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3
小学二年级美术绘画教案示例三篇

小学二年级美术绘画教案示例三篇【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
课前准备橡皮泥(纸黏土)教学过程一、导入: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有人脸的器物介绍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略)二、新授: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
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鼎”(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提问:“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图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略)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学生回答有人脸的器物(略)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学生表演,教师画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材料相同:紫沙泥。
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学生回答(略)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展评:1、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2、教师总结。
【篇二】重点:探索新的作画方式,学习对印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难点:利用对印的方法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
教学流程示意(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二)、情境教学认识倒影。
《正比例》优秀教案3篇

《正比例》优秀教案3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某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 = =…=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爱莲说》教案3篇

《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
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
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__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__头两句有何作用?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幼儿园中班社会领域教案《三颗星星》3篇

幼儿园中班社会领域教案《三颗星星》幼儿园中班社会领域教案《三颗星星》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三颗星星》适用年龄:幼儿园中班(3-4岁)学科领域:社会科学教案目标: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2.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理分配物品;3.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幼儿对友善行为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故事《三颗星星》的情节;2.让幼儿能够感受和理解合作的重要性;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4.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启发幼儿思考友善行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合作的重要性;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培养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准备:1.故事《三颗星星》;2.三颗星星的图片;3.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三颗星星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星星的数量。
二、故事听说(10分钟)1.教师给幼儿讲述《三颗星星》故事,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幼儿对合作的思考。
2.教师提问:a.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合作?b.小动物们通过合作得到了什么?三、情景体验(15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件物品(如积木、水杯等)。
2.要求幼儿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例如用积木搭建一座高楼或者装满水杯等。
3.引导幼儿讨论和总结完成任务的困难和合作的好处。
四、小组竞赛(10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颗星星。
2.每个小组成员依次完成一个任务,例如跳绳、接力等。
3.完成任务的小组获得一颗星星。
五、教师总结(5分钟)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2.教师再次提问:合作可以带来哪些好处?3.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拓展活动:1.角色扮演:幼儿可以分角色扮演《三颗星星》中的小动物,体验合作的乐趣。
2.绘画活动:幼儿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绘制自己心目中的三颗星星,并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合作心得。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法指导: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把圆片分成十六等分,并按课本图所示,剪拼并贴成近似长方形。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
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2. 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
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3.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
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参考案例三篇

【导语】做⼀份好的教案,可以让⽼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够强⼤的⾃信。
⽽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先进的⼀种⽅式说不准呢?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 归总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两步应⽤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分析、解答应⽤题的能⼒. 教学重点 使学⽣掌握乘、除法应⽤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联系⽣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的⽣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作总量÷⼯效=⼯时 学⽣可能举例: ①⼀个⾜球50元,3个⾜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约120千⽶,坐汽车⾏了2⼩时,这辆汽车每⼩时⾏多少千⽶? ③王师傅⽤⼩推车为⾷堂运菜,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时运完? 2.改编:⼯⼈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作总量)根据哪⼀数量关系求⼯作总量? 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例5:⼯⼈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 学⽣们⾃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可能提出: 题⽬中已知⼏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组讨论),师⽣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同⼀条路(说明⼯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效),⼜知道修了10天(⼯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题⽬⾥没有给⼯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法. (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 12×10=120(⽶) ⼏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说⼀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每天修30⽶、每天修40⽶”,问题不变,仍求⼏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12×10=120(⽶). 每天应修多少⽶?120÷6=20(⽶).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怎样列式? 12×10÷5=24(⽶)12×10÷2=60(⽶) 2.对⽐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中⼀般在第⼀句话表⽰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题叫做归总应⽤题.(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 1.独⽴完成下题. ①⼩华读⼀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天可以读完? ②⼩华和⼩刚读同样⼀本书,⼩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师傅给⾷堂运菜.如果⽤⼩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批客⼈.每间住2⼈,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需要⼏间房?【篇⼆】 归⼀应⽤题 教学⽬标 1.使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应⽤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应⽤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应⽤题. 2.培养学⽣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思考,提⾼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 3.使学⽣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了解归⼀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法. 教学过程 ⼀、联系⽣活,激趣引⼊.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调查各⾃所⽤的学习⽤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下. 学⽣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每⽀8元. 师问:我要卖6⽀,需要多少钱?⽤到了我们学过的哪⼀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铅笔共花了4元5⾓,我想买这样的10⽀,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例3:学校买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多少元? (1)请学⽣⾃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组讨论:尝试⽤线段图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独⽴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独⽴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独⽴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说说⾃⼰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试做下⾯两道题. ①⼀辆汽车2⼩时⾏70千⽶.照这样计算,7⼩时⾏多少千⽶? ②⼀台磨⾯机5⼩时磨⼩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订正: ①a.每⼩时⾏多少千⽶? 70÷2=35(千⽶) b.7⼩时⾏多少千⽶? 35×7=245(千⽶)70÷2×7 ②a.每⼩时磨⼩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是什么?不同地⽅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课题:归⼀应⽤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分析题⽬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要⾛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 A.300×5×15B.300×(15÷5)C.300÷5×15 (3)⽤不同的⽅法解答下⾯的应⽤题. 某⾷堂4天⽤⼤⽶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够吃⼏天? 四、课堂⼩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篇三】 课题:连除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连除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两种⽅法解答连乘应⽤题. 2.培养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所学知识的能⼒,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出⽰【图⽚“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共有多少⼈?(⽤两种⽅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共90⼈.2.改变复习题的⼀个条件和问题后,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已知条件和问题发⽣了变化,还能⽤原来的⽅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题) ⼆、师⽣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题的⽅法. 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1)⾃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如何表⽰? ②要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回答,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 板书: 每队多少⼈?综合算式:90÷2÷3 90÷2=45(⼈)=45÷3 每组有多少⼈?=15(⼈) 45÷3=15(⼈) 第⼆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乘法计算.6组对应90⼈,要求出每组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15(⼈) 90÷6=15(⼈) 2.观察⽐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样,第⼀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第⼆种解法先求⼀共多少组,所以第⼀步的解法也就不⼀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题?(⼩组讨论) 引导学⽣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两种⽅法解答,⼝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共收⼊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做纸花多少朵? (2)奶⽜场有5个⽜棚,每个⽜棚⾥有12头奶⽜,⼀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题与连除应⽤题对⽐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发现:连除应⽤题与连乘应⽤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连除应⽤题)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题的不同解答⽅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题是有⼀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运⽤合适的⽅法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电池⼚⽣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盒,6盒装⼀箱,⼀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三的第9题 学校给三好学⽣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共⽤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服,第⼀组做34件,第⼆组做42件,⼀共⽤布228⽶.平均每件⾐服⽤多少⽶布?。
《范爱农》教案3

《范爱农》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事件,掌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欲扬先抑、重点刻画的写人记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最初的憎恶转变为喜爱,最后两人还成为了挚友,如何来理解这种转变。
如何由范爱农来反观鲁迅,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鲁迅是如何写出一个傲岸耿介、外冷内热的早期民主革命者的。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1课时,研讨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看批注。
第二遍精读,结合旁批、注释、课文前言、课后练习等材料深入理解课文。
2、把对课文的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
3、根据自身情况,梳理本文生字词,写在作业本上,作好课上交流的准备。
4、根据文章叙述,用文字描绘出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处理:(一)学生梳理生字词处理:部分学生展示自己归纳总结的生字词,要有注音和解释。
然后全班同学给予评论、补充,还有不懂的生字词可以及时提出,同学解释,解释不了的教师再指导。
(二)学生朗读自己描绘的形象,同学补充纠正。
未尽之处留待学完课文再行补充。
(三)教师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类公示(多媒体),选择有代表性的、涉及本文学习重难点的问题作为全班讨论的材料。
(第二课时)二、研讨课文内容:导入: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作品(学生回答,调动储备,激发兴趣)。
(一)课文结构梳理: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应该能看出是写人记事文)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能力,灵活采取措施。
如果不能回答,就放到文章结尾来总结,这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及时回答,而在于明确文体和引起思考)-----要有真感情、要写重点事件、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详略得当、注意选材等等。
2、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在一起——四件事:徐锡麟事件、酒楼里叙旧、报馆案风波和范爱农之死。
主题班会教案示例

主题班会教案示例一、主题:珍爱生命,安全第一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对于生命的意义。
(2)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觉维护安全的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 教学内容:(1)生命的重要性(2)校园安全常识(3)遵守交通规则(4)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5)网络安全二、主题:传承中华美德,感恩父母亲情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美德的重要性,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光荣。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孝敬父母的方式。
2. 教学内容:(1)中华美德的传承(2)父母亲情的珍贵(3)孝敬父母的方式(4)亲情故事分享(5)亲子活动建议三、主题:热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认识到热爱祖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1)祖国的历史与文化(2)民族节日的庆祝(3)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欣赏(4)民族故事分享(5)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建议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2. 教学内容:(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2)学习方法的指导(3)时间管理技巧(4)学习计划制定(5)成功学习案例分享五、主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的责任。
(3)提高学生的环保行动力,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2. 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意义(2)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危害(3)环保知识与技能(4)环保实践活动推荐(5)环保标语与心得分享六、主题:团队合作,共同进步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
(3)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沟通与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作文指导教案3篇

作文指导教案3篇作文指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初步掌握作文创新的方法。
2.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和听读创新作文示例,体验领会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
2.以多角度构思立意训练,开启创造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教学难点:通过读和听读创新作文示例,体验领会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
教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学法:听读思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划分四人学习小组(明确发言人和记录员)2.导语:想不想成为天才?——想,就要学会创新。
看你上课的表现!二、创新佳作剖析作文贵在创新。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写作永恒的话题。
“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的所未写。
”关键就是写出极具个性的作品来。
如何创新?一般来说,可以从立意、选材、构思、写法、语言上力求突破。
1.欣赏佳作《体验“女朋友”》《留言》《妈妈的爱》2.小组讨论剖析:作文如何创新?3.全班交流4.总结创新作文方法※王者风范——立意创新1).“稳”中求“新”2).多角度立意3).“反弹琵琶”4).标新立异※眉目传情——标题创新引用诗词拟题,巧用修辞拟题,借用歌词拟题,设置悬念拟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材创新新颖、有趣,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结合个人经历,各方位素材多元组合※风行水上——形式、体例、结构创新1)、运用题记2)、巧用小标题3)、镜头再现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选择几个场景,表现文章的主题,展示丰富的内涵。
4)、排比式※凤冠霞衣——语言创新1)、细致描写2)、使用修辞3)、运用仿词、引用或化用俗语、诗句、名言警句、仿用文言语体。
4)、语言口语化。
幼儿园教案祥案大全

幼儿园教案祥案大全一、主题:认识身体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幼儿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头、手、脚、眼、耳等身体部位的名称;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出示身体各个部分的图片,问幼儿们认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部位?2.学习:幼儿通过观察和听老师的解释,认识到头、手、脚、眼、耳等身体部位。
3.小结:老师请幼儿们一起回顾刚才学习的身体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4.拓展: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到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身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二、主题:认识家庭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家庭的定义;家庭的成员;家庭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给幼儿们出示一些家庭的图片,引导他们谈论家庭是什么样的地方?2.学习:幼儿通过观察和听老师的解释,了解到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孩子等成员组成的。
3.小结:通过问答和讨论,让幼儿们回顾和总结家庭的定义和成员。
4.拓展:老师与幼儿们一起探讨家庭的作用,引导他们了解到家庭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给予他们爱和关怀。
5.结束:老师与幼儿们一起总结,再次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好好珍惜家庭。
三、主题:认识水果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常见水果的名称,培养他们对水果的兴趣。
教学内容:苹果、橙子、香蕉、西瓜等常见水果的名称。
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引导幼儿们谈论这些水果,他们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吗?2.学习:幼儿通过观察和听老师的解释,认识到苹果、橙子、香蕉、西瓜等常见水果的名称。
3.小结:通过问答和讨论,让幼儿们回顾和总结刚才学习的水果的名称。
4.拓展:老师给幼儿们分发一些水果,让他们触摸、品尝,并谈论水果的味道、颜色等特点。
5.结束:幼儿们与老师一起总结,再次强调水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多吃水果保持健康。
这里只列举了三个主题的教案,每个教案大约400字。
3p教学法词汇教案

3p教学法词汇教案3P教学法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中包括三个阶段: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
以下是基于3P教学法的词汇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目标词汇。
2. 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目标词汇:happy, sad, excited, tired, angry教学过程:一、呈现阶段(Presentation)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或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词汇的意义。
2. 教师示范目标词汇的发音,学生模仿并跟读。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目标词汇的拼写和用法,并举例说明。
二、练习阶段(Practice)1.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词汇填空、选择题等练习,巩固学生对目标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汇搭配和造句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词汇的用法。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目标词汇。
三、输出阶段(Production)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编写短文、故事或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自由表达。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3. 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3篇《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
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希望你们能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方法与过程: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体会作者对于下一代的希望寄托。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理解文本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理由?老师也喜欢读小说?猜猜原因?先买个关子,可能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来看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有叔叔的同学举手,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如何称呼你的叔叔?二、整体感知1、那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我的叔叔于勒的?跳读文章板书菲利普夫妇2、谁能联系这些称呼简单理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刚才的叙述中,回顾下要把小说内容讲清楚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高潮)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三、细节研读1、从刚才得情节、称呼变化中,已经能够让我们感受菲利普夫妇的品行了,但是要更深入的探清人物,我们可以再看看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
让我们更走近一点看菲利普夫妇,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四人一组讨论)板书于勒自私虚伪、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先说说有钱的时候怎么说的?“诶!如果于勒竟在这支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两句话看出菲利普夫妇急切盼望于勒归来,那当他们千呼万唤的于勒使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表现的?怎么说的?这对夫妇如此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什么?板书“钱”2、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丑陋形象。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优秀3篇)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优秀3篇)小学数学教案示例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2.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开立方运算;3.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运算能力;4.由立方与立方根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5.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会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方根我们是如何定义的?平方根有哪些性质?在同学们回答后,启发学生是否可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个定义。
1.立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
(也称数a的三次方根)用数学式表示为: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或称x叫做a的三次方根。
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类似于平方根德表示方法,数a的立方根我们用符号来表示。
读作“三次根号下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注意,在前面我们学习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说过当根指数为2时可以省略不写,现在是立方根了,这个根指数3是绝对不可省的,否则就会与平方根混淆了,例如表示125的立方根,而则表示125的算术平方根。
练习:用根号表示下列各数的立方根:3.开立方概念: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立方运算来求一些数的立方根。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解:(1)∵(-2)3=-8,(2)∵23=8,(4)∵ (0.6)3=0.216,(5)∵03=0,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负数有没有平方根?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负数有没有立方根?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前面刚刚做过的题我们不难看出像8、0.126、103、这样的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像-8、这样的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由此我们得了立方根的性质。
5.立方根的性质:(1)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中小学英语教案模板【优秀6篇】

中小学英语教案模板【优秀6篇】英语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等。
要求学生能听懂句型,并结合这些句子表达的情境,学会恰当地替换句中的单词。
逐步学会听、说、读、写单词:old,short,thin,tall,strong。
二、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使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八张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1.Warm-up(热身)(l)教师播放Let’s start下面歌谣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猜单元话题,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第一单元英语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过的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He’s tall. He’s strong, too.”并结合相关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strong,tall,short,thin等词,为本课时听、说、读、写这些单词做好准备。
(2)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T:Hello, everyone!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see you!Ss: Nice to meet you!(3)问学生几个问题,引出本课重点内容。
具体会话可参考如下:T:Hi,everyone!Nice to see you again.What grade are you in now?Ss:We’re in Grade 5.T:Do you like your new English books(new classroom, new teacher)?Ss:Yes!T: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in Unit 1?Guess!What’s the topic of Unit 1?2.Presentation(新课呈现)(l)教师出示Let’s start部分图片,介绍说:Rabbit has many new teachers in her school. Do you have new teachers? 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的提示描述新教师。
电压教案示例三篇

电压教案示例三篇电压教案示例1I. 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电压的定义及常见的电压单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自己回忆电压的定义,以鼓励自主学习。
2. 要求学生复述电压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说出电压的常见单位,并举例说明。
II. 课堂互动(约35分钟)教学内容:探究电压的生成方式及电压与电势差的关系。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电池的电压值,并让学生尝试解释。
2. 让学生探究电势差与电压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3.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检验电压和电势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简单应用。
4.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内容,解决电路中的简单电压问题。
5. 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从而提高课程质量。
III. 结束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电压的重要性以及复习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
2. 依据上课的内容安排问答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表扬,提醒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继续努力。
电压教案示范2教材分析:电压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教材主要包括电势差、电压、电势能等知识点。
其依据场论,学生需要理解了解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势差和电压的基本概念,具备计算电场、电势差、电压等物理量的能力,能够分析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重点:电势差、电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电压的关系;电势差、电压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电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及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解力有限,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掌握不确定。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抽象概念的主观投射,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辅助教学。
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质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
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
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俄国发生革命,德国、奥匈帝国战败则退出争霸行列。
英国、法国、意大利经济衰退,实力削弱,政局动荡。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的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仍具有争夺世界霸权的资格。
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但它仍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是世界头号陆军强国。
意大利:一个二流的国家,在一战中损失大而获利小,欠债40多亿美元。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100多亿,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
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欧洲不仅没有能力还债,还在等待美国的进一步援助。
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损失小而获利大的国家(一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了3倍,黄金储备增加了4.5倍。
成为欧洲国家的债权国。
)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
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和会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正式开幕,这一天召开了全体会议,到会的有27国,还有大批专家、随从、记者甚至卫队,单美国代表团就有1300人,会议可谓盛况空前,但事实上操纵的是英、法、美三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人称和会的“三巨头”。
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
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
三大巨头凡尔赛合约
(请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凡尔赛和约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
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如,请同学们对比教材关于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
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
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
)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
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
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
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
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
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
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
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
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
(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
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
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
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
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九国部分代表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外继续扩张,中国被当作交易对象。
证明“弱国无
外交”。
因此,要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必须提高人民素质,发展生产力,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努力学习,不能让悲剧在我国重演。
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
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
(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
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课后小结(略)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一、二、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