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往深情_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_张则桐(2)

合集下载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张岱一生都居住在杭州西湖边,他熟悉的话题只有和西湖有关的人和事物,因此“盘礴”在他心头的只能是他为之“一往深情”的故人和往事。

正如陈平原所说:“诉说遥远的往事,很容易带有温情;而这种温情,多少掩盖了事物原本存在的缺陷,只呈现其‘富有诗意’的一面。

”作为遗民的张岱失去了名士身份,但是让他终身留恋和自豪的恰在于此《西湖梦寻》中,他将这个心中的梦想寄托在笔下的人物身上,所以,该书延续和发挥了名士张岱“一往深情”的审美偏好和人物品评标准。

《西湖梦寻》有对明代时美好富足生活的回忆,亦有在兵燹之后重返西湖的所见所闻,即使是沿革、掌故等旧资料,在张岱笔下也写出了新意思,这不能不说有赖于张岱的“笔具画工”,特别是其中有的篇章夹入了作者的亡国之痛,那就不纯粹是介绍西湖旅游景点的小册子了。

作者常常抑制不住感怀故国与往昔繁华,不愿从美好回忆中挣脱出来,不愿承认一个已经破碎的“梦”,使得这本小书与《陶庵梦忆》同样所具有一种特质:述改朝易代的沧桑感,表现人在历史潮流前的无助。

《西湖梦寻》中,张岱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去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细节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其中描绘过去生活中的一切平凡场景,无不细腻动情,饱含眷恋。

如他描绘繁华灯景:“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

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竹球六。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

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寄寓于破屋之中,张岱却描绘了一个盛世光华,鲜妍飘洒的灯火与笼罩在这街灯下的俗世生活,可谓如梦似幻。

可以想象晚年穷困凄凉的张岱,只有在这看似清淡的语辞中寻找少年时代的风光与繁华。

他凝结一段痴情,用手中的笔追忆寻梦境,倾倒世人,却先迷醉了自己。

虽是梦,《西湖梦寻》一景一物却如在目前,似乎伸手就可摘取一盏街灯,照亮前尘。

[5]这样的梦,张岱不想破坏,总是想把这样的美丽珍藏起来,但想归想,沧桑互换,这样的美梦总有一天要破灭的,那就是国破家亡之时。

张岱作文素材

张岱作文素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

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

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无人处,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

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

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

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立。

如此我也算痴人了。

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江苏一考生《无人处,赏西湖》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

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山东一考生《张岱的行囊》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隽永的架构。

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

如此看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山东一考生《无用之癖伴人远行》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

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显然不觉得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

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真气”和“深情”

“真气”和“深情”

摘要:张岱是以散文和史学著称的作家、学者,在《陶庵梦忆》中,有近二十篇作品谈论戏曲艺术,其中多篇涉及对戏曲艺人、家班主人的品评,字里行间体现着作者的真性情、真关怀,也透露着张岱审美理想的深层内容――即以自由舒展的心胸来接受和体验人生的哀乐。

关键词:张岱《陶庵梦忆》“真气”“深情”谈及《陶庵梦忆》,必要谈明代散文。

明初散文多体现为“宗唐宗宋”的历史倾向,到晚明,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生气,小品文达到繁盛。

明代文学先驱们赋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顺,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那么,小品文何以在晚明达到极至,臻于化境呢?首先,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潮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沿海等地开始兴起,同时,市民意识开始觉醒、萌芽,任情适性又市井俚俗的文艺解放思潮开始涌动。

其次,“断头政治”“大黑暗时代”使得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所怀抱的救世报国的痴情和理想,在现实面前纷纷破碎,他们把痴情全寄托于抒写自然人生之中了,诚如左东岭所说,晚明很多士子从阳明那里汲取心学资源为其求乐适意的人生观寻求哲理支撑;更多的是知道天下事已不可为,纵是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隐退山林。

他们转而向传统朱程理学发动了猛烈进攻,反对理学桎梏,要文学表现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那么小品文何以在张岱身上展现其风华绝代的呢?张岱小品文的胜出,就在于他比别家多了一层无家可归的底层体验,他以“真气”和“深情”来观照社会人生。

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所言:“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之,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①他曾经经历过极度的繁华,如今“过眼皆空,五十年来,终成一梦”②,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刻骨的烙印,还有什么可以不敢道破的呢?一、张岱《陶庵梦忆》中对越中曲家的品评“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余友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③张岱对这段议论非常满意,在诗文中多次提到。

_一往深情_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_张则桐(2)

_一往深情_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_张则桐(2)
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和对袁宏道的推崇及与陈继儒 的交谊 ,张岱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深受晚明画风的熏染 。 他崇尚“淡远”,认为“竹石间意 ,在以淡远取之”νξ ,山水则 “刻画非不工 , 淡远长身价”νψ 。论戏曲他也说 :“布帛菽粟 之中 ,自有许多滋味 ,咀嚼不尽 。传之永远 ,愈久愈新 ,愈淡 愈远 。”νζ张岱前半生的这种艺术风格的追求 ,也同样存在 袁 、董的缺陷 :他标举的“淡远”,仍然只具有意境和表现形 式上的意义 ;他对陶渊明的追慕也局限在这个范围 。
150
浙江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文学研究 ·
诗中所描绘的“濯濯见孤棱 , 反得雨之力”ν| 的雨梅形象和 “所以高士心 ,受妒不受惜”ν}的感慨归依所在 。
另一方面是在朴素的生活和勤苦的劳作中保持乐观 开朗的精神并去发现体会蕴含其中之美的诗人形象 。他的 《甲午儿辈赴省试下归走笔招之》、《仲儿分 》二诗真实地 反映了老年张岱所感受到的那种“攒食一老人 , 骨瘦如鸡 肋”ν∼的辛酸困窘 , 而《舂米》、《担粪》二诗则叙写了自己亲 自参加劳作的情形和感受 。如果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的磨 练 ,是写不出“窗下南瓜荣 ,堂前茄树嫩”ου 这样清新自然的 诗句的 ,也难以发出“日久粪自香 ,为农复何恨”οϖ的深沉的 感慨 。这些朴实真挚的诗句里 , 跳跃着张岱那颗虽历经沧 桑仍对人生深情眷恋和由此生发出的对生活的一种深沉 的审美体认的赤子之心 。这些洗尽铅华的诗作 , 表明了张 岱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已由形式而及内容 , 生活环境的 贴近和心灵的共鸣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这 在张岱身上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的幽默诙谐 。
明代前中期 , 思想界受程朱理学控制 , 文坛上则以前 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摹拟风气为主盟 。中期以后 ,由于城 市工商业的繁荣所引起的人性初步觉醒的思潮开始萌发 , 初期在哲学上是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思想 ,在文学上 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新的创作风貌 。他们对程朱理学束缚人 性和前后七子的复古摹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提出文艺要 求真求变的主张 。他们都从重视戏曲小说开始 ,徐渭的“本 色说”和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个思潮的前驱 。此后 ,汤显祖 和公安派分别在戏曲和诗文领域发展徐 、李的思想 。汤显 祖重视情感 , 认为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 也 。”⑧焦 也重视情感 , 认为诗人“苟其感不至 , 则情不 深 ,情不深 ,则无以惊心而惊魄 ,垂世而行远”⑨。袁宏道标 举“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⑩ , 虽侧重点与汤 、焦不同 , 但归 趋却一致 ,即文艺要抒写真情 。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实践 ,这 种重视情感 ,要求文艺抒写真情的主张已经成为一股强大 的时代思潮 , 正如王思任所说的那样 :“天下无可以真 , 而 惟情可以真 。天下无有当错 ,而惟文章不可不错 。”λϖ

张岱写作文

张岱写作文

张岱写作文我眼中的张岱张岱是孤傲的,寂寞的,在他的世界里,跟他的精神相往还的只是眼前的的大雪,雪中的西湖,西湖中的亭子,即使舟中舟子,他都孤傲的忽略不计。

在我看来文中的“独”是本文的文眼,也是作者的理想境界。

他不喜欢世俗的热闹,所以他出游的时间是在三日大雪之后,并且又选在某一天的晚八点,而选择的出游地点又是人迹罕至的雪后西湖,此时的湖心亭上怎么会有人呢,这么多巧合意味着作者是喜欢把孤独当朋友的,他更希望在独处中去参透人生的悲欢,宇宙的深邃。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有人捷足先登了,他美好的愿望落空了。

作者无语,虽然对方引为知己,并且大喜过望,“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且好客地拉过张岱一块饮酒。

说什么反客为主,说什么作者心中窃喜,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是他们扫了张岱的兴!“强饮三大杯”在文中解释为“尽力”,应该是勉强吧,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想并非是张岱酒力不胜,而是他没有兴趣,更何况若是他遇着知己,应该酒酣耳热之际,互道寒暄,相见恨晚的感觉,可吃完三杯酒后他就道别了,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把酒言欢,给对方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询问他们姓氏名谁,家住何地的客套,这也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老话。

自始至终,完整的言语都是别人说的,我们的作者没有只言片语,对方引为同道,舟子纳闷张岱的痴与对方相似,这何尝不是世俗的看法?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哪里配称得上作者的知己呀!孤独呀!当时没有人能理解张岱,现在就有人理解吗?于旅游小品文中,吾最爱《西湖总记——明圣二湖》,其中“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如当头棒喝经常提醒我景观之欣赏不易,作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不要糟蹋了美景,冥灭了文化,成了罪人和“措大”。

其中“董遇三余”又时常教会我如何把握时机欣赏美景,方能不负美景,成为其“解人”。

记得第一次知道张岱是在陈蔚德老先生的《我的导游生涯》这本书里面,其中又一章的题目是“深情领略、是在解人”,就是引用的张岱的这篇文章。

当时不解其意,遂于网络爬梳搜寻,乃知此语系明末著名小品文作家张岱的手笔,也因此了解了他的《西湖梦寻》,于是买原文读之。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作者:钱学薇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第03期摘要:《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入清后追忆晚明的旧事旧物之作。

展卷而览,尺幅之中牢笼了百态世相,方物风情、奇人异技、娱乐游戏......宛若一幅幅晚明的社会市井风俗画。

虽事碎、人杂、篇散,却兼得名士之风流与市井之真趣,藏之有故国之思、蜀黎麦秀之悲矣。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一、名士之雅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张岱作为名士的高雅。

张岱的名士之雅,首先体现在对事件与时间的选择上。

世人眼中,西湖之美,在它的百丈湖光山色,在它的三千繁华春光。

而张岱眼中,西湖之美,在大雪三日之后,人鸟俱绝之时,无踪迹、无声息,尘世的喧嚣都被覆于清冽的白雪之下,湖被山围、山被雪盖,自构成一个独立于外的清静世界。

张岱选择去湖心亭“看雪”,而不是“赏雪”,可见他并非附庸风雅之辈,而是真心喜爱西湖雪景。

非但如此,他还要在夜色的笼罩下,更定之时方才去。

“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四书遇》)大抵夜气之下,万物得以脱去白昼的喧嚣与诸累,还原生命纯任自然的本真状态。

张岱的名士之雅,还体现在对于出行行具的选择上。

“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晋棘《据船赋》),舟,既自由,又孤独,名士悠游岁月、任情山水,万千心绪都可以放诸在一叶偏舟之上。

张岱置身小舟之上,本就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文人山水情结,眼前所见又是天地、山水茫茫一色,尽头处似乎是未尽的虚无,天地的俱寂又让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一切都处于虚空的境界之中。

在这样一种境界中,张岱超脱于外,同天地共观自身: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立于小舟之上的张岱在想些什么呢?是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还是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但不论何种,张岱的内在心境必定与此种外在之境产生了交流与共鸣。

张岱散文选集

张岱散文选集

张岱散文选集张岱简介张岱,字曼卿,号鹿洲,明代后期文人,河南济源人。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并被誉为“南渡杨万里、冯梦龙、阮元、吴伟业之法则者”。

张岱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年就读于李冠卿负责的学堂,深受李冠卿的影响,立志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散文作品大多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吟咏昆曲为主题。

张岱散文选集1. 鹿洲日记《鹿洲日记》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该文记录了他自幼痴迷于山水之美,以及在鹿洲的诗友间的生活琐事。

张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鹿洲山水的秀丽,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热爱。

2. 悼亡诗集《悼亡诗集》是张岱在辞别亲人后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和对生死的思索。

这些诗歌真情流露,富有感染力,展示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这些诗歌中,张岱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呼唤着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3. 山川边境《山川边境》是张岱的一篇长篇散文,描绘了他对边界地区的探险经历。

在这篇散文中,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

这篇散文内容广泛,语言优美,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4. 山水之梦《山水之梦》是张岱的一部散文集,集结了他多年来的山水作品。

这些散文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山水的壮丽景色,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憧憬。

5. 昆曲杂谈《昆曲杂谈》是张岱在昆曲艺术上的一系列观点和感想的集合。

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昆曲中的音乐、表演、剧本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对昆曲的热爱充满了整篇文章,同时也寄予了对昆曲未来发展的期望。

总结张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代文学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生死、家乡情怀等主题,语言优美,内容深入。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

鉴赏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钱学薇 安徽师范大学摘要:《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入清后追忆晚明的旧事旧物之作。

展卷而览,尺幅之中牢笼了百态世相,方物风情、奇人异技、娱乐游戏......宛若一幅幅晚明的社会市井风俗画。

虽事碎、人杂、篇散,却兼得名士之风流与市井之真趣,藏之有故国之思、蜀黎麦秀之悲矣。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一、名士之雅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张岱作为名士的高雅。

张岱的名士之雅,首先体现在对事件与时间的选择上。

世人眼中,西湖之美,在它的百丈湖光山色,在它的三千繁华春光。

而张岱眼中,西湖之美,在大雪三日之后,人鸟俱绝之时,无踪迹、无声息,尘世的喧嚣都被覆于清冽的白雪之下,湖被山围、山被雪盖,自构成一个独立于外的清静世界。

张岱选择去湖心亭“看雪”,而不是“赏雪”,可见他并非附庸风雅之辈,而是真心喜爱西湖雪景。

非但如此,他还要在夜色的笼罩下,更定之时方才去。

“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四书遇》)大抵夜气之下,万物得以脱去白昼的喧嚣与诸累,还原生命纯任自然的本真状态。

张岱的名士之雅,还体现在对于出行行具的选择上。

“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晋棘《据船赋》),舟,既自由,又孤独,名士悠游岁月、任情山水,万千心绪都可以放诸在一叶偏舟之上。

张岱置身小舟之上,本就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文人山水情结,眼前所见又是天地、山水茫茫一色,尽头处似乎是未尽的虚无,天地的俱寂又让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一切都处于虚空的境界之中。

在这样一种境界中,张岱超脱于外,同天地共观自身: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立于小舟之上的张岱在想些什么呢?是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 还是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但不论何种,张岱的内在心境必定与此种外在之境产生了交流与共鸣。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作者:王雪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张岱最为后世称道的代表作为《陶庵梦忆》,文风清丽、情趣雅致,可作随笔、散文读,亦可作为自传了解其人。

《陶庵梦忆》中又以《湖心亭看雪》最为著名。

本文首先介绍张岱的生平,了解其生活背景、其人风度,再对《湖心亭看雪》进行赏鉴,再分析作为教材中的一篇选文的选文特色。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选文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要鉴赏一篇作品,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时的心境有所了解,更何况《湖心亭看雪》一文本就出自可视为张岱自传的《陶庵梦忆》这部小品文集。

所以笔者首先对张岱其人做一简介。

一、张岱生平简介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张岱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求至善至美。

总之,张岱有江南人对精致生活的讲究与追求;又有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出生的广博见识与才气、灵气。

张岱自己拟墓志铭首段:“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鲜衣怒马少年时喜爱一切美好事物,这该是出身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共有的特征:他们自小接触皆非凡人俗物,见识自非芸芸大众可比,所以审美、喜好不俗。

陵派因追求“幽情单绪”而导致的浅...

陵派因追求“幽情单绪”而导致的浅...

陵派因追求“幽情单绪”而导致的浅薄之病。

,集各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散文创作方面卓然成家。

伍崇曜称赞张岱的散文:“虽问涉游戏三味,而奇情壮采,议论风生,笔墨横姿,几令读者心目俱眩”。

张岱的好友王雨谦称赞张岱是“文中之乌获,而后来之斗杓”。

今人周作人在《再谈俳文》中对张岱的散文予以极高的评价,黄裳先生更是把张岱誉为“绝代的散文家””。

陈平原曾说:“明文第~,非张岱莫数。

”“二、张岱散文研究状况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俞平伯标点的《琅嫘文集》的出版,极富文化厚重感的张岱以“性灵大师”的面目被极力提倡了一阵。

鲁迅先生从纠正标点入手,对于当时文学批评上“只看一面,不及其余”地“肢解古人”,以及无性灵地“赋得性灵”等等弊端作了透彻深刻的批评。

周作人在《再谈俳文》中对张岱的小品文很是推崇。

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读书界又开始“寻找性灵”。

据胡益民先生统计,迄今先后有14家出版社出版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或二书的合订本。

很多出版社的前言脱离实际,空谈性灵,远离文本,也远离张岱为人、为文的实际情况。

这~时期对张岱做出了突出研究的有黄裳先生、郭预衡先生、夏咸淳先生和胡益民先生等。

黄裳先生的《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关于张宗子》。

,以散文的笔法谈沦张岱的散文成就,极具艺术鉴赏力。

黄裳先生早年购得张岱《琅擐文集》的手稿,对张岱佩服之至,他认为张岱为文坦率自白,避开了晚明以刘侗《帝京景物略》为代表的怪诞、艰涩之风,力图简洁,但又不失平易;苦心铸词,又不失自然。

黄裳指出张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所以他的散文能够在热闹中看出闲静,喧笑中发现眼泪。

张岱不费笔墨写风景,却能够充满生机。

《陶庵梦忆》中描写戏剧的文字不下十篇,中间有很多珍贵的戏剧材料,对于戏剧研究具有很重要的。

公安派作家随意轻巧的风格也让公安派走上率直浅俗的另一端。

竟陵派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向奇僻险怪、孤峭幽冷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浅论张岱散文的文化内涵

浅论张岱散文的文化内涵

[ 文章编号】 1 8 94 ( 0 ) — 1 — 2 0 — 1 2 60 0 1 0 0 40 9 9
种神秘的感通 。
张岱 (57 18 ) 字宗子 , 19- 60 , 号陶庵 ,少为纨绔 子弟 ” 中 “ , 年开始沉潜学术 ; 军南 下 , 年至 五十 , 清 “ 国破家亡 ” 鲁 王政 ; 权建立 , 积极参 加抗清 活动; 失败后乃避 迹深 山 , 在期 望 中默 默地隐居著述 。他一生著 述颇 多 , 但其 作 品中最具有生 命力
试图拉近与 读 者 的距 离 , 作者 任 感性 的情 绪 自然 而 然地 流
动 。展现在读者 面前的 , 似乎 是作者的一 种挥之 不去的 孤独 的凄美 和感性 的生命 体验 。
亡 国之痛 , 寄寓哀 国之思 。在《 金山夜》 作者 “ 中, 唱韩蕲 王金
山及 长江大 战诸剧 ” 想起 历 代兴亡 遗 事 : 涪楼 船 、 垒神 , 王 旧
绝望 中所 能有 的最后 乐趣 , 追求 的是 孤独 的意境 。然 而 , 人
鸦、 京江怒涛 、 山 战鼓——展 现 的无 一不 是厚 重 的历 史 感 金
和宏 阔的时 间感 。作者 游历访古 , 眼观烟 花颓糜 到追怀 乱 从 世英雄 , 叹人生却 寻梦无着 , 感 梦亦 是 真 , 幻也 是实 , 梦 情更
在二十四桥风月中张岱描述了自己在广陵二十四桥边看到的败巷颓垣其间烟花女子强颜欢笑遭人蹂躏昔日唐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他笔下梦魂牵萦的玉人少女如今是张岱笔下为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肉体的女人昔日文人骚客的相思处成了人们互相欺骗互相蚕食的凄凉地
维普资讯
散文 开拓了一 种境界 : 由士大夫抒发性灵 的 闲适转 型为平 民

张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张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张岱原文_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名士风度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

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

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

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

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

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总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

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见。

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

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

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

(出自《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

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

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

(出自《峨眉山》)生平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张岱散文的情感观

张岱散文的情感观

收稿日期 : 2008 10 20 作者简介 : 卢杰 ( 1980- ) , 男 , 广西桂平人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 硕士。
# 72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 24 卷第 5 期
世十七, 解嘲十三, 多诋毁东林 , 辩宥魏党, 为士君子 所唾弃, 故其传奇之不著也∀
[ 7] 133
一个小小药铺主人 , 学问也很平 常, 知道 他的人很 少。但其品格高洁奇逸 , 通晓医术、 音乐、 茶道, 故可 谓之一解人。所谓日常生活琐碎间的诗意 , 也就因 之而随处点染流露出。发掘与凸现普通人物身上种 种体现在平凡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以及其对日常生 活中个人精神品格的重视, 是张岱散文中一份很重 要的思想遗产。张岱在 明圣二湖 一文中说: ! 即湖 上四贤, 余亦谓乐天之旷达, 固不如和靖之静深; 邺 侯之荒诞 , 自不若东坡之灵敏也。其余贾似道之豪 奢, 孙东瀛之华赡 , 虽在西湖数十年, 用钱数十万 , 其 于西湖之性情 , 西湖之风味, 实有未曾梦见者在也。 世间措大 , 何得易言游湖。 ∀
[ 1]
一、 ! 凡炎凉势利者 , 不足以言艺∀ % % % 张岱散文 的立文之本 在传统文化语境里 , 无论是对于个体的人格建 构, 还是主体对外在人物的品鉴领悟, 都极端注重个 体的情感品格。如前者, 在孟子那里可以被表述为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 而无害 ,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 配义与道∀ 。
[ 14]
在其他, 如在 金乳生花草 、 范与兰 、 刘晖吉 女戏 、祁止祥癖 等中, 人物皆为平凡不见经传者 , 其钟爱执着, 也多是日常普通的事物, 如花草、 书画、 古玩、 戏曲 , 而在张岱看来 , 物虽凡小, 然得深情。因 这深情 , 也就有了境界 , 也就有了格调, 故郑重以笔 传之 ; 日常事物如此, 自然风景亦复如此。所谓! 一 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 , 风景的性情趣 味, 对应的是个人的精神品格。张岱 明圣二湖 中 说: ! 故余尝谓, 善读书者无过董遇&三馀∋ ; 而善游湖 者, 亦无过于董遇&三馀∋ 。 ∃ ∃冬者岁之馀也 , 夜者 日之馀也 , 雨者月之馀也。雪巘古梅 , 何逊烟堤 高 柳! 夜月空明, 何逊朝花绰约 ! 雪色涳濛, 何逊晴光 滟瀲 ! 深情领略 , 是在解人。 ∀

张岱散文名篇

张岱散文名篇

《炉峰月》张岱〔明代〕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

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

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序》张岱〔明代〕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张则桐:《湖心亭看雪》的另一种读法

张则桐:《湖心亭看雪》的另一种读法

张则桐:《湖心亭看雪》的另一种读法《湖心亭看雪》的文字漂亮、干净、新鲜,让读者一读之下就会喜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被选入各种选本和教材,是张岱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品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篇。

这篇精炼的小品根植于深厚的古代文学和越文化传统,诗情流转,寄托遥深。

一从《湖心亭看雪》的文字可以明显地看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痕迹,《世说新语·任诞》云:“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江南绍兴的雪引发了王徽之郁勃的情思,他饮酒吟诗,连夜坐船访友,第二天早晨到了朋友的门前又因兴致已尽不登门而返回,这样的行为不合常情,却任性而发,率真自然,体现了最典型的魏晋风度。

这段文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结尾王子猷的话尽显名士风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的结构从此段文字脱化而来,也叙写了张岱于冬夜到湖心亭看雪的全过程,以船夫的喃喃自语作结。

在行文时,张岱似乎要与“雪夜访戴”形成对比:王子猷准备去访问朋友,到了家门口而不见;张岱独自去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却已有人在那里饮酒,张岱与他们相谈甚欢,兴尽而返。

王子猷的自言尽显名士风采,而船夫的喃喃自语也点出其猪人独特的人格。

晚明的江南士人非常向往魏晋名士风度,《世说新语》是很流行的读物。

为了便于携带,张岱祖父张汝霖在清江知县任上还刊印了袖珍本《世说新语》,大有不可一日无此书的精神。

绍兴是东晋名士聚居之地,随处皆有魏晋风流的遗迹。

张岱深受家庭和地域文化的濡染,从青少年时代起其行事风度颇有名士遗韵。

他曾于深夜在寂静的寺庙中让自己的家庭戏班唱戏,为了品闵老子的茶而在桃叶渡口的茶馆中耐心等待。

他推崇魏晋名士的“一往深情”,对生命和美有深刻的体验。

明亡后张岱还借鉴《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了一部《快园道古》,这部书可以算是晚明江南士人版的《世说新语》。

人独,景异,情痴,文美

人独,景异,情痴,文美

人独,景异,情痴,文美《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全文仅159个字,笔墨精练,意蕴深远,诗意盎然,被学者吴战垒誉为“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实则回味无穷。

独行之人欣赏奇异之景后,醉意朦胧中写下美妙之文,抒发痴迷之情,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一、落花人独立张岱的作品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645年,清兵攻破扬州,大肆屠城,张岱参与鲁王抗清,事败流离逃亡。

这一年,好友或自尽或出家,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自作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吴战垒先生说:“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作为明朝遗民,忠君思想、家乡故国的情结是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言行举止、思想情趣似乎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成为特立独行之人。

《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是记述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

开篇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这是史书传记的笔法。

但是当时已经是清朝康熙年间,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颇有深意,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此为“言独”。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寒地冻之时,万籁俱寂,精心挑选“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特立独行之举真是怪异,此为“行独”。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文章末尾出现的舟子并不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志不同,道不合”,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

此为“心独”。

自古文人多寂寞。

张岱这种痴人独往湖心亭的心理感觉,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苦、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高、王安石“南陌东阡独往来”的惆怅、英雄人物“海雨天风独往来”的洒脱相比,虽然心境上不尽相同,但谁人能解的孤寂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应该有些共通之处,只是花落水流、物是人非之后,唯留斯人独自嗟叹,感慨。

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2003年第3期N o.3,20032003年5月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一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

”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

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

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

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

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

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张岱散文的情感观

张岱散文的情感观

张岱散文的情感观
卢杰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4)005
【摘要】张岱散文作品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表现,根据不同的形态,可以分为精一、深情、痴癖三种不同的情感品质.张岱的情感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重视个体
情感品质构建的继承.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卢杰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奇景·雅情·痴人——张岱散文《湖心亭看雪》赏析 [J], 彭元忠
2.健笔如云焕美如诗--论张晓风散文集《画晴》的文化品位与情感观照 [J], 赵彦

3.文言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张岱《陶庵梦忆序》为例 [J], 潘玲珊
4.清初遗民散文中的闲情书写——以张岱、李渔为例 [J], 李婧;高明峰
5.“一往深情”: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 [J], 张则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 年第 3 期 No. 3. 1999
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1999 年 5 月 Ma感底蕴论
□ 张则桐
内容提要 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 是他在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影响之下 , 由于自身素质及家世 等因素所形成的趋近于魏晋名士的审美情怀 。明朝灭亡和身世巨变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 即在 洞悉生命底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深情眷恋 。其散文创作的落脚点是“一往深情”的审美体验 ,在不同题材的作 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 ,使张岱散文具有传统士文化与晚明市民文化融合的特色 。
明朝的覆亡和身世的巨变使张岱感受到另外一种和 他前半生的裘马清狂的名士生活迥然不同的人生况味 ,他 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也越来越深厚 。尤其是从他避乱西 白山中到写作《陶庵梦忆》这段时间 ,陶渊明在张岱心中已 化为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 ,他号“陶庵”就非常明显地反映 了他对陶渊明的追慕景仰之情 。“陶庵”这个号中的陶渊 明 , 即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影响着张岱的陶渊明 , 主要有 两个方面的内涵 。
明代前中期 , 思想界受程朱理学控制 , 文坛上则以前 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摹拟风气为主盟 。中期以后 ,由于城 市工商业的繁荣所引起的人性初步觉醒的思潮开始萌发 , 初期在哲学上是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思想 ,在文学上 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新的创作风貌 。他们对程朱理学束缚人 性和前后七子的复古摹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提出文艺要 求真求变的主张 。他们都从重视戏曲小说开始 ,徐渭的“本 色说”和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个思潮的前驱 。此后 ,汤显祖 和公安派分别在戏曲和诗文领域发展徐 、李的思想 。汤显 祖重视情感 , 认为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 也 。”⑧焦 也重视情感 , 认为诗人“苟其感不至 , 则情不 深 ,情不深 ,则无以惊心而惊魄 ,垂世而行远”⑨。袁宏道标 举“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⑩ , 虽侧重点与汤 、焦不同 , 但归 趋却一致 ,即文艺要抒写真情 。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实践 ,这 种重视情感 ,要求文艺抒写真情的主张已经成为一股强大 的时代思潮 , 正如王思任所说的那样 :“天下无可以真 , 而 惟情可以真 。天下无有当错 ,而惟文章不可不错 。”λϖ
上述种种因素就使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更趋向 于审美体验 ,直接晋人神韵 。青年时代的张岱 ,从思想到言 行都有魏晋名士的风采 。在读书和治学上 , 主张“精思静 悟”λψ 。他说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 ,便放去 , 曰 : ‘了不异人意 。’殷中军见佛经 ,云 ‘: 理亦应阿堵上 。’此二 人者 ,方可与注经 ,方可与解经 。”λζ因此 ,注经就要“妙析奇 致 ,大畅玄风”λ{ ,他的《四书遇》就是“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 之”λ|的“石火电光 , 忽然灼露”λ} 。在生活上 , 他追求真自 由 ,主张“物性自遂”λ∼ 。他曾请求莲池师把锁禁的兔鹿猢狲 放走 ,并对“鱼牢幽闭”µυ 大为愤慨 ,认为“鱼若能言 ,其苦万 状 ,以理揆之 ,孰若纵壑开樊 ,听其游泳 。”µϖ 这种推己及物 的思想和支道林“既有凌霄之姿 , 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µω 是一致的 。他还认为“世间有绝无益于世界 , 绝无益于人 身 ,而卒为世界人身所断不少者”µξ ,而且“试思有花朝而无 月夕 ,有美目而无灿眉 ,有蚕桑而无花鸟 ,犹之乎不成其为 世界 , 不成其为面庞也”µψ , 这是非常鲜明的审美化的观 点 。在日常行动中 ,张岱更是任情而发 。他曾夜游金山 ,触 景生情 ,深夜在金山寺“盛张灯火大殿中 ,唱韩蕲王金山及 长江大战诸剧”µζ ,致使“锣鼓喧阗 ,一寺人皆起看”µ{ ,天明 剧终就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 , 目送久之 , 不知是人 、是 怪 、是鬼 。”µ| 他曾在暮色苍茫时独自驾舟往湖心亭看雪 ,在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子猷雪夜访友的影子 。他甚至对张东 谷“肉只是吃 , 不管好吃不好吃 ; 酒只是不吃 , 不知会吃不 会吃”µ}也大加赞赏 ,认为“二语颇韵 ,有晋人风味”µ∼ 。他的 友人也理解他追慕晋人风韵的心理 ,称赞他“望其丰彩 ,轩 轩若朝霞举”νυ ,反映了他的自我期许 。
时代的巨变玉成了张岱的审美思想 。明亡时 ,他正全 力进行明史《石匮书》的撰述 。他的许多亲友都在这场巨变 中殉难 ,张岱也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为了完成自己倾力 已久的著作 , 他备受精神和生活的磨难 , 顽强地生活下 来 。他抛弃了丰厚的家产 ,先是到西白山中避乱 ,后来又僦 居绍兴快园 。这时他已一无所有 ,亲自耕作 “, 布衣蔬食 ,常 至断炊”ν{ ,生活极为艰辛困窘 。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 里 ,他不仅完成了《石匮书》及《石匮书后集》这样的史学巨 著 ,还编纂了十几部著作 ,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他的脍炙人 口的散文都是晚年的作品 ,向为后人珍重 。
但是张岱的“一往深情”在求真的基础上更趋向审美 体验 , 与晋人更为贴近 , 这与张岱自身的素质和家世生平 都有紧密的联系 。首先 ,张岱资性聪颖 ,敏感多情 。这从他 在《自为墓志铭》中记自己六岁与陈眉公联对和十六岁所 作的《祈梦疏》可以看出 ,在陈继儒 、祁彪佳诸人给他的《古 今义烈传》所作的序中也有鲜明的反映 。其次 ,张岱的家族 是绍兴望族 , 前辈在政教和文化上均有建树 , 绍兴又是晋 人风韵遗迹较多的地方 , 地缘和家族是他产生名士心理的 基础 。再次 ,张岱年轻时就放弃了科举 ,专以著述自任 ,立 志修撰明代通史 , 摆脱了当时文人很难跳出的甲第科名之 网 , 这就使他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 可以更为从容更 为自由地体察人生 。最后 ,张岱兴趣广泛 ,涉猎多方 ,举凡 诗文 、戏曲 、书画 、园亭 、饮茶 、古玩等晚明社会各种艺术形 式无不造诣深厚 , 使行家里手为之折服 。这样就使他的审 美体验深刻而细腻 ,富于立体感和层次感 。
世界 ,表现出对情的各种媒体 、载体高度敏感 ,特别易于感 发 、形成和波荡 , 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一任所发 , 无所阻碍 , 即所谓“任情”。
张岱钟爱“一往深情”, 在诗文中频繁使用 , 而且多次 提到桓子野 , 表明他对晋人审美情怀的追慕 , 注重审美主 体的情感体验 。张岱的这种“一往深情”的审美情怀既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 ,又具独特的个性风采 。
关键词 张岱散文 一往深情 陶渊明 士文化 作者张则桐 ,男 ,1970 年生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盐城 224002)

在张岱的诗文中 , “一往深情”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 高 ,涉及到不同题材的作品 。如“楚生多坐驰 ,一往深情 ,摇
无主”①“; 一往深情可奈何 ,解人不得多流视”②“; 奈何呼 不已 ,一往有深情”③;“一往深情 ,余无多让”④等 。由此可 以看出张岱对“一往深情”这个词的钟爱 ,这给我们考察他 的散文的整体特色提供了一条明晰的线索 。
150
浙江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文学研究 ·
诗中所描绘的“濯濯见孤棱 , 反得雨之力”ν| 的雨梅形象和 “所以高士心 ,受妒不受惜”ν}的感慨归依所在 。
另一方面是在朴素的生活和勤苦的劳作中保持乐观 开朗的精神并去发现体会蕴含其中之美的诗人形象 。他的 《甲午儿辈赴省试下归走笔招之》、《仲儿分 》二诗真实地 反映了老年张岱所感受到的那种“攒食一老人 , 骨瘦如鸡 肋”ν∼的辛酸困窘 , 而《舂米》、《担粪》二诗则叙写了自己亲 自参加劳作的情形和感受 。如果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的磨 练 ,是写不出“窗下南瓜荣 ,堂前茄树嫩”ου 这样清新自然的 诗句的 ,也难以发出“日久粪自香 ,为农复何恨”οϖ的深沉的 感慨 。这些朴实真挚的诗句里 , 跳跃着张岱那颗虽历经沧 桑仍对人生深情眷恋和由此生发出的对生活的一种深沉 的审美体认的赤子之心 。这些洗尽铅华的诗作 , 表明了张 岱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已由形式而及内容 , 生活环境的 贴近和心灵的共鸣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这 在张岱身上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的幽默诙谐 。
“一往深情”出自《世说新语 ·任诞》: 桓子野每闻清歌 , 辄唤奈何 , 谢公闻之 , 曰 :“子
野可谓一往而有深情”。 这则材料表现了桓伊对音乐之美敏锐的领悟和投入的体 验 , 非常典型地展示了晋人的审美情怀 。中国古代的审美 思想和以此为核心的士文化 , 是在魏晋这个十分动荡的时 代里渐趋成熟完善的 。宗白华先生说 “: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 然 ,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⑤ , 精辟地指出了晋人对审美 境界的开拓 , 表明晋人在审美思想上主体回归的趋势 。他 认为 :“深于情者 ,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 感 , 扩而充之 , 可以成为耶苏 、释迦的悲天悯人 ; 就是快乐 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 ,惊心动魄 。”⑥桓子野的“每闻清歌 , 辄唤奈何”, 是对音乐之美的惊心动魄的体验的外在表现 , 他的“一往深情”正是宗白华先生所指出的审美主体的审 美情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 :“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 ,真解 放 , 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 , 接受宇宙和人 生的全景 ,了解它的意义 ,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⑦所以 , 这种“一往深情”的审美情怀必须以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 自由为前提 , 它是在理解生命内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一种 审美化的体验和把握 。魏晋名士关注自身情感特性和情感
这种方式是在继承晚明文人谐谑风气的基础上发展 而成的 。谐谑风气是晚明文人玩世不恭的表现方式 , 社会 政治的黑暗 、内忧外患的深重及开放的社会思潮促进了这 种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里 , 晚明文人无法把握自己的生 命 。张岱早年也深受此风的影响 , 他的家族中祖父及父叔 辈都有谐谑之风 , 二叔在京师还组织“噱社”, 可见风气之 盛 。张岱很尊敬的前辈王思任当时是以谐谑著称的文人 , 号谑庵 ,张岱曾为他作《王谑庵传》。由于早年的科举失利 及对社会腐败的痛恨 , 此时张岱的谐谑也主要表现他玩世 不恭的一面 , 这样也就不免染上晚明文人的轻薄尖刻 。但 是时代和身世巨变使张岱的人生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 玩 世不恭变为深情眷恋 ,谐谑也去谑而存谐 ,成为幽默 。我们 从他晚年的一些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张岱的这种对人 生的幽默诙谐 。如《甲午初度是日饿二首》说 :“一贫直至 此 ,回想反开颐”οω; 在《快园记》中说 :“弟极苦 ,而住快园 , 世间事 , 名不副实 , 大率此类”οξ ; 在《夜航船序》中所引的 “待小僧伸伸脚”οψ的故事 ,诸如此类 ,都充满幽默诙谐的趣 味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表现出一种明亮纯净的气息 。这是 以洞悉人生意蕴之后的一种深情眷恋为基础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