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课 百家齐放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仁者爱人。
——《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仁,仁者爱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老子:无为而治
苛政猛于虎。
孔子:反对苛政,爱惜民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也。
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且能够互相转化。
第二站:战国
稷下学宫里聚集 着许多的学者, 均为当时各派的 代表人物,他们 正在介绍自己的 思想主张,并互 相辩论。
9.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10.商鞅实行变法是哪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现炒现卖,不会才怪儒家Fra bibliotek孔子改革变法
道家
庄子
“爱人”
法家
孟子
“无为而治”
墨家 兵家
墨子 孙武 老子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一、乱而思治,思想迸发——春秋诸子 春秋篇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个人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曾收徒办学,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不被采纳,晚年主要从
事教育工作。
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②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韩非
朴素的辩证法
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并不指100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带 来经济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社会逐步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 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加上私学兴起,士人队伍 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派涌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时代的精华都汇 集于名著之中,其中一部 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 为民族和人类的经典,人 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就是 是通过各类学科名著、 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 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 著、读经典。 • 因此,亲爱的同学 们,开启你的智慧,放 飞你的心灵,去感受文 学艺术的魅力吧,尝试 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 通与交流,定会带给你 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革中部分名人自杀死亡名单
1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2.吴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 头发被拔光 3.范长江 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 跳井身亡 4.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5.上官云珠 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6.容国团 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 上吊自杀 7.姜永宁 乒乓球国手 1968.5.16 在拘留室上吊自杀 8.傅其芳 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68.4.16. 在北京体育馆自缢而 死 9.熊十力 国画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10.顾圣婴 著名女钢琴家 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 杀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制 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作家团体、艺术演出 团体、文艺刊物都被“砸碎”,正常的创作停止了,这时舞台 上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
21.萧光琰 化学家 1968.12.10 被拷打后服安眠药身亡,其妻 女随即同日服药自杀 22.杨嘉仁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 1966.9.6 与妻子程卓如 开煤气自杀 23.刘盼遂 北师大教授 时间不明 被打死后,尸体浸水缸诬为 自杀 24.闻 捷 著名诗人 1971.1.13 用煤气自杀 25.言慧珠 著名京昆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之女梅兰芳之徒 俞振飞之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 1966.9.11 在浴室上吊自 杀 26.田保生 国际法学家 时间不明 不堪凌辱与妻子双双自杀 27.高仰云 天津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1966 被红卫兵毒打后跳 河自杀 28.俞大因 北大生物系教授,丈夫曾昭伦 时间不明 不堪凌辱 自杀而死 29.周瘦鹃 鸳鸯蝴蝶派作家 1968.8.12 在苏州周家花园跳进 身亡 30.张宗燧 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张东荪二子1969清队 时因对毛的物质无限可分有异议,被迫害。北京中关村中 科院宿舍中上吊身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实用课件(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实用课件(1)

2、“文革”期间,“双百”方 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1)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实行文化专制,“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被恣意篡改 和歪曲。(2)文艺领域只有八 个样板戏轮番演出,呈现“百 花凋零”的局面。(3)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 停止。
(4)大批学术界、文艺界知名人 士受到批斗迫害。大批文化工 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文革”期间,“双百”方 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剧照 芭蕾舞《白毛女》剧照
探究拓展:建国后不利于科技文化发 展的原因是什么?
(1)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 的 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出现了 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失败。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3)学术界围绕一系列热 点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与争论。
二、遭遇曲折
1.遭遇挫折的原因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极 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 受到彻底破坏(主要)
2.遭遇挫折的表现:
1.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 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 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学术观点 被错误地批判。;一些学有专 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知识 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 歧视和压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件
材料一: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 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思考:(1)材料一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 什么巨大变化?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是 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 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原因 :
①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影响 ② 直接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发动“文革”;
反右运动为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
原因: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决定从1957 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整 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 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正常步骤。广大群 众、党外人士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 作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建议。但也确有极 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 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
①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治 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让知识分子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 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 ——必要性 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和文化
2)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 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 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 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

人教版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精品公开课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精品公开课课件

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的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
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文学艺术领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红岩》 《林海雪原》《创业史》《上甘岭》《红色娘子军》 《龙须沟》等。
曲折地年代
文革样板戏
原因:
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
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
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 阶级利益。
表现: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
阶级斗争;
一些正确的甚至优秀的作品被当作错误的受到批判;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推广八个样板戏。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 教训?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
经验教训: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 明了正确的方向。 “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
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双百”方针;
中共中央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倡导“五讲”“四美”。
成就:
出现了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
文学”;
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 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和电影;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3 人教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3 人教版

何其芳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雷锋之歌(节选) ——贺敬之
贺敬之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注视。 从过去,到未来, 我在倾听......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范文澜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历史学界开展百家争鸣是很有成就的,的确促进了当时学术研究的繁荣。 最有名的例子是郭老和范老有关历史分期问题的争论。郭老和范老都坚持用 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但是他们在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上有不同主张。 范老主张“西周封建说”,郭老主张“春秋战国之交封建说”。他们都拥有 广大的读者。郭老以中国科学院院长主持历史研究所,组织学者编撰《中国 史稿》,贯彻他的分期主张;范老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国通史简编》 修订本中坚持他的分期主张。这对于促进学者深入思考,推动历史学研究, 起到了好的作用。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话剧《茶馆》剧照
话剧《茶馆》剧照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郭沫若
郭沫若 《蔡文姬》剧照(北京人民 艺术剧院演出)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田汉
话剧《关汉卿》剧照(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演出)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电影《赵一曼》海报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创建于1956年。
刘白羽 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
第30课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

遭遇挫折——文革时期:
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重现春天——1978年以后:
1、恢复“双百”方针 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蓬勃生机 2、总结经验教训
处理好三个问题。
两个自由嘚实质不同 。“双百”方针中所指嘚自由是有前 提嘚,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嘚范围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嘚发展。
活力初现(1956——文革前):
1、百家争鸣:科学技术领域 生物学领域嘚学派之争—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中科院和高等教育部成功召开了座谈会,各派各抒已见,不扣政 治帽子,贯彻了“百家争鸣”嘚方针。



提出



贯彻
活力初现 遭遇挫折 重现春天
1956年 文革时期 1978年
1、背景: a、意识形态领域嘚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嘚矛盾。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 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嘚积极性。(必要性)
c、关于知识分子会议,肯定知识分子嘚绝大部分已经成 为工人阶级嘚一部分。 2、提出:
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辅在 《植物分类学简编》中批评了 李森科,竟遭到政治批判。
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 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 子嘚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嘚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嘚积极性, 这与党和国家面临嘚任务是不适应嘚。
原因: 1.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嘚粗暴作风嘚影响 2.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嘚某些“左”倾思想嘚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_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_课件1

(3)结合材料一分析“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格局。 (4)“双百”方针适用于哪个范围?“双百”方针的提出有何 意义? 答案 ①范围:“百花齐放”适用于艺术领域,“百家争鸣” 适用于学术领域。 ②意义: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符合社 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 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 繁荣景象。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 江青的极“ 左 ”路线。 (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 人民 ,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 (4)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 双百 ”方针,发展我国科学文 化。 (5)20世纪80年代初,以“ 五讲 ”“ 四美 ”为内容的精 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2)联系材料二探究“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有何关系? 答案 ①“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 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二为”方向概括了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符 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③“二为”方向是“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为“双百” 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实质: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 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化格局。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的不同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 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 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主题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内涵、实质
(1) “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 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 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 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 意见的自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20 北师大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20 北师大版

D
3、“文革”时期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而“文革”后文艺创
C A.文艺的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4、“文革”后, 出现了文艺的春天, 其表现不包括( )
B
A.出现了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 《青春之歌》 《红旗谱》 《创业史》 B.出现了 等长篇小说 C.出现了以反映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杨沫
《茶馆》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1956年 3、内容 4、表现
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作品:老舍—话剧《茶馆》;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电影:“难忘的1959年” 5、影响: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思考: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始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材料2: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 题的报告》。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 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 要知识分子参加。 ——《中国现代史》
思考:在材料中,周恩来重点强调了什么?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 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要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 挥更大作用。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解产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3、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运用表格整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百家争鸣》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师:春秋五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国七雄、硝烟纵横烽火中。

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春秋战国时的形势。

生:乱,(学生七嘴)。

师:乱好不好呢?生:不好,使人民生活困苦。

师:同学说的对,但是,乱有没有好的地方呢?(学生思考,发言后老师总结)正是因为乱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课件显示课题《百家争鸣》问题1:在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思想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后回答:敬天与保民(老师作适当解释和说明)问题2:讨论: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

• 周政权衰落,一些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

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填写以下表格:学派代表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主张或观点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无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庄子战国时期“无为”墨家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孙武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师生在问答中明确以上问题。

【高中历史】202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202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202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

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下面是一篇202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欢迎阅读!知识点总结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二、曲折的年代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1、出现的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课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材料二自以为不是反对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后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请回答: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从命题角度采看,本题是一个突破。

本题构思精巧,角度灵活,立意新颖,通过有关材料对“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这一问题进行考查,突出了知识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历史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解释来自课本外部社会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必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独立思维,才能答好此题。

如果学生死记课本,不注意知识的迁移,此题容易丢分。

【答案】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中央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1962年周恩采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

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础练习】
1.毛泽东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在
A1951年,文艺界关于京剧发展问题的争论中提出
B1953年,就中国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时提出
C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
D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第七会议上提出D
2.20世纪50年代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涌现出来的文艺作品不包括
A杨沫的《青春之歌》B柳青的《创业史》
C贺敬之的《雷锋之歌》D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D
3.“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的直接原因是
A1957年整风运动B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C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D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B
4.50年代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著名学者
A马寅初B马尔萨斯C钱学森D杨振宁A
5.文革期间“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独占戏剧舞台的板板戏包括①京剧②越剧③芭蕾舞剧④交响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B
6.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存出新、洋为中用、古人今用的方针”是在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学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D党的十二大上C
7.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
B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有《人生》《芙蓉镇》等
C电影《巴山夜雨》和《红高梁》获国际电影节大奖
D戏剧舞台改变了“样板戏”“一枝独秀”的局面C
8.1996年至今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不包括
A文化下乡B科技下乡C卫生下乡D体育下乡D
【能力测试】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势密不可分。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上第一次用“反对个人迷信”的提法严厉批评了斯大林,并揭露了斯大林对无辜者的大规模镇压。

赫鲁晓夫的讲话表达出明显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倾向,堪称石破天惊,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对国际共运以及35年后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都有深远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后,早就对斯大林心有不满的毛泽东开始对苏联“老大哥”的“不足”和“失误”进行思考。

他决心不再对“苏联模式”亦步亦趋,而要探索出自己的新路。

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艺术和学术问题上的“新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运而生了。

材料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华美的诗一般的口号,并不是毛泽东突发奇想而提出来的,而是他通过多年思索、提炼而最终形成的。

据著名的历史学家、五十年代曾在中宣部任职的黎澍回忆: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说过“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要用…百家争鸣‟的办法来解决”;而1955年9月,当中宣部长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时,毛回答说要“百家争鸣”。

当然,这时还只是“双百”的雏形,还没有成为后来人人皆知的朗朗上口的口号。

“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是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谈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我看这应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有许多著名党外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到这个方针,从而第一次公开宣布了“双百方针”。

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学术文化界一千多人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方针,并代表党中央宣布: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6月13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

这样,“双百方针”就像“和煦的春风”般吹遍中国大地。

材料三:1956年6月和10月,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先后发生了工人上街示威游行,并导致流血冲突的风潮。

这两件事后来被统称为“波匈事件”。

看到苏共二十大在东欧引起的这种强烈反应,看到国内知识界对“波匈事件”的热烈反响,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党内不遗余力地猛烈批判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但同时,他也总结了波匈的教训,认为对群众的闹事,不该采用“加压”的方法,而是要用“一个排气的阀门”。

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所有人民应当团结起来。

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

”而“双百方针”就是他所认为的“排气阀”之一。

材料四:……毛泽东亲自出马来推动了。

他在党内党外高层会议上讲,在“南巡”时参加地方和军队党员干部的会议上讲,在接见文化界人士时也讲,以至他自我解嘲道:“我成了一个游说先生,一路来到处
讲一点话。

”在这些讲话中,毛泽东雄才大略、博闻强记、风趣幽默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感染了听讲的人,并通过他们传扬开去。

同时,宣传媒体也逐渐升温,不断发表鼓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章。

如此这般,人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
——摘自我网“翰林之路”《“反右运动”前奏曲:“双百方针”的提出》文/采薇人
请回答: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这一方针形成的过程,又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的?
1.原因: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使毛泽东决心探索自己的新路,艺术和学术上应采取新方针。

过程:53年和55年毛泽东说过有对争议的历史问题和中共党史的编写问题的意见中,毛泽东提到“百家争鸣“的办法,这是“双百”的雏形,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双百”,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了“双百方针”。

6月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发动:波匈流血冲突使毛泽东认识到人民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各种会议和各种场合,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