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资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首尾呼应,强化了作者所要抒 发的感情。
13
精读:赏析写景部分
文章的哪些 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用四个字概括 出作者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3--11自然段。 5幅画面:第3段秋晨静观; 第4段秋槐落蕊; 第5段秋蝉残鸣; 第6—10段闲话秋雨; 第11段清秋佳果。
14
故 都 秋 景 图
15
研读与探究
• 第一幅:秋晨静观(第3段) • 景象: •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境的清静
• 青天下的“驯鸽”的飞声
•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听得到、细数——心的宁静
• 破壁腰中的 “牵牛花” •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 蓝白冷色调、枯黄、生命力衰竭 ——心境的悲凉 • 视觉、听觉
——
16
研读与探究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作者简介
•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 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 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 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 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 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 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 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 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 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 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 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 清、静、悲凉
18
研读与探究
• 第四幅:闲话秋雨(第6-10段) • 景物:
• 灰沉沉的天底下
• 息列索落的雨声
• 一阵冷风

—— 秋雨忽去忽来,情和境的悲凉
•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思考:“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主 观感受的词,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 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提示:联系背景)
23
香山红叶
24
研读与探究
•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此文写于193第4年,此时的 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 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 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 “悲凉”已 不仅是故都秋景,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 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25
研读与探究
• 3“一切景语皆情语”,思考作者 在这些秋景图的描绘中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
我自刘《 言古禹秋 秋逢锡词 日秋 》 胜悲 春寂 朝寥 .,
2
——
断古
肠道
马人西
致在风
远天瘦
《涯马
天。,
净夕
沙阳
秋 思 》
西 下 。
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悠闲、落寞与感伤
19
研读与探究
第五幅:清秋佳果(第11段)
景物:
北方的枣树等果树
淡绿、微黄 、红完
的颜色
——清、静或衰退
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 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20
秋日胜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 第二幅:秋槐落蕊(第4段)
• 景物:
• 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寂静
•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 点儿落寞
之情
——清静悠闲,又带有“落寞”“悲凉” 17
研读与探究 • 第三幅:秋蝉残鸣(第5段) • 景物: • “北国的特产”:“秋蝉” • “衰弱” “残声” “啼唱” 以动衬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
解题
• “故都的秋” • “秋”: 秋景。
• “故都”指什么地方? • 北平。
•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呢?
• 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怀念、眷恋等感情。
8
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wk.baidu.com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10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哪几段?作者对 故都的秋的感情是怎样的?
3到11段
11
在第1、2段作者用什么手法 来写对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 的不同感受?运用这种手法 有什么作用?
• 对比的手法; • 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
情。
12
第13段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南 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它和文 章的第1、2段有什么样的关 系?
• 对比;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 的无比眷恋之情。
26
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
27
文章的13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21
究研读与探 2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碧空青天 蓝白朵的牵牛花 灰土 灰沉沉的 青布单衣或夹袄 淡绿微黄的枣
——秋色:冷色调(清) 驯鸽的飞声 落蕊无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秋声:静(以动衬静)
22
研读与探究 五幅图画中,作者着重于描写了故都的秋声和 秋色,展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呢?
6
写作背景
•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积极投入 到左翼文艺活动中。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 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 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 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 作枯竭。期间,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 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许多时间里到处游山 玩水。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到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