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领课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诗风。

“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东坡词风的语言,用于这里是因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并使之成为一大流派。

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

今天我们走近词人,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体验一下词人的豪放风格与爱国情怀。

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句。

三、问题组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著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重要字词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景象,流风余韵;今义:跟男女爱情有关;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教学而不拘礼法的;轻浮放荡。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阳斜阳草树阳光,名词。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山的南面,名词。

春日载阳温暖,形容词田儋阳为缚其奴通“佯”假装,动词如气吞万里如虎动词,似的,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探讨。

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让学生自主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分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总结其艺术特色。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

2. 评价学生的词语和句子解释的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参考资料:有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模板,创作一首自己的怀古诗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一设计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三、学习领悟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当堂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探究辛弃疾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学习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词人悲壮的内心世界,领略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说起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

今天我们一起致敬一位爱国英雄,一起走进他的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幼安__,号_稼轩__,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_豪放__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__苏轼__合称“苏辛”,与_辛弃疾__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当时已66岁。

1204年,宰相韩侂(tuō)胄(zhòu)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做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

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学习指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

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朝代)词人。

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奏疏《》《九议》等。

2.人物轶事哭祭朱熹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

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3.了解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词,结合课下注释,体会词作的豪放之风。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词中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把握典故的复杂内涵及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前置任务一、知识储备(1)知人论世:苏轼(10361101),字,号,谥号,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东路济南府(今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与李清照并称。

(2)创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3)怀古诗词:指诗人在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等目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拟鉴赏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要求】1.领悟作品悲凉苍劲的特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2。

理解这首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3.理解这首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学习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归纳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了解词牌、作者、背景,熟悉典故,诵读并背诵全词。

一、课前学习1.注音舞榭.()歌台巷.()陌.() 廉.()颇.()封狼居胥.()佛.()狸.()祠下2.古今异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 __;今义:指。

3。

活用“赢得仓皇北顾"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解释为.“尚能饭否”中“饭”是名词用作_,解释为。

4.填空本词作者,字,别号,(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词人。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北宋)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

二、课堂探究1.解读文题,课文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2.问题探究(1)反复朗读课本,给本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体会情感.(2)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3.巩固练习⑴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⑵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⑶下列典故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狼居胥(孙仲谋) B。

人道寄奴曾住(刘裕)C。

佛狸祠下(拓跋焘) D。

元嘉草草(刘义隆)名句填空。

①元嘉草草,,。

②四十三年,,。

③凭谁问,,。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

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

以典析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吟咏、感发的基础上,品味不同词人的词作风格的特点。

2.把握诗歌用典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体味词人的生命思考与精神追求。

4.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词人的形象及其志趣。

难点:把握诗歌用典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第1课时学习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以“诵读人”的角度从知人论世、写作背景的角度对两词进行深入剖析,两首诗歌各自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基调?在选取诗歌伴奏时,应选取何种伴奏与之精准匹配?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9年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苏轼由于在政治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寻求解脱。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赤鼻矶),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这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0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佛()狸祠()2、理解词义觅:风流:金戈:寻常:草草:赢得:可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1分钟)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2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分钟)一、诵读感知(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2.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

3.理解诗歌大意。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二、层次结构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借这些古人古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历史事迹蕴含的情感【学习任务】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

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学习活动1:交流预习作业,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2:深入思考,完成短评的写作,并分析范例。

范例一: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

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

《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

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

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

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

子曰:“过犹不及”。

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

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二: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

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永遇乐导学案

永遇乐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预习作业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1.豪放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5.28-1207.10.3),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爱国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公元1161 年,金兵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起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杀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闯入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2.创作背景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上饶,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tu ō)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朝日益衰败,并发生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 1204,距离起义43年)他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正处于抗金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反而引来降官的处分,后来他被调离镇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临沭县实验中学王之贤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的方法,读出情感。

2.分析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诗歌
1.自由朗读,走进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轻重。

(标记轻重读、节拍等)
2.个读展示,体味感情。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3.听录音范读,把握感情基调。

二、探究导航(讨论、交流、展示)
熟读本词,思考下列问题:
1.上片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2.词中引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描写了哪两种场面?二者相对比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4.作者在词的结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三、课后拓展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①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