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第二 法不可违反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课件新人教版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刑罚 (刑事 处罚、 刑事处 分)
含义: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施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分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类 驱逐出境
情景探究
阅读课本P89-90三个案例: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 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 为人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知识扩展
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 上,还有宪法。违反宪法的行 为,当然也是违法行为,简称 其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 都要受到追究。
宪法是母法,单行性法律、 法规(子法)、规章制度必须 依据宪法制定,不得和宪法相 抵触,否则宣布无效。
你说我说
一般违法 行为情节 较轻,因 此不需承 担法律责 任。
只要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2、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
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
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
的行为(
)D
A、属于犯罪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触犯了刑法
D、是一般违法行为
3、欠债不还,拾到他人遗失的钱物 占为己有,损害别人的名誉属于 (B ) ①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严重违法行为 ⑤一般违法行为
A、 ① ④ C、③⑤
B、 ② ⑤ D、①⑤
4、2008年12月31日,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
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石家庄市
中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原三鹿高管王玉良、
杭志奇、吴聚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8年和5年。这说明( D )
①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要受到法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

法律责任
欺凌者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 偿受害者损失;若情节严重, 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预防措施
学校应加强监管和教育,建立 防欺凌机制;家长应关注孩子 在校情况,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
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
事件描述
一名初中生在网上结识陌生人,被诱导泄露个人 信息和银行账户密码,导致财产损失。
法律责任
诈骗者需承担刑事责任,如有期徒刑、罚金等; 同时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受害者损失。
法律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从 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因此,法律可以被视为一种最低限 度的道德要求。
道德对法律实施有促进作用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 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
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激发人们的守法 意识,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而沦丧的道德观念则可能导致人们无 视法律,甚至故意违法。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 《法不可违》
目
CONTENCT
录
• 法律与道德关系 •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 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行为 • 案例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剖
析 • 总结与反思
01
法律与道德关系
法律是最低限度道德要求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通常反映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和价值标准。
对未来学习提出期望和要求
深入学习法律知识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法律知识,了 解更多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增强法治实践能力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 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提升自己的法治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6)

第七课《法不可违》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出示分析典型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犯罪、刑罚处罚包括哪些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锻炼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比较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猜一猜,想一想上课前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放松心情,引发思考和强化法律意识)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事件,教师简单介绍事件经过及犯罪分子受刑事判决。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问:(1)猜一猜是什么事件(2)事件中的人物落得什么后果?为什么要受法院审判,受到什么处罚?我们将会在这节课上进行探讨。
但是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教师小结: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谁都不能违法。
(板书)(导入新课)[探究新课]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而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过渡)。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活动三:再现情景、感悟探究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请三位同学讲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故事。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课件人教版

东西,决定将它占为己有。这种做法正确吗?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B小明骑车赶去参加期中考试,行至考场附近的十字
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 行人通过。他想:考试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 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婚姻法》……
刑事违法行为《刑法》、《刑事诉讼法》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项目 违法行为
具体内容
违反的法 律
刑法以外的 法律如:宪 法 民事法 行政法等
对社 会的 危害
情节 的轻 重
应受的处 应负 罚 的责源自相同 点任民事处罚 或 行政处 罚如 警告 罚款 赔偿 拘留等 刑事处罚 如: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民事责任 或行政责 任
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 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3、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课堂小结
含义
违 法 行 为
违宪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含义 分类 1.严重危害性 刑 严 2.刑事违法性 事 重 特征 违 违 犯 3. 刑罚当罚性 法 ﹦法 罪 主刑 ﹙5种﹚ 行 行 刑罚 为 为 附加刑﹙3种﹚
讲课小组:第六组 课件制作人:李嘉 小组成员:谢冰倩、 李嘉、王涛、崔金升
预习导学
1. 2.
3. 4.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又如 何区别?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 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人生AB剧 以下是两位中学生,哥 哥小聪和弟弟小明,一对 双胞胎的一段成长经历。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石中学梁炽平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感悟法不可违,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知道什么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
3、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法律,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而且对抽象的纯理论的法律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学生对本框的内容感到比较陌生和难理解,必须通过案例和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从而让学生懂得法不可违的道理。
三、教材分析:本框由“谁都不能违法” 、“犯罪必受惩罚”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教材通过案例说明法不可违并设计 3 个情景说明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犯罪及其基本特征、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本框教学内容较多,而且都属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学生接触较少,了解也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想(1)依照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结合生活中的违法行为让学生自己试着对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进行说明和概括。
(2)通过案例《药家鑫撞人杀人案》的分析说明,学生归纳,老师对犯罪的特征逐个进行分析讲解。
(3)通过材料的阅读与资料的查找,使学生了解刑罚的种类及基本内容。
(4)通过对醉驾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区别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
六、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七、教学具体流程:教师活动【新课导入】实物投影展示朋友的一张《违法停车告知书》,提问学生为什么车主为什么会被开罚单?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不按规定停车是违法行为,任何人违反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罚款200兀),受到法律的制裁,法不可违。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
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活动二:演一演、断一断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

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
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 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
治安管 违反 理处罚
一般 属于 违法 行为 属于 犯罪 行为
条例
触犯了 刑法
导致他人重
伤甚至死亡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 行为。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
法性的必然后果。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谁都不能违法
小勤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家里生活比较困难,
学校要求买校服,可家长一时拿不出钱。看到捡
废品也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自己挣钱。他来到 建筑工地,捡了些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
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员发现了,把他
送到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一个好学生,结
果在这件事上丢了个大面子。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社会危害较大,触犯了刑法,应
受刑罚处罚,也叫犯罪(P94)
二、犯罪必受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 犯罪行为。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
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 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案例: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
失,其行为均已构成放火罪,
后果极为严重。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8月27日对“蓝极
第七课 第二 法不可违反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 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 法律。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道德 法律
最高境界
行为底线
结合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 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 果? 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 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 人警告的处罚。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 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 为予以处罚。 危害: 扰乱社会秩序 违反的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为人的结果: 行政警告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 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两大类。 管制 主刑 刑 罚 的 种 类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附加刑
驱逐出境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 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条, 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 机。”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 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 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他被押上警车,并要 面对法律的裁决。 (1)开玩笑犯法吗? 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掌握分寸,玩笑开得 不当,会害人害己,也会触犯法律。 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不会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教案 粤教版

7-2 法不可违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1、谁都不能违法(板书)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那么什么是违法哪?学生探究活动:思考材料(材料见P91-92页)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同学们看看书了解它们的含义,并划一下书。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2、犯罪必受惩罚(板书)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1) 犯罪、刑法(板书)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新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课件

看书P91,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情景 对社会的 违反的 承担的法 违法 律责任 危害程度 法律 类别
J较轻 A行政法 D行政 制裁 B民法 E民事 责任 F刑事 处罚 行政违法 共同点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一 行政违 法行为 二 民事违 法行为 三 刑事违 法行为
J较轻
严重 违法 行为
K严重 C刑法
情景一:
小聪、小明兄弟俩骑车上学,路上小明捡了一只苹果手机, 想一想自己没有手机,今天运气好,自己碰上了,于是决定 将苹果手机占为己有。行至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 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聪想上学就要迟到了, 又要被班主任批评,于是他就叫小明一起闯了红灯。 请思考: (1)小明、小聪兄弟两人在路上做了什么? (2)小明、小聪兄弟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有法律依据 吗? (3)预测一下他们的结局.
第七课 感受法律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又如 何区别? 3.什么是刑法? 4.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 5.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凡不履行( ),或者作出( ),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 )、( )和( )。 4.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就是违反( )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 为。 5.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 )。 6.( )和( )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称为 ( )违法行为。 7.(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 )行为。 8.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 )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 ( )的法律。 9.我国( )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思品上册 第七课第二课时法不可违学案课件

9/14/2019
28
• 【小组归纳】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 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 一种强制方法。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 和附加刑两大类。
9/14/2019
29
9/14/2019
30
四、达2019
31
五、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 1、你还有什么疑惑?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课时法不可违
9/14/2019
1
学习向导
•学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5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
9/14/2019
2
•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 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9/14/2019
3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 案例思索: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好,自从结 识了社会上的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 ,听不进父母的劝告。曾因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 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 窃财物、参与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任不悔 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两个“朋友”竟拦路 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道德、纪律、法律都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请问 陈某的哪些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哪些是违反纪律的?哪些 是违法的?
9/14/2019
14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 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刑法
行为人的结果: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结合上述情景材料,将下列备选答案填入适当的空格内。在 比较中,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二 三
J、较轻
J、较轻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G、行政违法
E、民事责任 H、民事违法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 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 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 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 当归还失主。 危害: 违反的法律:
非法侵占他人财物
民法
行为人的结果: 限期归还或者赔偿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 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 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 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 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规定了 对抢劫等四百多 种罪的处罚。 危害: 违反的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 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两大类。 管制 主刑 刑 罚 的 种 类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附加刑
驱逐出境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 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条, 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 机。”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 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 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他被押上警车,并要 面对法律的裁决。 (1)开玩笑犯法吗? 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掌握分寸, 玩笑开得不当,会害人害己,也会触犯法律。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不论什么原 因,只要触犯了法律,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 律的制裁。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不会
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
小勤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家里 生活比较困难,学校要求买校服, 可家长一时拿不出钱。看到捡废品 也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自己挣钱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些固定脚 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 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员发现了,把 他送到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 一个好学生,结果在这件事上丢了 个大面子。 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违 法 行 为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 的行为 《民法通则》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 法规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一
: 谎报险情
镜头二:盗窃井盖
啊?消防车真的来了! 哪里里着火了?
镜头三:殴打他人 镜头四:乱刻乱画
谎报险情、盗窃井盖、殴打他人、乱刻乱画……我们可能想 不到,这些在生活着并不鲜见的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 政违法行为!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查一查治安管理处罚法,说明上述行为应该受到什么处罚。
随堂练习(一)
1、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 × ) 2、犯罪行为一定违法。( √ )
下列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D
犯罪
)
A
违法
犯罪
B
违法
C
违法
犯罪
D
违法
犯罪
答:应受到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拘留。
根据对社会危害程度,这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 划分:
情节比较轻微,对 社会危害性较小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 法 行 为
情节比较严重,对社 犯罪行为 会的危害性特别大
刑事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在刑法、民法、行政法之上,还有宪法。违反宪法 的行为当然也是违法行为,简称其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 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犯罪必受惩罚
结合上页的表格,从与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比 较中,你能概括出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吗?
社会危害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法律标志 违反的法律-- 触犯刑法 犯罪的必然结果 受到的惩罚-- 应受刑罚处罚
刑法 犯罪行为
厦门海关原关长杨前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折合人民币140.7万元。杨前线身为海关关长,滥用职 权,收受贿赂、放纵走私,导致厦门关区走私泛滥,给 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在案发后为走私团伙通风报 信,其行为构成受贿罪、放纵走私罪、情节特别严重, 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 产。 本案中的犯罪分子受到了什么处罚?你知道的刑罚种 类有哪些? 受到了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 种类有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 出境四种。
K、严重
F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 任 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 严重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划分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刑法》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 可以避免的。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 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 法律。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道德 法律
最高境界
行为底线
结合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 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 果? 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 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 人警告的处罚。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 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 为予以处罚。 危害: 扰乱社会秩序 。 违反的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为人的结果: 受到警告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