材按照人们认识生命起源的大
致过程,依次介绍了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观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这一部分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整合人教版、沪教版、山科版等其他版本教材,发现在侧重上有所不同。
有三版教材明显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推断能力的培养。
于是参考各版本教材,综合比较之下,选择以丰富视频及图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断的方式进行。
另外,“化学进化论”为本课的重点内容,用视频来展示原始地球的情况,方便学生理解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变化。
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理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
2、了解雷迪、巴斯德、米勒实验的探究过程。
3、掌握科学推测的依据,学会用三个依据进行科学推测。
三、教学内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科学推测的方法
难点:三大著名实验的研究过程
五、教学设计
六、作业设计
无
七、本设计的特色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度学习)的突破点
1、培养了学生科学推测的高阶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在比较和分析各学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整合多版本教材,取长补短,借鉴了不同版本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
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1.1《生命的起源》实用课程教学设计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本教学内容属于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三册第十二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本节内容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二)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内容包含在课程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第8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二级主题“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长,具体要求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地球上的生物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它们都是由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演化而来,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本章内容是在“生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和“遗传和变异”两章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学习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内容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探索的话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有些同学听说过神创论,还有些同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宇宙中的最原始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同生物学的结论都来源于实验证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认同化学进化论假说,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化学进化学说”等有关生命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2)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学说”的大体过程2.能力目标:(1)比较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观点,评价它们的科学性;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巴斯德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米勒实验装置及结果,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逐步提高。
(3)学习科学家利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推测的方法3.态度情感价值观:(1)分析科学实验成果确立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观点,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1.1《生命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1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求新和敢于质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命的起源、热爱、珍惜生命。
(2)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米勒的模拟实验;
2、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措施:
通过学生描述有关生命发生的神话激发兴趣,采用课堂自学、讨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的科学实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同时突出本节实验存在的重点、实破实验的难点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1.1 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
1、雷迪的实验
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2、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
结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生生论)
二、化学进化可能吗
1、生命起源的过程:原始大气 有机小分子 原始生命
2、生命起源的证据:
米勒的实验: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原始地球
原始海洋
类似原始地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生物 21.1生命的起源 教案设计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绘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渗透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2、通过了解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和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理解说明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
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故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 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 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渡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
而对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 生命的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前两章的延续,又是本章学习内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如生命是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味,不但知识内容的理解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教学环节与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 阅读资料,通过图片展示的广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 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导入:世界 这地球上的呢?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各地关于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1.1《生命的起源》配套教案设计
21-1 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了解地球的演变(二)技能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投影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 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地球上的生物能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
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二)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传说和神创论的有关内容。
引出问题,女娲、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若不接受传说和“神创论”,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来的呢?提问:看到过蛆吗?蛆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指出这是古代人们提出的一种“自然发生”的说法。
放雷地实验的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蛆是苍蝇产在肉上的卵孵化出来的,这说明较大的动物是不能自然形成的。
提问:很小的微生物能否自然形成呢?让学生各发表自己的见解。
放鹅颈瓶实验投影片。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大小生命都不能自然发生的结论。
设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那里来的?放原始地球状况投影片。
指出这是科学家对原始地球的猜想。
科学家关于地球还有不少猜测,请同学看教材并学生讲述原始地球的特点及变化。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后讲述原始地球为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提供的条件。
接着放米勒实验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
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实验产生了构成生物的所必须的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
学生讨论归纳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通过化学变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
讲授:小分子有机物随着雨水,最后汇聚在原始海洋中。
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机物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部)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四、展示交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交流自主学习的答案。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作一个了解。
五、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1、雷迪通过实验证实“腐肉能不能生蛆”?2、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推翻了什么观点?又提出什么观点?合作探究2:化学进化可能吗?1)、化学进化论是什么观点?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没有什么?3)、生命物质的产生需要能量吗?4)、原始生命诞生于哪里?5)、什么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师生共同分析米勒实验6)、米勒实验的原理是模拟什么条件?实验结果是什么?7)、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小结:化学进化论小组合作,针对展示的实验现象,图片、资料、视频,仔细观察,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六、本课小结在屏幕上展示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
积极参入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七、巩固延伸情感升华课件展示,激励学生以竞答的形式完成,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完成练习,交流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都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板书设计: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21章 第1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北师大版
《生命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①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和教学录像短片。
(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报道。
)②将学生分成7个大组预习教材内容,分配各组的收集相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好学案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⑤1周前准备做肉汤实验学生:①1周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4按照技能训练的方法分别完成两个肉汤的对比实验。
②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观点,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
③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的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设疑: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他生物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繁盛?外星球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生命?二、学习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将各组收集到的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报,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结论:神创论的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八年级生物下册21_1生命的起源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进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和新的研究进展;3.说明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进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类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进程。
课前预备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类观点教学进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现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湛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可是只有咱们湛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如何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那个问题,咱们的先人曾经有如此的传奇。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窗为大伙儿说明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专门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可能是太劳累了,就用绳索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咱们的同窗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观点呢?(依照事前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
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咱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份内容。
依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样同意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而且缓慢地收缩,慢慢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
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映,释放出庞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
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21.1 生命的起源 教案
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一、重点和难点重点: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难点: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②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③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各种生命起源理论的了解,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但又要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二、生命的起源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生物起源的方法——科学推测,并了解了生命起源的不同假说,着重认识了“化学起源说”和它的四个阶段。
(同时展示总结框架图)有关生命起源的争论问题还将继续,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种理论或假说被另一种更准确的理论或假说所取代,是常有的事,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同学中也会出现探索生命起源的学者,但目前学好各门功课,奠定坚实的科学探索的基础知识是首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教师:关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就一直不断地探索着,并提原始生命 出了许多推测和假说。
其中,最早的一种推测是 “神创论”。
一、创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神创造的。
(简介西方的上帝造人和中国的女娲造人)·提出问题:然而,这个推测有没有科学依据?生命如果不是神创造的,又是来自哪里?[导出] 二、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产生的。
证据:“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
(指导读书P3)·提出问题1:你如何看待自然发生论及其证据?·学生讨论:证据不可信。
·提出问题2:那么,我们怎么来证明自然发生论的证据是错的呢?·指导分析雷迪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提出问题3:雷迪的实验设计合理吗?该实验能证明蛆来自于苍蝇吗?·启发学生分析:设计不合理(有两个变量)、不能证明蛆来自于苍蝇(蛆也可能是腐肉生成的,瓶1是因为缺乏空气,腐肉才生不出蛆,瓶2有充足的空气,腐肉生出了蛆) ·提出问题4:雷迪的实验设计应怎样改进,才能证明蛆不是腐肉生成,而是来自苍蝇的卵?·学生讨论、完善雷迪实验。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1.1《生命的起源》上课教案设计
北师大2011课标版
课题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可以在科学史上关于生命起源的一系列观点冲突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科学史上,有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的建立和否定都要以科学事实和科学实验为依据。本节知识九给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即让学生了解了生命起源的问题,又告诉了同学们所有的观点都不能凭空捏造,需要事实和实验来论证。
二、学生分析
这些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厌学的孩子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所以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比较并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本节知识的的导入很重要,如果导入的好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导入的不好那么像这样纯理论的知识九很枯燥乏味,学生就不愿学,效果就差。那么我在这节知识的导入没有引用书本是导入,而是调整为引用圣经里的故事导入,如1为什么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2伊甸园的故事,3诺亚方舟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从而引出本节的主题,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怎么来的,是不是故事里面那样说的?还是有另外的说法?接着抛出一些导学问题,引发学生去自觉看书——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展示一些神的照片。
2展示一些所谓UFO的照片。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导学问题
1、老师一边引导,一边鼓励,当然还要一边催促(看书效率)。
学生看书
演示文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老师的讲解归纳补充
1、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解释并补充完整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化学进化说认为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请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解释。
3.生命在地球上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兴趣,本节课将采用生动的情景创设策略。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演变历程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生命起源的科幻影片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神秘的生命起源之旅。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科幻影片片段等形式,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内容,如化学进化说的基本过程、生命在地球上的发展等。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章《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章《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课题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课标分析简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
2.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位于第一课时,是生命的发生和发展这一单元中的思维起点,其核心内容是探究人类对生命起源这一问题所作出的思考、实验、及最后形成的学说,蕴含了对科学思维锻炼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至关重要,同时也将实验设计的几大原则进行了强化,所以本节意义重大。
3.学情分析学生此时已经对神创论、宇宙生命论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法的步骤和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生命是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是许多学生都曾思考过却未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十分期待。
但本课时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较多且复杂,学生很容易在实验部分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同时本课时中也有很多的理论,学生易混淆各个理论的内容。
4.学习目标通过查阅收集不同文明各个时期与生命起源有关的故事,在小组内进行讲述,并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对生命起源的看法,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提高人文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观看雷迪实验及巴斯德实验的视频和图解,分析并能归纳出两个实验的变量和结论,阐述生生论的主要内涵,感受科学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通过观看生命诞生的视频资料及阅读教材P5-6的内容,找出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并描述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提高语言表达和科学思维能力。
5.评价任务任务一画出不同文明生命起源有关的故事的图表,用文字和图片表达出自己关于生命起源实验的设计。
(目标一)任务二完成练习题1。
(目标二)任务三用概念图展示出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理论,并完成练习2、3、4、5、6。
(目标一、二、三)6.学习活动(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关于我们这些地球生物从哪里来从古至今人们都有诸多的遐想,先来看看我们中华民族是如何用神化故事来解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原始大气的成分,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巨大热能的推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因为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当时的原始地球环境中,因此,也只能通过实验模拟这个过程。怎样进行模拟呢?
活动:你怎样设计模拟实验?请思考:反应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怎样模拟原始海洋?怎样模拟原始大气成分?
板书:课题
回忆调查校园生物,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感受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
新课教授
1.展示学生作业:假期中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问题做了一些观点的综述
2.质疑: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都收集到哪些说法?这些说法中,你认同哪一个说法呢?
过渡:我们知道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也就充满了挑战,科学家也要根据一些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推测
3.展示雷迪实验装置:1668年,意大利医师弗朗西斯科·雷迪设计了几组对照实验。他选择了10多种动物的生肉或熟肉作为材料,在装置的选择上,用敞口瓶与密封瓶作对照。首先选择同样大小、同种生物的肉块分别放入3个瓶子中,3号瓶是敞口瓶,1号、2号瓶是封口瓶,1号和2号瓶子又有什么不同呢?1号瓶子用胶塞封口;2号瓶是用纱网封口,空气可以自由进出瓶子,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什么现象呢?发现敞口瓶中的肉会生蛆,封口瓶中的肉不会生蛆。
感受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
请你仔细观察:将瓶颈部打断,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瓶内肉汤在短时间内出现浑浊现象。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分析实验:瓶颈打破之后的现象及原因
实验证明:肉汤中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实验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的生命,这就是生生论。我们看这个观点的提出解决了地球上生命是怎样产生的问题了吗?
这个实验重复多次,结果都是敞口瓶中的腐肉生蛆,雷迪经过进一步观察苍蝇卵的发育过程,他认为蛆是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简述科学家是如何否定自然发生说的观点的
简单评价与分析雷迪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展示: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简单的实验:这就是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简述巴斯德的实验方法是如何彻底推翻自然发生说的
教学重点
1.米勒的模拟实验;
2.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原始地球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教学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个场景吗?校园中生物的种类是多样的
质疑: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形色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地球上这许许多多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第一个生物又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章第1节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的推测呢?
简述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
1.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2.生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3.生命来自于其他星球;4.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的;等等,有很多说法
副板书:科学的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下面,我们就对生命起源的这些说法做一个比较,看一看,它们是否有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
思考并试图解释
质疑:当时的人们怎样解释生命起源问题的呢?提出“生命是非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观点”,这就是自然发生说
说出:腐肉生蛆和腐草化蝇支持的假说
你怎样看待自然发生说中的依据——“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这些“事实”?
追问:人们又是怎样否定这个观点的呢?
分析自然发生说的依据与事实间的联系,是缺乏必然的联系,没有逻辑性
向烧瓶中倒入肉汤,用火焰烧弯瓶颈,将液体加热灭菌。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瓶中的肉汤在数年中保持无菌状态?
分析:肉汤保持无菌状态的原因
原来:实验巧妙的地方在于这个烧瓶S形的瓶颈部位,它能使空气自由进入灭菌后的烧瓶中,而空气中带有微生物的灰尘颗粒等却沉积于S形瓶颈的底部,不能进入肉汤中。如果将烧瓶的S形部位去掉,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感受巴斯德实验的严谨性
化学进化学说
化学进化可能吗?这是古生物学家在地层中发现的35亿年前的蓝细菌化石,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解释:原始生命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物进化是可能的
这也是目前被多数学者普遍能接受的观点,化学起源学说。质疑:这个观点怎样解释原始生命的产生呢?这一学说的观点就是:非生命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时间,通过化学进化途径,形成原始生命。科学家推测原始地球的条件是怎样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通过化学途径形成的?
可以自我进行反应装置的设计
1953年,23岁的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做了这样的实验,米勒的模拟实验装置:由烧瓶、密闭的火花室、冷凝装置、回流装置等几部分组成,A、B、C、D都模拟了什么条件?
在各个假说的建立过程中,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推测:原始地球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原始地球的环境是怎样的呢?2.原始大气最初是怎样形成的?3.生命物质的产生需要能量吗?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原始地球形成的过程
播放视频:同学们请看……
由于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有氨气、氢气、甲烷、水蒸气,等等,是没有氧气存在的。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遇冷形成降雨,降落在地球上,形成原始海洋。由于构成生命物质的产生是需要能量的,那么构成生命的物质可能是在哪里形成的?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只可能在原始大气中形成
神创论
生命是神或上帝创造的,生命始终保持被创造时的形态与结构,而且一成不变。这是哪一个假说?你不信服的理由是什么?
简述:神创论的观点不被信服的原因(缺少事实依据)
自然发生说
展示:在19世纪前,当时的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度干涸的池塘,一旦有水(水中看不到任何动物)自然就会出现蝌蚪和青蛙,以及人们还看到,在腐烂的肉中会生出蛆来,从腐烂的草里会飞出萤火虫,等等,这是哪一个假说?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教案北师大版
课题名称:第2Βιβλιοθήκη 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起源学说等有关生命起源学说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起源学说的大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