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一

合集下载

课文狼教案一等奖示例

课文狼教案一等奖示例

课文狼教案一等奖示例1、课文狼教案一等奖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 5教学难点:目标4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2.看解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一词多义:止同“只” 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2.讲解词性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

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特级教师教案模板示例

特级教师教案模板示例

特级教师教案模板示例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框架,能理解并应用所学概念,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共2课时。

四、授课教师特级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掌握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提高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学会对知识进行评价和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课程核心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与演示;- 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复杂概念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趣味现象或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 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知识,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 设定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和预期成果。

2、新知讲授(20分钟)- 特级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阐述课程核心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 结合图表、实物、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性和记忆点。

- 通过举例说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或任务进行合作探究。

-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案设计示例模板范文

教案设计示例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______(例如:《小学语文》)2. 教学年级:______年级3. 教学班数:______班4. 教学时间:______课时5.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______(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______(列举具体知识点或技能)2. 教学难点:______(列举具体知识点或技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讲授- 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 通过举例、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开展课堂竞赛、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巩固练习-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 对作业进行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下为教案设计示例:课程名称:《小学语文》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班数:2班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拼写和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正确拼写。

教案详案精选4篇

教案详案精选4篇

教案详案精选4篇教学教案模板篇一一、活动目标1、知道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2、理解故事中的小兔从不爱吃蔬菜到样样蔬菜都爱吃的转变过程。

二、活动准备1、请班里一名幼儿戴头饰扮小兔,表演无论谁给他吃菜都摇头的情景。

2、蔬菜若干(萝卜、青菜、蘑菇等)。

3、小兔头饰一只。

4、故事磁带。

三、活动过程1、给“小兔”吃蔬菜。

――一名幼儿扮“小兔”,幼儿给“小兔”吃蔬菜,并说:我给你吃xx。

――为什么小兔什么菜都不吃呢?你有办法让小兔喜欢吃蔬菜吗?2、欣赏故事。

――故事里有一只怎样的小兔?它不爱吃什么?――爸爸想了什么办法让小兔什么都爱吃了?――露水蘑菇是什么?3、看挂图欣赏故事。

――爸爸让小兔做了哪些事?――做完了事,小兔感到怎么样?――为什么小兔原来不爱吃的菜现在变得真香、真好吃了呢?(帮助幼儿理解劳动后会有饥饿感)4、谈话: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你有不爱吃的东西吗?为什么不爱吃?――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幼儿懂得不挑食才能使身体更棒。

四、活动结束五、活动建议1、日常年餐前,教师可介绍当天午餐的内容,对一些幼儿可能不爱吃的菜进行描述,增强幼儿的食欲。

2、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引导家长多带幼儿参加劳动,如洗菜、拣菜等,使他们对吃蔬菜产生兴趣。

附:露水蘑菇吃饭的时候,小兔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

妈妈问:“吃蘑菇好吗?”小兔说:“不喜欢。

”妈妈问:“萝卜呢?”小兔说:“不喜欢。

”妈妈又问:“吃青菜吧?”小兔子说:“我不爱吃。

”爸爸说:“露水蘑菇爱吃吗?”露水蘑菇是什么样的?小兔从来没见过。

他赶紧说:“露水蘑菇,我想吃。

”爸爸说:“露水蘑菇要到菜园子里去吃。

”第二天清早,爸爸拿着大篮子,带着小兔来到菜园子里。

小兔看看大篮子,里面装着蘑菇、萝卜和青菜,可是没有露水蘑菇。

小兔说:“哪有露水蘑菇呀?”爸爸说:“等一会儿就有露水蘑菇了。

”说完,就在菜园子里松土、拔草,劳动起来。

小兔玩了一会儿,也跟着爸爸去劳动。

早晨的雾散去了,小兔的肚子咕咕直叫,他问爸爸:“可以吃露水蘑菇了吗?”爸爸带着小兔来到大篮子那里。

标准教案模板(共8篇)

标准教案模板(共8篇)

标准教案模板(共8篇)标准教案模板(共8篇)教案一:语文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学习认识汉字“爱”的读音和写法;2. 学习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了解“爱”的意义;3. 训练学生正确书写“爱”字的笔顺和结构。

教材与资源准备:1. 课本P3-4页;2. 图片或卡片,图示“爱”的意义;3. 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显示一幅描绘爱的图片或出示一张“爱”的汉字卡片,引发学生对“爱”的认识和了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1. 学习“爱”的读音和写法:a. 教师指读“爱”字,并让学生模仿跟读;b. 通过教材P3-4页的学习,进一步熟悉“爱”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认识“爱”的意义:a. 出示图片或卡片,图示“爱”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体现的“爱”;b.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爱”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关于“爱”的相关事物和行为。

3. 训练正确书写“爱”字:a.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正确的写字笔顺和结构;b. 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用彩笔在作业本上正确书写“爱”字。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爱”的认识和写法。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汉字“爱”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成功掌握了“爱”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案二:数学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学习理解和使用分数的概念;2. 掌握将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3. 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教材与资源准备:1. 课本P20-23页;2. 黑板、彩笔;3. 分数小数转化的实例题。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学生最喜欢吃午饭的哪种食物,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和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教学步骤:1. 复习分数的概念:a. 复习课本P20页上关于分数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b. 提供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和使用分数的概念。

2. 小数与分数的转化:a.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和示例,介绍将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b. 学生通过课本P22页的练习题,巩固分数转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教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的异同。

教学设计: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与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一熟读感悟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

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广泛交流。

三背诵默写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1、齐背2、点名背诵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1、齐读2、点名读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

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背诵《教学设计》教案篇二一。

学习目标:1. 了解近年“仿写句子”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点。

2. 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

3.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

对象分析:1. 学习内容分析“仿写句子”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教案设计示例模板范文

教案设计示例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 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 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复杂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 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讲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 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3. 练习巩固- 设计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拓展知识面。

-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评价- 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 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资源整合-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课题:《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开头、结尾、段落划分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独立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写作,提高自信心。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历史]教案示例(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历史]教案示例(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历史]教案示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示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示例(一)本课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本课难点: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提问同学们好!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学期。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完了《中国历史》第三册,讲到了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我提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以后,简要回答:①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结局怎样?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怎样失败的?2.导入新课北伐战争打垮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军队,但奉系军阀张作霖还控制着北方。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不久之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革命的形势急转直下。

这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内容。

那么,接下来事态如何发展,中国又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这就是本学期我们将要讲述的内容。

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

今天我们讲第l课。

二.讲授新课(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加紧了夺权活动。

4月16日,他在南京召集国民党中央的部分执、监委员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否认武汉国民政府。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南京、武汉、北京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三个政权矛盾激烈,剑拔弩张。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南京和武汉之间的矛盾是如何演变的。

2.宁汉合流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叛变革命,彻底暴露了他们的右派真面目,也体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同流合污的一面。

(阅读材料)“本总理遗志,建立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于南京。

此宁汉两方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对立之原因,亦全起于容共与反共意见上之不同者也。

未见,武汉诸忠实同志,发现共派消灭本党之阴谋,认为与总理容共政策根本上不能相容,遂于7月15日,在鄂湘赣三省,厉行清党。

于是,吾中国国民党一致取反共政策,别无何等不问之意见。

当然,无复有同等机关对立之必要。

河南师范大学教师课程教案格式示例

河南师范大学教师课程教案格式示例
河南师范大学教师课程教案格式示例
一、课程信息
1.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2. 课程代码:X
3. 授课教师:
4. 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5. 授课班级:教育学专业1班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产生与发展历程。
2. 掌握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基本概念。
3. 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等。
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需求。
2. 针对学生薄弱环节,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实例与案例,提高学生兴趣。
4.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参加相关培训与研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十三、课程总结与展望
1. 总结本学期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b. 教育制度
c. 教育过程
4. 第四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a. 教育与经济
b. 教育与政治
c. 教育与文化
5. 第五讲:教育与个体发展
a. 教育与认知发展
b. 教育与人格发展
c. 教育与心理健康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案例,提高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1. 教材:《教育学原理》,作者:。
2. 辅助教材:《教育学导论》,作者:。
3. 网络资源:教育学术论文、教育案例、教育政策等。
4. 视听资料:教育纪录片、教育讲座等。
七、教学安排
1. 第一讲:教育学的定义与产生(2课时)
2. 第二讲: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2课时)
3. 第三讲:教育的基本原理(3课时)
2. 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等。

历史教案:第十一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案示例一

历史教案:第十一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案示例一

历史教案:第十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女真的兴起和女真的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靖康之变”。

通过对金与辽、金与北宋关系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

通过对“为什么说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的思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女真族的兴起和统一以及对祖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贡献,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和金与北来的战争性质,颂扬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精神,谴责掠夺性的战争和唾弃投降派的可耻行径,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通过对女真的发展、抗辽斗争、建立金国、加强统治四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女真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更进一步地加深对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女真抗辽斗争、金对辽战争和金与北宋战争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双方战争的目的和结果入手分析,从而得出对其战争性质的正确判断和评价。

导入:(屏幕里显示《满江红》词)同学们都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吗?(学生答:岳飞)好,请同学们说说岳飞的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说的有的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有些是民间传说。

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和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一、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1。

女真的兴起结合“金灭辽、北宋形势图”,介绍女真人生活的区域,引导学生回忆了解女真族就是唐朝的黑水靺鞨,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屏幕显示有关女真人的图片、文字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认识到女真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女真的统一公元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女真各部落。

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个都不能少——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队活动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原则1. 寓教于乐: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三、教学内容1. 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分析团队合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学校活动、家庭劳动等。

3. 分享成功的团队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团队游戏,引发学生对团队协作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团队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的团队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手段1. PPT: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团队游戏: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魅力。

3. 视频:播放成功的团队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价其对团队合作意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3. 课后实践:通过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评估其实际运用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交流,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我的老师·示例之一初中一年级教案

我的老师·示例之一初中一年级教案

我的老师· 示例之一初中一年级教案示例之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二、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设想一、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介绍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

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加黑字板书,下同)二、介绍作者、解题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可出示小黑板或印发)。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2.简要回答下列各题:(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参考答案: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

教师教案示例

教师教案示例

教师教案示例:《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春》。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1.3学习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

2.2培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1.2学习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2.1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2.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播放春天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1.2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词语的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春天的特点。

4.学习修辞手法4.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感受作者情感5.1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5.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作业布置7.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课文《春》2.春天的歌曲3.修辞手法资料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八、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优秀3篇)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优秀3篇)

小学数学教案示例(优秀3篇)小学数学教案示例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2.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开立方运算;3.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运算能力;4.由立方与立方根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5.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会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方根我们是如何定义的?平方根有哪些性质?在同学们回答后,启发学生是否可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个定义。

1.立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

(也称数a的三次方根)用数学式表示为: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或称x叫做a的三次方根。

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类似于平方根德表示方法,数a的立方根我们用符号来表示。

读作“三次根号下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注意,在前面我们学习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说过当根指数为2时可以省略不写,现在是立方根了,这个根指数3是绝对不可省的,否则就会与平方根混淆了,例如表示125的立方根,而则表示125的算术平方根。

练习:用根号表示下列各数的立方根:3.开立方概念: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立方运算来求一些数的立方根。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解:(1)∵(-2)3=-8,(2)∵23=8,(4)∵ (0.6)3=0.216,(5)∵03=0,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负数有没有平方根?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负数有没有立方根?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前面刚刚做过的题我们不难看出像8、0.126、103、这样的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像-8、这样的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由此我们得了立方根的性质。

5.立方根的性质:(1)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一)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一)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教案一:科学实验活动 -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教学准备•大米、淀粉、维生素C片、蛋白质溶液、酵母、酒精、酶液等•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显微镜等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食物化学成分的兴趣。

–例如:“食物中有哪些主要化学成分?”2.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食物进行研究。

–提供若干种食物样本,供学生选择。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3.实验操作:–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进行化学试验,以及其他适合的实验手段。

4.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小组间进行结果交流和讨论,展示实验结果。

5.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思考可能的改进方法。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拓展活动•探索其他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如水果、蔬菜、肉类等。

•进一步讨论食物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教案二:艺术实践活动 - 创作水彩画目标•发展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水彩画颜料、画笔、纸张等•艺术作品图片或实物欣赏资料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通过欣赏和讨论著名艺术家的水彩画作品,激发学生对水彩画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技巧讲解:介绍水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特点,例如水彩渐变、湿画法等。

3.创作主题确定: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创作愿望,选择创作主题或题材。

4.创作过程:–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进行素描、上色等创作步骤。

–教师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和建议。

5.创作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讨论和评价。

–引导学生从自身作品和他人作品中学习和借鉴。

6.活动总结:–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意见。

1和许多的教案

1和许多的教案

1和许多的教案
这里是一些关于1和许多的教案示例:
1. 教案一:数数教学
目标:教学生学会数数,并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

活动:
- 使用画板或卡片上的数字,引导学生数出数字1,并理解其
意义。

- 使用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进行游戏,让学生数出一些物品,并理解“很多”的概念。

- 引导学生进行一对一对比,比较数字1和很多的数量。

- 在练习中使用图片或物品,让学生辨认出具体的数量是1还
是很多。

2. 教案二:分类活动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一和许多的概念,并学会将物品分成两组。

活动:
-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品,让学生根据数量进行分类。

例如将一
个苹果和一堆苹果分为两组。

- 引导学生讨论每组物品的特点,并解释一和很多的区别。

-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并解释他们的选择。

- 结果时,引导学生总结相同的特点,理解一和许多的概念。

3. 教案三:数字识别和数量匹配
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数字1和理解它代表的数量,并进行数量匹配。

活动:
-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包括数字1和其他数字。

- 让学生辨认出数字1,并与底下的物品进行数量匹配。

例如放置1个苹果旁边的数字卡片上写着数字1。

- 让学生用其他数字进行相同的活动,以帮助他们区分数字1和其他数字。

- 使用不同的物品和数字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逐渐理解数字1的意义。

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活动和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调整活动的难度和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精选8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精选8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精选8篇)初中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 抖擞(sǒu)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百度视频】/show/5WnCbhi7fRsnmMUY.html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和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观念和能力。

【百度视频】/show/5WnCbhi7fRsnmMUY.html【百度视频】/show/5WnCbhi7fRsnmMUY.html/v_show/id_XMjQzNzk1MDc2.html【百度文库】/vi /view/80666.htm ew/80666.htm3.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及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2.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教学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

教学准备:废旧电话机一部、电话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课件:现代顺风耳——电话E:\幻灯片2\10.1电话.rar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见过吗?玩过吗?电话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通讯工具,它为什么能传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电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新课学习(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你见过电话吗?说一说电话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又是干什么的?看来电话的浑身上下都是学问,我们先来了解电话的构造。

E:\幻灯片\程控交换机原理.pdf播放视频:电话,由北京财经电子音像出版社提供。

播放视频:电话,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提供。

《岳 飞》教案示例

《岳 飞》教案示例

《岳飞》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岳飞的主要军事成就和抗金事迹。

(2)岳飞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岳飞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和历史局限性。

(2)让学生深刻理解岳飞爱国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岳飞的爱国精神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岳飞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岳飞抗金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介绍岳飞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

岳飞出生于北宋末年,自幼勤奋好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2)讲述岳飞的军事生涯。

他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多次取得重大胜利,如郾城大捷等。

(3)阐述岳飞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坚决抗金,收复失地,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岳飞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2)引导学生思考岳飞的命运与当时南宋朝廷的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4、课堂总结(1)总结岳飞的主要事迹和爱国精神。

(2)强调岳飞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5、课后作业(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岳飞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岳飞的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岳飞及那段历史的了解。

五、教学延伸1、举办一场关于岳飞的故事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历史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与岳飞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

岳飞的生平事迹岳飞(1103 年 3 月 24 日—1142 年 1 月 27 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一Unit 1 Cultural relicsPeriod 1I. Contents:Warming up; Reading; Part of ComprehendingII. Objectives:1. AbilityBy the end of this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Have some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cultural relics.●Understand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of the text.●List the key words that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about the AmberRoom.●Talk about the story of the Amber Room.2.Language●Words and expressions:cultural, rare, gift, stone, melt, once, heat, design, fancy, style, jewel,reception, light, mirror, wonder, at war, remove, furniture, secretly, wooden,doubt, remain, mystery, look into, belong to, in search of, in returnThere is no doubt that…;the way (that / in which)…●Grammar: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3.CultureThe history about the Amber Room; famous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and abroad;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a 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relics.III. 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Warming up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th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and ask some questions.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2) Can you name some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and aboard? (The four pictures inthe textbook provide some examples.)3) What is a cultural relic? What material were they made of?Step 2 Pre-reading1. Talk about amberShow the students a piece of amber or some amber objects or pictures of it and ask some questions.1) Do you know what amber is?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2. Predict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itle and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1) What does the 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imply?2)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Step 3 Reading1. Ss are required to do fast reading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1) Why is it called the Amber Room?2)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2. Ss are asked to skim and identify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Exercise2 on page 2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Para.1Para.2Para.3Para.4Para.53. Close reading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Exercise 1 on page 2.)This passage is written in a narrating style, te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in the order of time. Note-making is a good way to help students clearly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people;numbers and events.Step 4 Discussion1. Can you imagine the fate of the Amber Room? What is it?2. Do you think if it is worthwhile to reproduce the Amber Room? Why? Step 5: Retelling1.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story of the Amber Room with the help of thenotes and the following outline.Para. 1the best and biggest work of country’s best Prussian artistsPara. 2 in 1716, given to the Czar as a giftPara. 3 in 1770, redecorated by Catherine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Para. 4 in 1941 stolen by the Nazi German armyPara. 5 the old missing Amber Room being searched for; a new Amber Room having been built2. Ask a few students to retell the story to the class.Step 6: Homework1. P3 Ex 1.2.3.2. Find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that you think are importantand look up the words in an English- English dictionary.五、相关链接St Petersburg 300-year AnniversaryThe creation of St. Petersburg 300 years ago symbolized the opening of tsarist Russia to the Western world. Peter the Great wanted his capital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in Europe. He transformed an unpopulated marshland on the river Neva into a majestic city of stone and marble, today inscribed o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A network of canals, streets and embankments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Nevsky Prospekt, the ‘Champs Elysees’ of St. Petersburg, became its mai n avenue in 1738. Foreign architects designed the capital’s palaces, public buildings and churches. Under the Empresses Anna Ivanovna and Catherine the Second, St. Petersburg took on a splendor that gave it the nickname Venice of the North. Italian architect, Bartolomeo Rastrelli, created a style here known as Russian Baroque. A prime example is the Winter Palace with its many rooftop columns and statues. This was the main residence of the tsar.Today it house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art museums, the Her mitage, home to works by the Dutch masters as well as Italian Renaissance and Impressionist painters. The baroque gave way to a long period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e French architect, August Montferrand, spent 40 years working on St. Isaac’s Cathedral, the last building in the classical style. The cathedral features the ancient art of Byzantine mosaics. But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on of mosaic icons is in the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The Mikhailovsky Palace Ensemble is the creation of Carlo Rossi, known for his imperial style of architecture. Four palaces, including the Palace of Marble, now house the Russian Museum,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on of Russian art and icons. The museum opened in 1898 and was the first to present Russian art to the public. St. Petersburg’s renowned ballet school adds to its reputation as an art center. The Mariinsky Theater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ers in opera and ballet.The city is known for the Country Palace Ensemble on its outskirts. With itsthree parks, ten Baroque-style palaces, and many fountains and waterfalls, the Petrodvorets or Peter’s Court is called the Russian Versailles. It was a home to generations of Russian royalty. It and Tsarskoe Selo, another country domain, were rebuilt after destruction in W orld War II. Tsarskoe Selo’s Catherine Palace includes the Amber Room, considered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It recently opened to the public after 25 years of restoration work. By reviving the stonecutter’s art of the Florantine mosaic, and other techniques from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Russian restorers have reproduced the room’s amber panels and artworks. Since the mid-1800s, the addition of Gothic, Byzantine and Renaissance details have enhanced St. Petersburg’s architecture. The Venice of the North is also decorated with more than 400 bridges, connecting not only the city’s banks and islands,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Reference: CNN World Report)教案示例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Period 1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Step 1 Leading-in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and ask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 know any of them: sSkimming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going to talk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he first paragraph.1. What are they mainly talking about?(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bout the ancient Olympics and modern Olympics) 2. When he hears that women are allowed to join in, what does he say? How about his feeling, sad, surprised or happy? (surprised)3. When he hears the Olympics are also about being able to run faster, jump higher and throw further, how does he feel, sad, surprised of happy? (happy)Scann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1)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How often Both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What for Both are held not for money but for honour.Beliefs They are the same. Swifter, Higher, and Stronger.Competitors Men are allowed to take part both in ancient and modernOlympics.EventsSome events are the same, such as running, jumping, shooting, and throwing.(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Ancient ModernGames Summer Summer & winterCountry Only Greece Countr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petitors Only men Men and womenPrize Olive wreath MedalEvents A few Many moreFurther readingSs are asked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silently and finish Ex2 (P11).Step 5 Discussion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ied its best to compete for hosting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t cost a lot of money. Do you think it is worthwhile? Why?五、相关链接Olympia, the site of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i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eloponnese which,according to Greek mythology, is the island of"Pelops", the founder of the Olympic Games.Imposing temples, votive buildings, elaborateshrines and ancient sporting facilities were combined in a site of unique natural and mystical beauty.Olympia functioned as a meeting place for worship and other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ractices as early as the 10th century B.C. The central part of Olympia wasdominated by the majestic temple of Zeus, with the temple of Hera parallel to it. The ancient stadium in Olympia could accommodate more than 40,000 spectators, whil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re were supplementary buildings which developed gradually up until the 4th century B.C. and were used as training sites for the athletes or to house the judges of the Games.The Olympic Games we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religious festivals of the cult of Zeus, but were not an integral part of a rite. Indeed, they had a secular character and aimed to show the physical qualities and evolution of the performances accomplished by young people, as well as encouraging good relations between the cities of Greece. According to specialists, the Olympic Games owed their purity and importance to religion.教案示例三Unit 3 ComputerPeriod 1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Teaching Goals:1.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computers.2. To learn and talk about computers.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Leading-inPurpose: To activate the Ss and aro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 in modern society.Ask Ss whether they have a computer or not and what they use it for. Let them talk as much as possible.Step 2. Warming UpPurpose: To get Ss to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computers can be made.Pair workGet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book, and then ask them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given.Step 3. Pre-readingPurpose: To activate Ss’ interest about computers.Group workAsk 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encourage them to say more.1.How have computers changed our lives?2.What do you know about computers?Suggested Answers:1. They’re a much more useful and humane tool than the phone, and with corporate America behind them the networks will be everywhere--- changing our lives morethan any technology since the automobile.2. A 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execut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a task.A device that accepts information, processes it, and supplies an output. A computer usually contains memory, a control unit, arithmetic and logical units, and a means for input and output.A programmable hardware component that is controlled by internally stored programs and that can perform substantial computations (including arithmetic and logic operations)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A computer typically consists of one or more processing units, memory units, and associated peripheral input and output devices.Step 4. Reading1. SkimmingPurpose: 1. To get a brief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2. To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First, let Ss skim the text and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uses and pronunciation.2. ScanningPurpose: To get Ss to have some details in the text.Now we are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underline all the expressions in thetext. Write them down in your notebook.3. Further ReadingPurpose: To get Ss to get more details about the text.Read the text again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to complete the table, which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16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2: The Analytical Machine was made by Charles Babbage.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first family of computers wa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197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ep 5. RetellPurpose: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Ask Ss to use the chart above to rete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Step 6. Homework1.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2. Finish Ex1 (P19), Ex2 (P20).五、相关链接Robot workers versus human worker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 is ethically and morally responsible to manufacture robotworkers and androids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en it comes to robo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here. The debate has been going for some time and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outcomes.The argument that robot workers take jobs from human workers is true.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se jobs are generally repetitive jobs, monotonous and often hazardous to human workers. Is it wrong then to replace humans with robots in these cases?It isn't if there are enough other jobs these humans can turn to. It is if it leaves thousands of people out of work altogether. These are the simple answers.A more detailed answer lies in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s well as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wealthier countries have enjoyed rapid advance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abling them to automate many facets of society. In combination with a high standard of educ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 reduced need for uneducated workers that are willing to do repetitive work such as factory work.While government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ook after their citizens so that everyone has a job and benefits from the general wealth.So the real question is how to obtain a balance between 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ithout causing undue hardship.When computers started entering the workplace it was proclaimed by many that they would take jobs away from ordinary people. This has certainly been true. But, in a developing world where the flow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crucial for society to function, it has also created many new jobs --- not least of all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itself. In fact, the computer industry has created millions of jobs --- for educated workers.The key issue here is that the local work force has had sufficient education to upgrade itself at the same pace as technology, creating the nee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base for robot workers.A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an make robots to make our lives easier, handling tasks that we do not want or cannot do.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