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具教学

合集下载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历史学的定义: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现象、个人行动和社会变革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历史学是一门文科学科,具有客观性、特殊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史料研究方法:包括史料收集、整理、考证和评价等步骤,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等史料,还原历史事件和事实。

- 口述历史研究方法:通过采访和记录口述资料,了解个人经历和见证,补充和丰富历史研究的内容。

-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揭示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 统计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揭示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统计规律和趋势。

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结果,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 唯心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意识、理念和精神的产物,历史发展受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历史发展是矛盾冲突的结果,通过矛盾冲突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四、历史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史: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 经济史:研究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

- 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权力和政治事件的历史发展。

- 文化史:研究文化思想、文化传统和文化产物的历史变迁。

- 思想史:研究不同思想流派、思想家和思想观念的历史演变。

以上是《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历史学课教研活动主题(3篇)

历史学课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本次教研活动以“传承历史智慧,启迪未来视野——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探讨”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历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2.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

(2)邀请知名历史教育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深入解读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分组研讨(1)分组讨论: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2)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分享,分享研讨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3. 课堂教学观摩(1)观摩优秀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在核心素养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

(2)课后进行点评,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4. 专题讲座(1)邀请历史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5. 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1)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

(2)专家和同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1)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师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1. 时间:为期两天,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包括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2.教育教学知识:历史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
学、心理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管理能力:初中历史课堂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如何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何有效管理课堂纪律等。

4.教学评价能力:历史教师需要掌握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科学
合理的评价方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使用数字资源和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能力,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谈谈你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第六题题目:请您简要描述“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特征,并阐述唐太宗李世民在实现这一盛世中的关键作用。

第七题题目: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第八题题目:请阐述在教授高中历史课程时,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谈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学科面试的考生,请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史”模块设计一份关于“唐宋变革期”的45分钟课程教案。

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同时强调历史事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唐宋变革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够分析唐代与宋代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异同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文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研究——以高中生物和高中历史为例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研究——以高中生物和高中历史为例
2.倡导基于学科融合的协作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及 学科优势。协作学习是促进异质的学生协 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将不同学科优势 的学生组合成学校小组开展协作学习,转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落实人文素 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学科教学。 在历史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应用 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小组内部的协作
有助于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去解决问题。 例如,基因组学和古代 DNA 技术在分析 人类起源中的应用,需要学科间的协作。 化石发现暗示了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最早 出现在非洲。基因组分析间接表明,现今 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大部分人类的血统大 都追溯至 6 万年前到 7 万年前之间一小 群晚期智人离开非洲的一次迁移事件。基 因组学和古代 DNA 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 类源自非洲,完善了学生对于人类起源的 认知。
现、对胰岛素分子结构的认识、胰岛素的 生理作用、胰岛素的合成、血液中胰岛素 含量的测定、药用胰岛素存在的问题及对 药用胰岛素的改进内容等进行综合,既有 生物学知识,又有胰岛素相关的科学史过 程,能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 学科思维。
跨学科思维的过程本质是深度学习 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是人文 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教学是否落实 到位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跨 学科思维的培养是否到位、是否充分,是 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能起到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生物教学的真实情境来源与科学实 践和社会生活。例如,“红豆杉的保护和利 用”这一问题情境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因红豆杉的树皮含有抗癌物质紫杉醇,导 致红豆杉遭遇灭顶之灾。面对“拯救红豆 杉”这一活动情境,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 方面的知识来提出解决策略。一方面通过 科学的方法更加高效地解决紫杉醇的供 应问题,或用植物细胞工厂化培养生产 紫杉醇,或用化学方法直接合成紫杉醇。 另一方面,要用人文的方法关注人的因 素,包括立法保护红豆杉、通过扶贫帮助 当地群众增加其他方面的经济收入等。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都能得 到发展。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言:历史意识是指个体对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章将探讨教学计划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设置多元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影视资料、实地考察等。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教材和资源,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增加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通过互动性的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研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

五、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教师可以布置历史相关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历史意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六、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情况。

可以通过考试、课堂讨论、期末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提升程度。

结论: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应注重多元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

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意识,提升其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以及具备该素养学生的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以及具备该素养学生的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以及具备该素养学生的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能力,它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知识。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模型,以及学科的基本事实和信息。

2. 学科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学科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和解释等方法,以及学科相关的技能和操作。

3. 学科思维和能力:学生必须具备学科思维和能力,包括学科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等。

4. 学科价值观和态度:学生必须具备学科的价值观和态度,包括对学科的认同、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对学科的负责和尊重、对学科的创新和探究等。

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表现为:
1. 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科的概念和知识。

2. 具有熟练的学科方法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学科相关问题。

3. 具有优秀的学科思维和能力,能够运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创新性地解决学科相关问题。

4. 具有积极的学科价值观和态度,对学科充满热爱和兴趣,对
学科有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具有创新和探究的精神。

总之,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优秀者,他们掌握了学科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能力,能够在学科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中学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策略,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学科教研模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3. 探索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4. 总结研究成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课题研究内容1. 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学科中的体现(1)梳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探讨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历史思维、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学科教研模式(1)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研团队,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能力。

(2)制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和内容。

(3)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

3. 探索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历史教学活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注重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总结研究成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

(2)整理教研资料,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推广研究成果,提高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 观察法: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知和教学实践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四要素以及制定目标的基本思路

核心素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四要素以及制定目标的基本思路

核心素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四要素以及制定目标的基本思路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四要素:1. 目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 目标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目标水平: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创新水平和合作水平。

4. 目标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制定目标的基本思路:1. 确定核心素养目标:确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

2. 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所教授的具体教材内容,分析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解决、知识创造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要求。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合作能力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4. 制定具体目标: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具体的目标内容、要求、水平和评价方法。

以下是一个全面详细的教学示例:一、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四要素:1. 目标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合作能力。

2. 目标要求:-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学生在创造新知识时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能够主动交流、有效协调,并共同完成任务。

3. 目标水平:- 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达到一定程度上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水平;- 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达到一定程度上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水平;- 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达到一定程度上主动交流、有效协调并共同完成任务的水平。

4. 目标评价:- 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 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有效教学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教学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教学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有效教学的内涵:广义的有效教学应当包括有效教育和有效教学,因为思想教育应当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教育的有效性往往是通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出来和具体落实的,所以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育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因此,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无实在的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标准。

2)有效教学个性化的基本特征: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不应该是单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①教学对象具有自己的个性。

多元智力理论既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优点,且有多种智力同时存在,这就提示我们在评价标准上要考虑到多种智力的特点,还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以及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

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届别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各有自己的特长,各有自己的个性,即使是思维上也有差异。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作者:黄军蕾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过进行相关资料查阅和教学实践反馈,本研究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开展分析,以期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做好历史学科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大致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历史思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国家在2014年提出将核心素养作为人才的新型评判标准,这也成功引发了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大讨论。

为保证学生收获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初步的历史思维,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最大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希望能逐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能在帮助人们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提供极大的帮助。

但由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全情投入去学习历史,只求历史分数“不拖后腿”就能马马虎虎在历史学习中浅尝辄止。

再加上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的重心,单纯的文字记忆不免让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十分枯燥乏味。

在这样的前提下,何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呢?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成螺旋式上升推进的。

学生在历史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把文字和史实填进脑袋里,更是透过历史的纷杂现象与人类本质对话。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认识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历史,明白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有潜移默化而深远的影响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任课老师就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符合国家发展的历史核心素养。

另外,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观。

学科教学论(历史)

学科教学论(历史)

引言概述: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各学科教学方法和原理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学科为例,探讨历史学科的教学论,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历史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记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不同的时期和主题,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权威、全面、丰富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图片和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实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科的知识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掌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项目评价:让学生参与历史项目的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项目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书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图书和参考资料,以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结:历史学科的教学论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要做到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

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概念统摄单元整体教学——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为例

核心概念统摄单元整体教学——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无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不改变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前提下,以核心概念统摄,厘清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强调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等途径,形成单元内容整体框架,以便把知识关联起来,实现深度学习。

其目的是:使学科知识更具系统性,教师教学更具结构性,学生学习更具挑战性。

一、核心概念统摄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所谓学科核心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

学科核心概念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反映学科主要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学科结构的骨架和主干部分;其二,能统摄学科知识与技能,具有普适性和广泛的解释力;其三,能深入学科内部,反映学科对象之间的关联;其四,是促进理解和探究的基本思维工具,具有持久的迁移和应用价值。

核心概念统摄的单元整体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核心概念统摄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实践的视角越来越聚焦于如何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核心概念是在数学知识内容基础之◇陈国权朱国平——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为例核心概念统摄单元整体教学9上的一种重新架构,既包含对核心内容本质的理解,也包括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可以说,少而精的核心概念能促使学生达成对数学学科的深度理解,促进其结构化思维的形成,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连接知识和素养的桥梁。

2.核心概念统摄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必然选择。

单元整体教学试图解决“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导致知识碎片化”问题。

但必须客观地承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各学科都将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而重组后的内容也将以“课时”的方式进行设计与推进。

高三历史备考:辽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课件

高三历史备考:辽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课件

教学示例: 如何制定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一、基于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1、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2、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3、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基于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
1、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 是学生学习该学 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的
1、正确价值观念; 2、必备品格; 3、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历 后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 。
二是学会历史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 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核心素养 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 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 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 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2、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3、收集、辨析并能运用史料的能力;
4、解释历史的能力,包括能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 的能力;科学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全面、客 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的能力;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 能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
高中历史教育培养的必备品格包含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 方面。
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 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中学科历史教资教案

初中学科历史教资教案

初中学科历史教资教案
1.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1.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

2.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历史学科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2.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概念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科的定义是什么,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以及历史对我们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概念。

2.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三、示范操作(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来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结合自己的理解,就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巩固提高(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加深对历史学科的了解和理解。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历史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历史的方法。

学科教学(历史)

学科教学(历史)

学科教学(历史)
历史学科教学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历史不仅仅是记叙过去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如何对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评估和分析,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点。

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历史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增进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
作的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历史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人才。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陈新民(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时序、变迁、因果、观点、证据和神入。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学科概念,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概念;历史思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形式。

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国外有学者将历史学科领域的概念分成两类,一类为“历史概念”(concepts in history ),也叫“实体概念”,如革命、改革、宗教、国家、制度、贸易等具体的历史概念;另一类为“历史的概念”(concepts of history ),也叫“二级概念”,主要包括时间、变迁、移情、原因、证据和记载[1]。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前一类概念的教学,但是从学生理解历史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角度看,后一类概念的掌握则更为重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

下面本文拟就历史学科中的时序、变迁、因果、观点、证据和神入六个核心概念加以分析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时序时间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要素,而时序又是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

良好的时序感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形成历史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时序思维技能是历史推理的中心。

没有足够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

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2]英国一个重要的历史课程研究报告也曾指出:“掌握这样的次序是了解事件之间关系的基础,以及认识因果和变迁等观念的前提。

因此时序提供了心智架构或索引地图,让历史的学习具有意义和连贯性。

”[3]这些重要论述说明,时序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时序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

1.让学生理解各种纪年的表示方法。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

在历史教科书中,学生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纪年方法。

除了最常见的公元纪年外,还有年号纪年,如康熙十年、贞观元年;朝代纪年,如明清时期、日本幕府时期;国号纪年,如民国38年;干支纪年,像庚子赔款、甲午战争等。

理解这些纪年的表示方法是学生形成时序观念的基础。

2.指导学生运用和制作年代尺。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

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和制作年代尺,可以巧*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背景下的学生思维方式转型研究”(编号:14NDJC236YB )的部分研究成果。

妙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脉络。

3.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

时序思维能力是指将历史事物置于时间序列中加以思考的能力。

国外有研究指出:“领会事件序列是理解事件之间关系的根本。

”[4]例如,讲解“五四运动”这一内容时,一般都要提及“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但要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这些表述,还必须将“五四运动”放在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时间序列中加以审视,否则学生就难以全面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国内外背景。

二、变迁历史学科中“变迁”的概念又包括“变化”与“延续”两方面的含义。

“变化”与“延续”是历史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原因,人类社会从最初的茹毛饮血时代逐步过渡到农业文明时代,又从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变化”是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特征。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又并不完全与传统割裂,而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延续”的特点,如一些传承至今的思想观念、传统节日、地方风俗、文化遗产等。

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变迁”概念的理解,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重要转折期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历史的沧桑变化。

例如,在讲“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一课时,课本上有这样一则材料:“两个世纪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5]这则材料形象地说明了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运用这段材料,可以使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因素。

2.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感悟历史延续和传承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李冰父子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伟大创造;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四川之所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就是得益于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一方,至今仍然在为成都平原———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挥着作用,这样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三、因果每一个历史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这种在时间序列中形成的无数个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构成了历史知识的逻辑体系和认知结构。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

据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会分析历史事物的前因后果,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因果”分析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执果求因”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将传统的“是什么”的历史课转化为“为什么”的历史课。

例如,在讲“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秦始皇建立的庞大帝国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呢?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避免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

2.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整体视野下分析因果关系。

在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关注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原因。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20世纪初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导致各种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同样,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时,不仅要关注事件在当时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还要关注事件的长远影响。

例如,在谈及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影响时,不仅要说明其在当时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还要用更长远的眼光,说明对中国一千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对今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观点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因而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这些都是客观的、公认的历史事实。

但是,由于历史毕竟是已逝的过去,不可能重演,因此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也必然受到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影响。

受史学研究者所持的哲学观、政治立场、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客观历史的解释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说法。

历史认识的这种主观性和解释性的特点对中学历史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除了要记忆和理解一些重要的史实以外,还要学会分析和评判历史事物,并能够对一些相互冲突或矛盾的观点加以辨析。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观点”的概念,主要有以下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

在进行历史教学或评价时,要经常性地让学生区分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

事实陈述一般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有任何评判性质,即“是什么”的问题;观点陈述则带有明显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的问题。

例如,在讲“启蒙运动”这一内容时,如果说“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这是事实陈述;但如果说“卢梭的思想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则就是观点陈述了。

2.指导学生对相互冲突的历史观点进行辨析。

历史知识具有解释性、争议性、思辨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特别是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所以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使中国人开始踏进了工业社会的门槛,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许多变化,应该值得肯定,所以不能说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这些观点的讨论,有利于加深其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以及思辨能力的发展。

另外,学会与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人进行辩论并能和谐共处,也是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

五、证据在历史教学中,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学生应该明白,他们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而这种历史证据主要是来源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作为历史的证据,史料要成为证据,一要真实可靠,二要有利于说明和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

据此,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目的,除了为了更好地补充和说明史实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尝试将史料作为证据的探究活动,来建构他们心目中自己的历史。

为了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真切地感受历史证据的存在。

例如,杭州的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良渚博物院,理解那些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玉器、丝绸残片、稻谷就是远古先民在此生存的历史证据。

2.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一些原始文献,感受历史文献的证据功能。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江南的社会状况,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地富食足,无饥饿之患……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6]这样的史料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建构而来的,进而让学生形成历史证据意识。

六、神入人们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主要依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

然而,可供人们认识历史的史料毕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这些史料来重构人类历史的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除了凭借这些有限的史料外,史学家还必须借助想象、推理、判断等研究方法,才能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图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7]。

同样,在历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大胆地想象历史,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