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习惯专业:机械类各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该课程是以“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惯穿工艺规程制定与实施,有机融合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课程讲授了常用刀具的结构与选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加工的质量分析、机械装配工艺、常用夹具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并对各类刀具的特点,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有关规律,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机械加工精度及其影响因素、装配工艺及其与机械加工工艺的关系,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装配尺寸链的建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本课程在内容方面侧重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机械加工技能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能正确地选择刀具与夹具,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与实施”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刀具几何参数的表示、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熟悉各类刀具的特点,认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有关规律。

2、熟悉机床的要紧类型、性能特点及其工艺范围,具有合理选用机床的基本知识。

3、熟悉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工艺路线拟订的原则与步骤及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通常方法;4、掌握“六点定位原则”及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定位基准的选择;5、掌握“工艺尺寸链原理”及加工余量的确定与工艺尺寸链的计算,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率与经济性,并能够进行工艺文件的初步规划。

6、掌握工件在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各类机床夹具的设计要点。

7、熟悉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机械加工精度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8、熟悉装配工艺及其与机械加工工艺的关系,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熟悉装配尺寸链的建立,初步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72h(其中实验8h)开课学期:第6学期学分:使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曾志新,吕明等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3年级先修课程: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原理、金工实习、测试技术、液压传动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现代机械制造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内容: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刀具材料重点、难点: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要求: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的初步能力;2、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内容: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重点: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难点: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要求:理解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研究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以及有关刀具的磨损与刀具寿命、卷屑与断屑等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的机理,探索和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

并具备将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应用于实际的初步能力3、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内容: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车床与刀具;孔加工机床与刀具;刨床与插床;铣床与铣刀;磨床与砂轮;齿轮加工机床与齿轮刀具重点: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难点: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要求:掌握关键表面成形方法,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内容:零件制造的工艺过程;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余量的确定;尺寸链和工序尺寸的确定;时间定额和经济分析重点、难点:定位基准的选择;尺寸链和工序尺寸的确定要求: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如定位理论、工艺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理论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艺和方法。

3.具备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基础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及作用•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3.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切削加工工艺和方法•焊接工艺和方法•成型加工工艺和方法•热处理工艺和方法•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4.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常用的机械制造工具•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 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制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机械制造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机械制造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6.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学生将根据课程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项目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项目报告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者:张三,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2.《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李四,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扎实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时/学分:64/ 4课程类型:必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专科生选用教材:赵世友李跃中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52~64学时/4学分)【教学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主干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机械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共分七章。

课程主要介绍了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

包括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机床、刀具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机械加工中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控制方法。

【授课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专科生。

本课程要求授课对象先修下列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金工实习等。

二、素质目标1、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2、具有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3、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勇于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4、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1、对机械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具有根据加工条件合理选择刀具参数、切削用量的能力。

2、掌握制造工艺装备的基本理论、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 时间定额的组成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了解机械制造主要工艺装备的用途和工艺范围, 工艺规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工艺方案经济分析方法;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及加工参数;3、掌握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分析引起加工误差原因和解决加工精度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制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3.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4.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工艺控制方法;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技术概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组织与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2.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材料的基本性质与选用原则–常用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评价–常用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3.工具与设备的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机械设备的分类和原理–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4.工艺控制方法–尺寸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加工过程参数的控制5.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基本机械加工操作的实践–常见机械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方案的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设备,培养实践操作能力;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加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实验操作表现等;2.作业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3.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程》 - 《机械制造工艺学》参考资料: - 《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指导书》 - 《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设20周,每周3学时,按如下进度进行:周次内容第1周课程介绍及概述第2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3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4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5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6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7周工艺控制方法第8周工艺控制方法第9周工艺控制方法第10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1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2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3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4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5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6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7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8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9周复习与总结第20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和趋势.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大家认识到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了解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了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等概念,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能正确分析工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刀具及切削用量.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2.切削用量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3.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标注方法.2.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及影响因素.3.掌握刀具磨损及刀具寿命的有关规律。

4.熟悉工件材料加工性,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5.掌握砂轮特性及影响因素,了解磨削运动、磨削力及磨削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制造工艺装备教学目的:1. 掌握关键表面成形方法,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

2. 能正确选择工件的定位及装夹方式,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

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3.机床传动链的分析与计算。

4.六点定位原理;常用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夹紧力的确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用途及特性。

2.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

3.掌握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分类机械制造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机械制造概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实验法:安排金属切削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2.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金属切削实验设备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让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

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英文)Fundamental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e techn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函授专升本学时:56 学分:3.5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1、课程作用:该课程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选材和合理安排工艺方案的能力,掌握金属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课堂讲课与金工实习相结合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的初步能力;(2)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如定位理论、工艺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理论等。

(3)了解影响加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学会分析研究加工质量的方法;(4)学会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方法;(5)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课程类型:专业课5、先修课程: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五章机床夹具设计原理。

第六章机械加工精度。

第七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第八章机械装配工艺。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

1、实习上课前,学生已经在自己工作的工厂进行过各种生产实习,即金工实习。

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进行,金工实习项目和要求如下:三、学时分配表四、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见“课程内容和要求”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3.试卷结构(1)题型:单选题(20分),多选题(15分),判断题(20分),问答题(25分)应用题(20分);(2)题目难易比例:容易占40%,中等占40%,难题占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械工程导论》教学大纲(草拟)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课程编号:总学时:72 实践学时:8 学分:4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1. 课程性质、地位《机械工程导论》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

作为机械电子类学生来说,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入门性地介绍机械工程领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视野。

2. 课程对象以通识课程为目标,针对所有类别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3.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

2)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领域中目前正大力发展的典型技术;4)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要求1. 通俗地介绍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

2. 对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讲解,不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强调针对现实生活中各类实际问题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解决途经和相关领域的技术介绍。

3. 采用新媒体的示教方法,摆脱传统电视教育的模式。

4. 力求采用包括视频、动画、音频在内的各种媒体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上课乐趣。

三. 实施说明1. 成绩考核方法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为考试课。

为了准确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总评成绩可按下式给出:总评成绩=记分作业×30%+大作业×20%﹢考试成绩×50%。

记分作业和大作业综合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讲授本课程时应结合课程特点增强直观教学,尽量采用模型、实物及多媒体演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抓住重点、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3)现场教学。

教师在现场环境中边讲理论边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边学边动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

4)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布置作业和思考题,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适当组织学生到大型企业参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 课内实践环节的要求本课程安排8学时学生自行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发现现实生活工作中的机械工程知识,最后完成一份大作业。

作业要求:围绕学生本职工作内容、或者本人学习研究的兴趣,分别拍摄相应的视频、或者动画、或者图片,要求用一个或者若干个实例,阐述其涉及的专题内容,可以从第2章、第3章、第4章的内容中进行选择,可视画面要求能够反映现实中基本情况、突出体现专题内容,每个专题视频时间不少于3min、或者有效可视画面不少于30页,每个专题配以不少于1000字的文字说明,反映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看法、建议或新的想法。

视频分辨率不低于640*480,最好采用高清形式(HD:480P,或者720P,最好1080P),格式为通用的avi或mp4。

可视画面采用PowerPoint格式。

考核要求:上交考试材料后,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对学生通过面谈或邮件进行书面提问,并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书面回答。

五. 作业要求1、本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实践大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30%,实践大作业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2、形成性考核成绩由2次形考作业。

2次记分作业各占50%,教师批改提交成绩单。

实践大作业教师批改,提交成绩单,并用光盘刻录学生作业提交总校。

3、辅导教师对学生作业应全批全改,并要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供学生正确理解课程和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对于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讲解。

在完成记分作业的前提下,辅导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为对记分作业的补充,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六.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机械工程导论》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

作为机械电子类学生来说,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入门性地介绍机械工程领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视野。

七. 教材和参考书目1.数控技术,严育才张福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数控技术,赵玉刚宋现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数控技术及应用,郑晓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王成恩、郝永平、舒启林,产品生命周期建模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5.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李明编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6.机械工程与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丛书,谢黎明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程能林主编,《工业设计概论》(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刘杰段丽莎著,《产品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胡庆夕,林柳兰,吴镝. 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实践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10.王运赣. 快速成形技术.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11.莫建华. 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12.Wohlers Report 2012, Terry T.Wohlers, Wohlers Associats, Inc, USA13.张直明.滑动轴承流体动压润滑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4.温诗铸,黄平.摩擦学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纲要第1章机械工程发展历程【2学时】1.1 古代1.1.1 中国1.1.2 国外1.2 近代1.2.1 动力机械与近代工业革命1.2.2 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1.3 现代1.3.1 现代机械工程发展1.3.2 专业化和综合化1.3.3 工作内容1.3.4 人才及职业发展第2章机械工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0学时】2.1 研究力和运动的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2.2 研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工程材料学2.3 研究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等的材料力学1. 课程内容(1)材料力学的主要任务(2)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3)材料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材料力学的综合应用2. 教学要求:(1)掌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及材料力学的主要任务。

(2)理解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外力及内力、应力及应变的概念,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熟悉强度计算的三种方法。

(3)熟悉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基本变形,理解组合变形、连接部分的强度及稳定性,了解疲劳破坏的概念。

(4)理解如何使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基本变形及强度计算的方法。

难点:组合变形的分析2.4 研究热能的产生、传导和转换的燃烧学、传热学和热力学2.5 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的摩擦学1、教学目的:本课程要求对摩擦磨损润滑的基本应用、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熟悉摩擦磨损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接触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

2、主要教学内容:(1)摩擦学研究的对象、应用和意义(2)摩擦的分类和摩擦理论(3)磨损的定义、发展阶段、分类及形成机理(4)润滑的定义、作用、流体动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流体静压润滑(5)微纳摩擦学,微机电系统与尺寸效应、空气阻尼作用2.6 研究机械中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的机构学1.教学目的:课程目的是使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产生兴趣,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变换过程,知道相关的机械构造。

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运用机构学理论求解物体运动位置,进而改进现有机构和创造出新的机构。

2.教学要求:(6)学会观察各种类型的机械运动(7)能够分析和描述各种机械构造(8)理解在机械装置内部的运动变换过程(9)初步掌握求解物体运动位置的方法(10)了解计算机程序在机构分析与设计中的作用3.教学内容:(1)平动、旋转运动和平面一般运动(2)输入运动、输出运动和运动转换(3)构件之间的连接与运动副(4)用作图法求解物体的运动位置(5)用计算法求解物体的运动位置2.7 研究各类有独立功能的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计算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学2.8 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属工艺学和非金属工艺学2.9 研究金属和非金属快速成型的增量制造理论1、教学内容(6)了解3D打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7)了解数据处理的作用和处理方法;(8)熟悉各种3D打印的加工工艺原理,掌握各种3D打印的特点;(9)熟悉各种3D打印方法的加工方法,以及相应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2. 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的历史和发展、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了解数据处理的方法;(3)了解3D打印加工的工艺方法,以及各种3D打印的加工工艺原理;(4)了解各种3D打印工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2.10 研究机械自动化的控制理论目的要求:了解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和在机械工程中地位。

1、教学内容:(5)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任务(6)控制的基本方式(7)开环控制,闭环(反馈)控制(8)负反馈控制原理(9)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10)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2、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和作用,区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3、难点:(1)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绘制第3章现代机械工程中的典型技术【16学时】3.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2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技术1. 课程内容(2)机械工程问题(3)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4)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术语(5)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6)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计算(7)工程问题的有限元分析2. 教学要求:(1)了解机械工程问题的复杂需求及过程,工程问题可转化为相应的数学物理方程。

(2)熟悉常见的数理方程、工程系统的表征及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

(3)了解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领域、。

(4)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5)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分析过程、采用直接法计算杆系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工程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将工程问题转化为有限元分析模型,正确把握“有限分割、无限逼近”,节点、单元、形函数、边界条件及载荷的概念、有限元法的分析计算过程及如何使用ANSYS 软件分析工程问题。

难点:如何将工程问题转化为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正确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其结果验证。

3.3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3.4 工业设计技术1. 课程内容(1)工业设计技术概述(2)工业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3)工业设计技术的发展和趋势2. 教学要求:(1)了解工业设计产生的背景,其定义、任务和作用;(2)熟悉工业设计的原则、要素、程序和方法;(3)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和趋势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设计的概念,工业设计的原则和要素难点:工业设计的程序和方法3.5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1. 课程内容:(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内涵(2)PLM核心能力(3)PLM 应用实施(4)PLM 发展趋势2. 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机构对PLM所做评价,掌握PLM的概念、PLM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了解PLM的意义,掌握PLM在企业中所占据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和架构体系;(3)理解PLM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实施阶段;(3)了解PLM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