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解析

合集下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写作背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

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

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贪腐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

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译文】译文一(转):“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

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译文二(转):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

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

韵译: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都采茱萸插戴头上只有我没有。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所见
南宋 叶 绍 翁
叶绍翁是谁呢?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 宗,号靖逸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 建建瓯).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 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 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 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 《南宋群贤小集》本。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课文朗读.swf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看是 了 时 候 尽 一 到〄 那 也 跟 管 看 的诗 美 是 小 已 〄 忽 景人 好 这 伙 经 原 然 象起 的 样 伴 很 来 透 〄身 童 的 们 晚 是 过 表坐 年 无 一 了 几 窗 达到 〄 忧 起 〄 个 户 自书 此 无 捉 却 孩 〄 己桌 时 虑 蟋 玩 子 他 思前 此 啊 蟀 得 用 看 念〄 刻 〃 、 十 细 到 家在 一 可 捉 分 枝 不 乡寒 个 时 蝴 投 从 远 的冷 人 光 蝶 入 缝 处 心的 远 过 、 。 穴 的 情秋 离 得 逮 诗 中 篱 。夜 家 飞 小 人 小 笆 里乡快鱼不心间 提〄〄的禁翼有 笔漂自快想翼盏 写泊己乐起地灯 下在早情自捉火 自外已景己蟋〄 己。告〄小蟀仔 所于别那时〄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解释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解释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名篇,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家在外,每逢佳节倍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释和分析: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诗人用“独”字和“异”字,强调了自己在异乡的漂泊身份,以及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揭示了诗人在佳节期间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团聚庆祝,而诗人却因为身在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因此倍感思念亲人。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通过想象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表达了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这句诗中的“遥知”二字,表明了诗人对兄弟的关心和思念,尽管相隔千里,但心仍相连。

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以茱萸为象征,表达了兄弟间相互关爱之情。

在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以祈求避邪克灾。

诗人说兄弟们遍插茱萸,却少了他一个人,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情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异乡生活的孤独感、佳节期间的思念亲人、兄弟间的怀念等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游子离家在外的艰辛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中以茱萸为象征,表达了兄弟间的情感,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

它传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孤独、思念亲人的情感,以及兄弟之间的关爱和怀念。

对于离家在外的人们,这首诗成为了他们表达思念家乡、亲人和兄弟的寄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中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解析,从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意象、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一、背景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毛泽东于1925年9月9日在北京创作的。

当时,毛泽东正在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就读,而思念山东故乡的亲人和朋友,特别是与山东同乡鲁迅的思想交流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他怀念故乡的情感之作,通过对亲人离别、故乡的怀念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主题的抒发,表达了他对人民和伟大事业的热忱与追求。

二、诗歌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主旨是怀念故乡和追求自由平等。

通过对故乡、兄弟和事业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他以亲情和友情为切入点,融入对社会不公和冤屈的关切,寄托了自己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美好愿景。

三、结构分析这首诗共四十八行,采用六言绝句的形式,四行一首,八首构成整篇诗。

整首诗以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为线索,将离别、忧愁和对前途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结构清晰而有条不紊。

每个小节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鲁迅等同行的敬仰之情。

四、意象描绘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和意象,突出了对家乡山东的热爱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描绘了诗人离乡的孤独与不安;“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表达了诗人在异地过节时思念亲人的深情。

此外,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洗尘杨柳须春风,”给人以春风拂面的美好感受。

五、语言表达整首诗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语句通顺自然,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以平仄对仗和押韵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六、艺术魅力与影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其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主题、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 乂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土维(698-759,一作701-761J(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刀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 有雪里芭?^,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 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 “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
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
《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 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
《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 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忆:想念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
茱萸(zhuyu):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n在华山之东,所以题 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 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U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 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 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 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U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 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 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 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 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 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 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悄,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 遇到某种触媒一最常见的是“佳节”一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祺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 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 有,但在王维之询,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乂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悄的格言式的警句。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 描绘节日的热闹和喜庆,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
02
《夜书所见》
诗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 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深感孤独。
个人经历
叶绍翁在旅途中看到秋夜萧瑟的 景色,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创 作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思想
文化传承
两首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启示现代人要重视文化传承, 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首诗对文学的影响
1 2 3
情感表达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 中情感表达的典范。
意境营造
两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深 远而优美的意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 的启示。
想象手法
诗人通过想象自己身在异 地,而兄弟们在家乡登高 赏菊的场景,表达了自己 的怀旧之情。
04
两首诗的比较分析
主题比较
主题相似性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主题都涉及到离别和思念之情。
主题差异性
《夜书所见》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一些景物引发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地表达了 作者对远方亲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 无奈,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 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牵挂。
05
总结与思考
两首诗对现代人的启示
家庭情感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启示现代人要珍惜家 庭情感,常回家看看,关心家人 的生活和健康。
人生感悟
两首诗都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 悟,启示现代人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境,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孤独之感

古诗词全文解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古诗词全文解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对面落笔的动人在于个体超越自己,顾念到家人的情感,还 在于对彼此间亲情的充分信心。三十多年后,安禄山攻占长安 时,王维曾任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要将王维定罪。此时弟弟 王缙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才使王维得到从宽处 置。真挚的兄弟情谊印证了当年“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互相顾 念。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诗相传是王维 17 岁时所作。少年固然天 才,但思乡之苦对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可能真的格外锥心刺骨 吧。首句连用“异乡”“异客”和“独”表现远在他乡茕茕孑立 的凄惶感,与第二句的“佳节”形成强烈反差,自然引出“倍思 亲”之感。
三、四句伸足“思亲”之意,但妙在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乡 的每个兄弟都插上了茱萸登高临远,他们在团聚喜悦中也会怀想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想及此,稍感安慰,却也更加思 乡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 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 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 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词全文解析 9 月 9 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 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 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 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 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汉 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

小学三年级的诗句

小学三年级的诗句

小学三年级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学校三班级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3班级必背课外古诗有几首有:《9月9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2首·其2》、《咏柳》等。

1、《9月9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1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1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由于少我1人而生圆满之情。

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1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愿睡眠。

3、《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如同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1叶孤舟悠悠来自天涯。

4、《饮湖上初晴后雨2首·其2》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光荣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覆盖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1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特别美丽的。

假如把漂亮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非常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5、《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1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2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2月里暖和的春风,它就像1把灵活的剪刀。

2.学校3班级古诗学校3班级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9月9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及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遍插茱萸少一人[2]。

【赏析】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

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

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

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补充:再读我们以前课内学过的以及课外积累的古诗,把其中的“羁旅诗”的题目和作者列举出来。

参考答案:1.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 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附文: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重难点第九课

语文三年级上册重难点第九课

9、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

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二、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策略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

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

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诗歌人遥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歌描绘了作者怀念故友,追忆旧时情景,抒发了 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分析
1
夜书所见
诗歌写古琴声,具有崇高的音乐性和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郁的艺术气息。同时,通过静谧的夜晚 描写,以孤独的琴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誉为王维的
课件《古诗两首:夜书所 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PPT课件
欢迎来到古诗课件,我们将介绍中国文化中两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夜书所见》 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李商隐
唐朝著名诗人,工于隐逸之境,渊博有深度。生于 少年失势,贬于永王起兵,昼隐夜出山水之间,所 著诗文名传千古。
王维
唐朝著名文学家,擅长山水田园之景写作。诗作优 美清新,气象万千,被誉为唐诗中的一股清流。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深刻表 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歌饱含深情 和思念,被後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作者:陈启峰,黄小蕾
《唐诗三百首》
作者:杜甫
《文学常识》,诗选部分
作者: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十 五”规划教材
思念之情。
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对美好友谊的
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王维巧妙地
运用叠字、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情感真挚。
诗歌主题
夜书所见
主题:怀念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主题:美好友谊
结论和总结
1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通过琴声和晚夜萧条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对一段故旧之情的挥之不去的回 忆和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那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品鉴赏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语文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词解析

语文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词解析

语文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词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良辰, 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 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 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语文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词 解析 ]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诗,作者是王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

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书画音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当了好多年的官,曾做过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丞。

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景象。

后因受到挫折,避世隐居,信仰佛教,弹琴赋诗,诗篇多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为主。

王维的“山水诗”尤为出名,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境界,著有《王右丞集》。

他和孟浩然齐名,并成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

他的画也很受人推崇,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

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

“忆”是思念的意思。

“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

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及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及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及分析一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土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土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

好似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土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疾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 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 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 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自读诗句,借助 看插图 看注释
自学方法弄懂诗意, 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2.拿出笔,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用 “ ”,听到的用“ ”画下来。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促 促进 急促 仓促 忆 记忆 回忆 记忆犹新 异 异乡 离异 异口同声 逢 相逢 重逢 久别重逢 佳 佳人 佳节 佳丽 倍 加倍 倍数 事半功倍 插 插上 插足 见缝插针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叶 绍 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 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 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 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 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 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写写你对秋天的感受。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乡愁的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 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 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 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 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 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我们看到了_____, 听见了____, 分享了_____。
发现…… 感受…… 描绘……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
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我
吧?
我会写: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促进 急促 局促
深浅 深夜 深信不疑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 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 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 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 秋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 树叶的声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 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 更加寒冷。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 篱落灯明,回忆起在家乡的童年 生活,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 感情。
一阵阵 发出 觉
使
(他看见) 知道
吹动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风
不禁

, 。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fé逢ng佳jiā 节倍bèi 思亲。 y遥áo知兄弟登高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汝河 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 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 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 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 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 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 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关于思乡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