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课时2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8b7bf6179ec3d5bbfc0a744a.png)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2019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
![2019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510093a2aa00b52acec7ca31.png)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 条 件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光照条件优越,且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成熟及产量提高 大风、寒潮、暴雨、冰雹、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总量大,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地下水资源丰富空间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土地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大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林地所占面积比例小土壤 农垦历史悠久,土壤肥沃,耕地质量好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新,垦殖费用较高生物种类繁多,有利于农作物或牲畜品种的优化、改良,有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有些动植物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社会经济条件政策 措施 全力保障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尚有不足之处劳动力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人口多,人均土地、水资源相对数量少市场市场需求量大,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受经济条件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偏低农业资源的利用大部分地区能够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许多地方形成了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12214ba1aa8114431d939.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04章 区域经济发展(结)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04章 区域经济发展(结)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6de46846137ee06eef91816.png)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网络构建】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花生产基地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4.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城市化模式城市化主要推动力具体过程特点珠江三角洲模式工业化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苏南模式工业化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云南德宏模式边贸发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问题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2019-2020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素养
![2019-2020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052543c3551810a6f5248651.png)
【交流思考】
1.简析雄安新区建设的区位条件。
答案 临近北京、天津,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入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有公路、铁路与京津等地相连,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承载力强;多 农业用地,开发程度低,新区建设用地充足;新区开发政策支持。 2.指出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 答案 疏解分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化问题;优化京津冀 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促进新区劳动力就业,探索人口密集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
谢谢欣赏!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5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2019-2020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2019-2020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cb6492f5bb4cf7ec4afed08d.png)
【即时巩固】
1.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
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
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 该阶段工业基础
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廉价,因此优先发展劳动密 集型工业。 慢。 劳动密集型工业附加值低,因而工业产值增长较
(2)第二阶段,虽然众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
产业升级 面临困境 (1)___________
科技实力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_________ 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市场规模 ,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 _________ 南岭 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而珠江三角洲受_______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酸雨 的危害。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_______ 水质型 ②水污染严重,“_______”缺水问题突出。
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劳动力成本低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_____________
劣势
的优势逐渐丧失
全球化、信息化 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 劳动力 背景 _________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 寻找新的出路 主导产 业 劳动密集型 _______________ 产业 构调整 高新技术 产业 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93eab8ec3a87c24028c4d9.png)
名称
环渤 海
地区
发展条件
①丰富的煤、铁、石 油、海盐等资源;②统 一的电网;③便利的铁 路、公路和近海运输; ④紧靠山西能源基地, 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 北、华北的油田。
存在问题
①能源、水源供应 不足,环境污染严 重;②高科技产业 发展不足,工业产 品类型单一、技术 落后、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 业、增加产品类型、加 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 在钢铁、石油化工、海 洋化工、电子、高档精 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 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 济作物生产 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 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 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 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 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 大
• 二、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口量将达到7800万吨,超过美国农业部7月预测的7300万吨,也高于
2013/14年度的进口量6900万吨。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
准)。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kg)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型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练习1 读“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回答(1)~(2) 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a0e49fbceb19e8b8f6ba95.png)
1
内 容 概 要
5
学 法 点 拨
内容概要
•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 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 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 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 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 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 发和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 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 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学法点拨
• 学习该部分知识既要理解原理,又要多联系 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在本章的学习中,还要充分运用 教材案例并对其进行引申、拓展、升华,既 锻炼和培养了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又 发展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的能力。
•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 三角洲地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我国珠江三 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 水平迅速提高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 理条件,描述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两个发展 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从产业升级、城市建 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2019-2020学年新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2019-2020学年新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dbbe0c0d482fb4daa48d4b17.png)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最大的 、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 1. 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 ________ 三江平原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 地。其中, ____________
产基地。
____________生产 大规模机械化 2.生产的突出特点 地区专业化 ___________生产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思考】
1. 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 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 提示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
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
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
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 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 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土壤 黑土 和黑钙土广布,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 _______ 河湖众多 产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社 会
良好的工业基 础 发达的交通
生产资料 ,农业为工业提 工业为农业提供_________ 供原料 外向型 农业提供机 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________ 遇 规模化 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________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2.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降水量相差不大,但选择的农业类型
却有所区别,原因是什么? 提示 松嫩平原耕作农业和畜牧业均有分布,而三江平原只
有耕作业,这是因为三江平原上有多条河流汇合,低洼过湿, 不适合牧草的生长和牧业的发展。通过对沼泽的整治和改造, 三江平原可以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章末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章末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9c2b63e45c3b3566ec8b18.png)
• (2)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 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
(2014·安徽)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 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 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 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
• 第(2)题,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资源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最主要的还是节流措施,即修建防渗灌渠,推广节 水灌溉技术。此外,由于该地区周边多为戈壁荒漠, 所以为了促进该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营建防 护林网保护农田。A选项中山地地表坡度大,不适宜 进行开发,B选项中对于地下水的开采不能过量。所 以本题答案为CD两项。
•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 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 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 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 四、我国三个工业发达区域的比较
•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是强国之路,由于 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存在区域差异,我国工业布局 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区域的发 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存在很大不同,具体 如下表所示:
我国热 带经
海南 济作 岛 物生
地处热带,热 市场尤其是国 量和降水丰 内市场对橡 富,能满足 胶等热带经 热带经济作 济作物的需
• 三、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在每年 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 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 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d9818c3969dc5022abea0001.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本章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
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
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金版学案》2018-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金版学案》2018-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155c3e5901020207409cf7.png)
课 标 要 求
使珠江三角洲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国家的对外 开放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1)D (2)B
课 标 要 求
知识点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情景导入] 科普中的地理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业所占比重不断_____ 上升 。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产业所占比重不 ②工业内部: 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知识密集型 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断下降,________________ 对外开放 政策。 (2)国内背景:国家的___________
课 标 要 求
(3)有利的地理条件。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 业闻名,这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 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 洲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如人力资源丰富、 自然条 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课 标 要 求
[反思归纳]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动力。
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珠江 三角洲 11.3 14.5 15.7 21.8 东翼 20.0 29.7 18.7 25.6 西翼 14.8 35.6 17.7 30.2 山区 19.5 20.3 16.0 24.4
课 标 要 求
(1)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与这种 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
课 标 要 求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 展过程。
2018-2019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2019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e705c99ce2f0066f53322b6.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针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2)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对点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结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写下表。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f433caac8d376eeaeaa31cb.png)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总结教材P61思考1.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在本区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并且只能一年一熟;冬季漫长,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教材P62活动以南疆棉花生产为例(1)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①长绒棉也叫细绒棉,是海岛棉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
这种棉花的纤维长而细,一般可纺60~200支纱,最高可纺300支纱,而陆地棉最高可纺80支纱。
长绒棉的价格比陆地棉高出1.5~2倍。
②长绒棉生长期长,需要的热量多。
一般陆地棉从开花到吐絮需要45~60天,而长绒棉在同样条件下,要多10~15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绒棉在塔里木盆地引种获得成功。
现在新疆长绒棉产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广泛分布在新疆南部绿洲上。
棉花是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1985年棉花产值为7.0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9.3%,到1997年,棉花产值为149.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0%,棉花收入在棉区一般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新疆棉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和国营农场扭亏增盈的主要财源。
(2)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干旱灌溉棉区,与其他棉区相比,有很多有利条件①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棉花品级及产量高。
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好对棉花开花结铃、纤维积淀以及吐絮十分有利,棉花蕾铃脱落少,烂铃少,纤维洁白有光泽,品级高且含水量低。
②日较差大,棉花经济系数高。
棉花生花期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形成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棉花容易获得高产。
③病虫害少,降低了成本。
④棉花经济效益高。
这是因为在新疆投入产出率高、单位面积粮棉比值低以及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经济效益高。
⑤新疆棉花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各级政府在积极从事棉花生产与气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自治区棉花气象服务中心”,使棉花生产有了气象服务方面的可靠保证。
2020地理同步新导学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第一课时
![2020地理同步新导学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cba94a5ad51f01dc381f15c.png)
01自主预习固根基
02主题探究提素能
03小题速测试身手
04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3.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发展了劳动 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03小题速测试身手
04课时作业
提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与条件
原因
具体内容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 □06 下降 ,第三产
业比重不断 □07 上升 。 □08 劳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
□09 技术、知识密集型 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国内 国家的□10 对外开放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
2.相互关系
3.差异
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 □04 起步早晚 、 □05 水平高低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01自主预习固根基
02主题探究提素能
03小题速测试身手
04课时作业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表现
时间
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基础比较 □01 薄弱 ,只 20 世纪 80 有 □02 纺织 、食品、 □03 建材 等工 年代之前 业,并主要分布在 □04 广州市
当今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我国
仅次于 □05 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城市
密集区
01自主预习固根基
02主题探究提素能
03小题速测试身手
04课时作业
[自我探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 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节
![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节](https://img.taocdn.com/s3/m/92845b1abb4cf7ec4bfed093.png)
▪ (2)关于a、b、c三地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 D.三地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及农业 生产布局。第(1)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 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b、c两地的年降水量 都低于400mm,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 后减少。第(2)题,a地位于长白山区,为林业生产基地;b 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 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 (4)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 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了有 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 (5)可以借鉴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经验,注重森林的保育, 实行立体开发。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基地的地理条件
▪ 1.东北地区概况
▪ (2)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布局的差异, 这就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农业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 局。
▪ (3)东北地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是保护原生环境,治理已经 出现的问题。
▪ (4)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其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 善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加粮食产量应通过发展科技 来实现。
▪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__________
的前提。
▪ 四、农业发展方向
▪ 1.存在问题: ▪ (1)产生原因:人_口_激_增_______ 、高强度农林开发。 ▪ (2)问题表现:抓好_“__天_然_林_保_护_工_程_”和,多黑元开土发退___化____严___重___,___土地沙化、
地理同步新导学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
![地理同步新导学人教必修三课件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5836a8e02768e9950e7388e.png)
(1)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 (2)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3)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其有利条件是什 么?
第九页,共26页。
答案 (1)对中国: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 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铁矿石的附 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
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枢纽、靠近发达地区等), 地理位置
可优先发展 资源状况(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环境(高 自然条件 新技术产业要求)等 经济条件 市场、农业基础、工业基础等 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国防需要、个人偏好、 社会条件 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产业转移的机遇等
第十七页,共26页。
劳动力密集区:发展劳动密集型 有色
金属冶炼工业
天然气丰富区:发展以天然气为
原料的化工业
第十九页,共26页。
区际协作
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 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资 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 衰退期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
答案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中国钢铁产量大,需要从巴西进口铁矿石。 在巴西建厂,可直接利用其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且所产 钢材可供给巴西企业,也扩展了市场。对巴西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既提高了铁矿石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巴西钢铁的自给率,从而减少了 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第(2)题,工业区位因素包括资源、市场、技术、交通、 政策等,据图文资料即可分析。第(3)题,农业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 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结合图文资料即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2.能够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思考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为什么还有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组合较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该地区水稻品质上乘;冬季寒冷,病菌和害虫难以过冬,故病虫害很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的纬度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目前,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北界已扩展到50°N 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
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2.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水稻、玉米、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单产较高;机械化水平高。
4.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吗?为什么?答案不能。
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作的实施,东北地区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受到限制。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东北地区种植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图所示。
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
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和“绿色大厨房”工程,率先提出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的条件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地广人稀D.市场广阔2.按照“稳面积、调结构、增产量、提品质”的原则,2014年黑龙江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等优质粮食生产。
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全球变暖B.雨热同季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有利于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
第2题,东北地区夏季光照时间较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水稻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
探究点二农业发展方向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图中D区为耕作农业区,________区为林业区,________区为畜牧业区。
(填字母)答案B C2.A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生态系统,加强该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案湿地(沼泽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已围垦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3.简要说明D区农业发展的举措。
答案强化商品粮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4.简析图中B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①坚持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
1.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2.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黑龙江省立足资源保护和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至2016年粮食实现“十三连增”。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3~4题。
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C.大力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4.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D.该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A项和C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D项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第4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B 选项错误;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关系,C选项错误;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选项错误。
(2017·长沙期末)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据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
据此回答1~2题。
1.松嫩平原作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具有的优势条件有()A.人均耕地多B.单产高C.交通便利D.水热条件较好2.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
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允许大量使用农药、化肥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D.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是绿色农业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土地肥沃等是其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尤其和南方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第2题,利用本地优势,齐齐哈尔发展了利于环保,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业。
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可能位于()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由大豆、玉米和狍子,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
第4题,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工程的建设,而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5.读“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地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C、D两地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_,粮食作物是________。
B地粮食作物是________,经济作物是________。
(3)A、C两地主要粮食作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商品粮基地在我国各商品粮基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是____。
答案(1)三江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2)春小麦油菜水稻水稻甘蔗(3)纬度差异导致气候差异,形成北方旱地、南方水田的格局,故北方产小麦,南方产水稻(4)粮食商品率高,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大,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机械化水平较高解析(1)由A、B、C、D在图中的位置可知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
(2)三江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油菜是长江流域主要的油料作物,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甘蔗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3)纬度差异是导致A、C两地主要作物不同的关键因素。
(4)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关键是因为三江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粮食提供量大以及机械化水平较高。
读“我国不同区域特色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主导区位因素。
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主要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是生长在海拔2 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