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
【元】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7.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间秋色,但表现的景物不同:前一首“半在云间半雨间”突出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用“无数峰峦远近间”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字。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描写了山在水中的倒影,但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8.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13.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8.诗歌鉴赏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的“________”字活泼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①________;②________。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2.(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时局描写的画面,仔细体味意象的表达效果,概括归纳:前四句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相送柴门”归纳为江村送别图。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归纳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然后分析“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归纳为: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3.(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写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

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

把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

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归纳为: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

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4.(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后,向秀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怀念。

“烂柯人”,借用的是晋人王质的故事: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看完后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悟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于是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尾联中的“长精神”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⑵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5.(1)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2)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注意把山村景色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的特点描绘出来。

如: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意思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

赏析表达效果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闲”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栀子花”
人格化,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情趣盎然,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⑵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点评】⑴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想象联想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

⑵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效果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等方面去赏析理解。

6.(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7.(1)高大;冷
(2)“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解析】【分析】(1)“半在云间半雨间”意思是庐山一半隐没在云中,写出了庐山的高大;“无数峰峦远近间”山峰遮天蔽日,给人冷清之感,照应了上句的“冷”字。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一池寒水动秋山”意思是山倒映在湖水中,水波摇动,山影也随水而动。

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寒”“秋”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
时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意思是忽然从水中看见了山。

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的静态画面,结合“闲上山来看野水”,可看出作者看水时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故答案为:⑴高大;冷
⑵“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抓住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理解,明确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的不同之处。

8.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

(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这句诗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

(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9.C
解析:(1)C
(2)柳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

“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

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

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又遥寄骨肉之相思。

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恩亲之切。

“迁谪”之情,集中于颔联,颈联主要以环境之险恶僻远来暗示。

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着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颈联“瘴来云似墨”与“春尽水如天”对比,体现“谴谪”。

【解析】【分析】(1)“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所以C项不对。

(2)柳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

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

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

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