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往深情_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_张则桐(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是孤介独立 、坚持气节的贫士形象 。这从张岱 在避兵西白山中所作的《和贫士七首》及其后所作的《和述 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首》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 这些诗叙写了在凶险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和艰难困顿的物 质环境里作者坚持以人格和气节自励的决心 ,倾吐了在生 死存亡的选择中心中难以言状的辛酸和孤独 , 一字一泪 , 确是从肺腑中流出的诗句 。贫士形象 ,正是张岱在《雨梅》
明代前中期 , 思想界受程朱理学控制 , 文坛上则以前 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摹拟风气为主盟 。中期以后 ,由于城 市工商业的繁荣所引起的人性初步觉醒的思潮开始萌发 , 初期在哲学上是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思想 ,在文学上 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新的创作风貌 。他们对程朱理学束缚人 性和前后七子的复古摹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提出文艺要 求真求变的主张 。他们都从重视戏曲小说开始 ,徐渭的“本 色说”和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个思潮的前驱 。此后 ,汤显祖 和公安派分别在戏曲和诗文领域发展徐 、李的思想 。汤显 祖重视情感 , 认为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 也 。”⑧焦 也重视情感 , 认为诗人“苟其感不至 , 则情不 深 ,情不深 ,则无以惊心而惊魄 ,垂世而行远”⑨。袁宏道标 举“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⑩ , 虽侧重点与汤 、焦不同 , 但归 趋却一致 ,即文艺要抒写真情 。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实践 ,这 种重视情感 ,要求文艺抒写真情的主张已经成为一股强大 的时代思潮 , 正如王思任所说的那样 :“天下无可以真 , 而 惟情可以真 。天下无有当错 ,而惟文章不可不错 。”λϖ
1999 年第 3 期 No. 3. 1999
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1999 年 5 月 May. 1999
“一往深情”: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
□ 张则桐
内容提要 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 是他在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影响之下 , 由于自身素质及家世 等因素所形成的趋近于魏晋名士的审美情怀 。明朝灭亡和身世巨变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 即在 洞悉生命底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深情眷恋 。其散文创作的落脚点是“一往深情”的审美体验 ,在不同题材的作 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 ,使张岱散文具有传统士文化与晚明市民文化融合的特色 。
上述种种因素就使张岱所标举的“一往深情”更趋向 于审美体验 ,直接晋人神韵 。青年时代的张岱 ,从思想到言 行都有魏晋名士的风采 。在读书和治学上 , 主张“精思静 悟”λψ 。他说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 ,便放去 , 曰 : ‘了不异人意 。’殷中军见佛经 ,云 ‘: 理亦应阿堵上 。’此二 人者 ,方可与注经 ,方可与解经 。”λζ因此 ,注经就要“妙析奇 致 ,大畅玄风”λ{ ,他的《四书遇》就是“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 之”λ|的“石火电光 , 忽然灼露”λ} 。在生活上 , 他追求真自 由 ,主张“物性自遂”λ∼ 。他曾请求莲池师把锁禁的兔鹿猢狲 放走 ,并对“鱼牢幽闭”µυ 大为愤慨 ,认为“鱼若能言 ,其苦万 状 ,以理揆之 ,孰若纵壑开樊 ,听其游泳 。”µϖ 这种推己及物 的思想和支道林“既有凌霄之姿 , 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µω 是一致的 。他还认为“世间有绝无益于世界 , 绝无益于人 身 ,而卒为世界人身所断不少者”µξ ,而且“试思有花朝而无 月夕 ,有美目而无灿眉 ,有蚕桑而无花鸟 ,犹之乎不成其为 世界 , 不成其为面庞也”µψ , 这是非常鲜明的审美化的观 点 。在日常行动中 ,张岱更是任情而发 。他曾夜游金山 Baidu Nhomakorabea触 景生情 ,深夜在金山寺“盛张灯火大殿中 ,唱韩蕲王金山及 长江大战诸剧”µζ ,致使“锣鼓喧阗 ,一寺人皆起看”µ{ ,天明 剧终就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 , 目送久之 , 不知是人 、是 怪 、是鬼 。”µ| 他曾在暮色苍茫时独自驾舟往湖心亭看雪 ,在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子猷雪夜访友的影子 。他甚至对张东 谷“肉只是吃 , 不管好吃不好吃 ; 酒只是不吃 , 不知会吃不 会吃”µ}也大加赞赏 ,认为“二语颇韵 ,有晋人风味”µ∼ 。他的 友人也理解他追慕晋人风韵的心理 ,称赞他“望其丰彩 ,轩 轩若朝霞举”νυ ,反映了他的自我期许 。
时代的巨变玉成了张岱的审美思想 。明亡时 ,他正全 力进行明史《石匮书》的撰述 。他的许多亲友都在这场巨变 中殉难 ,张岱也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为了完成自己倾力 已久的著作 , 他备受精神和生活的磨难 , 顽强地生活下 来 。他抛弃了丰厚的家产 ,先是到西白山中避乱 ,后来又僦 居绍兴快园 。这时他已一无所有 ,亲自耕作 “, 布衣蔬食 ,常 至断炊”ν{ ,生活极为艰辛困窘 。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 里 ,他不仅完成了《石匮书》及《石匮书后集》这样的史学巨 著 ,还编纂了十几部著作 ,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他的脍炙人 口的散文都是晚年的作品 ,向为后人珍重 。
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和对袁宏道的推崇及与陈继儒 的交谊 ,张岱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深受晚明画风的熏染 。 他崇尚“淡远”,认为“竹石间意 ,在以淡远取之”νξ ,山水则 “刻画非不工 , 淡远长身价”νψ 。论戏曲他也说 :“布帛菽粟 之中 ,自有许多滋味 ,咀嚼不尽 。传之永远 ,愈久愈新 ,愈淡 愈远 。”νζ张岱前半生的这种艺术风格的追求 ,也同样存在 袁 、董的缺陷 :他标举的“淡远”,仍然只具有意境和表现形 式上的意义 ;他对陶渊明的追慕也局限在这个范围 。
张岱是沐浴这种文艺思潮成长起来的 ,他的家族与当 时文艺界名流徐渭 、王思任 、陈继儒 、黄汝享等有广泛的联 系 ,从幼年时期就耳濡目染 ,沾溉较深 。他对徐渭 、李贽 、袁
149
张则桐 “: 一往深情”: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
宏道也推崇备至 ,所以 ,求真是他审美思想的基础 ,即他标 举的“一往深情”的基础 。他说他的文章“亦得其真 、得其近 而已矣”λω ,作《家传》,说自己“无能为吾高曾祖考另开一生 面 ,只求不失其本面真面笑啼之半面也已矣”λξ 。由此我们 不难看出时代思潮对他的影响 。

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是以人性为初步觉醒的基 础的 , 而袁宏道标举“性灵”, 就把求真求变落在审美化的 韵与趣上 。他所说的韵与趣 ,又以平淡为归依 ,认为“淡”是 “真性灵”和“真变态”νϖ ,真正的“淡”是“风值水而漪生 ,日 薄山而岚出 , 虽有顾吴 , 不能设色也 , 淡之至也 。元亮以 之 。”νω陶渊明的诗文是古今平淡的极致 ,追求平淡必以陶 诗为准的 。董其昌 、陈继儒继中郎之后在画坛上提出南北 宗论 ,倡南宗山水 ,并且标举以淡为宗 ,成为主盟艺坛的风 气 。但不论中郎还是董 、陈 ,所追求的平淡只具有艺术风格 上的意义 ,也即只是表现形式上的追求 。由于时代和自身 的限制 ,他们没有触到陶诗的平淡中所包蕴的丰厚内涵 。
这种方式是在继承晚明文人谐谑风气的基础上发展 而成的 。谐谑风气是晚明文人玩世不恭的表现方式 , 社会 政治的黑暗 、内忧外患的深重及开放的社会思潮促进了这 种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里 , 晚明文人无法把握自己的生 命 。张岱早年也深受此风的影响 , 他的家族中祖父及父叔 辈都有谐谑之风 , 二叔在京师还组织“噱社”, 可见风气之 盛 。张岱很尊敬的前辈王思任当时是以谐谑著称的文人 , 号谑庵 ,张岱曾为他作《王谑庵传》。由于早年的科举失利 及对社会腐败的痛恨 , 此时张岱的谐谑也主要表现他玩世 不恭的一面 , 这样也就不免染上晚明文人的轻薄尖刻 。但 是时代和身世巨变使张岱的人生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 玩 世不恭变为深情眷恋 ,谐谑也去谑而存谐 ,成为幽默 。我们 从他晚年的一些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张岱的这种对人 生的幽默诙谐 。如《甲午初度是日饿二首》说 :“一贫直至 此 ,回想反开颐”οω; 在《快园记》中说 :“弟极苦 ,而住快园 , 世间事 , 名不副实 , 大率此类”οξ ; 在《夜航船序》中所引的 “待小僧伸伸脚”οψ的故事 ,诸如此类 ,都充满幽默诙谐的趣 味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表现出一种明亮纯净的气息 。这是 以洞悉人生意蕴之后的一种深情眷恋为基础的 。
但是张岱的“一往深情”在求真的基础上更趋向审美 体验 , 与晋人更为贴近 , 这与张岱自身的素质和家世生平 都有紧密的联系 。首先 ,张岱资性聪颖 ,敏感多情 。这从他 在《自为墓志铭》中记自己六岁与陈眉公联对和十六岁所 作的《祈梦疏》可以看出 ,在陈继儒 、祁彪佳诸人给他的《古 今义烈传》所作的序中也有鲜明的反映 。其次 ,张岱的家族 是绍兴望族 , 前辈在政教和文化上均有建树 , 绍兴又是晋 人风韵遗迹较多的地方 , 地缘和家族是他产生名士心理的 基础 。再次 ,张岱年轻时就放弃了科举 ,专以著述自任 ,立 志修撰明代通史 , 摆脱了当时文人很难跳出的甲第科名之 网 , 这就使他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 可以更为从容更 为自由地体察人生 。最后 ,张岱兴趣广泛 ,涉猎多方 ,举凡 诗文 、戏曲 、书画 、园亭 、饮茶 、古玩等晚明社会各种艺术形 式无不造诣深厚 , 使行家里手为之折服 。这样就使他的审 美体验深刻而细腻 ,富于立体感和层次感 。
世界 ,表现出对情的各种媒体 、载体高度敏感 ,特别易于感 发 、形成和波荡 , 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一任所发 , 无所阻碍 , 即所谓“任情”。
张岱钟爱“一往深情”, 在诗文中频繁使用 , 而且多次 提到桓子野 , 表明他对晋人审美情怀的追慕 , 注重审美主 体的情感体验 。张岱的这种“一往深情”的审美情怀既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 ,又具独特的个性风采 。
“一往深情”出自《世说新语 ·任诞》: 桓子野每闻清歌 , 辄唤奈何 , 谢公闻之 , 曰 :“子
野可谓一往而有深情”。 这则材料表现了桓伊对音乐之美敏锐的领悟和投入的体 验 , 非常典型地展示了晋人的审美情怀 。中国古代的审美 思想和以此为核心的士文化 , 是在魏晋这个十分动荡的时 代里渐趋成熟完善的 。宗白华先生说 “: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 然 ,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⑤ , 精辟地指出了晋人对审美 境界的开拓 , 表明晋人在审美思想上主体回归的趋势 。他 认为 :“深于情者 ,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 感 , 扩而充之 , 可以成为耶苏 、释迦的悲天悯人 ; 就是快乐 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 ,惊心动魄 。”⑥桓子野的“每闻清歌 , 辄唤奈何”, 是对音乐之美的惊心动魄的体验的外在表现 , 他的“一往深情”正是宗白华先生所指出的审美主体的审 美情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 :“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 ,真解 放 , 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 , 接受宇宙和人 生的全景 ,了解它的意义 ,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⑦所以 , 这种“一往深情”的审美情怀必须以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 自由为前提 , 它是在理解生命内蕴的基础上对人生的一种 审美化的体验和把握 。魏晋名士关注自身情感特性和情感
150
浙江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文学研究 ·
诗中所描绘的“濯濯见孤棱 , 反得雨之力”ν| 的雨梅形象和 “所以高士心 ,受妒不受惜”ν}的感慨归依所在 。
另一方面是在朴素的生活和勤苦的劳作中保持乐观 开朗的精神并去发现体会蕴含其中之美的诗人形象 。他的 《甲午儿辈赴省试下归走笔招之》、《仲儿分 》二诗真实地 反映了老年张岱所感受到的那种“攒食一老人 , 骨瘦如鸡 肋”ν∼的辛酸困窘 , 而《舂米》、《担粪》二诗则叙写了自己亲 自参加劳作的情形和感受 。如果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的磨 练 ,是写不出“窗下南瓜荣 ,堂前茄树嫩”ου 这样清新自然的 诗句的 ,也难以发出“日久粪自香 ,为农复何恨”οϖ的深沉的 感慨 。这些朴实真挚的诗句里 , 跳跃着张岱那颗虽历经沧 桑仍对人生深情眷恋和由此生发出的对生活的一种深沉 的审美体认的赤子之心 。这些洗尽铅华的诗作 , 表明了张 岱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已由形式而及内容 , 生活环境的 贴近和心灵的共鸣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这 在张岱身上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的幽默诙谐 。
明朝的覆亡和身世的巨变使张岱感受到另外一种和 他前半生的裘马清狂的名士生活迥然不同的人生况味 ,他 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也越来越深厚 。尤其是从他避乱西 白山中到写作《陶庵梦忆》这段时间 ,陶渊明在张岱心中已 化为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 ,他号“陶庵”就非常明显地反映 了他对陶渊明的追慕景仰之情 。“陶庵”这个号中的陶渊 明 , 即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影响着张岱的陶渊明 , 主要有 两个方面的内涵 。
关键词 张岱散文 一往深情 陶渊明 士文化 作者张则桐 ,男 ,1970 年生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盐城 224002)

在张岱的诗文中 , “一往深情”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 高 ,涉及到不同题材的作品 。如“楚生多坐驰 ,一往深情 ,摇
无主”①“; 一往深情可奈何 ,解人不得多流视”②“; 奈何呼 不已 ,一往有深情”③;“一往深情 ,余无多让”④等 。由此可 以看出张岱对“一往深情”这个词的钟爱 ,这给我们考察他 的散文的整体特色提供了一条明晰的线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