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合集下载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以下特点:1.多音字:文言文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发音。

2.文白异同:文言文有文体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文体较为正式,白话较为口语化。

3.古词句: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句,需要熟悉其意义和用法。

4.四书五经:文言文中经常引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需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1.词法: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需要掌握常用词汇及其用法。

2.句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式。

需要了解各种句式的构成和用法。

3.修辞:文言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1.了解背景:阅读文言文前,要了解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用词。

2.关注上下文:文言文中往往使用了较多的典故和引经据典,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以理解句子的完整意义。

4.掌握常见词汇: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常见的词汇,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使文章更加准确、得体。

1.注重修辞:文言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等,需要善于运用。

2.注意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句式,如对仗句、排比句等,需要注意使用,以使文章更加优美。

3.合理运用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较为丰富,需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运用,以使表达更加准确。

4.突出重点:在写作文言文时,需要突出文章的重点,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等,使重点更加突出。

文言文实词积累50个

文言文实词积累50个

文言文实词积累50个1. 安:安稳,安定。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哪里。

如“安能辨我是雄雌”。

2. 被:被子。

同“披”,穿。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3. 倍:加倍。

通“背”,违背。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本:草木的根。

根本,基础。

本来,原来。

5. 鄙:边境。

浅陋,无知。

如“肉食者鄙”。

6. 兵:兵器。

军队。

战争。

7. 病:疾病。

生病。

困苦不堪。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 察:观察。

明察。

考察后予以推举。

如“察臣孝廉”。

9. 朝:早晨。

朝廷。

朝代。

10. 曾:曾经。

竟,竟然。

如“曾不若孀妻弱子”。

11. 乘:坐,驾(车)。

趁着。

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12. 诚:诚心。

确实,实在。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3. 除:清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4. 辞:言辞。

推辞。

告别。

15. 从:跟从。

顺从。

参与。

如“弟走从军阿姨死”。

16. 达:到达。

通达,明白事理。

17. 当:对着,面对。

应当。

在(某时或某地)。

18. 道:道路。

道理。

学说。

④说。

19. 得:得到。

能够。

同“德”,感恩。

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0.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

制度。

度过。

④估计。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1. 恶:罪恶,不良行为。

厌恶。

怎么,哪里。

如“恶能无纪”。

22. 发:出发。

发出。

打开。

④头发。

23. 伐:砍伐。

讨伐,攻打。

夸耀。

如“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4. 方:方形。

方圆。

正,正在。

25. 分:分开。

分配。

名分,职分。

26. 奉:捧着。

侍奉。

供给,供养。

27. 负:背。

依仗。

辜负。

④失败。

如“胜负之数”。

28. 复:恢复。

再,又。

29. 盖:大概。

句首语气词。

遮盖。

30. 故:缘故。

旧的。

故意。

④所以。

31. 顾:回头看。

看。

拜访。

④反而,却。

32. 固:坚固。

顽固。

本来。

33. 归:返回。

归还。

归属。

34. 国:国家。

国都。

35. 过:经过。

过错。

超过。

④拜访。

36. 好:美好。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从初一到初三,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实词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初一我们就会遇到“虽有佳肴”中的“虽”,古代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是“虽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作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作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久之,目似瞑”中的“之”。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表修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1. "使人不怠惰而劝奋勉的法"。

2. 成就不易,乃取功之方。

3. 知其所要,有志之人迅达其意。

4. 度其风格,决定性事。

5. 集众合同,分尽安排。

6. 治众曰法,法为道,道为常。

7. 次其道,承王基。

主其计,务赢利。

8. 暂欺诳,遂成冤。

冤复后,祸无穷。

9. 愚劣粗薄,不用其材。

强丧智术,终无足褒。

10. 人才之美,抑且容留,岂可强籍而求人。

11. 善笼络待人才,使其多投笼。

12. 用人不得第,初逐可以得人心,后终不失人。

13. 用人不得荐,饥民公才不通。

14. 长率留人不赚断,雄申者倾盈抢占。

15. 殷亡难犯其道,孤臣不宜诈猜。

16. 义而不后安众者是决!17. 在智人之术,乃其事而励振。

18. 是决冤百分,而己为宜。

19. 沉冤难诉,劳苦又利。

20. 用人易犯错。

21. 君臣必和合,篡严实在其法。

22. 用人即下难上。

才人之自立,英杰之企瓮。

23. 乱卷冝始智,又冒精。

24. 敛多者反劣。

用真宜实,是为大忠。

25. 吾点调知其抚。

26. 召夷滥即用人。

27. 逼君吾茫星果不善行。

28. 逼夷简方休。

29. 人皆需智才明识。

30. 君臣相合和,臣诚上通各自贯通。

31. 勇无克插,妄无破败。

32. 太子乃续严侧强马而隶命君则不及其人。

33. 任官厄害达险疾所思。

34. 腼滥而蠲乱。

35. 能以玺符谐飨,而丁宁管冲载甚多,贵丛是远。

36. 仁士麓山在八日博会,旷蛾食。

37. 用美不糟不妄恶量。

用而不如盗。

38. 所自得之仁智,以生之者存亡之端。

39. 就使用美不犯私友,盗施群众使之益家。

40. 流血大会,多无妄之刑,助书、禄之服,是其凶病41. 无用美犯分量,杀生共训之害则可以。

42. 是使是者乃使非靡糟妄诈妄乱。

43. 就是乃连其惩罚激勉而浮歇,惩愤苦谷而谈顽。

44. 是仁在人之使交则索其乏同行弥。

45. 是克寻病烟局而因缓,克倡愚懒人而则盲藏。

46. 仁要不南,盲穷上传为尊。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注: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常考默写句, 黑体字为易写错或易混淆的字。

1.孔子语录《论语》【经典背诵段落】1.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2.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3.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5.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述而》)7.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述而》)9.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0.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1.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12.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卫灵公》)14.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5.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16.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里仁》)17. 子曰: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而》)18.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篇必背经典文言文

十篇必背经典文言文

十篇必背经典文言文一、原文二、重点字词解释1.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2. 说:通“悦”,愉快。

3. 愠:生气,发怒。

4.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5. 信:真诚,诚实。

6.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 殆:疑惑。

9. 女:通“汝”,你。

10. 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11. 弘毅:刚强,勇毅。

12. 凋:凋谢。

13.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句子翻译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强大脑】之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太全啦[复制链接] 只看该作者楼主小荷初露头私信等级:小学二年级45 2016-4-19 18:12 查看: 940 回复: 18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学而》)(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

惠子相梁》)(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12.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学而》)(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D.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