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故都的秋ppt课件1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 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活动7】综合阅读第3-11段,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 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 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 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这样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 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 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 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 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 主人公。
任务二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1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 神态、对话语调。 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 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 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 地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6张ppt)

三、整体把握
第3-11段,通过五个画面来展现故都之秋的特点。请听朗 读,然后分别用四个字(均用上“秋”字)概括这五个画面。
概括提示: 方法一、什么景物,如:月亮。 方法二、何时、或何地的景物,如:十五的月亮。 方法三、怎样的景物,如:弯弯的月亮。
三、整体把握
秋秋秋秋秋 实雨蝉槐晨 奇闲残落院 景人声蕊落
一、散文知识
一、概念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 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 二、特点:形散而神聚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写法灵活;神聚,是指主题明确而集中。 三、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不同,散文分三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 说理散文,以就事感悟为主。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 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 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
四、重点研讨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 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 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 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
故 都 的 郁

夫秋
三、整体把握



实 奇 景
雨 闲 人
——
都 的 郁
秋 达

面对这些秋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请阅读第12段回答。












三、整体把握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 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颂秋
三、整体把握
开头:总写特点 抒发感情
主体:分写特点 抒发感情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1课《故都的秋》(共21张ppt)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1课《故都的秋》(共21张ppt)
郁 故都的
达 夫

有关秋天 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 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 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 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水是眼波,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 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对故都、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染上瘟疫的纷纷落叶四散调零:哦,是你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 《西风颂》雪莱(英)
4.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① 内容上:追溯悲秋的渊源,自古悲秋,中外皆然,再次强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明、寂静、悲凉)
2.南国之秋有哪些特点?文 中为何两次提到南国之秋?
慢、润、淡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衬 托北国秋天的特点,点出 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 之情。
3.这两段还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沉痛的话语,民族的无奈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果胜景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 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 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 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 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 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刘海粟
学习任务一: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呀,故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悲凉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 秋景图?
故都的秋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01
02
03
04
05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 细、清、真三点。(郁达夫)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郁达夫:秋槐落蕊
杜甫:无边落木
温柔而细腻
苍阔而宏大
世间大美,各有不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 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易中天《读城记》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 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 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 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 强。
3.语言优美。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 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3.哲理散文。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 于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 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本P106输入-108《故
自学指导二 7分钟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什么手 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2、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中间部分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4、尝试给全文划分层次。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 什么手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输入 背景及散文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你的 梳理文章结构。
题 目
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北平,为什么
作者却说“故都的秋”,而不请是“北平的
秋”?


种的眷文恋化“之底故情蕴”和。即历从史前沧的桑、感过,去也的你的题目蕴。含更着带深有切一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 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 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ppt

对故都之秋的 眷恋、向往,寄寓 了深远的忧思与孤 独者的落寞
19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再少数;可是当一个 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总归都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悠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 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 旧都城”
秋果奇景
枣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红完 清秋佳日
故都的秋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 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秋色:牵牛花,枣儿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高远柔和、清冷 凄凉、哀婉 高亢、悠远、清亮 冷漠、火热 落寞、凄凉
思考:故都的秋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何只赞美清、静
、悲凉的故都的秋呢?
第一,跟作家个人的经历、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
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 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更增添 苦闷、消沉的心理。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美文欣赏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后作业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
庭院秋景 秋雨话凉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果奇景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21张)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21张)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落蕊无声帚留痕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心的宁静
悲凉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7张ppt)

2、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在文章开篇和 结尾两次提到了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有 何特点?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明确:特点:慢、润、淡。总看不饱,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 味不永。 作用:在内容上:对比衬托。抑南扬北, 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 秋的赞美的主旨。
内容
技巧、特点
庭院清秋
破屋:碧绿天色、驯鸽 飞声、日光 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几根疏落的秋草
冷色调:清; 以声衬静:静; 萧瑟景物:悲凉
秋槐落蕊
落蕊无声、无味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听觉:静; 视觉嗅觉:清; 感觉:(落寞)悲凉
秋蝉残声
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
以声衬静:静; 听觉:(嘶叫)悲凉
一、导入:你心目中的秋是 怎样的?请引用学过的诗句, 并概括秋天的特点。
萧瑟 ——抒发 了作者的 羁旅之愁, 思乡之痛。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肃杀、 苍凉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思考: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为
什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如此悲凉呢?
(知人论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 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 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 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 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再 加上郁达夫本身是个“敏感多情”的作家, 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所喜爱和眷恋的“故 都的秋”,也流露出一种沉静,悲凉的心 境。他描写的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教学过程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02
“闲话秋凉”图:
03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3张ppt)

故都的秋之特点:清、静、悲
2 江南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凉?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天?
慢 、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
爱之深
前后呼应 完整性;增强真实
感和感染力
整体感知
文章层析划分:
第1-2自然段:写的是对北国和南国秋 天之对比 第3-12段:具体写北国之秋景 第13-14段:再写对北国秋之眷念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积极投身 抗日救亡活动。在生活上,郁达夫居无定所、 颠沛漂泊,饱受人生哀愁与痛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万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 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等情感 寒蝉=悲凉、哀怨、忧伤、忧愁;
史记中有云:“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时间都在泥土 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正可谓出淤泥 而不染。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
环境:萧条破败,悲凉
赏析秋槐落蕊图
请阅读第4段,作者如何写落蕊图的?有何特点?
“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
主清
观 感
受 悲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了解散文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 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 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 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解读题目;梳理内容;赏析秋景
订正字音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 zhè ) 槐树( huái ) 扫帚(sào zhou) 落蕊( 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 niàn) 蟋蟀( xī shuài )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 tuó ) 譬如( pì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强调欣赏暮秋,从反面下喻,增强了语言的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 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形象之味品味抽象之味,再次突出北国秋味之浓
行文结构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1~2段)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向往 品味
故都的秋
分写 (3~12段) 议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 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 悲凉的颂歌。
品析句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应。
【思考4】分析手法 1.鉴赏前两段的手法及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 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 记。
前期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后期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
划分文章的结构
1-2 北国的秋有何特点(与南国秋比较) 3-10 故都的秋景及人类对于秋的感受 11-12 再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通过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的秋景?
理清思路
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简介
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 少时已有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使他忧伤愤世。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 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饱尝
突出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 向往、眷恋之情
【新 高教 中材 语】文1统4编故版都】的故秋都—的—秋部pp编t课版件201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 高教 中材 语】文1统4编故版都】的故秋都—的—秋部pp编t课版件201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赏析名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 作用: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挚爱之情。
本体——南国的秋韵与北国的秋韵
喻体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 高教 中材 语】文1统4编故版都】的故秋都—的—秋部pp编t课版件201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 稀饭稀薄,馍馍厚实; 鲈鱼味浅,大蟹味久; 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 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 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理解题目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
而又深沉。
小组合作(5-8人)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概况每部分的内容。(1人)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描写了故都的秋景?(1-2人) ※鉴赏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1-2人) ※列举传统文人悲秋的诗句;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受与传统文 人有何差异?(1-2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上内容。(1人)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第十三段
南国秋景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段落中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秋景?如何饱尝故都秋景?
清、静、悲凉 3-11段
饱尝
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第二段南国之秋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 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新 高教 中材 语】文1统4编故版都】的故秋都—的—秋部pp编t课版件201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 高教 中材 语】文1统4编故版都】的故秋都—的—秋部pp编t课版件201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对比衬托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当时,郁达夫到达北 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 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 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北平,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 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 秋》。
博喻 定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可以用多个喻 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2019上册语文课 件 (共21张PPT)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 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 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 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