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3 . 2 缺血性疼痛
t i o n . Z h o n g g u o L i n c h u a n g K a n g f u 2 0 0 4 ; 8 1 2 9 1 : 6 4 6 2 一 3 1 C h i n a ) 薛纪秀, 倪家骤, 徐娜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I J 1 . 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4 ,
总之, S C S 是一种安全的非药物性镇痛方式, 再次治疗或手 术的原因多是电极发生移位后的复位或重新安放或取出电极, 目 前小于 3 0 %( 不包括体内脉冲发生器复位) , 曾 有报道有 1 例 死于肺栓塞。
‘ 疗效评估
现假阳性或某种误导作用。 硬膜外电 刺激为低频电 刺激, 1 0 0 H z 以上高频虽有镇痛效果,但有肌张力亢进和下肢上举, 难以应 用。用5 0 H z 以下的 低频率刺激,受 刺激节段支配部位有推拿 感、 感觉缺失, 减退区有从受刺激节段向颈部扩展趋势。
・徐 述 ・
脊 髓电 刺 激 镇 痛 术的 研 究 现状★
薛纪秀, 倪家鉴1 徐 娜
薛纪秀,倪家嚷,徐 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市
1 0 0 0 5 3
3 适应证
薛纪秀★, 女, 1 9 6 3 年生, 北京市人, 汉族, 1 9 9 3 年首都医科大学毕业,
3 . 1 慢性顽固性疼痛
硕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主要从事麻醉、 疼痛的研究。
万方数据
I v S n S u N m z g l c k f .  ̄
1 6 7 1 一5 9 2 6 C N 2 1 一1 4 7 0 / R
k j 2 3 3 8 5 0 8 3 0。 . 。 。
薛纪秀 , 等.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应用研究进展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应用研究进展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应用研究进展张雪;徐琦【摘要】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ESCS)是一种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通过脉冲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的中枢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方法,最初应用于对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抑制,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方法在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等方面,现已成为神经接口与康复工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总结ESCS在疼痛抑制、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ESCS研究背景,探讨了ESCS作用机制及刺激参数的优化.随后通过简述ESCS在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并结合ESCS刺激系统,提出了研制应用于运动功能的植入式刺激器的重要性,最后对ESCS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脊髓;电刺激;运动功能康复;疼痛抑制【作者】张雪;徐琦【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4功能电刺激,即将特定频率和波形的电流或电压施加于生物体神经组织,进而引发其各种神经电生理反应,该方法在神经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pidural spinal cord satimulation, ESCS)从功能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发展而来。

与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FES不同,ESCS是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经造影证实其确切位置后,由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在神经通路上产生电场。

迄今为止,ESCS除用于减轻疼痛外,还被开发用于运动功能恢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因此对其详细作用机制的研究,在神经科学、康复工程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难治性心绞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难治性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9.02.013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难治性心绞痛刘 妍 宋 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 沈阳110001)摘要慢性难治性心绞痛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往往无法控制病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胸痛,脊髓电刺激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治疗神经痛和血管源性疼痛的可靠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心绞痛病人可以通过脊髓电刺激来控制疼痛及缓解症状,本文对脊髓电刺激治疗心绞痛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难治性心绞痛;脊髓电刺激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发作性的胸痛或胸部不适。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60%可发生心肌缺血,冠脉狭窄程度超过75%可发生心绞痛[1]。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指发作的频度、程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明显变化[2]。

治疗原则包括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肌氧供,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中,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

手术治疗手段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等,经过上述治疗的绝大部分病人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但是有许多病人急性缺血事件存活后会转为治疗效果较差的慢性难治性心绞痛。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被定义为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难以控制的,因心肌缺血而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疾病[3],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对急性心血管事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转为难治性心绞痛。

在美国,每年新增的慢性难治性心绞痛的患病人数可达10万,与欧洲大抵相同[4]。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病人与行血管重建术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相比,生存质量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5]。

不仅日常活动受到限制,由于对恶性事件的恐惧,心理上也有较为严重的负担,同时也可能因为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而多次入院。

脊髓电刺激的原理

脊髓电刺激的原理

脊髓电刺激的原理嘿,你知道脊髓电刺激是啥不?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好像给身体里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魔法开关。

咱的脊髓啊,那可是身体里超级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一条繁忙的信息高速公路,负责传递各种信号。

而脊髓电刺激呢,就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加点特别的“能量”。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有时候会因为各种疼痛或者疾病而不舒服,这时候脊髓电刺激就闪亮登场了。

它通过在身体里植入一个小小的装置,这个装置会发出微弱的电流。

这电流可不是乱发的哦,它就像一个精准的小卫士,专门去刺激那些需要帮助的神经。

为啥要用电流来刺激呢?这就好比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上一盏灯。

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像是房间变得昏暗无光。

而脊髓电刺激带来的电流,就如同那盏灯,瞬间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它能让那些原本不太活跃的神经重新振作起来,恢复正常的功能。

你可能会问,这电流会不会很危险啊?完全不用担心!医生们可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测试,确保这个电流的强度恰到好处。

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小助手,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伤害。

而且,这个装置还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简直太贴心了!脊髓电刺激的应用范围可广了呢!对于那些长期忍受慢性疼痛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救星。

比如有的人因为神经受损而疼痛难忍,吃了好多药也不管用。

这时候,脊髓电刺激就可以发挥大作用了。

它能有效地缓解疼痛,让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还有啊,对于一些瘫痪的患者来说,脊髓电刺激也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不能一下子就让他们完全恢复,但它可以刺激神经,帮助他们恢复一些肌肉的功能。

这就像在干涸的土地上洒下了一滴水,虽然不能立刻变成绿洲,但却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你想想,要是没有脊髓电刺激,那些被疼痛折磨的人该有多痛苦啊!而有了它,就好像有了一个隐形的守护天使,时刻在身边保护着我们。

它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神奇和力量,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脊髓电刺激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身体康复的大门。

它为那些遭受痛苦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临床医学中的疼痛管理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前景

临床医学中的疼痛管理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前景

临床医学中的疼痛管理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前景疼痛是人类最为常见和普遍的症状之一,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对于疼痛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药物治疗,然而传统的方法在一些复杂疼痛病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在疼痛管理方面崭露头角,为疼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探讨临床医学中的疼痛管理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前景。

一、神经调节技术的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是利用电磁刺激或热疗等方式对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以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其中,脊髓电刺激和植入式电刺激器是最为常见的技术手段。

脊髓电刺激通过植入电极在患者脊髓上方,以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从而减轻疼痛感。

而植入式电刺激器则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身体特定部位,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

这些神经调节技术在某些难治性疼痛病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疼痛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生物反馈治疗的进展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仪器检测患者生理指标,然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患者,以帮助其自我调节和控制疼痛的技术。

通过生物反馈装置,患者能够监测到自己的生理状态,如心率、血压等,从而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身对疼痛的控制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以无创、无副作用等优势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物反馈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扩大,令人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三、光疗技术的潜力光疗技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刺激人体组织,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目前,光疗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治疗中,然而其在疼痛管理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发现,特定波长的光疗可以影响疼痛传导通路,调节神经兴奋性,并在一些慢性疼痛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因此,光疗技术在未来的疼痛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基因治疗的新突破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了关注。

通过递送特定的基因载体,可以干预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

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应用脊髓刺激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最初由C. Norman Shealy等于1967年提出,并首次将刺激电极植入脊髓背柱治疗疼痛获得成功。

当初该技术仅应用在某些不适宜手术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SC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硬膜外永久性埋植脊髓刺激系统的出现,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在疼痛临床受到广泛重视,近30多年来,对该技术的病理生理、适应证、预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SCS已成为当今临床疼痛领域里的一项重要镇痛技术。

目前在全球每年有5万以上病例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

一、镇痛机理关于脊髓刺激的作用机制有许多理论,包括门控机制的激活,脊髓丘脑通路的传导阻断,脊髓以上机制的激活,以及某类神经调质的激活或释放等。

1.门控机制纤维的电刺激可逆行抑制被刺激的脊髓节段细纤维痛觉信息的接收。

他们将这称为脊髓后柱刺激(dorsal column stimulation,DCS)。

现在已知这种电刺激抑制痛觉的现象,不仅在脊髓后柱,在脊神经后根部以及脊髓的其它部位也有这种现象。

故脊髓后柱刺激一词现已为“脊髓电刺激”(SCS)取代。

β纤维传导的,同样也会聚、终止于脊髓的这个“门”。

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对粗纤维信息的接收,如触觉和振动觉,将关闭接受细纤维信息的“门”,即对脊髓后柱的A- β纤维传入脊髓的。

这些纤维终止于背角的胶质,即脊髓的“门”。

同时,其它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或振动觉,是由粗大的有髓鞘A-δMelzack和Wall在1965年发表了门控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外周,疼痛的“电-化学”痛性信息是通过直径较细的无髓鞘的C纤维,还有少量的有髓鞘的A-外周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以及皮肤疼痛感受器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均可产生类似DCS的神经抑制。

但在脊髓后柱受到损伤的情况下,DCS的神经抑制作用,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而损伤侧柱则没有影响。

脊髓电刺激与鞘内药物输注治疗慢性疼痛讲座

脊髓电刺激与鞘内药物输注治疗慢性疼痛讲座
缓解疼痛, 改善和恢复功能, 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提高生活 质量
手术过程
• 影像学引导下、无菌操作 • 俯卧位,局麻下行电极硬膜外置入术 • SCS测试成功的关键是将刺激电极准确地植入
到疼痛相应的脊髓阶段,寻找患者主诉整个疼 痛区都出现异常感觉的电极位置 • 固定电极与体外刺激器相连进行临时测试 • 筛选测试期不超过10天 • 植入整个系统
脊髓电刺激及鞘内药物输注 治疗慢性疼痛
市中心人民医院
疼痛 Pain
• 疼痛-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 的主观感觉
• 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运 动,心理、情感和行为反应
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第17版默克诊疗手册(The Merck Manual)这 样描述:“慢性疼痛通常是被广泛地并人为地 用来指一些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继续持续超 过1个月的疼痛,或反复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或者预期会继续或进展的组织损伤所伴的疼 痛。慢性疼痛已经丧失其适应性生物作用。往 往会逐渐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系统征象(例如疲 乏、睡眠障碍、食欲减退、饮食无味、体重减 轻、性欲减退、便秘等),并且可能继发抑郁 症。”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
• 胸痛严重影响正常功能 • 常规标准治疗不能缓解 – 药物、手术 • 生活质量差 • 脊髓刺激可以减轻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术前准备
• 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 凝血功 能, X线, CT, MRI等
• 疼痛, 心理, 功能评估 • 病人教育: 合理的期望值
对治疗的了解和配合
• 治疗目的:
脊髓电刺激系统的组成
• 神经刺激器发放 电脉冲
• 电极传递电脉冲 至脊髓
• 导线连接电极和 神经刺激器
经皮穿刺电极
• 3487A 四触点经皮电极 • 3888 四触点经皮电极(长间距) • 3887 四触点经皮电极(短间距) • 3898 八触点经皮电极 • 3862 筛选测试电极

慢性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方法

慢性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方法

慢性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方法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三个月且难以缓解或治愈的疼痛。

它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传统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处理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慢性疼痛机制认识的加深,新的管理方法和治疗手段逐渐出现并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综合治疗方案:在慢性疼痛管理方面,综合治疗方案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多个组成部分,并结合个体化需求进行定制。

通过综合治疗能够同时针对不同层面因素产生效果,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1 药物治疗:药物在影响神经系统信号传递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和抗抑郁药等。

其中,镇痛药按作用机制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两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药物如抗癫痫药、肌肉松弛剂等可以减轻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其他不适。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温热治疗、电刺激、按摩和针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减轻慢性疼痛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物理治疗还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组织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心理干预: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调适和心理支持等多种形式。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管理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提高心理韧性,并应用各种技巧帮助患者处理与疼痛相关的问题。

二、新型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慢性疼痛管理有了更多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介绍其中一些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2.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应用电刺激或药物介导来改变神经传递或传导通路。

例如,脊髓电刺激技术(SC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些技术能够减少异常信号传递,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2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来阻断特定神经分支,从而减轻或消除相应区域的疼痛。

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应用脊髓刺激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最初由C. Norman Shealy等于1967年提出,并首次将刺激电极植入脊髓背柱治疗疼痛获得成功。

当初该技术仅应用在某些不适宜手术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SC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硬膜外永久性埋植脊髓刺激系统的出现,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在疼痛临床受到广泛重视,近30多年来,对该技术的病理生理、适应证、预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SCS已成为当今临床疼痛领域里的一项重要镇痛技术。

目前在全球每年有5万以上病例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

一、镇痛机理关于脊髓刺激的作用机制有许多理论,包括门控机制的激活,脊髓丘脑通路的传导阻断,脊髓以上机制的激活,以及某类神经调质的激活或释放等。

1.门控机制纤维的电刺激可逆行抑制被刺激的脊髓节段细纤维痛觉信息的接收。

他们将这称为脊髓后柱刺激(dorsal column stimulation,DCS)。

现在已知这种电刺激抑制痛觉的现象,不仅在脊髓后柱,在脊神经后根部以及脊髓的其它部位也有这种现象。

故脊髓后柱刺激一词现已为“脊髓电刺激”(SCS)取代。

β纤维传导的,同样也会聚、终止于脊髓的这个“门”。

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对粗纤维信息的接收,如触觉和振动觉,将关闭接受细纤维信息的“门”,即对脊髓后柱的A- β纤维传入脊髓的。

这些纤维终止于背角的胶质,即脊髓的“门”。

同时,其它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或振动觉,是由粗大的有髓鞘A-δMelzack和Wall在1965年发表了门控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外周,疼痛的“电-化学”痛性信息是通过直径较细的无髓鞘的C纤维,还有少量的有髓鞘的A-外周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以及皮肤疼痛感受器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均可产生类似DCS的神经抑制。

但在脊髓后柱受到损伤的情况下,DCS的神经抑制作用,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而损伤侧柱则没有影响。

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专家共识(2024)

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专家共识(2024)

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专家共识(2024)
2024中美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共识工作组;李静;许继军
【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15)2
【摘要】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疗法,近年来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优化SCS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为疼痛科医生提供SCS治疗相关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2024中美SCS管理慢性疼痛共识工作组参考RIGHT指南制定方法,对SCS在慢性疼痛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并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在SCS适应证与禁忌证,患者选择、筛查及宣教,测试期与植入期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形成《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专家共识(2024)》。

本共识根据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分级指南,给出了相应的净获益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为SCS 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最新依据。

【总页数】9页(P285-293)
【作者】2024中美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共识工作组;李静;许继军
【作者单位】不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疼痛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1;R45
【相关文献】
1.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慢性疼痛病人植入脊髓电刺激术后的应用研究
2.脊髓电刺激在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3.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专家共识
4.高频和低频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5.不同频率脊髓电刺激在治疗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腰交感神经与下肢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2024腰交感神经与下肢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2024腰交感神经与下肢慢性疼痛研究进展下肢慢性疼痛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治疗较为棘手的包括严重肢体缺血引起的缺血性疼痛及糖尿病、神经损伤等原因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严重肢体缺血、糖尿病足等疾病除伴有严重疼痛外,往往伴有难以愈合的溃疡及较高的截肢风险,约34%伯格病引起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在诊断的15年内面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下肢慢性疼痛主要的治疗原则为保肢及减轻疼痛,目前常见的保肢措施除戒烟、控制血糖等基础干预外,主要有口服前列腺素类药物及血管手术治疗,其中血管手术由于适用患者少,再干预率高等原因,治疗效果不满意。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局麻药、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及阿片类药物等,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或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仍需探索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治疗方法。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局部交感神经阻滞或切除可用于治疗包括缺血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内的慢性疼痛,临床试验也验证了交感神经阻滞或切除的治疗效果,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部分慢性疼痛的维持。

然而交感神经系统参与疼痛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晰。

交感神经系统参与疼痛的临床前研究目前集中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内的交感神经芽生。

发芽的交感神经纤维在感觉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

这种交感神经芽生在多种啮齿动物疼痛模型均有发现,且芽生的交感神经与神经元的异常连接往往对感觉神经元起到兴奋作用,可能是维持疼痛的原因之一。

本文对腰交感神经与下肢慢性疼痛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下肢慢性疼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 交感神经节(sympathetic ganglion, SG)的解剖结构交感神经链是一条从颅底延伸到骶骨的双侧神经节链,分为颈段、胸段、腰段和骶骨节段,两条交感神经链通过骶尾交界处前方的神经节融合。

腰交感神经干平行于椎体两侧,由交感神经链的L2~L5节段组成,覆盖于椎前筋膜下,位于腰大肌与相应椎体两侧前外侧1/3之间,属于腹膜外组织。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 展
• 脊髓电刺激治疗概述 • 脊髓电刺激治疗概述 • 脊髓电刺激治疗概述 •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展 •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挑战与前景 • 脊髓电刺激治疗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脊髓电刺激治疗概述
挑战
设备成本与维护
脊髓电刺激系统设备昂贵,且需要定期维护和调整。
适应症选择
研究脊髓电刺激治疗在更 多疾病领域的应用,如慢 性疼痛、运动障碍等。
长期疗效评估
对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的 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跟踪 评估,了解治疗的持久性 和安全性。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患 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 疼痛缓解、日常活动能力 提高等。
最新研究成果
新技术应用
研究新的脊髓电刺激技术,如无线充电、可植入 式设备等,以提高治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策略
探讨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脊髓电刺激 治疗方案的方法。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合作, 共同推动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研究和应用。
03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挑战与前景
当前面临的挑战
1 2 3
技术难题
脊髓电刺激治疗技术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精 确放置电极,控制刺激参数,以及避免副作用。
拓展适应症范围

02
随着研究的深入,脊髓电刺激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有望进一步扩
大,涵盖更多种类的疾病。
探索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03
未来研究将探索脊髓电刺激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以提高治疗效果。
前景展望
1
脊髓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神经调控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其在临床上 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

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本 文就 其 现状 和进 展作 一综述 , 并对 各 种方 法 比较其 利弊 。 关键 词 神经 电刺 激 ;慢 性疼 痛 ;治 疗
ADVANCES I THE N RES ARCH oN E NE RVoUS ELECT CAL TI UL RI S M ATI oN CURI NG
体, 而且它的热效应能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 达到
协 同镇 痛效 果 J 。其 频 率 2~10 Hz 波 宽 9~3 0 6 、 5 s一 般 采 用 变 频 、 择 不 同 电流 强 度 , T N , 选 使 E S产
据 是 急性疾病 或 损伤 的治 愈 时间 为 2~ 6周 , 果治 如 愈 后 1 月仍 出现 疼 痛 , 认 定 为 慢 性 疼 痛 _ 。 它 个 则 l J
40 1 ) 1 0 1
Absr c Ne v u lcrc lsi l t n c n c r h o i an ef cie y,wh c sb i ge tn i ey印 - ta t r o se e t a tmu ai a u e c r n c p i fe tv l i o i h i e n xe sv l p id ci ia l le ln c l y.Atp e e t h o r s n ,t e c mmo t o so e o l crc lsi l t n i c u e ta s utn o n me h d fn r usee tia tmu ai n l d r n c a e us v o ee t c ln r e si l t n,p rp r l e e si l t n,d e b a n si a in,s n l o d si l - lcr a e tmu a i i v o e i hea n r tmu ai v o e p r i tmulto pia c r tmu a to in,ta s u a o ss i a lcr a ag sa a d mo o o e tmu ai n.Ea h h sisme t.Th y b n r n c tne u p n lee to n le i n trc r x si l t t o c a t r s i e r g i agi lmme fh pe frpai ns wh r u frn n u a l rd s b i g pan.Th sa il e i wst e c r ro o o te t o a e s fe g i c r b e o ia ln i i i r ce r ve h u — t r n o d t n n d a c s o e o l crc lsi l t n,a d c mp r s t e a v n a e n ia e tc n i o s a d a v n e fn r us ee ti a tmu ai i v o n o a e h d a tg s a d d s d. v n a e e we n d fe e tmeh d . a tg sb t e ifr n t o s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是指将脊髓刺激器的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后部,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从而治疗疼痛或其它疾病。

远古时人类就知道电可以治疗疼痛。

1967年3月Shealy(1)首先通过椎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

至1975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人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

但在以后数年间,由于对适应症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仪器性能的不稳定,迟迟未被推广。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对SCS的治疗机制又有了重新认识。

虽然在病例选择、疗效评估方面尚存疑问,但神经源性疼痛综合症(neuropathic pain syndrome)和缺血性疼痛(ischaemic pain)已成为首选适应症。

近期临床实践还表明:神经源性头面部疼痛和中枢性去传入痛(如脑卒中后中枢痛)等两种顽固性疼痛综合症对SCS治疗的反应较好。

不同国家,其应用范围差别也较大,据资料统计(2),每年有超过10,000例患者安放脊髓刺激器,其中一半是在美国,一些是在欧洲。

有些疼痛,当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SCS却有效,但也有无效病例。

一、 SCS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一)组成:脊髓刺激器的整套神经刺激系统包括:刺激电极、延长导线和电脉冲发生器。

刺激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后,由电脉冲发生器发生电流,经延长导线到达电极,刺激脊髓神经达到治疗效果。

电极有单极、双极及多极阵列等多种,多电极可增加电场的刺激范围和部位,从而提高了操作的成果和疗效。

(3)电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设定、开启、关闭均由体外监测控制器调控。

刺激范围可为0.1-1.0ms,1-120Hz,0-10V,最大输出电压为10V。

电极插入后的定位,以受刺激节段支配的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

如果电极尖端恰在正中,双侧均有颤搐。

操作时应借助X线透视或CT扫描。

充分确认镇痛效果后,把发生器埋入上腹部皮下并与插入导线相连。

脊髓电刺激治疗SCS

脊髓电刺激治疗SCS

脊髓电刺激治疗(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发表时间:2010-04-28发表者:金毅 (访问人次:137)自从远古时候人类就知道用电来治疗疼痛,早在1559年Dioscorides就报道使用海洋鱼雷(M arine torpedo)缓解持续性的头痛。

1967年shealey首先通过锥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

随后到1975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人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

早期的刺激系统主要是由射频驱动的接受器所构成。

至70年代中期,Cordis公司生产出第一代以锂电池为动力的脉冲发生器。

电极亦很快由起初的单极发展为双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初期Jose 曲Waltz和Neuromed的一个重要发明,即一种可经皮置人的四极电极,它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使用外置传感器无损伤地随意调节已被植入的刺激器的刺激参数。

在70年代末期,SCS曾风糜整个欧洲及美国。

医生使用SCS方法治疗包括几乎所有疼痛类型在内的成千上万名患者。

不适当的患者筛选,置人装置的技术故障,加之医生经验的匮乏等因素当然导致无法令人接受的治疗结果。

所以,在80年代以来,SCS方法一度处于低谷。

直至最近十年以来,人们再次启用该方法治疗非恶性起源的慢性顽固性疼痛。

神经生理机制脊髓背侧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的确切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

大的脊髓传人纤维的激活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大量的资料显示SCS的效果与电刺激所诱发的动作电位在脊髓背侧柱内向尾侧逆行传导从而激活脊髓背角内节段性脊髓活动有关,同时动作电位亦在脊髓背侧柱内上行传导并激活脑干内神经细胞,进而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活动。

在神经化学方面,动物实验提示刺激可诱发5-羟色胺,SP以及GABA 在脊髓背角内释放。

但动物实验证据在人体内尚未得到证实。

在临床上,当刺激电极位于距脊髓背面中线3mm之内时可产生最有效的刺激作用,但一般地说,只有当电极适位于中线时才能对中线结构(如下背部,臀部,会阴区)产生最佳刺激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9.06.012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新进展王晓雷1 许继军2 程建国2 刘爱军3 贾佩玉1 郑拥军1△(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上海200040;2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疼痛中心,俄亥俄州;3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北京100048)摘要本文旨在总结慢性疼痛中脊髓电刺激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 疗法的新进展。

最新发现高频电刺激 (HF-10 kHz)、暴发式电刺激 (burst stimulation) 以及背根神经节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电刺激的发展使SCS疗效更为显著。

几项最新的SCS系统正处于临床试验中,引导电极置入的新方法和外科电极及新程控模式出现。

高频电刺激不会引起感觉异常,并能更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

暴发式电刺激很少引起感觉异常,同时能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

背根神经节刺激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病人疗效更好,它耗能少并提供持续电刺激,且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Stimwaves等新型SCS系统的临床试验,正致力于使SCS变得无线化。

术中神经监测和感觉异常定位有助于引导电极置入。

多列外科电极能够融合高达32触点的独立电流控制,程控和覆盖范围更好。

关键词暴发式脊髓电刺激;慢性疼痛管理;背根神经节电刺激;高频脊髓电刺激;高密度脊髓电刺激;多列外科桨式电极;神经调控;脊髓电刺激脊髓电刺激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慢性疼痛,尤其是难治性慢性疼痛[1]。

基于梅尔扎克 (Melzack) 和沃尔 (Wall) 在1965年提出的“闸门”理论,SCS通过刺激脊髓背柱大的有髓神经纤维,从而抑制来自小的无髓神经纤维的伤害性刺激传入。

SCS疗法的适应证主要包括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糖尿病痛性神经病 (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DPN),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1]以及心绞痛或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缺血性疼痛。

然而,传统SCS并非对这些适应证的所有病人都有效,疗效也常会在几年后降低[2]。

同时传统SCS由于覆盖范围的局限,对高达50%的病人尤其是背痛和颈痛病人可能无效,且会使病人的疼痛靶区产生感觉异常。

SCS 疗法亟需改善以期提高疗效。

近年来神经调控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包括暴发式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电刺激及高频脊髓电刺激等一些新的SCS模式有望提高或挽救SCS疗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价值。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SCS疗法的进展,总结新型SCS模式治疗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并介绍SCS临床实践中的一些新探索。

一、脊髓电刺激新模式1.高频脊髓电刺激 (HF-10疗法)传统SCS技术通常使用的电脉冲频率低于1 200 Hz,常见于50 Hz左右[3]。

它通过产生感觉异常(一般频率低于300 Hz),以“映射”疼痛区域,但这对于某些病人来讲可能无法忍受。

另外传统SCS 通常对腿部疼痛覆盖范围可靠,但难以覆盖躯干背痛。

因此,近来临床应用高频SCS (10 KHz) 来解决这些问题。

高频SCS产生的刺激强度低于感觉异常阈值[3],病人不会有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映射定位”不再必要,因而简化了操作,且在植入术中无需进行“唤醒”测试,也缩短了手术时间。

这种不产生感觉异常的刺激首次让安慰剂对照试验成为可能。

在SENZA试验中(Kapural L等. 2015),选取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神经根性病变或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导致腰腿痛的病人,进行高频SCS治疗(n = 90) 和传统SCS治疗 (n = 81) 的对照研究,1年随访结果发现,以疼痛缓解50%以上为有效,高频SCS组病人腰背痛治疗有效率达到80%,而传统SCS组约为50%,高频SCS组病人腿痛治疗有效率达到80%,而传统SCS治疗组则为50%~5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电刺激相关的神经功能障。

两组病人的疼痛评分相比较,前者疼痛程度大约下降67%,而后者下降约为44%。

随访资料还显示高频△通讯作者 zhengyongjun1971@SCS疗法镇痛效果能够持续2年,且未出现严重的SCS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

两种治疗的不良反应相似。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Al-Kaisy等. 2014)显示,88% (72/82) 的慢性腰背痛病人经过高频SCS治疗后疼痛得到显著改善,并在2年随访后发现,90% (65/72) 的有效病人疼痛程度和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明显降低。

Al-Kaisy 的另一项前瞻性开放式研究(n = 21)评估了高频SCS治疗非脊柱术后顽固性慢性腰背痛的长期疗效[4]。

3年的随访发现,病人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 AS) 从79±12 mm下降到10±12 mm,平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从53±13下降到19.8±13,使用阿片类药物的病人数明显减少,从18例减少到2例。

因此,高频SCS (10 KHz)疗法已消除了早先疼痛学界的疑虑,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高密度脊髓电刺激 (high-densit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高密度SCS的频率介于传统SCS和高频SCS (10 KHz) 之间,但能传递更多的能量,同时由于振幅低于感觉异常的阈值,因而不会出现感觉异常。

阈下高密度SCS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Sweet J等选取15名对传统SCS (60 Hz/350 μs)和1周高密度SCS刺激(1 200 Hz/200 μs/ 90%感觉异常阈值振幅)均有效的病人,随机进行传统SCS、阈下高密度SCS和安慰刺激,两周为一个疗程,持续四个疗程[5]。

结果与安慰刺激相比,15名病人中有4名接受高密度SCS后疼痛明显减轻,最终所有病人愿意选择继续高密度SCS而非传统SCS。

Provenzano等1年回顾性研究 (n = 17) 表明,高密度SCS与传统SCS均可以明显降低疼痛程度,二者之间在试验期、植入期和转换期没有显著差异[6]。

一项单中心研究(n = 30) 对传统SCS治疗失败的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CRPS) 和多发性神经病病人,进行了高密度SCS治疗后的疗效改善情况回顾性分析[7]。

对传统SCS治疗有效但随着时间延长疗效降低的病人,从传统SCS (30 Hz,300 ms,3.0 V) 程控切换到高密度SCS (409 Hz,范围130~1 000 Hz,409 ms,2.4 V) 后12个月,疼痛明显减轻,并在第12个月时仍选择使用高密度SCS。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SCS替代传统SCS切实可行。

3.暴发式脊髓电刺激暴发式SCS能够减少传统SCS引起的感觉异常并能够缓解疼痛。

传统SCS使用强直低频电刺激,而暴发式电刺激产生间歇性暴发式脉冲,即40 Hz与500 Hz的5个尖波脉冲爆发交替。

在12例外科电极植入术后的病人中发现(De Ridder D等. 2010),暴发式SCS治疗后有2例病人出现感觉异常,而传统强直SCS (40或50 Hz)治疗后有11例病人出现感觉异常,且暴发式SCS镇痛效果更显著。

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Schu S等. 2014),已植入SCS系统的20例FBSS病人随机接受 1周的500 Hz强直电刺激、暴发式电刺激或安慰刺激。

结果显示,暴发式SCS镇痛效果较另外两组更为显著,虽然各组间ODI评分无显著差异,但80%的病人更倾向选择暴发式SCS。

在一项应用暴发式技术进行神经调控 (SUN-BURST) 的多中心随机非盲交叉研究中[8],100例病人从强直电刺激有效试验筛选出后,随机分配到两组,其中一组先接受暴发式SCS治疗后进行传统SCS治疗,另一组与前者治疗顺序相反。

该研究发现,暴发式SCS镇痛效果显著,且优势明显。

更多受试者 (70.8%) 倾向于选择暴发式SCS (P < 0.001),即使1年后,仍有68.2%的受试者选择暴发式SCS,而23.9%的受试者选择强直刺激,有8.0%的受试者没有偏好。

研究过程中,未发生难以预料的不良事件,其安全性与其他SCS研究相似。

Kinfe TM等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16名诊断FBSS的顽固性腰背痛或伴腿痛的病人[9],分别接受了暴发式SCS与HF-10高频SCS治疗后,腰背痛与腿痛均得到缓解。

Muhammad等随访20个月后发现,暴发式SCS减少了87.5%的腰背痛,而HF-10高频SCS则减少了54.9%;同时,前者比后者能更好地缓解腿部疼痛[10]。

暴发式SCS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De Ridder D等认为暴发式SCS和强直刺激可能调节下行抑制途径,但前者相较于后者,会更有助于保持致痛与镇痛系统平衡[11]。

研究发现,FBSS的腰背痛病人(n = 12) 接受暴发式SCS后,外周血中抗炎物质细胞因子IL-10增加,表明SCS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12]。

总之,暴发式SCS很少引起感觉异常,能缓解背痛和腿痛并改善功能,但仍需长期随访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暴发式SCS疗法的有效性。

4.背根神经节电刺激背根神经节电刺激的发展解决了传统SCS治疗时脑脊液可能产生的能量分散和电极移位问题(Kumar K等. 2014)。

背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处,由神经元胞体组成,能够将外周的感觉信息传导到脊髓。

由于背根神经节围绕的脑脊液层更薄,能量分散更少,因此背根神经节电刺激需要电流较小。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ACCURATE) [13]中,152名CRPS的腿痛病人,随机接受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或传统SCS治疗,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3~12个月。

以疼痛缓解50%以上为有效,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有效率为81.2%,而传统SCS则为55.7%。

电刺激相关副作用及严重不良事件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背根神经节电刺激较少引起体位性感觉异常,并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近期Huygen等的回顾性研究显示,12例慢性腰背痛与FBSS病人中,有7例通过刺激L2或L3背根神经节后,缓解了50%以上的疼痛[14]。

总的来说,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CRPS更具有优势,对于其他慢性疼痛疾病可能也是有效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