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易混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易混淆知识点
选择题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驾,“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B.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
“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台阶之下。
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诸侯王为“殿下”。
C.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泛指官吏。
D.妃嫔媵嫱,“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为宫廷女官,帝王的侍妾;“媵”为宫中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嫱”为陪嫁的人。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媵,应为陪嫁的人;嫱,应为宫中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A.事,名词用作动词,做,干。
B.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C.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兵:兵器。
答案:B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
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意思是: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义:坚守道义。
故选B。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看待,对待。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句意是:即使想对您强行解说,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
强聒: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
强:强行。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能力。
A.“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
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拜见”的意思。
故选A。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毕:完结。
B.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抢劫,掠夺。
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交互,相继。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使……快速。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
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
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速”解释错误。
速:动词,招致。
句意为: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既闻征所为,促召之.今君处必争之.地B.以.征典书檄以.从其尚
C.太子蚤从.征言以从.其尚D.乃.擢秘书丞语终日乃.还
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
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
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
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
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
B项,分别为:介词,用;介词,来。
C项,都是动词,“听从”之意。
D项,分别为:连词,于是;连词,才。
故选C。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C.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D.多于市人
..之言语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气候:古义,气温。
今义,一段时间以来的气象情况。
B.经营:古义,苦心孤诣积累的珠宝。
今义,指筹划经营或组织。
C.可怜:古义,可惜。
今义,值得同情。
D.市人:古今意思一样。
都是“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
”
故选D。
课内阅读
9、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
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答案: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必须结合语境、文章的主旨及表现手法,由表及里地
理解其含意及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
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
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作者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
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
势力。
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因此接着用反问句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即这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
10、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答案:作者主要采用分层论证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的。
第一层,齐国未赂秦,却亲近秦国不联合五国,五国灭亡,齐国也会被灭;第二层,论证燕、赵两国。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但燕国“以荆卿为计”,最终加速了灭亡。
赵国用武不终,结果也走向灭亡。
两国智力孤危,没有援助,灭亡也是必然。
文章层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重要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论证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第一层,论述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附秦国而不联合、帮助其他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灭亡,齐国必然要被暴秦歼灭。
第二层,论证燕、赵两国。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两国都“能守其土”,但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导致燕国灭亡;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从反面论证了
中心论点,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之多,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突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以不辨楼阁的方向来突出这一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运用互文的手法,表明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以不辨楼阁的方向”错误,“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故选C。
小提示: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