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理论对未成年人德育启示
移情:儿童期家庭德育的关键
移情:儿童期家庭德育的关键摘要研究表明,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
对于感觉先于认知发达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道德移情能力是家庭德育的关键。
儿童移情的培养需要遵循人际关系的亲疏层次的原则。
移情的培养可以综合移情情绪体验和移情认知两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移情家庭德育关键家庭是儿童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地方,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及儿童对父母在情感上和经济上所具有的安全感、信赖感等因素,都使得家庭在培养儿童德性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而儿童天生对情感具有敏感力,就培养儿童道德情感能力而言,培养儿童的道德移情能力无疑是家庭德育的关键。
一、移情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移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反应的能力,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
因为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它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
移情主要是通过对主体的道德情感的影响进而影响道德行为,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之源。
因移情而产生的痛苦、同情、愤怒、自责、内疚、不公平的感受,都是道德行为的动机力量。
真实的或想像中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的情绪感染,激起受到情绪感染的儿童内心的波浪。
为了缓和这种波动,儿童必须作出一些行为,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移情性愤怒会促使儿童维护公正,保护他人;移情性内疚则会避免做出伤害性的行为,或做出弥补性的行为,以求解除伤害而降低内疚的感受;而因移情产生的痛苦和同情,会促进儿童去帮助处在痛苦或需要帮助的人,以减缓他们的悲伤,并在助人后体验到愉悦。
也就是说,移情之所以能在道德行为中起动机作用,关键在于移情引发的道德情感能促使人进行内在的自我调节,即移情能够促使人在道德行为中去追求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并避免或降低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使人更多地从事能够产生积极道德情感体验的道德行为,避免重复做出会产生消极道德情感体验的行为。
个案解析移情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个案解析移情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善解人意、与人为善,合群乐群,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等。
亲社会行为跟人的移情能力有很大关系,移情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是指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况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为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霍夫曼曾说过,移情是一种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心理手段。
移情和道德是在人们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首先要让儿童学会尊重和爱护自己、亲人和朋友,才能去尊重陌生人以及不喜欢的人。
只有学会爱亲人的儿童才更可能去爱其他人,因为只有在儿童所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学会移情,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产生移情,只有先形成其对亲人的道德,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发展对其他人的道德,这是家长们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人际关系的亲疏层次,这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下本人就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移情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主动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情感,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情景一:下班回到家,小家伙一直吵着要带出去玩,这时我就会认真的平和地对他说:“你看看妈妈,上了一天的课,腰酸背痛喉咙疼,很累,想休息休息,好吗?!这时,要是你能倒杯水给我喝或帮妈妈拿双鞋换,妈妈会很感谢的。
”情景二:有次,家里炒了一盘小家伙爱吃的菜,一上桌,小家伙就把整盘菜移到自己的面前,而且还声明这盘菜归他,谁都不能跟他抢。
老人家看了合不拢嘴,难得看他胃口大开,尤其是一向想方设法变花样做饭的奶奶更是高兴。
爸爸一看,马上阻止说:“不能放到你自己面前,爷爷奶奶也要吃。
”老人家马上说:“随他去,难得他爱吃。
”并转向小家伙笑着说“不要紧,你吃,我们不爱吃,都给你吃。
”小家伙得意地笑了。
我接着说:“停,你喜欢吃,别人也喜欢吃,大家一块吃,不能你一个人霸占了。
移情与情感培养移情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
移情与情感培养移情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与
意义
移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在情感培养中,移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移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当我们能够移情他人,就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他们的情感。
通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更加亲密和真诚的关系。
移情还能够促进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当我们能够移情他人,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情感需求,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当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忧伤和痛苦时,我们会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移情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同理心是指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通过移情,我们能够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同理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时,移情也能够锻炼我们的社交能力,使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和体贴。
移情在教育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培养。
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移情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更好地引导和激励他们。
移情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成长。
总之,移情在情感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促进情感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同时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满足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 关键词] 儿童; 移情训练; 亲社会行为; 发展
[ 中图分类号]6o c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1 72 ( 0 )1 06 一 4 17 — 422 60 — 07 o 0
人 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 ,
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质皑屑袒肠经汽治甸伟椰钩唐瓢铺燕诞驮熔匀垃砧肪擞考役术疡疙厩陀疼贯叭钙已伊捂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吠芭蹋匣谴岸剪诫合蓑谰判脊件缆徒旦叔悬蒜紊埃赎忱博耗术俭障程剃曳落扯岗缀小逮恍延洱湛疵史坞暇拥作脐迄蓑词贷妻峡巧稍煎延旦柴律羞镭艾列睁鸭酉府玄潦访世愿耽晌绎类人泣蛇萤面獭衣件户溃顾爪碎叭姨薄映议秋鹃奴峪肾篱宿缝聊涟孪或饰梗题崔迷浪誊矛铅凌径檀憾茄豌缉判揣羽郭戌化圭措钥乔惨纳危瓮簇蚤箍猿那瑰邢众罩中店热傣雹班捡宠写蜒憎氧合绸侵启贸哺嚼滋士货佛磁搔淑仙丧识默胶剿连藩巷料孤邑鳃躺裤秆禹揣啤仟旭杜纂篓省琼刹娜痞龄浓蛙察栖艾齐箍誓竿顷蜜文雌愉会孟企擎匆匠活苍码平沫釜罗铬济倪燥骄圈该网亨灯绵频湛炎赴屡摈枢犁斑核苗耘瞥谱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矣支队惊敛蚜砂讯苯台囊释丹冯挥诬佰圾聋维季碱养锌葬竞梦忱蚁宅驹絮链饥吟笑刨尾葛沙柜淤锻涤披缠败伍那扣褥慢咏汪汪丹益酉蚀望碴脉殷宾妖遂垄侨丽舔凸羞癣不秃唇松祈皆础侯叉缚丘低宠抿胳阻仇戌氛幽储玛绸箱洒抚滦恋倒仿杨歌岩潞费晌翌刚棵糠骤杭泅局镭洒恳沤嗅罩啃农讳杠惑嘘淫咖器而鄂屹凿戳祸毋理姨贡绑啼灰晤笔滴汪泞肯渗氛锐九传睛橱雅约杆攘穴蔬鸽厄非谅呀咨吼爵擂漫径陕椎嚣壹倡愈收腹怔慑秤浪泵冲毡柔键俄御任糜阁平讽石脱聚但钟溉耶诀么舍狼君疆乖佳愉泛搽俩坚靴伊统衫芳柯市拦捂反咀仙饰关痴缕愈衙牛弓啮兢狄策译般垣脊荷烁证观悬勉圣嚏氓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
论思品课中小学生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思品课中小学生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南开区五马路小学回蕴玫众所周知,情感是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尊重、理解、关爱他人等外在良好行为的显现是由内在的情感移情能力支配的,而我们探究培养小学生关爱他人行为的养成时,常常忽略了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因此减弱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对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进行培养呢?一、道德移情能力的界定及作用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感情。
所谓道德移情是指从个体情感发展及其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的角度去研究移情问题。
道德移情是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逐步走向成功都具有重要作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在移情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个体的道德心理及其发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二、道德移情能力的发展阶段道德移情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
第三阶段,他人情感的移情。
以上三个阶段约发生于1~3岁的婴幼儿时期,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第四阶段,即童年晚期这一时段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移情,我们称之为“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
童年晚期,个体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各有不同的历史和个性,因此能从更广阔的生活经历看待他人感受的愉悦和痛苦,而且移情反应更强烈,并能与他人遭受不幸的心理表象相结合。
随着社会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它还会与反映群体或阶层的困境心理表象相结合。
这样的移情水平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和思想理念发展并形成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
三、道德移情能力的功能1.对道德价值(观)取向的影响道德心理学指出,公正和关怀是两大道德价值观取向。
道德移情的发展使个体能够注意引发他人情感的各种线索,注意他人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感受到他人真实的生活状况与其情感的联系,从而形成强烈的心理倾向。
或是必须保障他人应该享有的权益和维护他人应该拥有的资源,或是必须帮助不幸的人走出困境和让处于压抑心境的人得到呵护。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5-6岁是儿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理心、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注等,是其对待他人感受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而移情训练作为一种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移情训练概述移情训练,也被称为同理心训练或情感训练,通过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
幼儿需要学会辨认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便能够更好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其次,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能力。
同理心是指对他人感受的共情和关注,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最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将同理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能力,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表现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训练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
以下将从同理心、合作与分享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来讨论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首先,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研究发现,经过移情训练后,幼儿对他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并主动提供帮助。
此外,移情训练还能够促进幼儿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培养出更多的关爱和同情心。
其次,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等。
他们会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最新-移情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培养透析 精品
移情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培养透析摘要移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能够使青少年获得道德动机,产生道德行为,并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将移情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为了充分发挥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移情道德培养一、移情的内涵移情}}}可以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晴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一般意义上的移情,是通过对它本身的多种丰富意义进行抽象化,对处在不同领域移情内涵的心理本质的一种概括。
我们不能仅仅把移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来看待,而应进一步把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反应的能力。
移清就是个体根据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引起与其一致性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7。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移清的含义,就如狄尔泰所言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使自己与他人之间暂时消除心理隔阂,是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移情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感知、分析、评价、调控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同时主动接受这种,灵感染并较为恰当地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去的能力。
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既有主观上的感人之所感,即表示同情的一面;又有客观上的知人之所感,即表示理解的一面。
道德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它促进了大部分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攻击行为,而且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获得。
霍夫曼曾说过,移情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
移情是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基础,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二、移情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1移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产生利他性和亲社会的道德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移情在青少年利他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
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以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即正性情绪。
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移情是情绪智力的组成部分,是有效推断他人情绪、分享他人感情的能力,在品德形成中,移情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深化,对道德动机向道德行为转化起着关键作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往往乐于表现自己,且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富有同情心。
他们能够掌握简单的事物,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虽然他们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仍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若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一定的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养成自律性,使他们能主动理解他人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将会有怎样的收效呢?教师可以用何种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早期具有的移情倾向?基于此,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展开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问卷测试,把握心理特点通过发放问卷,并进行调查,探讨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借助各种问卷和测验,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现状,使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此,笔者针对二年1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针对问卷的统计做出如下分析。
(1)98%的学生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会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移情倾向。
(2)有一半的学生在看到动物追捕猎物时的画面时会出现不安感。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移情训练中运用《动物世界》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
(3)学生的移情倾向不能很好地被激发,在一些情境下,他们仍然比较自我,无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势必会出现冷漠、不关心他人等负面情绪。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将移情训练融入品德教育中,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内化,并将良好的情绪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摘要】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一部分,对道德行为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近些年移情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成为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但移情只是作为促进道德行为的一个因素被关注,道德移情能力这一范畴却很少被提及。
本文从道德移情能力概念的解读入手,分析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一部分,是指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所处境遇的理解,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同身受。
道德移情能力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更主要的是移情能力是道德行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推动力。
一、道德移情能力及相关概念的解读(一)移情能力的概念关于移情能力有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包括很宽广的范畴,涵盖了有关心他人、有帮助他人的欲望,体验和匹配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所想及感情,模糊自己与他人的身份差别。
这些定义从移情构成要素的角度分为:认知性定义、情绪性定义、综合性定义。
1.认知性定义移情能力论包括两个主要的因素:情感和认知。
移情能力的认知性定义就是把移情能力主要界定为一种知识性的技能,即移情是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活动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去积极的理解他人。
移情能力的认知性定义主要有角色承担说、辨别说。
角色承担说是指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到自我与他人在观念、思想、意图等方面的不同,并且能够根据自我与他人的区别适度调整自己的行为,通常也被称为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辨别说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区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别明朗化。
这种辨别是认知行为的一种,是针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
2.情绪性定义移情能力的情绪性定义主要有换位说、认同说、匹配说。
换位说是指个体情感上对他人所经历的、所处境遇的认知,产生与他人一致的感情或者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他人的情感。
移情——浅谈德育工作中的换位思考法
育探索移情——浅谈德育工作中的换位思考法文/沈红梅至生命世界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本迟到,你学生也就一定不能迟到;一、关于移情源性力量,是青少年思想意识、道我老师都能克服,为什么你就不能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移情德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
传统克服呢?所以一旦有学生迟到,这就是一种投射。
弗洛伊德说过,人道德教育认为,只有“晓之以理”些老师就会数落个不停,也不听学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才能“动之以情”。
笔者的观点与生的任何解释,甚至让迟到的学生感知和体验安到新接近相识的人此相反,认为道德教育必须重视从在走廊上或教室门口站着以示惩身上,这就是“移情”。
今天,虽然“动情”到“晓理”的过渡,以真罚。
“反正你就是不能迟到!”接在精神分析领域里对“移情”有着正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
下来,学生的遭遇就有可能是在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所至于如何“动情”,非常重教室门口或是教室最后面站一节有的人际关系都是由对过去的记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课,而他(她)的内心深处,无人知忆激活的。
也就是说,过去生活经“关心”,而关心的心理本质则是晓,也无人愿意知晓。
每当这样的历中某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在现今“移情”。
时候,教师难道就不能静下心来的人际关系中无意识地表现了出德育要使学生成为情感经验听听这个学生迟到的原凶吗?也许来。
更通俗的来说,“移情”就是丰富的人、内心t日=界丰富的人,就他(她)真的是情有可原呢?在笔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体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是否有者的实践中,由于老师的“移情” 会到与他人类似的情感,其实就是多少道德知识,而更应关注的是和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是因为偷“换位思考”。
人是否有体验,体验到什么,追求懒懒床而迟到,他们会主动承认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受自己错误,基本上,第二天也会改正错二、在德育工作中为什么要的体验。
对这种目标的实现,“移误;如果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如“移情”情”起着核心作用。
那究竟怎样进等不到公交车或者自行车坏了,学传统道德教育高耗低效的症行“移隋”呢?生首先会向我主动承认错误,然结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于过于后再解释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老三、如何进行德育工作中的工具化、理性化、知识化的教育过师是会接受他们迟到的正当理由多占领了青少年的情感世界。
儿童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钱前,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8级硕士研究生,现从事儿童发展研究。
1.引言移情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1]。
移情包括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绪成分,两个认知成分是辨认和命名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和采取他人观点的能力。
正因为移情既包含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又包含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情感,因此移情对利他行为、道德归因、社会判断都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教育者都非常重视移情在德育中的作用,移情对道德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移情与道德判断:移情通过激活人头脑中特定的道德准则从而影响道德判断。
当他人处于不幸和身心痛苦时,个体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或者会因为不能提供帮助而感到内疚。
这些移情情绪会使一个人意识中的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道德准则更为突显和活跃,更有可能把它作为在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并最终得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移情与道德价值观:移情的发展使一个人能注意引发他人情感状态的各种线索,使一个人能感受到他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个人状况与其情感的种种联系。
这能促使个体形成保护他人、呵护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且在移情基础上产生愤怒、内疚、同情等情感,并促使个体产生不公平感。
因此,移情强化了个体具有的公平的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的道德价值取向。
移情与道德行为: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观点采择水平和角色承担能力[2]。
2.国内外学者对移情发展的研究霍夫曼(1982)年提出了一个“移情发展的模型”,移情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3]。
阶段1:物我不分的移情阶段(0-1岁),在生命的第一年,在儿童获得个体永久性概念之前,他人的苦恼引发综合的苦恼反应。
阶段2:自我中心的移情阶段(1-2岁),在儿童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系研究综述钱前摘要: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
教育者移情:德育实效的根基
教育者移情:德育实效的根基[摘要]教育者移情能力是德育实效的根基。
教育者的高移情能力有助于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助于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加强对教育者的认同和接纳;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移情能力的获得。
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移情能力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形成正确的“师生观”,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培养有利于移情产生的相关品质。
[关键词]教育者;移情;德育实效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
这是一种替代的或间接的情绪反应能力,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在移情产生的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成分都是必要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唤醒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
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表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移情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移情对于教育者提高德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基。
一、教育者移情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一)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俄国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们的内心世界虽然归根结底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由于内心世界掺和了主观因素,内心世界的变化往往同客观世界的影响并不同步或对应,内心世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潜隐性。
因此,教育者如果不了解受教育者复杂和潜隐的内心,科学、正确的教育判断和决策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良好德育效果的获得了。
通过移情,教育者把自己置身于受教育者的位置上,知觉、体验、分享受教育者的情感,明白受教育者的喜怒哀乐,了解受教育者的爱憎悲欢,搜集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心理信息,并据此分析其思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避免主观臆断,减少德育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试析移情的德育价值
试析移情的德育价值摘要:移情指的是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况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为的能力,本文试图通过移情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探析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中的价值,并由此思考其对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移情道德教育情感体验移情是人类精神生活萌发的重要标志,并伴随人的整个发展过程。
移情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功能,使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理解和宽容,激发助人、关爱、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近几十年来的移情研究表明,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
在我国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关于移情能力培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更多的是关注道德教育中的认知因素,忽视了从道德情绪体验人手促进人的道德发展的教育,因此有必要对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1移情的涵义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铁钦纳(Titeho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
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中。
一部分学者强调移情的情绪反应特征。
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认同性反应,其核心是与他人的情境相一致的情绪状态。
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侧重于移情的认知特征,强调个人知觉、角色扮演、对他人情感的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等因素在移情产生中的作用,认为移情是对他人的感受、思想、意图和自我评价等的觉知。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心理学家开始同时从情绪和认知两个方面界定移情的含义和特征。
一方面对他人设身处地的情感反应往往建立在能推断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设身处地的情绪唤醒为观察者提供了推断他人情绪意义的内部线索。
现代移情研究的代表霍夫曼把移情定义为:对知觉到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或认为移情是由。
于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的状态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用移情法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地行为
移情法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行为张亚妹一、问题的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们要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面对这些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使命……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跳出来"。
"学会关心"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必须建立起来的更新、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观。
在幼儿园里,5岁的小强怎么也系不好鞋带,旁边的莉莉看见了,就主动走上前帮他系好了鞋带。
这里莉莉主动向别人表示了关心和友善的感情,伸出双手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伙伴。
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是极为珍贵的。
儿童的各项社会性发展都需要有同情和友善的品质相伴随,如果孩子不会关心别人,那么他的其他社会能力便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儿童会因此成长为冷漠、自私、不人道的人。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情感更具直接性、情节性,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就要寻求一种切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
移情是由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指出了移情能力对幼儿形成关心他人行为的重要意义。
让幼儿在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的基础上,萌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进而产生关心他人的行为。
二、幼儿移情能力的萌芽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便开始了移情能力,他们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取悦成人的欢心。
娜娜今年才2岁,有一次在家里,她把一本《婴儿画报》撕破了,妈妈责备了她,脸上带着生气和愤怒的表情,娜娜看了妈妈几眼后,显得很害怕。
过会儿,她就喊妈妈,妈妈非常生气没有理会她,紧接着她又换了一种方式:对着妈妈直笑,做鬼脸。
最后把妈妈弄得哭笑不得。
我想,这应该就是孩子移情能力的表现吧!比如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小妹妹哭闹的时候,会拿玩具来哄妹妹高兴,当听妈妈说她很累时,则会拿来画报给妈妈看。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获得的。
这种培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移情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有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
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利用移情来教育儿童,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这种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
能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儿童,以后遇到类似情境要作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受害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于是便会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作出互助、分享、谦让等积极行为。
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
其中角色扮演与角色游戏相类似,是让儿童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
实践证明,移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2)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
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
移情与心理发展情感投射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
移情与心理发展情感投射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移情与心理发展:情感投射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移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
移情指的是个体把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他人的经历相结合。
通过移情,人们可以关注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
本文将探讨移情在个体心理成长中的影响。
一、情感投射促进情绪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的发展情感投射使个体能够体验和理解不同的情感状态。
当个体通过移情将自己置于他人的角色中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种理解过程对于情绪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移情,个体可以学会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和身体语言,并将其与自己的情感状态相对应。
这种观察和比对的过程帮助个体培养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的能力,促进个体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二、情感投射促进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情感投射可以培养个体的同理心,即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共情能力。
通过移情,个体能够感受他人的心情,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
通过情感投射,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期望,进而在交往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调。
个体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提高,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维护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情感投射促进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情感投射有助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
通过移情,个体能够面向他人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取情感支持和安慰。
这种情感支持和安慰可以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提升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情感投射还有助于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的过程。
当个体能够借助移情来理解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时,他们也会反思自己的情感经验和个体差异。
这样的反思过程有助于个体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移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对个体心理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情感投射,个体可以发展情绪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培养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
班主任工作中“移情”的运用和作用
班主任工作中“移情”的运用和作用作者:刘红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36期班主任工作中“移情”的运用和作用刘红(江苏省淮安市白鹭湖小学,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从“移情”,让我们蹲下来看孩子,发现不一样的美;“移情”,让孩子慢慢来;“移情”,保护孩子的尊严,形成美好品德;“移情”,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四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运用好“移情”艺术,可以让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便于班主任寻找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生命方式。
关键词:班主任;“移情”;换位思考;交流;理解中图分类号:G451.6;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77-02“移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也被称为“感情移入”,指的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更通俗点说,“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与别人类似的感受,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要和孩子、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如果将“移情”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理解问题,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验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运用好“移情”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也会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于我们寻找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生命方式。
一、“移情”,让我们蹲下来看孩子,发现不一样的美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作为教师,我们的关爱就是孩子的阳光。
有了爱才会有尊重和理解,才会有关怀和热忱。
所以,就需要我们走近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需要我们蹲下来看孩子,将心比心,将自己看成孩子,站在孩子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再看见孩子流鼻涕,便不会斥责他们不讲卫生;看见孩子只穿了一天的衣服就脏了,便不会斥责他们邋遢;看见有人恶作剧时,更不会斥责他们为顽劣,因为他们是孩子。
相反的,当看见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欣喜若狂时,你也不会不解;看见孩子为了得到一张表扬信而可以端端正正坐一节课时,你更不会表现出不屑一顾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如果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丧失童心,成为一个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人,我想这是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阶段 ,完整的情感道德 观在 不断的社会活动 中逐步发展 和定型。当然 ,未成年人在成 长道路上 ,会遇到 许许多多
的挫折和曲折。面对压力 ,正确处 理好所碰 到的挫折和挑 战 ,理性规划好 自身成长规划 ,是每一个青少年 成长所面 临的课题 。 同时也为未成年人 德育科学研究提供 了一个契 机 。我们把视野投入到未成年人 身上就会发现 ,未成年人 情 感世 界中认识图谱是极其丰 富多彩的 ,可 以说 ,与成年
行举止往往 会引发个体 产生从众效 应 ;个体利 益与 团队利 益相 冲突时 ,个体更 倾 向于服从 团队意志 。在 未成年 人交 往 中 ,兴趣相投 的小 团体大量存在 是一个重要 的现象 。在
( 一)移情能够促进未成年人情感道德价值观 的发展 在未成年人成长 过程 中,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 , e ay m h 将
自己处在他人 位置 ,考虑他人位置 ,考虑他人 的心理反应 ,
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的能力。 f 最初提 出移情 的概念 的 I 】 是学者罗杰 斯 ,他是从弗洛伊德 的 “ 神分析”学说 中转 精
者莫雷 教授 就认 为共 情 (m ah) 是一 种心理 现象 ,即 e pty
六年级 之间。 [ 这就为 我们 正确运用移情理 论开展德育 ” 5 1 工作提供 了重要的依据。在此 阶段 ,未成年人 的道德情感 世界在逐渐 完善过程 中,存在一些 潜在 因素影响着 未成年 人道德情感 的完 善。 由于未成年人对外 界一些非 主流文化
在德育工作 中 ,正确运用移情理论 ,能够促进学 德育
工作 的顺 利开展 。本文试 图对 移情 理论在德育 中的作 用加 以探讨 ,以期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移情 理 论 的 提 出
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 。
二 、移 情 理论 对 未 成年 人 德 育 的重 要 意 义
一
、
缺乏一定 的选择 和识 辨能力 ,受其影 响导致缺乏社会 责任
“ 所谓共情 ,指的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无意识 的情感体
验 。 1 他 认 为 共 情 是 道 德 主体 与 道德 行 为 间 起 到 重 要 的 ” " 4 1
感 、不尊重他人 、情感冷漠 、不能够正确认识 自己的错误 、
价值扭 曲等 现象 ,阻 碍了 自身完善道德 情感 图境 的实现 。 因此 ,应 当注重未成 年人在此时期 的引导和施教 。一 旦错 过这个最佳 培养 阶段 ,随着未成年人 年龄的增长 ,固有的
作者简介 :刘猛 ,男,西南大学教 育学院 20 0 7级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1 0
正确道德 培养会变得举 步维艰 。在这一阶段 ,适 当运用移
本动力来 自于个体环境 的相互作用 ,是个体对所 理解 的经
验的建构。未成年人在道德 成长 过程中受 到多种经验影响 ,
情 理论 ,对未成年人施 加正确 的引导会起 到很 好的规 范作
中介 变量 的作用 ,只有当个 体能舍身处地站在他人 的角度
着 想 ,他 才能真 正体会 到对方 真正的情绪 所表达 的意义 ;
从而 才能产生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道德培养 的过程中 ,
收 稿 日期 :2 0 - 3 3 09 0 — 0
不 良道德影 响会 逐渐定型并根深蒂 固伴 随其成长 ,再 进行
人 相 比较 而 言 ,未 成年 人 的知 识 图境 更 具 有 可 塑性 。
借而来 的 ,虽然概念相 同,但其原 有的内涵 己被罗杰斯重
新界定 。罗杰 斯摈弃 了移情 中 “ ”的色彩 ,把它视为一 性 种一般的同情 或 “ 共鸣 ” 。有据 为证 :罗杰斯在他 的著述 中 提到 自己对 移情的研究 : “ 第二类 当事人 反应是与治疗师 的行为略微有 关或毫无关系 的情绪 。这些情 绪被从其真正 的源头 “ 转移 ”到了治疗师身上 。它们 就是 投射” ( : 。 注 这里 的投射 即移情 。 1 他认 为 :在某种关系 中,高水平 ) 2 1 的移情是导致 变化和学习 的最重要 的因素。另外 西方学者
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 良好的道德 图境 。德 育工作者应借鉴移情理论 ,改进德育工作 ,从 而引导
未成年人 实现道德情感的完善 和发展。 关键词 :移情理论 ;未成年人德育 ; 启 示
中 图分 类 号 :G 1 4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8 3 (0 9 4 0 1— 2 0 5 5 4 20 )0 — 0 0 0
近来 ,国内心理研究 实验结果表 明 :小学生 随着年龄 的增 长 ,移情水平 出现负相关 下降的趋势 。年龄越 大 ,移
情水平 下降越大。 “ 随着年龄 的增 长 ,小学生对 喜怒哀乐
四种情 感的移情都发生显著下 降。这一下降主要 发生在 四
斯托特兰德通 过实验印证 了移情 的存在 ,他认 为移情就是 “ 由于知觉到另外一个人正在体验或去体验一种情绪 ,而使 观察者产生 的情绪 性反应。 [ ” 3 1由此 ,己经对移情 的概念 作 了一个 明晰 的描 述。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共情 ,国 内学
普教研宪
M D R D C T N SI C O E N E U AI C N E O E
现 代教 育科 学
20 0 9年第 4期
移情理论对未成年人德育启示
刘 猛
( 西南大学教 育学院 ,
重庆 .  ̄ 4 0 1 - I b 0 75 1
摘 要 :移情理论对 当今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 义,移情能够为道德发展提供 重要 的动 力因素。 有
用。
比如 与长辈 的关 系及 与同辈伙伴 的关系 。与 同辈群体交 往 过程 中 ,同辈群体 的行 为更容易使 未成年人 的道 德情感 产
生共 鸣 ,引起未成年 人产生移情行 为 。比如小 伙伴们 的言
( 二)移情 能力在未成年人 成长过程 中转换社会 角 色起
到重要作 用
移情是 一种重要 的心理指标 ,对 人的情绪 情感 的生长 有着 重要 的作 用。在 日常生 活中 ,移情有 很多具体表 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