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以“李某某案”为例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f2f761a26925c52cc5bf6c.png)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作者:王艺臻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
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
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
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乌合之众”;自媒体时代;“李某某案”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30-02“乌合之众”主要指集合为群体的人们。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认为,“聚集成群体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
[1]”在全民参与,交互性强的自媒体时代,网民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由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相似话语体系的群体组成。
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网民往往借助微博等自媒体网络平台加以热议,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或划分为数个群体。
从2011年开宝马撞人并打伤车主到2013年参与轮奸事件,“李某某”成为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微博和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的热门关键词。
“乌合之众”对李某某非理性的攻击、侮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值得研究。
一、潜移默化中的固有认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事物先入为主的固有认知,甚至是个人偏见。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会传播和加深民众对某一群体或阶层的固有认知。
随着网络空间与手机微博兴起,各种互动信息软件被大量开发,网民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传递技术更积极地就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传达自身情绪、态度和意见。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8ce3ca1fe45c3b3567ec8be4.png)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作者:邱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7期一、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及其特点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乌合之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以下特点:①乌合之众是个无名氏,因此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感消失;②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是好是坏,其突出特点就是既简单又夸张;③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随着网络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上,随之,网络也就成为“乌合之众”的集聚地。
在网络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传播中“乌合之众”发展的基础上,网络舆论不可避免地诞生了“乌合之众”,并且他们的特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放大。
拟态环境说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构成一个拟态环境。
而网络媒介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网络信息环境相对传统媒介中的拟态环境又增添了一层虚拟的意味。
两层虚拟的意义符合了“乌合之众”的特点以及产生的条件,自然为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拓宽了道路。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2010年是我国的微博元年,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一次升级,自媒体、全媒体时代开始到来,网络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舆论增强影响力,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仍然没有缺位。
微博打破了信息传者和受者的明显界限,每个人都可能是传者也同时是受者,互动性较高;并且以140字为传播字数的上限,使得信息简短有力,容易突出想表达的内容。
自媒体,顾名思义,每个人都是媒体,无论名人还是草根阶层,在微博中相对来说都不会受到接受、传播信息的限制,当然无数个“自媒体”接受、理解、筛选、传播信息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
![《乌合之众》读后感——网络群体暴力问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5c3b739b6648d7c1c746a6.png)
上海大学通识课报告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课程名称:社会学的想象力姓名: 汤景逸学号: ******** 评语:成绩: 任课教师: 肖瑛评阅日期: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13123932 汤景逸2014-5-23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微博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可是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问题也随之而生,“网络舆论暴力”和“网络谣言”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试以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为研究角度并结合实际,从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左右网络群体意见的外界因素和网络群体领袖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价值导向做的设想。
1.引言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1]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建立在网络和移动平台的社交应用的火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获取舆论和传播舆论的方式,人们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束缚,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人们就能获取舆论,传播舆论。
这是以前的纸质媒体时代中所不具备的,网络已经成为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信息传递渠道。
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一些不实的言论往往会形成难以阻挡的舆论压力,进而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切的问题。
勒庞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为研究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
在勒庞看来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2]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
![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d10a03747e21af45b307a86c.png)
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作者:王玉婷,李怡君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
本文以“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为例,通过收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借助调查问卷、走访形式,定性、定量分析,试图分析和定位青年学生在热点事件发酵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并最终从不同维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学生;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63-02信息依赖于媒介技术,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媒介技术的革命使得信息量激增,信息传播呈现多元趋势,互联网达成了受众与媒介双向传播的形式。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发表言论,表明观点。
现实中可能沉默的青年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拥有了表达自己的广阔空间,言论活跃程度空前高涨。
这样的现象虽然推动了言论自由、信息传播,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问题和困扰。
网络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而编码和解码是人在大脑中进行的活动,最终借助网络表现出来,因此解码与编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竞争与压力下的大学生们容易对负面消息敏感,如果在不合适的引导下,即使是正面事件,他们也会暴力解码。
霍尔指出“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
[2]”因此,一些热点事件在人人网上的传播极易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尽管很少引发严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但长此以往将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甚至会催生“反向社会情绪”,即“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
”这样的影响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热点事件的发酵过程提出应对之策。
一、热点事件发酵的温床SNS网站以功能强大、实名制、成本低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以其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迅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主流信息传播方式。
从众心理_法律真实案例(3篇)
![从众心理_法律真实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8a79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a.png)
第1篇一、引言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或模糊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观点和态度。
在法律领域,从众心理也常常成为影响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真实的法律案例,探讨从众心理在法律真实案例中的应用与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甲在案发后潜逃。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乙、丙、丁三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由于乙、丙、丁三人在小区内较为出名,且曾因盗窃罪被判刑,因此,小区居民对他们的印象较为负面。
在警方调查过程中,部分居民出于对乙、丙、丁三人的“仇恨”和“从众”心理,向警方提供了虚假的线索,导致警方在侦查过程中产生了误判。
三、从众心理在案例中的应用1. 负面印象的影响在案例中,乙、丙、丁三人在小区内的负面印象,使部分居民对他们产生了“仇恨”心理。
这种心理导致居民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倾向于提供有利于警方指控他们的线索,从而加剧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2. 群体压力的作用在案例中,部分居民出于从众心理,认为其他人提供虚假线索是正确的,因此也跟着提供虚假线索。
这种群体压力使得从众心理在案例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 警方调查的误判由于部分居民提供虚假线索,警方在侦查过程中产生了误判,导致乙、丙、丁三人被错误地认定为犯罪嫌疑人。
这表明从众心理在法律真实案例中可能导致司法公正受损。
四、启示与建议1.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人们认识到从众心理对司法公正的危害,从而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理性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2. 加强侦查技巧,提高侦查效率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科学的侦查手段,提高侦查效率,避免因从众心理而导致的误判。
3. 强化证据意识,确保司法公正在司法实践中,应强化证据意识,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避免因从众心理而影响司法公正。
4.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违法失信行为进行惩戒,使违法者付出代价,从而减少从众心理的产生。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12e6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b.png)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集体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有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当个体加入群体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是指群体中思想、行为、情绪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成员,常常容易被激情、偏见和盲从所主导。
本文将从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心理特征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乌合之众形成原因1.1 集体认同感乌合之众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渴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个体会受到与群体相似的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逐渐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迎合群体的共同意见。
1.2 情绪传递与感染在群体中,情绪具有传递性和感染性。
当群体中的人表现出一种情绪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进而跟随表达相似的情绪。
比如,当集体中的人开始表达愤怒和激动时,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情绪传递而体验相似的情绪,从而导致群体情绪的集体激化。
1.3 社会压力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特别是当个体的观点与群体的主流意见相悖时。
出于减少压力的需要,个体可能会选择暂时抑制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二、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2.1 概念上的模糊性乌合之众中的成员常常对于目标、原则和观念等缺乏明确的认知。
他们的思想常常是浮动的,容易受到外界舆论或领导者的影响而改变。
2.2 偏见和盲目性乌合之众的成员在集体环境中容易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缺乏客观、理性的评判能力。
他们可能会陷入盲目的崇拜或抵触之中,导致对于其他观点的盲目拥护或排斥。
2.3 情绪易受影响乌合之众的成员情绪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当集体中的情绪处于高涨时,他们也容易被带动起来,进而放大和扩散情绪。
三、应对乌合之众的方法3.1 引导理性思考在群体中,引导个体进行理性思考是应对乌合之众心理的关键。
通过提供事实和逻辑等客观信息,让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并对集体中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3.2 培养批判精神乌合之众中的成员往往缺乏批判精神,容易被一些带有误导性的言论影响。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f9751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4.png)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乌合之众是指由许多个人组成的群体,这些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乌合之众的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课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原因。
一、群体认同感与从众行为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倾向于采纳与群体意见相同的观点和行为,以免被排斥或孤立。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既是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乌合之众心理的核心特征之一。
群体认同感会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使个体与群体中其他成员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会进一步促使个体参与到群体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个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形成乌合之众的心理状态。
二、群体心理的集体麻木与暴力倾向乌合之众心理还表现为集体麻木和暴力倾向。
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往往会减弱,因为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只是群体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归因于群体,而不必个人负责。
在乌合之众的心理作用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也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
一些本来和平的个体,当置身于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群体中时,也会被激发出暴力的冲动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暴力。
三、领导者与乌合之众在乌合之众中,领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者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够给予群体成员一种指引和希望。
领导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召力和号召力,能够激发乌合之众群体的动力和行动力。
乌合之众往往会不加思考地追随和崇拜领导者,因为领导者代表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领导者的话语和行动会对乌合之众群体产生重大影响,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四、传媒与乌合之众传媒在乌合之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媒可以通过大规模的传播和宣传,将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灌输给广大群众,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乌合之众往往会受到传媒的引导和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中。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3699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4.png)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时常出现。
无论是政治集会、体育比赛还是购物狂欢节,人们都会被群体心理所影响,表现出与个体行为截然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并探讨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形成在群体中,人们经常感受到一种无意识的相互影响和情感交流。
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人类的本能决定的,个体在群体中容易被群体心态所左右。
群体心理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1 情绪传染效应:人的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特别是在群体中。
当一个人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时,其周围的人会很快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群体情绪。
1.2 信息失真:在群体中,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也易受信息的变形和失真。
人们倾向于接受和宣传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扭曲。
1.3 社会规范的影响: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个体往往会迎合群体意见,从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二、群体心理的特点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会显著地影响群体的行为:2.1 集体认同感: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认同感,情感上与群体紧密连接。
这种认同感使得个体愿意为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2.2 群体凝聚力:群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个体感到安全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群体内部的互动和合作。
2.3 边缘化倾向: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特点和观点往往会受到排斥和边缘化。
个体不愿意与群体对立,因此常常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三、群体行为的现象与个体行为相比,乌合之众中的群体行为表现出独特的现象。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群体行为特点:3.1 可能出现极端行为:在群体中,个体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和情绪失控,从而采取极端的行为,比如踩踏事件、打砸抢等。
3.2 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和扩散性:群体中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而且可迅速扩散。
这导致了在群体中传言的广泛流传,甚至出现谣言的情况。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1adf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2.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乌合之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呈现出的某种集体行为模式,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个体行为受到集体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个体行为的整体化和集体化。
乌合之众的形成和群体心理密切相关,下面将对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进行探讨。
一、群体心理的定义和特点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集体中的个体行为、情绪和思维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形成一种群体行为模式。
群体心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个体行为的整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按照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模式行动。
他们会主动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协调行动,形成集体行为。
2. 情绪的传染性:群体中一个人的情绪会传染到其他人,从而导致整个群体的情绪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在群体中大声呼喊时,其他人也往往会跟着大声呼喊。
3. 个体的认知受局限:在群体中,个体的认知会受到群体的意见和看法的限制,他们往往倾向于与群体一致,而不愿意持有与群体不同的看法。
二、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的形成是群体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群体压力:在群体中,个体面临着与他人的竞争和压力。
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个体往往会选择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模式,以避免被排斥和孤立。
2. 信息不对称:在群体中,个体所处的信息环境往往是不对称的,他们可能只获得了一部分的信息或者是受到了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引导。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个体的认知受到限制,容易被引导到特定的行为方向。
3. 社会认同:个体在群体中希望被他人认同和接受,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个体往往会主动与群体一致,以符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会导致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1. 集体行为:乌合之众的个体在群体中会按照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模式行动,他们的行为趋向于整体化和集体化。
2. 情绪激荡: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往往会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个体之间的情绪可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形成一种情绪激荡的状态。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256e4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9.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乌合之众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在情感、思维和行为上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特征,追求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
在人类社会中,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以及这种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 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乌合之众的形成多源于个体的大众化和同质化特征,从而导致群体心理的出现。
首先,个体的认知变得模糊,思维简化,容易受到大众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其次,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群体中的领导者或者主流观点的影响。
最后,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情感传递与凝聚作用将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
2. 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乌合之众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一种听从和从属的特点。
首先,乌合之众更容易接受群体中的规范和价值观,遵循群体的行为准则,个体之间可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乌合之众往往容易陷入集体行动中,比如示威游行、暴力冲突等,由于个体思维和情感的融入,集体行动更加有力量和冲击力。
再者,乌合之众也容易出现群体极端行为,比如集体恐慌、仇恨犯罪等,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蔓延和共鸣。
3. 乌合之众的社会影响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将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乌合之众的行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比如一些社会运动、抗议行动等,通过集体的声音和力量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改变。
其次,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也容易出现损害社会稳定和秩序的情况,比如暴乱、暴力冲突等,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和危机。
最后,乌合之众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形成群体偏见和歧视行为,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4. 乌合之众的心理调控与社会引导要合理引导乌合之众的心理与行为,需要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调控。
个体需要通过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增强个体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从而减少对群体的过度依赖。
社会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乌合之众发展积极的社会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5781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7.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乌合之众是指由于无知、情感冲动或激情执着而形成的集体。
在乌合之众中,个体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识往往被压制,集体意识和从众心理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心理状态下,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往往是盲目的、不理智的。
本文将对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进行解析。
一、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1.1 群体意识的形成乌合之众的形成离不开群体意识的存在。
个体在群体中互相交流、情感共鸣,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这种集体意识往往导致个体自身理性思维的减弱,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引导。
1.2 情感冲动的驱动乌合之众的行为受到情感冲动的驱动。
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情感的高涨会导致群体行为的出现。
情感冲动使得群体成员不再理性思考,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进而产生极端行为。
1.3 盲从从众的倾向乌合之众的成员往往表现出盲从从众的倾向。
个体在群体中不愿意独立思考,更容易接受并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论。
这种从众心理导致了个体的独立性的丧失,自主性的减弱。
二、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2.1 群体行为的极端性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往往带有极端性。
当情感冲动和群体意识叠加时,群体行为容易变得极端和不可理喻。
这种极端性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引发社会动荡。
2.2 群体行为的暴力倾向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往往伴随着暴力倾向。
个体在群体中情感互相激发、共振,容易被暴力行为所感染。
此时,个体会失去理智思考的能力,出现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2.3 群体行为的追随效应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具有追随效应。
个体在群体中更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少数人开始采取某种行动时,其他人往往会效仿,并进行同样的行为。
这种追随效应有时会导致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过度依赖或过度崇拜。
三、乌合之众的危害及对策3.1 社会秩序的破坏乌合之众的行为容易破坏社会秩序。
由于群体行为的盲目性和极端性,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对于这种危害,社会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分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3205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c.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分析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乌合之众作为一种群体现象,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出发,对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乌合之众的形成与特征乌合之众指的是由一群没有组织纪律、智力不发达、情感容易激动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乌合之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狭隘的利益诉求、群体性的恐惧或愤怒情绪等。
乌合之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常常感到自己的行为不易被他人辨识,因而采取更为冲动和激进的行动。
2. 情感传染性:乌合之众的情感可以迅速传播,从而引起群体中的情绪高涨。
3. 简化的思考过程:乌合之众的个体常常采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容易被诱导和操纵。
4. 非理性行为倾向:乌合之众的个体往往倾向于非理性行为,易受群体舆论和情绪影响,失去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乌合之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乌合之众的存在和活动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群体暴力事件: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常常因受到情绪激发而采取暴力行为。
群体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于狭隘的利益或错误的认知,个体失去了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 社会事件的扩大化: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对外界消息非常敏感,容易发生恐慌和误传。
在社会事件中,信息的扩大化和夸张传播加剧了群体的恐慌和紧张情绪。
3. 群体思维的蔓延:乌合之众的个体倾向于从众行为,容易被群体思维所影响。
在政治选举、消费风潮等方面,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从众效应。
三、应对乌合之众的挑战乌合之众的存在与其固有的心理特征相关,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乌合之众带来的挑战。
1. 推动教育与普及: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个体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个体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 促进群体沟通与互动:乌合之众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渠道,导致信息扩大化和误解加剧。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9aa74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a.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乌合之众则是指由于群体特性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群体心态和群体行为现象。
乌合之众在社会中时有发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传染性,往往能够引起群体行为的集体爆发。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心理特征以及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的形成是由群体特性决定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群体动力因素群体动力是乌合之众形成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群体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理念能够使得群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和激发了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1.2 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形成乌合之众的重要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交流、传媒等渠道获取信息。
而当一个信息在群体中迅速传播时,很容易引发乌合之众的情绪共鸣和心理感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群体行为。
1.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群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认同群体的特征、观念和价值,愿意与群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当个体与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乌合之众的行为特征。
二、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群体情绪化乌合之众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往往是集体性的,会相互传染和放大。
当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情绪受到激发时,其他个体也会随之产生情绪共鸣,从而进一步放大情绪的表达和行为。
2.2 群体思维简化乌合之众的思维往往是简化和刻板的,他们倾向于采用黑白对立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极端的二分,而不表现出深思熟虑和客观评估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乌合之众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甚至犯下错误。
2.3 个人意识消失乌合之众的特点是个体的意识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甚至消失。
在群体行动中,个体的思维和意愿经常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和群体影响,从而导致个人主动性和责任感的丧失。
三、乌合之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乌合之众的形成和行为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波及效应乌合之众往往具有传染性,一个群体行为的爆发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群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4c67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c.png)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现代媒介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发声平台,使得个体的声音能够被放大和传播,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探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及其行为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探讨现代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心理现象,以期为理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供有益的参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书中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勒庞认为,当个体聚集成为群体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受暗示和极端化的特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乌合之众》的理论框架出发,结合现代媒介环境的特点,分析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表现。
我们将探讨网络匿名性对网民心理的影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网民在群体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网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的多元化和泛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媒介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信息,这种即时性、便捷性对网民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媒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现代媒介环境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互动参与的平台。
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网民的心理更加复杂,他们在享受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60f8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d.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乌合之众,指的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群体,其行为和决策常常与个体的智慧和判断力相去甚远。
本文将对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可能的影响。
一、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不对称。
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受到限制,导致信息的不对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更容易受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第二,认同感强烈。
乌合之众中的成员通常都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愿意追随和效仿群体中的领导者或主流观点。
这种认同感往往是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或经验的共享来形成的。
第三,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个体常常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需要适应群体规范和价值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会放弃个人的判断和选择,而选择从众行为来减轻压力。
二、乌合之众的特征乌合之众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本质。
首先,乌合之众具有集体思维和情绪化的倾向。
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和情绪往往会被群体的思维和情绪所主导,导致一种集体智慧的形成,同时也容易受到情绪化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其次,乌合之众倾向于简化和扁平化的思考。
由于群体中存在信息传递的限制,个体往往会简化和扁平化他们的思考过程,依赖于简单明了的判断和决策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盲目从众的行为。
最后,乌合之众具有群体认同感和内部凝聚力。
群体成员之间常常存在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愿意追随和效仿群体中的领导者或主流观点。
而且,群体中的成员之间也会形成一种内部凝聚力,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体系。
三、乌合之众的可能影响乌合之众所产生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可能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乌合之众可能导致群体的过度从众和盲目行为。
当群体成员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时,他们更容易受到从众行为的影响。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分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38445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d.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分析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一直是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人们形成群体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从而在集体行为中展示出一定的特征。
乌合之众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现象,其集体行为充满了冲动、情绪和盲目性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一、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乌合之众是指由各种不同背景、观念、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这种群体在特定环境中会呈现出一些共性的心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理性冲动:乌合之众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他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动,而不会深入思考自己的立场和行为。
2.情感传染:乌合之众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情感的传染效应。
当一个人表达出愤怒、恐惧或激动等情感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进而集体产生情绪高涨的效应。
3.盲从心态: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于群体的意见和行为采取盲从的态度。
他们容易被从众心理所驱使,往往无法对权威或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4.剥夺性行为:乌合之众的个体常常在集体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冲动和暴力倾向。
他们在集体情绪的推动下,可能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二、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特征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常常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蔓延效应: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往往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传染和扩大。
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蔓延和扩散的,呈现出“进一步,进一步”的趋势。
2.失去个体特征: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往往会使个体失去自身特征和意识。
他们将个体的权益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下,甚至不顾个人利益而牺牲。
3.易于受操纵:乌合之众的个体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
他们往往盲目跟随领袖或权威的指挥,执行领导者的意志。
4.暴力和破坏: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常常伴随着暴力和破坏。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分析对你有何启发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分析对你有何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ee64306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3.png)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分析对你有何启发《<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分析对你有何启发》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作者勒庞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们对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群体,这个看似平常的概念,在勒庞的笔下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一面。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个体,但当我们融入群体时,却常常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首先,群体具有盲目从众的特点。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动。
这种从众心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群体的力量所左右。
比如,在股市中,当大多数人都在疯狂买入某只股票时,即使我们对这只股票的基本面并不了解,也可能会跟风买入,仅仅是因为害怕错过所谓的“赚钱机会”。
这种盲目从众的行为往往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遭受巨大的损失。
其次,群体的情感容易极端化。
在群体中,情感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很容易被放大。
一个小小的事件,可能会在群体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恐惧、狂热等。
这种极端化的情感往往会使群体失去理性,做出过激的行为。
例如,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原本只是一个小的纠纷,但由于群体的情绪被煽动,可能会演变成大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再者,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他们的智力会被拉低,变得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影响。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的信息,而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在群体中能够迅速传播,并且被广泛相信。
那么,《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分析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呢?它让我们更加警惕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
当我们身处群体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从他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我们不能因为身处群体就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理性的坚守。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2a0ac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b.png)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部作品,深入研究了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中所涉及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群体心理特征1.同化: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接受并采纳一致观点和行动方式,以避免与大多数人产生冲突。
2.情绪传染:群体情绪具有传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影响周围的其他成员。
3.集体恐慌: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恐慌情绪影响,导致集体逃离或混乱发生。
4.集体投射:个体往往倾向于将自身的欲望、愿望和恐惧归因于整个群体,使得群体成为他们意识形态或行为选择的代表。
群体行为特征1.群体思维: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放弃独立思考,而采纳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
2.领导力:群体需要一个领导者来指引行动,有效的领导者能够影响群体决策并调解内部冲突。
3.极端化:在群体中,个体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倾向会被放大,并逐渐演变成极端化的态度和行为。
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1.舆论引导:群体心理可以被舆论引导操控,政府和媒体通过塑造公众意见和价值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民粹主义:群体心理容易推动民粹主义思潮兴起,造成社会分裂、仇恨情绪和排外情绪加剧。
3.集体行动:群组根据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进行集体行动,如抗议活动、示威游行等。
如何应对乌合之众效应1.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乌合之众效应的认识与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
2.鼓励个人表达:倡导多元化意见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减少群体思维的影响。
3.建设性领导者:培养具有正面价值观和领导力的人,并让他们在群体中起到引导和调节作用。
结论《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并应对乌合之众效应有助于建设更加包容、理性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43bdd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5.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乌合之众(Crowd)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当个体融入群体,形成乌合之众时,其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会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从心理角度解析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并探讨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乌合之众的形成机制可以从心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心理因素方面,乌合之众的形成与个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其中,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出现情绪传染的现象,即由于同伴的情绪影响,个体感受到情绪共鸣,从而导致其心理状态与群体一致。
此外,乌合之众的形成还与个体的行为反应方式有关,个体在面对群体行为时,常会出现模仿和跟随的行为表现,从而加强了乌合之众的形成。
其次,社会因素方面,社会认同是乌合之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通常会因为某种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念或身份认同而将自己融入到特定的群体中。
在群体中,个体会更加关注和强调与群体成员的共同点,使得个体对于群体形成了认同感,从而促进了乌合之众的形成。
最后,环境因素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特定的社会事件或紧急情境可能导致人们形成临时的乌合之众,具有集体行动的倾向。
这是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引发了群体中心理需求的改变,使得个体更容易融入、跟随群体的行为。
二、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现象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会引发特定的社会行为现象。
首先,乌合之众容易出现信息扭曲。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产生偏差,容易相信和接受错误的观点和决策,从而影响群体整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其次,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集体行动特征。
在面对某种共同的目标、事件或者情境时,个体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进行集体的行动表现。
这种集体行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团结性和协同性,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极具冲动性和破坏性。
此外,乌合之众还容易出现群体极端行为。
群体中的个体常会被激起情绪,失去个人主观判断能力,而更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操纵和激励,从而表现出一种情绪化、冲动的行为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 民参与 ,交互性强 的 自媒体 时代 ,网 民不是分散的个体 , 而是 由有着共 同利益诉求、相似话语体系的群体组成。
“ 官二代” 李刚校 园开车撞死学生 ,合肥“ 富二代” 恋爱不 成将 少女毁容 。大众媒体铺天 盖地 地对 “ 富二代” 案件进行 报道与
对于社会热 点话题 ,网民往往 借助 微博等 自媒体 网络平 评论 ,网上 的“ 乌合 之众” 也对“ 权 二代 ” 事件 口诛笔伐 ,利用 台加 以热议 , 通过观点 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或划分为数个群体。 微博、论坛等 自媒体平台进行讨论并扩散。加之“ x 二代” 社 从2 0 1 1年开宝马撞人并打伤车主到 2 0 1 3年参与轮奸事件 , 会贫富差距大、“ 拼爹” 时代就业机会不均等 ,“ 官二代” 、“ 富 “ 李签化 、妖魔化 ,扩大为社会不平等 的代名词 , 引擎 的热 门关键 词。“ 乌合之众” 对李某 某非理性的攻击 、侮 进而成为公众不满情绪 的直接 宣泄 口。 辱呈现 出一边倒 的局面 ,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值得研究 。
关键词 :“ 乌合之众” ;自 媒体 时代;“ 李某某案”
中图分类号:G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0 4 . 0 0 3 0 . 0 2
“ 乌合之众” 主要指集合为群体 的人们 。法国社会学家古 错误 ,妨 碍 对 他 人 做 出理 性 的评 价 。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1 - 2 8
斯塔夫勒庞在其经典著作 《 乌 合之 众 : 大 众 心 理 研 究 》 中认
“ 权二代” 、“ 富二代” 、 “ 官二代” 群体被关注 ,与新兴媒 体
为 ,“ 聚 集 成 群 体 的 人 ,他 们 的感 情 和 思 想 全 都 转 到 同一 个 方 尤 其 是 互 联 网的 广 泛 应 用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先 是 “ 富二 代 ” 频频 向,他们 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 了一种集体 的心理 。[ 1 】 , ’ 在 在网络上炫 富, 后又有 药家鑫 开车撞人并下车刺人致其死亡 ,
平 台。
虚拟环境 中的人性放纵
自媒体 比传统媒体更具有 受众接近 性,这使得 白媒体成
潜 移默 化 的固有 认知 逐渐会 转 化成根 深 蒂固 的刻板 印 为 网 民发 泄 自我 情 绪 ,表 达 自我 意 见 和 形 成 公 共 舆 论 的重 要
象 。在 “ 李某某案” 中 , 网 民对 “ 权 二代 ” 的 刻 板 印象 成 为 网 络 场所 。在 自媒体环境 中,网民更快捷、随意地在 网上发表 言
滋生出“ 法不责众” 的从众心理 。这在 意见多元化 ,表达 自由化 的自媒体 时代 ,表现更为突 出。2 0 1 3年 2月,“ 李某某轮奸案” 在网 络爆发 ,网络传播环境 中呈现出非理性表 达和暴 力言词一边倒 的局面,对 自媒体 时代“ 乌合之众” 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 播环境 的健康发展 。
红二代” 、“ 官二代” 、“ 星 深 民众对某一群体 或阶层的固有认知 。随着 网络空 间与手 机 偏 向。 由于李某某 是名门之后 ,和“ 、“ 富二代”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便 引 发 了 网 络 中“ 乌 微博兴起 ,各种 互动信息软件被大量开发 ,网民通过便捷 高 二 代 ” 仇富仇官“ 一边倒” 的强烈共鸣,有着极具感染 力的情 效 的信 息传 递技术更积极地就各种社会现象和 问题传 达 自身 合之众” 绪化色彩 ,极易形成集体非理性或集体无意识状态。 情 绪 、态 度 和 意见 。根 据 第 3 1 次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报告 》 ,截至 2 0 1 2年 1 2月底我 国网民规模达到 5 . 6 4亿 , 互联 网普及率为 4 2 . 1 %【 2 】 。 自媒体越来越 成为公众舆 论呈现 的
舆论爆发 的重要 原因。“ 刻板成见”( s t e no t y p e )是 1 9 2 2年李 论 ,但 由于 网络环境 的虚 拟性 ,交流 内容更多的是对信息表 普 曼提 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指人们对特定 的事物所 持有的 象 、感 官的认 知,情 绪化 成分 比较重 ,表现 出人性 的放纵 , 固定化 、简单化的观念和 印象 ,它通常伴 随着对 该事物的价 缺乏理性和对言论的责任感 。 值 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 刻板印象” 会使人在认知 某一群体时 勒庞认 为群 体中存在着一个个“ 无 名 氏” 。人们在使用 白 带有普遍性 的预先认知 ,忽视个体 差异 ,从而导致知觉上 的 媒 体进 行信 息交流与互动 的过程 中,处于一种不被他 人知道
一
对“ x 二代” 财大气粗 、颐指气使的刻板 印象 以及 自诩弱 势者的标签在提醒着 网民,要 为贫 困讨 公道 ,要洗净社会毛 孔 中肮脏的血液 。 自然与 网民情感倾 向相 符合的网络信息被
、
潜移默化 中的固有认知
人 们 在 日常 生活 中潜 移 默 化 地 形 成 了对 事 物 先 入 为 主 的 挑选 出来 ,网民在这些素材 的基础 上来猜测 事件 的过程 ,而 固有认知 ,甚至 是个 人偏 见。新媒体技术 的使用会传播和加 这些经过筛选 的信息又在 网络 审判 中强化 了网民固有的情感
今 传媒
2 0 1 4 年第 4 期
传 媒与法
自媒 体 时代 乌舍 之众” 的心 理特 点
— —
以“ 李某某案” 为例
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 乌合之众” 是指人们 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 群体 中的个人 因为受到群体 暗示和群体 感染会表现 出“ 低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