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4.2 作业 Word版含答案 -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一、单选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B •地形崎岖,热量丰富C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D •经济发达,文化落后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 图完成以下三题。

1953 1980 1989 1994 1999(年)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地不同阶段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①②③④3•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体现出 ( )A .城郊农业的特点B .农业工厂化的特点C .绿色农业的特点D .区域农业专业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完成以下三 题。

4•珠三角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突出优势是( )A. 工业基础B.自然条件C. 侨乡D. 政策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x 科麻珂觀讹5•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 B.发展立体农业C.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 D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一一苹果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门'I 6I 2*]】胪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 )A. 水资源短缺B.农业粗放经营C. 劳动力数量少D. 水土流失严重F 图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乙区域近年来荒漠化发展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示区域甲是我国著名农业区,其名称是 ( )A. 河西走廊B.河套平原C. 宁夏平原D. 渭河平原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110(%) 40 _30 -20 -10・0 —385笏水资源总量 g土地面积 邑人口数量口耕地面积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卷【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卷【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6 页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工业产品产值占广东省总量的比重,读表完成以下两题。

1.读表可知,珠江三角洲较为发达的工业部门是( ) ①电子工业 ①采掘工业 ①仪器仪表 ①核工业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替换为高端产业。

读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2.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A . 管理经验 B . 资金
C . 科技
D . 廉价劳动力
3.双塔灌区,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下游盆地。

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

读“2010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其主导因素是( )
A.昼夜温差大B.土壤肥沃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以下三题。

4.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
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新区建设①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①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
A. ①①B. 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
第2页共16页。

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测试

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测试

山东2018新人教高二上学期单元训练-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3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此时主导产业是()A.高新技术产业B.C.资金密集型产业D.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利用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倡导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据此回答下两题。

3.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4.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喻读图,回答以下2题。

5.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6.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C.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 D.以水稻种植为主7.A.B.1990C.1990D.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据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

据此回答以下2题。

8.松嫩平原作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具有的优势条件有( ) A.人均耕地多 B.单产高C.交通便利 D.水热条件较好9.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

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D.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是绿色农业读2018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以下2题。

2018-2019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检测试卷(四) 含答案

2018-2019版地理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检测试卷(四) 含答案

章末检测试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7·河北唐山期末)读下图,回答1~3题。

1.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河流R()A.有两个汛期B.只有夏汛C.只有秋汛D.秋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2.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不利条件是() A.粮食总产量低B.复种指数低C.交通不便D.机械化程度低3.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的特点的是()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已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C.粮食商品率较低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R(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流经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春季,由于冰雪融水的作用,形成春汛;夏季受降水的影响,形成夏汛。

所以一般情况下,松花江有两次汛期。

故选A。

第2题,图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因此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

故选B。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该地区主要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4~6题。

4.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湿地B.林地、耕地、湿地C.林地、湿地、耕地D.湿地、耕地、林地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B.土地石漠化加剧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扩大商品粮基地建设B.推广基塘农业模式C.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D.有计划地退耕还湿地答案 4.B 5.A 6.D解析第4题,图示三江平原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丙类土地为主,可判断丙类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为湿地;但2000年丙类土地大面积减少,而乙类土地利用类型大面积扩大,可判断乙类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说明该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长期开垦湿地;而甲类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于山地,判断为林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4.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详细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4.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详细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4.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每个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2.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成本降低④政策优势突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1.C 2.A解析在工业化推进的阶段Ⅰ,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

但进入阶段Ⅱ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间并不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

第4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一产业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检测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检测卷

⼈教版⾼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检测卷⼈教版⾼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检测试卷⼀、单选题(在每个⼩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调整棉花⽣产布局,提出“南⽅稳定,北⽅发展,新疆⼤发展”的指导⽅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居全国⾸位。

读图回答1~2题。

1.新疆成为我国最⼤的棉花⽣产基地,其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B.政策⽀持C.科技进步D.劳动⼒廉价2.新疆为实现棉花⽣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加⼤农业科技投⼊B.扩⼤棉花种植⾯积C.延长产业链,进⾏深加⼯D.完善棉花流通体系近年来,河西⾛廊渐渐从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中淡出,现为我国最⼤的⽟⽶制种基地。

当地制种⽟⽶⽣产苗期需⽔少,但在7⽉中旬⾄8⽉上旬的拔节抽穗阶段需⽔量⼤。

下图为我国⽟⽶制种区分布图,完成3~4题。

3.河西⾛廊淡出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最可能的原因是A.年降⽔量少B.⽔资源短缺C.耕地⾯积减少D.⼟壤污染加剧4.河西⾛廊⽟⽶制种基地与图中其他四区相⽐,叙述正确的是A.较①区⼟壤有机质含量多B.较②区夏季⽔源更为稳定C.较③区更适合机械化制种D.较④区昼长更长,光照⾜浙江东南部青⽥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

地表崎岖,为⼭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候,境内溪⾕纵横,烟江秀丽,⼭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半⽔半分⽥”之称,境内形成的独特的“青⽥稻鱼共⽣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农业遗产之⼀。

读图回答5~6题。

5.与该种农业⽣产模式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要素是A.农业技术 B.市场需要量 C.⾃然环境D.灌溉系统6.该农业模式的功能不包括A.具有适应市场的灵活性 B.农产品的品质优越C.减轻了环境污染 D.减少了农业的⽥间管理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

该⽅法对⼟地的利⽤有“上⽥弃亩,下⽥弃吠”两种⽅式。

2018-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检测(B)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检测(B) 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检测(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图示区域农作物的商品率较高,主要原因是()A.平原起伏较大B.高温多雨C.人口密度较小D.复种指数高2①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天然林减少B.土地盐碱化C.洪涝灾害D.沙尘暴3下列属于该地区优势农产品的是()①油菜②小麦③大豆④棉花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1.C 2.A 3.A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该地区主要的农产品为水稻、小麦、大豆等;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农业为主,这和当地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有关;图中的①为长白山区,其存在的生态问题是天然林的减少。

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6题。

4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5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答案:4.C 5.B 6.B解析:第4题,图示区域为北美五大湖区,是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的区域。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保鲜期短,不方便长距离运输,因此布局应尽量接近市场,故C选项正确。

第5题,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②区域的农业活动是畜牧和玉米种植,是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属于混合农业。

第6题,④区域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开垦大量的耕地,因此森林覆盖率减小,故B选项正确。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会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故A选项错误。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有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入湖泥沙量会增加,故C选项错误。

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建设人工优质草场,草原生产量不一定会降低,故D选项错误。

2016年8月8—12日,“中国·大兴安岭第七届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练习题(带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练习题(带答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A.冬小麦和高梁B.春小麦和玉米C.水稻和甜菜D.谷子和大豆2.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3.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下图是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剖面示意图。

据图回答4~5题。

4.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甲地广泛分布的肥沃土壤最有可能是()A.黄土、棕壤B.红壤、紫色土C.黑土、黑钙土D.砖红壤、栗钙土5.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中合理的是()A.甲处开荒种植玉米B.乙处垦殖种植水稻C.丙处发展棉花生产D.丁处广泛建设茶园6.下图中标注的地理事物与实际分布不符的是()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8.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在丹麦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被称为“农业工人”,因为他们
A.还从事农产品加工B.农闲时进城务工
C.收入比农民高D.文化水平高
14.与传统种植业相比,丹麦更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是
A.地形平坦开阔B.气候温凉湿润
C.土壤深厚肥沃D.畜牧经验丰富
15.近年来丹麦农业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C.①②③D.②③④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各题。
甲地: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城市化
乙地:大城市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1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材料一:下图1为粤港澳区域简图,图中的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 三江汇集,八口入海,平原上镶嵌着片片洼地。图2是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化工、玩具和电子装配等工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其中粤东山区 M M 县产业结构中2009年和2016年第一产业比重分别占29.8%和22.4% 。
26.(1)特征: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高原地区。原因:山地多,平地少,沿岸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对外交通便利;该地气候湿热,不适居住,高原气候凉爽。
(2)有利条件:该国菠萝品质好,产量大;受自然灾害相对较小,菠萝生产稳定;纬度较低,菠萝上市时间较早。不利条件:(与其他三地相比)哥斯达黎加距我国远,菠萝需远距离海洋运输(菠萝运输量大,附加值低,需海洋运输),时间长(耗时长);远距离运输需解决冷藏保鲜问题;运输成本较高,菠萝价格较高。
17.如果用图乙代表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那么图例A,B,C代表的产业分别是( )

2018-2019版高中地理学导练人教必修三试题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版高中地理学导练人教必修三试题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DISIZHANG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2017·湖北武汉高二检测)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

虎林市总面积约9 330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虎林市的叙述,错误的是()A.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较短C.河流封冻期长,有春汛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生产出来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

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A.气温的日较差小B.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解析:第1题,虎林市所在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第2题,虎林市特有的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更利于优质产品的生产。

答案:1.A 2.D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第3~4题。

3.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湿地B.林地、耕地、湿地C.林地、湿地、耕地D.湿地、耕地、林地4.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B.土地石漠化加剧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解析:第3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大荒”逐渐被开垦为“北大仓”,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故乙所示为耕地。

耕地面积的扩大伴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缩小,故丙所示为湿地。

第4题,湿地可调节气候,蓄洪防旱。

答案:3.B 4.A导学号69624039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1.441。

下图为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能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

人教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 含解析

人教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 含解析

课时作业7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2019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结合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C.丙地光、热、水充足,土地集中连片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解析: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但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甲地优势为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A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解析: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城市化使得耕地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业结构调整,更多的土地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D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D3.东北平原耕作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特点是()A.玉米:由南向北减少B.春小麦:由南向北减少C.水稻:只分布在盘锦地区D.大豆:由南向北减少解析:东北地区玉米分布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A(2019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高二下学期优生联考)红芸豆为山西特产,颗粒饱满、色泽鲜艳,有英国红、熊猫豆等多个品种,兼有营养药用价值。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4-2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4-2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1-2题。

1.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力推进工业化B.改革开放政策C.大量外来民工D.香港的产业转移解析: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政策,即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B2.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等级的服务职能,广州的数量一定比深圳多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广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腹地广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缺少核心城市,市场小解析:香港经济比广州发达,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广;相同等级的服务职能,广州的数量应该与深圳相同;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偏南,腹地小;珠三角都市圈以广州和深圳为区域中心,并不缺少核心城市.答案:B目前全球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左右。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以5%左右的国土面积贡献了GDP总量的四成。

下图为2013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GDP比较(单位:亿元)。

据此完成3—5题.3.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资源能源短缺 B.内部发展不平衡C.环境污染严重D.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

图中所示的是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GDP的数值,不能看出资源是否短缺及污染是否严重,故A、C项错误;由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GDP与其他城市GDP相差悬殊,所以可判断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图中只显示各城市GDP的数值,并没有显示各城市GDP的增长率,所以不能判定经济发展后劲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B4.导致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B.传统产业衰落C.交通联系不便D.产业联系较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条件.京津冀城市群出现内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联系较弱,故D项正确;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GDP总量高,经济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故A项错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衰落是必然的,但不是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京津冀内部交通联系便利,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基础巩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最早富起来的区域之一,其决定因素是()A.国际环境B.对外开放政策C.优越的区位条件D.著名的侨乡2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A.地势低平,水热丰富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C.国家优惠政策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答案::1.B 2.B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早。

第2题,注意题干中“良好地理位置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条件之一。

据此完成第3~4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其叙述正确的是()A.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工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C.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D.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开始转向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类型主要是()A.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D.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答案::3.B 4.C解析::第3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第4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从而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据此完成第5~7题。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6以下属于第一阶段工业发展特点的是()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D.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7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第二阶段进行产业升级原因的是()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C.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5.C 6.A7.B解析::第5题,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低;20世纪90年代后,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

第6题,在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附加值较低,工业附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

第7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

经过佛山新城的广佛环线和广佛江珠城际轨道,计划于2019年建成通车,届时,佛山市民可通过搭乘地铁、城轨快速地来往广州、江门、珠海等地。

这有力地践行了“广佛同城,交通先行”的理念。

据此完成第8~9题。

8广佛同城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广佛同城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同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雄厚,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用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过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8.D9.A解析::第8题,广佛同城加强了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第9题,广佛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均落后于上海,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经济腹地小也是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近年来,工业用水、用电和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

10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①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④改造并逐步淘汰耗能大、污染重的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而不是农业。

11读港珠澳大桥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三角洲②位于广东省东部,平原广阔③河流纵横交错,水热条件好④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4)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两条即可)答案::(1)C(2)区位优势:位置优越,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

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社会问题。

若规划不当,会造成城市功能趋同,整体竞争力下降。

(4)①完善港珠澳之间的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②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内部联系与协作,扩大交流;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速区域开发。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水网密布,人口、城市众多,经济、文化发达。

第(2)题,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问题突出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题,联系“城市化”相关知识回答。

第(4)题,交通运输建设对加强区域联系、完善交通、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及旅游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读图甲和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甲乙(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答案::(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答出三点即可)(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

(答出三点即可)(3)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解析::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

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

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能力提升下图为1980—2019年深圳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①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地区③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④位于珠江三角洲,科技力量雄厚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1990年以前深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①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力相对不足③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3深圳从1980年的3万多人口,到目前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有关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主要由于该市工业快速发展②反映该市的出生率持续升高③使城市用地类型趋于单一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B3.A1题,经济特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故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

成立特区之前,深圳的工业总产值很低,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非常薄弱。

第2题,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处于第一阶段,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附加值较低,工业产值增长缓慢。

第3题,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使城市用地类型趋于多样化。

(2019全国文综Ⅲ)与2019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第4~6题。

4导致2019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5.C6.D4题,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主要为务工经商人员,随着上海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第5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的传统产业多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从而为这些中小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

第6题,由材料知,上海市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故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省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