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书4_第三章 礼多人不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客吃饭
请客吃饭作为求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性行为,向“贵人”发出邀请是第一个步骤,恰当邀请可以为求人顺利和成功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选择合适的对象
确定邀请对象是邀请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而邀请对象的选择,必须根据交际的目的而定。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下棋应请棋友;跳舞要请舞友;打球当请球友;乔迁、喜丧则请亲朋故旧;开业剪彩就该请有利于工作展开、业务往来,便于协调社区关系及从事传播等新闻媒体方面的客人……
求人办事,邀请的对象自然是能给你带来帮助的人,但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朋友作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精心安排,选择邀请对象,要根据求人的性质、需要,及宴会规模的大小等,遵循先主要后次要,先亲近后疏远的原则,来划定邀请范围,依次确定邀请名单。
此外,还要适当考虑邀请对象的学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等,以防邀请的人不合适,破坏了邀请对象间的关系和谐,给你的求人交际带来不便和麻烦。
(2)采取恰当的方式
采取何种方式邀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交际的性质、对象而定。
学者、专家、领导等,大多工作忙、时间紧,对他们最好提前相约,以便他们做好工作调整、时间安排;闲暇时间多、工作容易调度的早点约定,自然更好,而即使临时而请,一般也能随请随到;对某团体的要人,公开邀请,甚至借助传播媒体,就既能体现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又利于引起关注,促进宣传,扩大影响;而朋友密谈则悄悄地进行更利于避开旁人的视线,保证交往活动的隐蔽性;一般的往来、一般的亲友,打个招呼、通个电话、捎个口信儿也就可以了;而比较重要的工作联系、业务关系、公关事务等就必须采用相应的公文格式,如发书信、寄请柬等,或者按照一定的规格派专人传达、亲自登门,以示重视、郑重和尊重。
总之,邀请的方式要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3)注意“行”、“明”、“便”、“诚”
①“行”即邀请的可行性。
某人办了一家餐馆,开业剪彩,非要请某市长亲临,来装门面,做宣传,谁知久请不到,一拖再拖,最终也没请来,白白浪费了时间。
所以邀请要量力而行,既不强人所难,也不为所不能为。
②“明”就是明确、明白。
邀请前一定要明确宴会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邀请对象等,以便心中有数,做好邀请。
还需将上述事项向邀请对象传达明白,以利其接受邀请,担负相应的角色,准时赴约。
③“便”就是尽可能地为邀请对象着想,为其提供来往、交通等方面的便利。
王老板想请张教授帮他解决一个科学难题。
张教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原本打算拒绝,没想到王老板竟派了专车接送,专人护理,使张教授很感动,改变了主意。
这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利己。
④“诚”就是真诚相约,不虚情假意,不违约、不失信。
有人曾邀请几位朋友到他家去做客。
朋友信以为真,谁知他却是虚意敷衍,让朋友吃了闭门羹。
他这种失礼行为使朋友非常气愤。
事隔多年,提及此事,朋友仍然耿耿于怀。
这么邀请耍弄了别人,失去了朋友,岂不害人害已!
酒过三寻
求人办事,请客吃饭,这在老百姓中间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只要不与官场事务发生过多的联系,不以此来别有用心地拉拢腐蚀国家干部,无滥搞腐败之嫌,也就无可厚非。
其实,数千年来,中国人一向善于把酒席宴会场所作为交际公关的战场,因为吃饭问题长久以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大问题。
“民以食为天”,就连平时见面寒暄,有时也这样打招呼:“吃了吗?”
请客吃饭在求人过程中起码有三种作用:一是在求人之前可以培养关系,联络感情,为日后的相求奠定基础;二是在酒席宴上,人与人之间较少约束,酒酣耳热之际,提出有事相求,不容易遭到拒绝;三是感谢对方慷慨相助的一种回报,是“礼尚往来”中的一种礼节。
然而请客吃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香港企业家兼作家梁凤仪女士就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请客真是蛮辛苦的一回事,动员的人力比宾客肉眼所能看到的物力还要多很多倍。
”
“单是一份嘉宾名单,就要一组人去处理,从制订名单、设计请柬、安排邮寄,到跟进工夫等,完全要一个小组去处理。
”
“在决定要邀请哪些嘉宾上头,就是一套学问,请了阿甲,就必须请阿乙。
明知道阿丙是不会出席的,但若不给他发请柬就是不尊重,那就得发了。
请跟自己地位名望太悬殊的人,又是一项麻烦,高攀与屈就都会,前者会令对方误会你拿他来点缀场面,后者若跻身在宴会场合,可能令他本人不舒服。
又有些客人,你只寄给他一个请帖,不给他补一个电话,或写一个字条,他仍认为你办事不力。
另一些人呢,千万不能给他制造压力,否则会坏了关系,那就只要把帖子送出去就好了。
”
“总之,人际关系有多复杂,请客就有多艰难。
”
请客不只是一件千头万绪之事,且能从请客的行动中反映出浮生百态、人情世故、处事手腕等,未尝不是一个非常可贵的魄力与心思的表现。
有一次,某公司宴请几十个国家的贵宾与本城金融企业界贵宾,筹组期间的辛苦,使部门的同事都叫苦连天,办完事之后,皆大欢喜。
不是为了脱苦海,而是上了人生宝贵一课,其中一位同事说:
“恶补了一课人际关系艺术,像一下子多活了十年。
”
绝不言过其实,现实中常有危难去考验自己,那就请一次大客吧,一样是经验一场……
从这个角度看,收获必定比付出多。
酒宴席上无大小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科长,以及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满满的了,可是,着花布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说:
“没有什么好吃的,请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科长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放在科长面前,热情有余地给科长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试想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将作何感想?他们很难堪,其中两位竟愤然起来,未等宴席告终,就“有事”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科长,而慢待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隔阂。
尽管人们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轻有重,不可能平均,但聪明的人,在保证“重点”的时候,绝不忽略“一般”。
比如,迎面来了三个人,好久未见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于寻找求助办事的,你怎么对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计其余,还是逐个关照,热情寒暄一番,然后和其他人说明情况,保证重点?这就是一个技巧。
再如单位的同事、领导到你家聚会,你是眼睛只盯着领导呢?还是在不得不首先给领导倒茶、斟酒之后,在给同事们“服务”时能表示出热情的态度,说一两句亲切的话?这里,除了技巧是必须的之外,根本问题是要一视同仁,“下眼皮不能肿”。
人和人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我和你的关系,常常是我和他,三角、四角,甚至五角、六角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当客人怀着欢欣的心情坐到你的宴席上来的时候,他们倒不是为了吃点喝点什么,而是为了通过这种社交形式互诉衷肠、互诉友情。
只要主人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客人,那么,宴桌上的“皆大欢喜”是不难做到的。
而如果“热”此“冷”彼,那样,“冷”者当然不高兴,而“热”者心中也不会好受,因为实际上那少数的“热”者,有意无意地被人推向了“冷”者的对立面,心里也会“为之不欢”。
据说,圆桌的发明,正是为了使入席者既无南面之尊,又无北面之卑,其中本身就隐含着“平等”二字。
坐在象征平等的圆桌边进餐,而偏要人为地造出种种不平等的举动来,岂不可笑?
求人时请客吃饭,要处理好多角关系,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勿以尊卑定冷热
所谓“首长”,是工作职务,当“官”的与一般平民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日常生活的
交往中也是平等的。
在一般的家宴桌上,只要不是什么特殊需要,尽可以随意一点,那样有好处,甚至可以调节“官”“民”关系。
而如果把“官”和“民”的关系延伸到宴会桌上来,那不仅不会使上司提高威信,让上司脸上有光,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勿以亲疏定冷热
在家宴席上,来的客人之中会有与主人关系比较亲密的,也有与主人关系一般的人,在这种场合,特别要注意不能亲亲疏疏、冷冷热热。
在待人的态度问题上,孔子说过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就是说在与人交往时,要既不谄媚讨好位尊者,也不歧视冷落位卑者,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造作,充分显示出你的诚挚内心。
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这样的评价:某某人做事真周到。
这样的话肯定就是对那些善于在日常应酬中做得圆满者的赞赏,同时也说明了被赞赏者是日常应酬的成功者。
(3)让“次要者”感到他的存在
在应酬场合中,如果有三个人,那么其中一个人可能会是本次应酬的“次要者”。
如果在应酬过程中,这位“次要者”遭到了冷落,在心里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那他的心里将会是非常尴尬的,而且以后他便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这样,你就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个可以在某个方面向你提供帮助的伙伴。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你在重视他的存在,你的事业便成功了一半。
适当地让“次要者”参与到你们的谈话中,不仅可以打消“次要者”的尴尬,同时还可以为你赢得朋友的心。
让“次要者”感到他的存在,可以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常常向“次要者”微笑。
②不时地向“次要者”询问一些平常的问题。
③常常示意“次要者”喝茶或吃点心。
④让“次要者”参与到你们的谈话之中。
酒文化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朋友聚会,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可以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都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这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学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
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可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
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
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
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礼”多人不怪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爱“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寸步难行,被人所唾弃。
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
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
换句话说,日本人是用小礼物打开美国市场的,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
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
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小礼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聪明,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运用了自己的策略。
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二是他们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大礼物反而容易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受贿行贿之嫌;三是他们又很执著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
可见,礼品虽小,人家功夫到了家,你不能不佩服。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
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
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日期都有记录。
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
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
双方都不要着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收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
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
朋友之间或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年节佳辰,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现彼此间的一番情谊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与,是感情的物化。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
它反映出送礼者的
文化修养、交际水平、艺术气质以及对受礼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
在一定意义上讲,送礼是一门特殊的交际艺术。
礼轻情意重
中国人求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送礼者情意重。
奇怪的是最讲究传统的中国人,似乎忘了“礼轻情意重”的传统教诲。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
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
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搜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
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
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
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
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因为实物还系在他脖子上,“礼轻”得非同寻常,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意重”了。
西欧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
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外国人。
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友谊的表示,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意重”。
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分,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我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
要送水果就称它十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有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这属于别有用心类,不是因面子问题而使然,因此不在此讨论之列),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
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提了那么多礼物,人家还可能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
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难下台的就是你。
因此,照我们看来,我们送礼的观念也应来点变革才行,应当破除面子的障碍。
如果取消“经济价值”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送礼标准呢?我们说当然以送令对方高兴的东西,而价钱高低不应作为衡量的标准。
前些年一位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些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因为城里缺,或者说不如他送的新鲜,因此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这些礼物。
对方住址巧打听
求人时送礼必须知道对方的住处。
如果对方是零售店的店主,问题还不大,因为大部分店铺就是他们的家。
但是,如果住处不在其工作场所的话,要弄清他的住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有的名片上有家庭住址,但这种情况并不多。
如果向对方的公司或有关机关打听的话,又非常不恰当,弄得不好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如果直截了当地跟对方说:“想送点礼
品给您,所以请您告诉我您家的住址。
”那就太露骨了,这也不好。
若不跟对方明说,仅含糊其词地请对方告诉你他家的住址,有些人会很高兴地告诉你,但大部分人不喜欢这样做,他会很冷淡地回答:“有事情到工作单位来找我!”这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相当困难,那么,怎样办呢?
你可以这样跟对方说:“我打算给您寄个贺年卡,请问您的住址是……”再不好客的人,当听说你要给他寄贺年片也会痛痛快快地告诉你的。
如果想知道同一单位的几个人的住址的话,不必一个一个地去问其本人,可选择一位你认为最近的人就行了,通过他再打听其他人的住址,如果能向他借来单位员工的通信录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打听某人的住址时,尤其要注意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打听,要设法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打听,如果当着别人的面打听,别的人就可能猜测“这家伙不知又要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和第三者都会很反感。
送礼的学问
常言说,送礼要送到心坎上。
礼物是感情的传递物,是传送友谊的媒介。
所以,我们在选择礼品时,应根据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来挑选礼物,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特定的礼品表现出来,让对方在接受礼品时,能感受到你的一片深情厚意,即以物见情,以情感人。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你的送礼行为高尚、文雅、亲切、友好。
比如,为生病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美丽的鲜花,定会使他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同学送去一帧昔日同窗好友相聚的照片,会唤起他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为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一套他现在手头还没有的文学名著,会使他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美丽而精致的纱巾、漂亮的领带,会使对方感受到一份深深的爱的情意。
所以,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一定以值多少钱来衡量,而是由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
如在选择礼品时,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方面下点工夫,做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效果肯定很好。
另外,不同层次的人,其生活需要是有差别、有距离的。
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选择精美高雅的礼品,如名人字画、工艺美术精品及各种高档文化用品等;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偏重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宜选择一些比较新颖别致、精美时髦的日用消费品作礼物,其中应以吃的、穿的、玩的为主;对于一些生活比较困难,除了生存以外很少有其他享受要求的人,就不必买那些他的生活中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他最缺什么就给他送什么,有的送些钱效果也很好。
总之,选择礼品要看对象,因人施礼。
求人送礼要因人而异
求人时送礼要因人而异。
赠送礼品的对象是什么人,是我们送礼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这就
是说送礼要有针对性。
送给恋人和送给友人的礼品能一样吗?送给老人和送给孩子的礼品不同,送给老板和送给亲戚的礼品也有区别,送给知识分子和送给工人的礼品也有变化,送给富裕者和贫困者的礼品应有选择。
为了使我们在送礼时收到好的效果,达到增进人际交往的目的,至少在分析送礼对象时应从如下角度考虑。
(1)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
家贫者,生活必不宽裕,你送去的礼物如是实惠的生活消费品,必于他有贴补之用。
与其送去只具观赏性的工艺品,让其束之高阁,不如送上食物穿用让他即时消费,更可令其心花怒放。
他也会对你“雨中送伞”、“雪中送炭”感激涕零。
(2)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
受礼者家庭消费水平很高,那么一般礼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
你勒紧裤带,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下的礼品,在他那里可能是平常的东西。
就如土耳其谚语说的“把礼物送给富人,就像提水倒入大海”。
可是,有时那份礼又不能不送,我劝你还是从精巧上花些心思。
比如,送去一枚你自己亲手刻制的印章,使其在绘画时可以用之;或是送去一柄用山藤根雕刻的烟斗,既是件工艺品,又未花分文。
这可能会引起受礼者的兴趣,他可能在赞赏你对他细致了解的同时,非常珍惜你的那份劳动。
(3)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
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生活本无牵挂,浪漫色彩浓厚,礼尚往来时可以多在趣味性上想些点子。
朋友生日时,送去代表他的属相的工艺品,可能会令其快慰;在他布置房间时,你送去用布缝制的滑稽小猴,置于沙发之上,会令其捧腹;她出国时,你送她一条签着全班同学名字的手绢,会令其激动不已。
(4)对老人,以实用性为佳
可口的食品,舒适的衣服,急需的用具,可能会博得老年人的欢心。
这些东西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也融洽了两代人的关系。
(5)对孩子,以启智为佳
现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作为孩子家长所企望的是他们智力上的开发。
所以,智力玩具、图书画册、学习用品等能启发他们智慧的礼品会备受青睐。
(6)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外国朋友自然对具有异国情调的礼物感兴趣,你不妨送些唐三彩、真丝巾、景泰蓝、剪纸、惠山泥人、龙井茶等中国的特产,以博其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