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年级下册 16《古文两篇》说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含说课)(共24张PPT)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意朗读的 节奏和语气
学生活动一:
莲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
君 子
1 在先秦典籍中,常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
崇高。
2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与“小
我想要像莲一样高洁、正 为
直、单纯、雅致。
什
我想要成为莲一样的君子, 么
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 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 莲 ?
托物言志
学生探究三:
作者如此爱莲,文中提到牡丹和菊花有何用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衬 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松菊犹存 秋菊盈园 秋菊有佳色
总之,语文教学要在每个环节上做 扎实,无论在哪个学段上都要本着:练 好字、读好书、写好文章、练好口才 这四大块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 心素养。
感聆 谢听爱
莲 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荷
花
爱莲说
周敦颐
fá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读
yū
zhuó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出 喜
màn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xiè
爱
不可亵玩焉。
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情
yī
xiǎn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 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2、以读促悟,在朗读赏析 的过程中,把握衬托和托物 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 高雅脱俗的情怀。
初一语文《古文两篇》说课稿范例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 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初一语文古文两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说目标 1.学会本课的 5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说重难点 朗读课文 说准备 课件 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1.认真地读原文,要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朗读训练(课件) 司马光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一儿/忽堕缸中。缸水深,儿/不得出。群儿/皆 逃。光/独取巨石/击缸。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四、理解课文 1.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不懂。 2.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学生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1.司马光救小伙伴的办法好不好? 2.如果你在场,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吗? 3.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起因:一儿堕缸中 司马光 经过:独取巨石击缸 结果:儿乃得救 作业 布置背诵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从这 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幺启发?初一语文古文两篇说课稿内容很是精彩哦!七年 级语文《批评和自我批评》说课稿示例大家也是很需要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设计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甚”“蕃”“濯”“妖”“蔓”“益”“亭亭”“君子”“亵玩”“隐逸”“鲜”“之”的意思,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3、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难点)课堂环节:一、图文导入,激发兴趣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提到莲花,你能想到关于“莲”的哪些诗句呢?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并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二、走进读者了解文体1、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
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书读一遍,其音自正。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字字无错音。
(出示幻灯片,强调红色字体的读音,点名学生读,再齐读)2、读准节奏a、教师范读,学生跟读b、出示课文朗读划分节奏,学生据此自由炼读。
c、点名学生按照节奏再读课文,学生评价,适时给予指导。
四、选点读析疏通文意一)读懂文意请同学们在预习时标画的疑难字词句,并疏通文意。
课上完成下面练习:A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濯清莲而不妖()A、妖艳B、妖怪C、美丽而不端庄2、香远益清()A、更加B、有意C、益处3、亭亭净植()A、亭子B、耸立的样子C、美丽的姿态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玩耍B、玩弄C、游玩5、花之隐逸者也()A、隐居B、隐藏C、逃跑6、花之君子者也()A、品德高尚的人B、地位高的人C、丈夫7、陶后鲜有闻()A、新鲜B、鲜艳C、很少8、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A、的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3)

爱莲说》导教案学习目标:⒈朗诵、背诵《爱莲说》,并掌握词、语句,疏导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质量,以及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容利的思想质量。
学习要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要旨。
课前准备:一、认识作者、体裁。
⒈认识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能够说明、记述事物,又能够发布谈论的文体一,着重于谈论,也叫谈论文。
2. 本文的作者。
周敦颐 (1017-1073)代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人,字,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蕃()濯()淤()涟()亵(先生。
)鲜()有闻三、解说以下加横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5)濯清涟而不妖()(..()(7)陶后鲜有闻().()(9)宜乎众矣().四、词类活用。
蔓:枝:远:五、古今义。
亭亭净植:(古:今:)宜呼众矣:(古:今:)讲堂学习:一、沟通预习状况。
二、试着翻译以下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亭亭净植..)(6)不行亵玩焉..(8)同予者何人?.(2)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分组合作研究: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详细描绘了莲花?每一分句表现了莲花哪些品行?答:⑵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栽花?分别比作什么?(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其余花呢?写了几次?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意图是什么呢?(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领会作者对三栽花各持什么态度?(5)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6)欢哪一栽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栽花?说明喜爱的原由。
中考试题爱莲说周敦颐【2011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偏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讲稿

《爱莲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写作背景《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
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
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
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
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16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16、《短文两篇》说课稿梁希俭一、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二、教学设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陋室铭》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

赞美
讽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 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 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 讽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课堂练习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造句:我爱
,因为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是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本文以莲自喻,托物言志,通过对 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批判了当时 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现了作 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
风度气质:“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爱 莲说》 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包括两篇短文《爱莲说》和《荷塘月色》。
这两篇短文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美,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短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自然之美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感悟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准备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短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展示等。
3.分组讨论:准备分组讨论的表格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精品优质公开课课件

导入新课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字梦 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 北境内)。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 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其代表 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 《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 山怀古》等。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白丁。
博学的人。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整体感知
调弄,这里指弹(琴)。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官府文书。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不加装饰的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说。
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生 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 的喜爱之情,写出了环境恬静、清幽的特点。
精度课文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什么?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知其人。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主人纵情 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表现了其交往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 了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 人,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 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 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精度课文
7.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做结,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怎样 的心迹?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 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 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 乐道、高洁傲岸的心迹。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三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1、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2)、知识目标:①、了解“说”的特点。
②、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③、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能力目标:①、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②、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②、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二、教学方法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
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年级学科册上课时间备课人郑晓芳课时1课时课题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软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过程(含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入课文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朗读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
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 )亵玩(xiâ)噫(yī)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古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教案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6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段文意,并能背诵第一段课文。
3、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段文意,并能背诵第一段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四、课时安排五、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和古诗导入)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课件展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莲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赞美莲的古诗很多,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白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来欣赏一下他眼中的莲是怎样的。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
《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说课课件(共21张PPT)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 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 书 设 计
托 物 言 志
菊
隐逸者
惜
正 衬
生态环境
莲
君子 爱
体态香气
反 衬
牡丹
富贵者
风度气质
厌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
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爱莲说
分教 析材
《爱莲说》是人 教版七年级(下)第 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 文言文,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 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 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
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
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
学
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
情
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
分
运用 。
析
教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生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
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 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 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五)知识迁移,拓展思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 京城”,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 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并具体说明。
学 3、掌握 “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 方法
反复朗读以至 成诵,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教案:第16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16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爱莲说(说课稿)》精品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爱莲说》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叫×××,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学习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爱莲说》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2、学习目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三维目标”的定义,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背诵这篇短文;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交往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方面: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虽已接触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
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第三方面:说教法和学法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法、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环节五:吟诵全文,品情悟趣 • 1.指导:铭文一般要用韵,请找出本文的音 韵脚。 • 2. 你发现了本文的句式特点了吗? • 3. 带着想象,化身为诗人,诵读全文。
二、目标设置
• 学情分析
• 通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学习方法有 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要学 习理解陌生的文言文还是有难度的,诵读一直是 文言学习的难点。本课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记叙 文中有所涉及,印象不深,需要继续巩固学习。
• 课标要求 • 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使学 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 教学目标: • 通过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 理解作者的志趣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托物言志与衬托写法。
• • • •
环节二: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欢迎学生与老师竞读互相订正。 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轮读和个读、听读、小组 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 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 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 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 3.用PPT进行字词巩固检测。
人教版7年级下册
16《古文两篇》
交流要点
01
教材分析 目标设置 教学设计
02
03
04
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7年级下册第4单元。从本册教材开始文 言文采用了集中编排的方式,充分说明了文言文 教学的重要地位。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 文,涵盖了单元目标的各个方面,不可忽视。 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自觉诵 读的习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 式,培养文言语感。
• 环节三: 辨读课文,感悟主旨 • 问题
• 1、刘禹锡写陋室为何开头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 什么? • 先请同学在同桌或组内交流。 • 全班交流。
• 环节四:探究写法 • PPT出示: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寄托在具 体之物上,这个物就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 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理想的寄托。) • 填空:《陋室铭》作者将_____的情趣寄托 在_____上,因此本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 说说下列事物可寄托怎样的情感或形象: • 太阳 小草 蜡烛 粉笔
• 学习重点
• 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难点 •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当堂成诵。
三、教学设计
• • • • •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感悟主旨 探究写法 诵读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
• • • • 环节一:背景简介,导入新课 1、简介刘禹锡 2、陋室铭的来历 3、“铭”这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