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情感升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 怎样的感情?
在秋夜追忆童年, 思念家乡的感情。
自学指导三:
比一比谁能在2分钟内将古诗背会。
自学指导四:
同学们认真观察“促、深”这两个生字,注
意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再认真写一写。
(2分钟左右,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棒!)。
我会写
cù
促
shēn
深
促(促进)(促动)(急促) 深(深秋)(深夜)(深山)
(自学时间2分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自学指导二:
再读古诗,比比谁能在3分钟内将古 诗读得准确流利,还能读懂词句,诗意。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④知:知道,在这里指料想。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篱笆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来自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
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 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涵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句的意思我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 梧桐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游子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 捉蟋蟀。
诗文大意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这首诗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 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 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yì féng jiā
王维
bèi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 ch zhūyú ā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áo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 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快乐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小知识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 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我会找形近字
促 •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会选词造句
促(促织 )(促进) 忆 (回忆)(记忆) 逢(相逢)(重逢) 倍(加倍)(百倍) 深(深夜 )(深秋) 异(异乡)(异地) 佳(佳节)(佳作) 遥(遥远)(遥望)
遍(普遍)(遍地)
插(插花)(插图)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 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 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 思念家中的亲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4984409d8762caaedd33d42d.png)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 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夜 书 所 见
以文带文课型
色彩
缤纷
声 音
美 妙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 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 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 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 果实 累累 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一年秋天,他 独自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 见》。
挑促织,
夜深篱落
。
一灯明。
经典诵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正月初一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慧兰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他看见) 知道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不禁 。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 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 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 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
9古诗两首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句诗的意思是: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38

感到了轻快的小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驶 过了万重山。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 词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一千多里”来与“一日还”做鲜明 的对照,不难看出小船行驶速度之快。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 词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回主目录
诗意理解
两
有一对黄鹂在新
个 绿的柳树上欢唱。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一行白鹭向着万里晴空自 由自在地飞翔。
白
鹭
上
青
天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 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 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 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 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3.“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 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 襟何等开阔!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颜 色和动作的词语!
绝句
近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近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了 诗人什么感情?
全诗描绘了诗人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 春天景色。诗人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 有静,色彩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江陵:今湖北江陵。
千里江陵一日还。
还:返回。 啼:叫。
两岸猿声啼不住,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的意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 萧萧:风声。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捉。 ❖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
地区叫蛐蛐。 ❖ 篱落:篱笆。 ❖ 动:打动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 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 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 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 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 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 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 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 无亲。[
夜书所见
落寞之感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字摩诘(jié),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 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 乡就在这一带。
❖ 异乡:他乡。
❖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 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 习俗。
❖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 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 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 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 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 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 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9 古诗两首 (2)

9 古诗两首
【基础须知】
词语理解
客情(kè qíng):旅客思乡之情。
挑(tiǎo):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lí luò):篱笆。
遥知(yáo zhī):在遥远的地方想象。
登高(dēng gāo):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重点梳理】
《夜书所见》中的“挑”字解释为“捉”好还是“拨动”好?为什么诗人用“挑”而不用“捉”呢?
我认为解释为“捉”字好。
因为在“秋风”吹拂的寒夜,即使有“一灯明”相照,儿童要“玩”促织也是不太合情理的。
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捉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因此,解释为“捉”更为恰当。
促织是住在巢穴或草丛里面的,想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或杂草才能找到,“挑”这样的动作恰好说明儿童在用木棍等“挑动”泥土或杂草。
一个“挑”字,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翻动泥土寻找促织的可爱形象。
【难点再现】
你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些字用得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了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我认为“异”字用得好。
表现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及亲人的感情。
我认为“倍”字用得好。
“倍”字说明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而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9古诗两首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
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 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 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 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 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 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 菊花酒,可避灾。
1、教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
读出对应的诗句 2、教师说某句诗,学生接续后 面一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ì
féng
jiā
bèi
yáo
biàn
chā
zhū
y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 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 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 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 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 诘[来源请求]。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梧叶
秋风
儿童
灯火
风声
篱落
想像眼前梧桐树 叶在萧萧秋风飘 落的画面,面对 此情此景,客游 在外的诗人会想 些什么呢?心情 又如何呢?
想像夜深人静, 篱笆下灯光中闪 动儿童的身影, 儿童正在捉蟋蟀 的画面,又会使 客游在外的诗人 想些什么?心情 又是怎么样呢?
我说你读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1、抄写本课生字带拼音抄三遍,组
两个词,选两个词语造句。 2、默写《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家长签字 3、背诵这两首古诗,家长签字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夜书所见
• 夜晚写下自己的见闻
《夜书所见》 “书”是什么意思?
• “书”(shū):书写,描 写 • 促(cù)织(zhī):蟋蟀 (shuài),蛐蛐儿
萧萧 (xiāo xiāo) 梧叶(wú yâ) 篱落(lí luò ) 知道(zhī dào) 寒声( hán shēnɡ ) 客情(kâ qíng ) 挑促织(tiǎo cù zhī) 灯明(dēng míng)
【解读】
•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 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 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 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 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 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秋与夏
知有儿童挑促织
• 知:猜想,料想。 • 挑:①:tiāo 挑水、 挑担 ②:tiăo 挑拨、挑动、挑 头 • 促(cù)织:蟋蟀, 蛐蛐 • 料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挑(tiāo)①挑选②挑剔 ③扁担的两头挂东西 挑(tiǎo)①用竹竿等东西支起 ②用细长的东西拨
夜深篱落一灯明
• 篱落:篱笆(ba) • 夜深了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 灯火。
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 夜晚的篱笆下有一盏灯 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 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有儿童挑促织 是_______________ ,由此想起了 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看是 了 时 候 尽 一 到〄 那 也 跟 管 看 的诗 美 是 小 已 〄 忽 景人 好 这 伙 经 原 然 象起 的 样 伴 很 来 透 〄身 童 的 们 晚 是 过 表坐 年 无 一 了 几 窗 达到 〄 忧 起 〄 个 户 自书 此 无 捉 却 孩 〄 己桌 时 虑 蟋 玩 子 他 思前 此 啊 蟀 得 用 看 念〄 刻 〃 、 十 细 到 家在 一 可 捉 分 枝 不 乡寒 个 时 蝴 投 从 远 的冷 人 光 蝶 入 缝 处 心的 远 过 、 。 穴 的 情秋 离 得 逮 诗 中 篱 。夜 家 飞 小 人 小 笆 里乡快鱼不心间 提〄〄的禁翼有 笔漂自快想翼盏 写泊己乐起地灯 下在早情自捉火 自外已景己蟋〄 己。告〄小蟀仔 所于别那时〄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9古诗两首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感到寒 冷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⑤篱落:篱笆。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碰到。 遥知兄弟登高处, 倍:加倍。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 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 “重九”。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 寿,又叫“老人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 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王维客居长安,今西安和咸阳一带,山指华山, 王维家乡在太原祁,今山西永济西) ◆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是可以做中药的 果实,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A案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读一读
cù
促进
féng jié
回忆
yì
yì
异乡
bèi chā
相逢
佳节 几倍
插花
我会认: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我 吧?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更到满像 外 加自天, 地 寒己的秋 。有 冷漂黑天 一一 。泊暗到 天年 在,了 晚秋 外听, 上天 ,着连 ,, 诗秋树 风叶 人风叶 吹绍 怎吹都 着翁 么动怕 梧离 都树冷 桐开 睡叶起 树家 不的来 哗乡 着声。 啦, ,音看 啦一 心,着 地个 里想一 响人 觉 江,远 得 秋好在 水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我会写:Βιβλιοθήκη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9、古诗两首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 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 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 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 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 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 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他看见) 知道
吹动 ,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不禁 。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