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初中语文课改中的问题与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初中语文课改中的问题与误区
1 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 实践中还存在如下误区:
(1) 合作学习泛滥。

在教学中, 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中, 一些老师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 于是学生便迅速前后座讨论起来, 教室里气氛十分热烈。

这样的小组讨论没有明确的团体目标, 呈现极大的随意性。

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 更适合自主学习, 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 如生字生词, 作家作品的掌握, 完全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 也不需要共同探讨。

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 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使合作学习由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 沦为一种“表演”形式。

(2) 一切交给学生。

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老师说得越少越好, 这就证明学生自主学习了。

“将一切交给学生”, 似乎这就是课改的最大成绩了。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往往站在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 或在小组间走动, 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 听的过程中, 基本都是“很好”“不错”这样简单的评语, 学生讨论的问题往往没有得到任何结论或是教师的指导, 汇报完毕, 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是矫枉过正的极端的做法。

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 这是对的, 但是要弄清“唱主角”的内涵,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3) 不能简单地以形式和占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 还要看动机和效果。

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 它违背了:“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主导下, 群体协作, 研讨交流, 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4) 这一指导思想。

(3) 没有明确分工。

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明确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 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 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 最后找一个善于表达或积极发言的同学来汇报即可。

记得一节优秀课上, 老师很明显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一切都进行得很流畅, 到合作学
习这一环节时, 学生发言的效果也非常好, 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全班发言就集中在五六个人, 其他同学基本不参与, 有的拿书装装样子, 有的根本没参与合作, 或者说他没有任务, 那这样的合作学习意义又何在呢?只是提升了每个组个别同学的能力, 多数同学成了“陪客”, 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这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2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2.1 使用的泛滥
多媒体教学, 以其直观化、形象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喜爱。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可用“泛滥”来形容, 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

例如, 《巴东三峡》, 《济南的冬天》等课的教学, 教师们往往习惯于制作, 放映大量的图片和视频, 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 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 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 不惜花费大量的创作时间, 添加很多精美的修饰, 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过长, 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 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文本的学习服务的, 否则, 那将是本末倒置!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合的, 最有效的, 很多课文, 只是几张卡片, 一面小黑板, 常常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何必动辄多媒体呢!
2.2 教学的拼凑
多媒体的使用会优化课堂结构,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但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课件, 更多的时候是下载现成的课件, 稍加修改进行使用, 这样我们完全能接受;但有一部分教师, 拿来就用, 不认真备课并对课件的教学思路进行研究:读读课文, 讨论讨论大屏上的问题, 学生之间交流交流, 一堂课就草草结束了。

例如, 语文教材的教参, 附带一个光盘, 里面为每一课都配了一个课件, 许多教师不是认真研究借鉴, 而是成了马虎完成教学的一个“法宝”, 上课必用。

表面上课堂热闹了, 教师省精力了, 但长此以往, 空洞的教学, 将大大降低语文课堂的魅力, 学生也会在精彩的课件中迷失方向, 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3 空白的板书
系统、优美、规范的板书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哪些需要准确掌握, 哪些作为了解, 一目了然, 他在传统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全打到课件上, 上课时就让学生看大屏幕, 而黑板上往往只板书一个课题甚至一个字也不写, 直到下课都是一片空白。

这样做, 教师好像省力了, 但学生却是一片茫然, 时间长了,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实践的工作, 它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时刻心中装有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不盲目追求形式——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