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完美版(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景物描写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评价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代表作品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北平(今北京),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0102描绘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北国秋日的色彩、声音、气息等多方面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秋日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深沉与厚重。
抒发对故乡深沉眷恋之情03景物描写技巧分析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绘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比喻和拟人排比和反复情景交融,抒发内心感受融情于景作者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
例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破屋”、“浓茶”、“碧绿的天色”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借景抒情作者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例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息索索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天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04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孤独、沉默、内敛主人公在文中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他的沉默和内敛体现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对故都的深情眷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对故都秋天的细腻感受和深深眷恋。
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主人公的形象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他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追忆。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辅助主人公表达情感01体现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02与主人公形成对比或共鸣03人物形象在主题表达中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深化了文化记忆与历史反思突显了主题内涵05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传统文化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诗词引用四季意象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文章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课件
妙笔生花
每一片风景都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走 出郁达夫的精神世界,想到优美的校园, 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试着写一写“校园 的秋”。 (时间3分钟,100-300字。)
课后练笔:试改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开动你的大脑,结合《故都的秋 》的写景手法,用一段文字描绘诗中的 画面,力求表达出作者情感。 (100-300字)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秋槐落蕊
庭院清秋 秋果奇景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局部品读
领悟情思
2.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不同作家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请从文本五幅画面中任选一幅画面概括 其特点,指出写景的方法并分析作者传达的感情。 或在文本中任选一处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课堂检测
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
D 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 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 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 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 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
沉痛的话语,民族的无奈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果胜景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 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 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 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 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 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刘海粟
学习任务一: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呀,故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 秋景图?
故都的秋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01
02
03
04
05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 细、清、真三点。(郁达夫)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郁达夫:秋槐落蕊
杜甫:无边落木
温柔而细腻
苍阔而宏大
世间大美,各有不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 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易中天《读城记》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 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 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 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1
晓风残月。 秋日里,
秋雨里, 柳永读到的
毛泽东读到的 是壮丽。
是凄苦。
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 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 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 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
时代背景
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 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 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 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要求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 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 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 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 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己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 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 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 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6张ppt)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一椽破屋 一缕一缕漏下来的 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偏爱 疏疏落落的秋草 潜意识里的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联想 微叹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 凉”的感叹 枣子红完,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王国维
王安石《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古龙《小李飞刀》: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 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数梅 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反衬这五幅ຫໍສະໝຸດ 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穿起来的 呢?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 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多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色彩描写
寓情于景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
第二部分
秋天中的 郁达夫
清——“气味也没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多感官结合
第三幅画面 标题:秋蝉残声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响声必 然不想夏天那样大,反而衬托了故都的静。 悲凉——残声的微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02
“闲话秋凉”图:
03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统编版-故都的秋PPT1
心
突
破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 悲凉)
二
初步分析清静景
课文中写了哪五幅 秋景图?请分别用四 个字概括。
晨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 蝉 残 鸣
秋雨话凉图
秋枣胜果
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请 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晨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回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
归 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
课 的中心句。
本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
作者自幼丧父,遍尝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
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
介 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
让我们走进秋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思考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 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 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 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 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 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部编版课件《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1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这些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
到了现代形态的小说作家跟前,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些作家干脆取消故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运行历时性的、线性的基本模 式,转而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嚣与骚动》的散点往复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弗兰德公路》的全景共时式,各个场景都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素芭的心理活动。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很简单,只是一个毫不出奇、甚至不会引 发多少怜悯的悲剧故事。但是哑女素芭心理活动的摇摆,使得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拥有了一条丰满的暗线。而在悲剧和审美上的深度,也大为增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罪与罚》中,写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要杀房东老太太时,他内心的犹疑和彷徨也是细小的摇摆。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曾梦捷是个苦命的女孩。1984年1月26日,她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刚落地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她自幼体质羸弱,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母亲无奈把她送到远在四川达 州的伯父家。经医院检查,梦捷得的是严重肺炎并发脓肿,虽经抢救保住了小生命,可右肺部分已呈坏死状。
秋院静观图
品读 秋味
秋槐落蕊图
品读秋味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落蕊的?
秋槐落蕊图
品读秋味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觉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触 觉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
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写了人的哪些感受?
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的?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都
记叙 分写(3~12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的
秋日秋果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3~14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眷恋
44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再 见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 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 基本感情。
读第一段,在作者笔下,故 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特点:清、静、悲凉)
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
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下 义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项:
45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 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 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 互答声中。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43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变体, 只通行 于一定 的地域 ,它不 是独立 于民族 语之外 的另一 种语言 ,而只 是局部 地区使 用的语 言。根 据性质 ,方言 可分地 域方言 和社会 方言, 地域方 言是语 言因地 域方面 的差别 而形成 的变体 ,是全 民语言 的不同 地域上 的分支 ,是语 言发展 不平衡 性在地 域上的 反映。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景物?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
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的特点的?
21
秋院景物:
破屋 (视觉) 悲凉 日光 视觉 清 牵牛花 视觉 悲凉 秋草 视觉 悲凉 天色 视觉 清 鸽声 听觉 静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22
二.槐树落蕊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
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北方果树可写的比较 多,为什么作者写枣 树?
30
因为枣树是京城人 家院落中极为普通 的树种,而且它生 长的颜色的变化, 恰好映衬了北国之 秋的变化,与全文 的感情基调一致, 足以代表作者心中 故都的秋色。
31
秋
果秋 奇雨 景话
凉
秋
秋
蝉槐晨
残树院 落
鸣蕊落
32
再读3-11段思考本文如何体现 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 点的?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6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在描写秋雨话凉图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都市闲人的?为什么作者在 此部分要写都市闲人?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奇、有味、像样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秋雨的赞美 之情
语言特点:京味儿 作者正是用有着京腔京调的
平民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 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 “清”“静”“悲凉”的北国 秋味儿。
7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 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 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
要求: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 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黄色)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灰沉沉的天(灰色)
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冷色。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 生什么样的感受?
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说过:“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 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本文3-11段描绘了五幅故都秋 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概括?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秋 晨 院 落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41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 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读12段思考:
1、对于有些批评家指出的 中国文人多因颓废而颂秋, 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插入对写秋的 诗文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8
提问: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 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呢?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的特点。
故都的秋声有哪些?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 人声。
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 闹呢,还是宁静?
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
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犹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 手法。比如时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 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 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 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反衬夜的静,这也就是 以动衬静。
郁达夫
作者简介
(1895~1945)现代作家。原
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
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
艰难。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
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38年
底赴新加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不久,当
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
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
39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 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 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 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 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 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本 名:郁达夫
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原 名:郁文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
籍 贯:浙江富阳
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
身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 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
15
秋 槐 落 蕊
16
秋 蝉 残 声 ( 鸣 )
17
秋 雨 话 凉
18
秋 果 奇 景 图
19
解读秋景
秋晨院落图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 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