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简析吴敬梓与张岱作品之异同

合集下载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滁州人。

因为其书斋名为“文木山房”,所以有亲友后辈称他为“文木老人”,他33岁搬家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幼时就十分聪颖,年少时即有文名。

他擅长记忆背诵,“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且学习态度认真刻苦,故显露出很好的天赋和才气。

但他读书并不死板,更非一心闭门读书,而是时常外出浏览当地的山水风情,并跟随父亲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

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豪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人生态度。

吴敬梓36岁时由巡抚赵国辚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结果他不赴延试。

此事之后,他放弃了秀才籍,不再参加考试。

由于他不擅长经营,且性情豪迈,故几年内就将家产挥霍殆尽,晚年家境愈加贫困,生活十分落魄。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主题概括《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通过刻画一些深受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之士的虚伪卑劣,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于世。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吴敬梓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在小说中,他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命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备受亲友的冷落和欺凌,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肆意辱骂。

然而,一旦中举,他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不屑一顾变得阿谀奉承。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情冷暖。

再如,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对比。

周进在未考取功名时,只能在私塾里当先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去参观贡院时,竟悲痛欲绝地一头撞在号板上。

而范进也是在多年科举的折磨中苦苦挣扎,最终因中举而喜极而疯。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科举制度的荒诞和不合理。

其次,作者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化讽刺的力量。

在描写严监生临终时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种夸张的描写将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贪婪和吝啬的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样,在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疯时,打范进一巴掌的情节也运用了夸张。

胡屠户平时对范进畏畏缩缩,此时却不得不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而打完之后,他的手竟然疼得弯不过来。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了胡屠户的紧张和恐惧,也让读者对他的虚伪和怯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讽刺的深度。

比如,在描写匡超人的蜕变过程中,通过他对待马二先生的态度变化这一细节,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忘恩负义。

起初,匡超人对马二先生感激涕零,言听计从。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5篇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5篇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5篇第一篇: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摘要《聊斋志异》刻画高尚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刻画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蒲松龄借志怪的名义暗讽封建统治社会的黑暗。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讽刺艺术。

关键词阴暗残酷至任至义罪恶本质根深蒂固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

作者蒲松龄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阴暗的现实激起了他满腔的孤愤,发而为文,或悲悯、或讽刺、或鞭挞,处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通。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形象,对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对其讽刺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一)对统治者、官吏的昏暗狠毒的揭露《聊斋志异》带着对现实社会的悲愤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乡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尖锐的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促织》大胆的指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官吏的阴狠滑黠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只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便让官吏向百姓征收蟋蟀,使百姓苦不堪言,“辄倾数家之产”“惟思自尽”。

作为一方土地的管理者,不为百姓生活操劳,却因为巴结讨好上官使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

蒲松龄大胆的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和官吏狠毒自私的嘴脸,善良无辜的百姓只能成为统治者玩乐、贪官污吏压迫下的牺牲者。

成名一家的遭遇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成名本是一名忠厚老实的普通百姓,因捉不到蟋蟀而遭到官吏的严厉惩罚,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在女巫的帮助下捉到俊健的蟋蟀而举家庆贺,虽连城壁不啻。

由此可见,朝廷向百姓征蟋蟀比肆无忌惮的向人民征收赋税、征敛粮食更让人害怕!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统治者、官吏的眼中竟然比不上一只蟋蟀。

成名儿子只因为不小心打破养蟋蟀的罐子,就使全家陷入绝望,吓得投井自杀,灵魂变成一只蟋蟀,解救了父母。

因这只蟋蟀战无不胜,能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讨得帝心大悦,成名一家所受赏赐颇多,“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引言: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

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

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

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

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

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

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

”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

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

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

真实素朴的情感冷静灵活的表达——张岱尚真写实创作特征析

真实素朴的情感冷静灵活的表达——张岱尚真写实创作特征析

真实素朴的情感冷静灵活的表达——张岱尚真写实创作特征析论文关键词:张岱尚真写实表达方式形态论文摘要:尚真写实是张岱创作的总体特征。

这一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在表达方式上,以客观性的叙述和描写居多,主观性的议论与抒情只是穿插其间,略为点染;在描写对象时,则根据对象的特点,灵活选取语言形态。

作家的创作主旨不但影响到他对作品题材的选择,也关系到表达方式的取舍。

通常来说,议论与抒情这两类表达方式都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会在不经意中形诸笔端,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读者的阅读取向与信息需求。

相比之下,叙述与描写的客观性更强,作者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主观看法,也就是说,并不干预读者的阅读活动,因此,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事物象往往就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

纵观张岱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以客观性的叙述和描写居多,而主观性的议论与抒情只是穿插其间,略为点染。

仅举《钟山》一篇,就足以说明问题: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定既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门左有孙权墓,请徒,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留他守门。

”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

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

军士举之,不起。

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棒,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弃灵谷寺塔之。

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

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

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薄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

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慢慢之。

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

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离轻趾。

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贡妃,是成祖生母。

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

……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栖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

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寻所。

吴敬梓作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吴敬梓作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The crisis not only brings trouble, but also contains unlimit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吴敬梓作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吴敬梓作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

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试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情感梯度

试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情感梯度

试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情感梯度作者:祁静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本文以《儒林外史》中较为典型的三大阵营为出发点,通过其结构与吴敬梓生平的对比,进一步透析了吴敬梓在作品中的情感梯度。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大阵营;情感梯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是一部针砭时弊的讽世之作,其结构形式可谓独树一帜,众说纷纭。

胡适认为:“《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鲁迅指出:《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以人物的出场顺序为主线,指出了《儒林外史》中较为典型的三大阵营模式: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人性中存在的善与恶”、“理想文士的探求”,这种模式以吴敬梓的生平为参照系,呈现出一种由“痛世”到“人生的艰难选择”,再到“出世”的情感梯度。

作品中的三大阵营如下。

一、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吴敬梓一生把致力举业,猎取功名富贵当作万恶之源,在作品第一回到第十四回中,作者主要通过揭露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批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儒林”丑态。

首先表现为忍辱挣扎、终于如愿的一类人,典型的当属周、范二进。

写周范二进发迹的前前后后,作者用了鲜明的对比。

周进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六十多岁不曾进学,头发都已经花白了,还处处遭人白眼,并因此悲愤得撞过号板。

而一旦考中进士,立即“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往来的也来相与。

”又如范进从二十岁应考,到五十岁还不曾进学,借贷无门,家人常常挨饿,中举喜报一到,却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

“二进”命运的对比,证明了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得到功名富贵,而科举考试则是知识分子唯一的一条“荣升之路”。

儒林外史的影视改编对比小说与电视剧的异同之处

儒林外史的影视改编对比小说与电视剧的异同之处

儒林外史的影视改编对比小说与电视剧的异同之处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儒林士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清代文人群体的世态炎凉。

这部小说曾多次被搬上荧幕,延续了它的影响力和话题性。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小说与电视剧两种形式的改编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在内容还原方面,小说与电视剧有所不同。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能够详细描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展示出更为丰富的形象和情节。

作者吴敬梓以精湛的笔触,深入揭示了儒林士人的矫饰和虚伪以及他们在世俗利益面前的种种变化。

然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媒体,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全面还原小说中的内容。

剧本编写人员通常会对故事情节进行删减和修改,以迎合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审美需求。

这导致电视剧改编过程中部分情节可能过于简化或刻意增加,对原著内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或曲解。

其次,在表演形式上,小说和电视剧也存在差异。

小说以文字来描述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读者需要靠自身的想象力来构建场景和人物,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而电视剧则往往依靠演员的表演来传达角色的特点,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通过演员的语言、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多种表演方式,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但是,在表演形式上,电视剧对于一些细微的心理刻画和复杂的情感变化,可能会有所简化和省略,缺乏小说中那种立体的感受。

此外,小说和电视剧的叙事方式也有所不同。

小说以笔触来描述故事的细节,给读者以更加深入的思考空间,读者可以回顾和思考故事中的发展和细节描写。

而电视剧则以映像和声音来讲述故事,观众相对被动地接受剧情的推进,无法像读者那样自由回顾和思考。

同时,电视剧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声音效果,能够通过画面和音乐等形式来加强故事的氛围和节奏感,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中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小说以其丰富的文字描写和内在世界的抒发,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入思考和感受的机会;而电视剧以视听媒体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门外文谈读后感

门外文谈读后感

门外文谈读后感《门外文谈》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造诣而广为人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所展现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吴敬梓在书中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涉及了诗、词、曲、文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吴敬梓深刻揭示了古代文学的内涵和精髓,使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深刻领略到了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通过阅读《门外文谈》,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

其次,我被书中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吴敬梓在书中不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评价。

在书中,我看到了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

最后,我被书中所传达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所感染。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吴敬梓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还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对古代文学传达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书中,我看到了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阅读《门外文谈》,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对比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差异

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对比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差异

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对比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差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儒林外史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展示了中国士人社会的种种现象,揭示了社会丑恶,对大陆传统小说的写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林外史和传统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小说多以武侠、仙侠等为题材,着重描写英雄豪杰的壮丽风采,追求故事情节的激烈冲突和英雄形象的完美塑造。

而儒林外史则不同,它以现实中的平凡人物为主角,真实展现了中国士人社会的种种现象。

它更注重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描写,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社会丑恶,使读者在欢笑中反思。

其次,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在于其对细节的铺陈和描绘的细致入微。

作者通过详细而丰富的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角色。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梁谦和田鸡儒等人,通过作者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这种注重细节的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趣,也使读者更能够体验到其中的魅力。

此外,儒林外史还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对白、回忆和夹叙夹议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回忆的描写则用来补充故事情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事件的发展。

夹叙夹议则被用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艺术性。

与传统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更加独特和独具个性。

它以一种幽默而风趣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士人社会的现实面貌,并以讽刺和嘲笑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

儒林外史的风格独特性和写作手法的创新,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风格特点与传统小说存在较大差异。

儒林外史通过对真实社会和人性的描写,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丑恶。

它注重细节的铺陈和描绘,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儒林外史的独特风格和创新手法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使之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合现实社会的需求。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

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

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

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

18岁回滁州应职。

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

故乡岁月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

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

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

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南京新生活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

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

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

困顿晚年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

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

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丛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其精湛的讽刺艺术所深深折服。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儒林群丑的种种丑态鲜明地展现出来。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连老丈人胡屠户都对他百般羞辱;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乡绅送钱送房,胡屠户更是对他毕恭毕敬。

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的炎凉和人心的虚伪,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

作者还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严监生临死前因多点了一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情节,将他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个夸张的细节,让人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严监生这类人物的贪婪和小气,进而对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金钱的痴迷和扭曲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

除了对比和夸张,吴敬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纯朴善良的青年,但在追求功名富贵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虚伪、狡诈、无情。

他的转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让人不禁为他感到悲哀,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制度产生了质疑和愤怒。

书中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更是一针见血。

那些为了科举而皓首穷经的儒生们,将一生的精力都耗费在毫无意义的八股文上,却失去了真正的学问和做人的良知。

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的情节,让人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扭曲和折磨。

这种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让我们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在于对人物和事件的刻画,还在于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官员的贪污腐败、社会的等级森严、道德的沦丧等。

作者以冷峻的笔触,将这些问题揭示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警醒。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吴敬梓怀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

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使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

“先生豁达人,哺糟而啜ㄤ,小事聊糊涂,大度乃滑稽”。

(金兆燕《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

《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レ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嘲讽的生命就是真实。

《儒林外史》通过准确的白描,写下“常用”、“大肆”、“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人与自然,表明其蕴藏的意义。

比如汪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炫耀:“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知道占到人寸丝半粟的昂贵。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去说道:“早上第一关的那口猪,那人P43EB96SJ了,在家里吵起来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阐明汪贡生欺诈强盗的行径。

又例如汤知县恳请正在服丧的范进喝茶,范进先是“脱前缩后”地极力不敢用银镶杯箸。

汤知县赶忙叫做人再加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敢,直至再加了一双黑颜色竹箸去,“方才罢了”。

汤知县见到他服丧如此天下礼,正心急“倘或不必荤酒,却是不曾内府”,忽然看到“他在燕窝碗里挑了一个大虾元子送来在嘴里”,心才恩下来。

真是“并无一以之,而情伪显露”。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赏析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赏析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赏析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朝末期社会风貌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该书以才子佳人、富商巨贾、儒家学者为主角,以纷繁复杂、真实生动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深深的兴趣。

特别是吴敬梓用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手法,描绘和刻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使其栩栩如生,情感丰富。

具有亲和力和生动感,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事物和情感。

我被书中的“儒家”思想所深深吸引。

在这本书中,人们始
终遵循儒家道德原则,追求和平、友善、尊重、信任和个人责任。

这种态度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广泛认可,为这个时代的社会带来了和平和繁荣。

《儒林外史》是我读过的最有启示性和真实感的小说之一。

这个故事及经历,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在创作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挖掘人性的某些深度,并在其中受到启迪并开发新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好的品格,具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不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名著,它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探寻大时代中小
人物的命运和心态。

这本书对我们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重要性。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5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5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500字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

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2. 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儒林外史》批评与鉴赏

《儒林外史》批评与鉴赏

链接 1. 廪生
• 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 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 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 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 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 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 及冒名顶替等弊。
杜少卿醉了,问道:“臧三哥,我且问你:你定要这廪生做甚么? ”臧蓼斋道:“你那里知道!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 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蛳结 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像你这样大老官来打秋风,把你 关在一间房里,给你一个月豆腐吃,蒸死了你。” 杜少卿笑道:
“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张心沧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系教授, 他翻译过《儒林外史》三十一、 三十二两回,即杜少卿故事, 题为《慷慨的年轻学士》,收 入张心沧编译的《中国文学: 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 。在此 之前,他最为中国、英国文学 学生熟知的是那本《斯宾赛讽 喻与礼节》(Allegory and Courtesy in Spenser)。他还编 译有《山水诗》,对冯梦龙的 代表作“三言”进行了翻译, 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 史上的独特作用。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40~90 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 更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 妻翻译大家。 他们合译了全本《儒林外史》 五十五回,在全译本出版前,杨宪 益与戴乃迭先行译了前七回。除了 《儒林外史》,半个世纪里,杨宪 益与妻子联手,翻译了1000多万字 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 《楚辞》《史记》《红楼梦》以及 《鲁迅文集》等作品,都因他们的 翻译为世界所知晓。有人说,“他 们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智 与情感
— —
简析吴敬梓与张岱作 品之异 同
张江珍 陕西师范大学文 学院
摘 要:孟子提出了 知人论世 的文学研 究方法,要求在文学欣 赏和批评 中注意作家 当时的社会环境。作家在创 作 中,用各 种方 式表现 自己的情感 ,有 的用直 接 的方 式,有 的则会用 间接 的手 法。无论 哪 一种 方式 ,都 离不 开对 当 时社 会环境的关注,离不开历代先贤对其作品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杰出的作家,吴敬梓和张岱都是对于表现情感 具有很深刻的研究,无论是采用直接的方式还是用回避式的方式,都在文学中是浓墨重彩的存在。他们 同时对于先贤的 学> - 2 和崇敬 ,在其作品中也有很 重要的表现方式。在舒爽 自然的文风下,表现出的是理智的现实主义力作和情感表现的 “ 白 日梦 一样 的表 达 ,是 对于乱 世 中的豪迈 和放达 的追 寻。 关键词 :文学表现;现实讽刺;梦中回溯;追求旷达
人 类 历 史和 文 明发 展 的过 程 中 ,文 学 的产 生和 发 展 , 无数 的理 论家 、文 学家经 过逐 步 的探索 ,初 步形成 了几种 通行 的观 点 :文 学 起 源 于模 仿 、巫 术 、游戏 、 心理 表 现 、 劳动 。而在 这 几种观 点 中,被 我们 所广 泛接 受 的是文 学是 种 心理表 现 的观 点 。这 一理 论 ,是西 方有影 响 的艺 术起 源理 论 。它分为两 个 内容 :情感表 现 说和本 能表现 说 。 情 感 表现 之 现 实 性 《 儒 林外 史》作 为我 国古 代文 学史 上重 要的长 篇 小说 ,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用文学是一种 心理 表现 的 原则来 分析 作者 吴敬梓 的创 作 思想 ,将是 合理 而 切合 实际 的。 同时经 过对 不 同作者对 于 在心 理表 现上 的 不 同表达 方式 ,可 以感 受到 创作 者在 自己的时代 中,面对 着 同 中有异 的现 实 ,作 者 自身 的创造 性和 表现 力对 于一 部 作 品的形 成 的重要 意义 。 ’ 情 感 表 现 说 侧重 从 人 的心 理 意 识层 面 来 解 释 艺 术 的
而媚 人下 人者 ;倚仗 功名 富贵 而骄 人傲 人者 ;假托 无 意功

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的表达的需要。俄国的列
夫・ 托 尔斯 泰提 出 了艺术 起源 于个 人 为 了把 自己体 验 的感 情 传达 给 别人 。【 l 在我 国 的古代 文学 批评 与研 究 中,也 很 早就 有 了 “ 言志 说 ”和 “ 缘 情说 ”的 观 点与 之遥 相 呼 应 。 对 《 儒 林外 史 》的评 价 ,离不 开它 是一 部现 实主义 的讽 刺 的大作 。这说明,小说在创造的过程中,是与现实紧密地 结合 在一 起 的,是作 者用 自己的经 历和 情感 铸就 的一 部伟 大 的讽刺小 说力作 。 吴 敬梓 ( 公元 1 7 0 1 . 1 7 5 4 )字 劬 轩, 一字 文 木 ,安 徽 全椒 人 , 出身 于大 官 僚地 主 家庭 ,祖 辈显 达 ,家 门鼎 盛 , 父 亲 去世 后 , 家 势 日趋 衰 落 5 4岁 时 ,结 束 了穷 困潦 倒 的 一 生 。他 的 一 生 几 乎 就 是 《 儒 林 外 史 》 的完 本 。在 作 者2 3 岁 的时 候 ,父 亲 的 去世 ,给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生活 带 来 了转 折和 变化 ,近亲与其争夺财产让作者在自己的亲人身上看到了 地 主阶 级的贪 婪 和残 暴的本 性 ,宗法 家庭 内部 的黑 暗和贪 婪 ,传 统 的仁义 礼智在 自己生活 时代 的变 异 。因而 作者 单 纯 而和 谐 的思想 精神状 态被 彻底 打破 了,不满 和极 端的 想 法就表 现 出来 了:你 们视 财如命 ,我就挥 金如 土 ;你们 虚 伪 狡诈 ,我 就任达 放诞 。聊 作 者在 这样 的经 历 中,积 累 了 《 儒 林外 史》 小说 中的 大部分 素材 。在 小说 的五 十五 回 内容 中,亲人 之 间争夺 家
一 一
产 的丑恶 嘴 脸 ,作 者在 金 钱方 面 的挥 金 如土 ,面 对 世俗 ,
不拘小节的性格和 行为,都在小说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章 节 。作者用高度精练的语言,对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 形形 色色 的读 书人进 行 了加工 ,形成 的了 四类 人 ,基 本 上 囊 括 了作 者在 小说 中所塑 造 的各式 各样 的人物 。在 《 闲斋 老人 序 》 当 中,对 那 四类 人 进 行 了描述 :“ 心艳 功名 富 贵
名 富贵 自以为 清高 被 人看 破 者 ;终 乃 以诗辞 却 功 名富 贵 , 品 第 最 上层 ,为 中 流砥 柱 者 。 ”作 者 运用 了 白描 的 手 法 , 虽然 没有 用过 多的修 饰和 加 工,但 是却 可 以让这 四类 人的 生 动形 象如在 目前 。 陈独秀先 生 在 《 儒 林外 史序 》 当中提 到 :“ 中国文 学有 一层短 处 ,就是 : 尚主观 的 ‘ 无 病 呻吟 ’ 的多 ,知 客观 的 ‘ 刻 画人 情 ’的少 。《 儒 林 外史 》 之所 以 难 能可 贵 ,就 在他 不是 主观 的 ,理想 的,是 客观 的 ,写实 的。这 是 中 国文 学 书里 很 难 得 的一 部 书 。 ”p 】 在 鲁 迅 先生 的 《 中 国小说 史 略》 中,他 认为 :“ 迨 吴敬梓 《 儒 林 外史 》 出,乃 秉持 公心 ,指 摘时 弊,机 锋所 向 ,尤在 士林 :其文 又 戚而 又 能谐 ,婉 而 多讽 :于是 在说 部小 说中乃 始有 足称 讽刺之书者 。 ” 作者在对现实的反映中,运用 的是讽刺 的手法 ;选 择 了这样 的一种 小说 创作 方式 ,正 是情感 表现 说的一 种典 型性 的例 证 。 二 、本能再现之梦幻性 文 学创 作过 程 中,除 了情感 表现 一种 表达 方式 ,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