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2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默写。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外面肚子饿了,冷了,我们最想去哪里?(回家)那我们学过想家的古诗吗?(李白《静夜思》)复习背诵旧知识《静夜思》师:那我们今天学的古诗也是一个身在外地的人,一起来看他是不是也会想家(板书,齐读课题:夜书所见)二、初读古诗,发现问题齐读古诗(很多学生预习时已经会背诵)师:大家思考一下,等会说说你们想怎么来学习这首诗?你们想学到什么知识?(学生质疑)生一:我想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二:我想知道诗人是在哪里作诗的。
生三:我不知道秋风怎么能动客情。
生四:我想知道叶绍翁还有什么诗。
生五:我想了解诗人是哪个时代的人。
生六:我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老师将学生的问题板在黑板上)三、再读古诗,解决问题师:我发现同学们提问题的水平还真不错,你们都想学这些知识。
那我们来看看以前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在三年级是怎么学古诗的,他们有四星级(板书:一、解诗题。
二、知作者。
三、明诗义。
四、悟诗情)师: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下,争取超过他们。
一起跟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导朗读)1.解诗题师: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夜里在看书,看到了这首诗。
生二:诗人夜里一边看书,一边写诗。
生三:书不是看书,应该是诗人在写。
生四:我觉得是诗人在夜里写诗,写他看到的东西。
师:很好。
我们同学都能独立思考刚才同学提的问题,那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题目呢?你们赞成哪个同学的回答。
(第四个)2.知作者师:刚才有同学提问叶绍翁是什么时代的人,还有他的诗。
谁在哪里能知道他的这些资料呢?生一:我在书上找到他是南宋的人,擅长写七绝诗。
生二:我在《唐诗三百首》上也看到他是南宋的。
师:对啦,我们碰到问题自己就要想办法解决,可以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自己查书。
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1、老师季节引入老师:酷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每天凉快起来,秋天来了。
让咱们一起和们到课文里去观赏一下秋天的漂亮景色吧!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老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同学读完后老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老师:秋天是一个漂亮而简单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1、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老师引导同学读准字音李天竣读——请同学来发觉他的读——同学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同学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同学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特别好,正好抽到的同学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觉并在订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很好!〕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1、老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解诗题2。
、知3、明诗义〔1〕解词〔2〕明句4、悟诗情老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生:好!〔二〕解诗题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
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
我们常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
但是夜书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看法吗?肖路:书应当是看书。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胜利,没关系,或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说明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留意,假如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渐渐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1、什么是知呢?2、那怎么去了解?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的资料了吗?在沟通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学校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光明的地方。 师:是根据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 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光明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快乐。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 人月两团聚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 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解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关心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解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解释上告知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 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魏
第3页共3页
பைடு நூலகம்
魏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 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确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 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到底是什 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光明的地方。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PPT模板下载
(一)掌握本课的 生字词,会写“促、
深”两...
(三)学习借助注 释理解诗意,体会
诗人思念...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 本课的两个
生字。
(二)感情 朗读,理解 诗意,背诵 古诗。
五、教学难点
2、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1、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的 演示内容
六、教学准备
1、请替换自 己的演示内 容
8.师:现在让我们先 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 那么,谁能给大家 读...
10.指名读,自由读, 齐读。
1.赏析第一、 二行诗
2.赏析第三、 四行诗
1.刚才同学 们对诗的大 意基本弄懂 了,那我...
2.这个游戏 好玩吗?你 们同桌来试 试你说我...
01
1.全诗从 头到尾都融 进了诗人的 思乡之 情。...
07 七、教学过程
06 六、教学准备 08 八、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说
1、请替换自 己的演示内 容
2、请替换自 己的演示内 容
二、设计理念
1
1、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2
2、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3
3、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4
4、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5
5、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三、教学目标
(二)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背诵古诗。
把它背...
1.你们最喜欢玩游 戏了,现在我们再
来玩玩...
3.同桌互相背古诗, 再指名、齐背古诗。
2.小结:秋天到了, 当我们离别家乡,
离别...
1.在秋天的夜晚, 周围的景色触动了
诗人的...
3.课文学到这里, 你们还有没有不懂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后,开始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静静地观察过周围的环境呢?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在夜晚的所见所感,教师耐心倾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教师引出今天的主题:“那么,如果古代的诗人在夜晚写下了他的所见所感,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忆自己在夜晚的经历,并积极分享。
2.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夜书所见》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古诗《夜书所见》,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并结合图片和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解释“萧萧梧叶送寒声”时,教师可以描述秋风中落叶飘落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这种凄凉之美。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字,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细腻和丰富。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6、教师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和补充。
7、教师总结古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调古诗中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2.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认真聆听同学和教师的分享,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解释、分析、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师: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师:请大家说说对“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好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题目。
师:请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师:请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师: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生:月亮、小船、人家。
师: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生:孤单,孤独。
师: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生:自由表达师:请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生:拨弄。
师:请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师: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
)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
(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
(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第一篇:《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逃”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0篇)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0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执教者:瑞安实验小学曾晨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
(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
(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
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
这里的书选哪种呢?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再请生说)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
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挑)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促)你再读一下。
(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师:还有谁愿意读吗?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
部编本《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1、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交流。
小结:是的,同学们眼里的秋天是美丽的、丰收的。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草木枯黄、树木枯萎亳无生机、景色萧条) 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写了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
二、学习古诗方法指导学习古诗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 出示:解诗题一知诗人一诵诗文一明诗意一悟诗情)学生齐读。
三、学习《夜书所见》1、解诗题(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课题。
学生自学,集体交流。
2、知诗人指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叶绍翁的资料。
教师课件展示关于叶绍翁的资料, 并读给学生听。
3、诵诗文(1)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 萧萧xiao,挑促织tiao )。
(2)把握节奏。
读古诗要注意读出节奏,自由读。
谁能按照2/2/3的节奏来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谁能再按照4/3的节奏来读一读?指名读。
跟随视频齐读。
4、明诗意(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你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
(2)交流学习,理解诗意①学生交流前两句诗的意思,并质疑。
②教师重点讲解“动客情”的意思。
什么样的人是客?同样的道理,到别人家乡的人也是客。
叶绍翁当时漂泊他乡, 所以他自称为“客”。
那么他究竞动了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置身于他所处的环境,体验他的感受(出示课件情景图)此情此景,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呢?预设:看到篱笆房屋,想到自己的家; 看到树叶飘落,感到孤寂;看到月亮,体会思乡。
③新旧知识整合。
师:月亮究竟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让我们看几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望月思亲,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唐代大诗人张九龄望月思人,写下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
大诗人李白望月思乡,写下了《静夜思》, 所以,可以推想诗人叶绍翁,和其他几位诗人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皓月当空,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家乡和亲人,所以,“动客情”是使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来查阅!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夜书所见课堂实录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指名回答(书写)。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参考
师:儿童是秋景??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促织
生一:很喜爱秋天。
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捉蟋蟀应当是秋天的
〔我立刻哑然,这和预设的状况完全相反啊。〕
活动〕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喜爱秋天呢?
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语塞。
生:风声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暖和的回忆。那么我们大家 读的时候应当……
生:快一点 师:恩,这时候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 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3 生朗读〕 师:这首诗写于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 独的心情,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 到暖和。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的这种改变的心情? 〔3 生朗读〕 读完下课。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参考
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当从景物中表达出来,那么 诗中写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风
第一环节的初读诗歌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水
生:萧萧梧叶
平超出了我的意料,所以在此不赘述。特呈上第二环节的教学实录,盼
生:儿童
望大家多给珍贵意见。
魏
第3页共3页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孤独。
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好,你从哪看出很孤独?〔板书:孤独〕
师: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夜书所见的听课怎么做课堂实录?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语文教案( Chinese Lesson Plan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执教者:瑞安实验小学曾晨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
(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
(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
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
这里的书选哪种呢?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再请生说)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
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挑)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促)你再读一下。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参考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参考
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当从景物中表达出来,那么 诗中写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风
第一环节的初读诗歌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水
生:萧萧梧叶
平超出了我的意料,所以在此不赘述。特呈上第二环节的教学实录,盼
生:儿童
望大家多给珍贵意见。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暖和的回忆。那么我们大家 读的时候应当……
生:快一点 师:恩,这时候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 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3 生朗读〕 师:这首诗写于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 独的心情,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 到暖和。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的这种改变的心情? 〔3 生朗读〕 读完下课。
魏
第3页共3页
一个读得缓慢消沉,目标到达。 师:那么有没有一整夜都沉醉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没有 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还有没有?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看到一盏明灯,立刻让人
倍感……? 生:暖和 师:很好。〔板书:暖和〕 师:也由这一盏明灯,想到了什么? 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孤独。
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好,你从哪看出很孤独?〔板书: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
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
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
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
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众生举手)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
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
(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
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生:高兴!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
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
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
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
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投影显字):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
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
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
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齐背诵,投影显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
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师:你讲得太好了。
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4人举手)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
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
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生:(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
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
你们认为怎样?生:行!……(略)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
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