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ppt课件
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 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
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散文鉴赏方法
▪ 1整体把握文章; ▪ 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 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客观:这的是自景然物 色本 彩身 。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主观:作旧家中个国人 时的 代善 的感 抑气 郁质 环境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 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
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课外拓展
请将课文中的情境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 落寞人在故都。
请同学写出有关“秋”的四个 名句,并赏析其是如何做到情 景交融的。
“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背景介绍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都说“革命之士”多豪迈,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为什么身为现代 作家、革命战士的郁达夫也像古人一样“逢秋悲寂寥”,笔下的故都之 秋一片“清”“静”“悲凉”呢?明确:“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 凉”,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也是他不自觉地“以情驭景”的结果。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当局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连年大战,民不聊生, 导致他思想苦闷。②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使然。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体 验了生活更多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 辱和歧视,为他增添了更多的苦闷。③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所致。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学”;作者认为,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 秋姿、秋色、秋味,交融着郁达夫个人的不幸遭际、心路委曲。在作者心中,“悲 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时代的写照。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故都的秋》 (共24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概括景物 特点,领悟秋味。 2、学习融情入景和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发散思维。 情感目标:感受秋之美,陶冶情操,提高 审美能力。
瑞士思想家阿米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 个心灵的境界。
☆我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梳理整体思路
一:总起(1、2)独特感受,热爱之情 二:分写(3—12) 1.秋院 2.秋槐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6.联与议:①创造一点文化氛围 ②抒发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
触。
三:总括(13、14)无比向往,极度热爱
探 知 赏 析
找文眼句,寻找文章的 线索
3.忠实作者原意,换个直抒胸臆的表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
诺贝尔: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结结高(读法与写法): 1.抓住了题目、文章的首尾,往往就抓住了 读懂的关键; 2.带着爱的情感慢慢品味… 3.只有写,才能逐步趋好。 朴素的真经: 读,是学习散文的重要途径 写,是鉴赏散文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得:1、题目里面有“钥匙” -------指明了读懂方法 2、题目里面有感情,题目里面有深意 -------引导我们写作的方向
读 结尾
1、自己品读: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读出重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悟: ★原来, 相同的景物不同的感受与很多因素有关:生活 际遇,个人气质, 性格特点,胸怀志向,时代背景等 联: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 维 王国
郁 达 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概括景物 特点,领悟秋味。 2、学习融情入景和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发散思维。 情感目标:感受秋之美,陶冶情操,提高 审美能力。
瑞士思想家阿米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 个心灵的境界。
☆我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梳理整体思路
一:总起(1、2)独特感受,热爱之情 二:分写(3—12) 1.秋院 2.秋槐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6.联与议:①创造一点文化氛围 ②抒发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
触。
三:总括(13、14)无比向往,极度热爱
探 知 赏 析
找文眼句,寻找文章的 线索
3.忠实作者原意,换个直抒胸臆的表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
诺贝尔: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结结高(读法与写法): 1.抓住了题目、文章的首尾,往往就抓住了 读懂的关键; 2.带着爱的情感慢慢品味… 3.只有写,才能逐步趋好。 朴素的真经: 读,是学习散文的重要途径 写,是鉴赏散文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得:1、题目里面有“钥匙” -------指明了读懂方法 2、题目里面有感情,题目里面有深意 -------引导我们写作的方向
读 结尾
1、自己品读: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读出重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悟: ★原来, 相同的景物不同的感受与很多因素有关:生活 际遇,个人气质, 性格特点,胸怀志向,时代背景等 联: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 维 王国
《故都的秋》ppt课件(29页)
品秋味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 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 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他的大褂兜里;他的 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 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 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 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走进秋天
根据课文仿写:
透过你笔下牵牛花的蓝朵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落寞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 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王安石
品秋味
秋槐落蕊Βιβλιοθήκη 秋蝉残鸣闲话秋凉9
秋 日 胜 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 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 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心中之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 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 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临风 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 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 情怀&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 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 《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
静
觉得落寞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扫帚痕迹
清
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以蝉鸣声“衰弱”却也能被听到,以动衬静,反衬北国之秋的“清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蝉鸣残图
秋雨话凉图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秋院晨景图(3段)
秋雨话凉图(7-10段)
秋蝉鸣残图(5段)
秋日胜果图(11段)
秋院晨景图
秋色:碧空 青天 蓝朵 灰沉沉 青布 淡绿微黄 秋声:驯鸽的飞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冷
静
环境清幽、萧瑟
Hale Waihona Puke 情感孤寂、落寞秋槐落蕊图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觉得落寞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扫帚痕迹
清
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以蝉鸣声“衰弱”却也能被听到,以动衬静,反衬北国之秋的“清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蝉鸣残图
秋雨话凉图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秋院晨景图(3段)
秋雨话凉图(7-10段)
秋蝉鸣残图(5段)
秋日胜果图(11段)
秋院晨景图
秋色:碧空 青天 蓝朵 灰沉沉 青布 淡绿微黄 秋声:驯鸽的飞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冷
静
环境清幽、萧瑟
Hale Waihona Puke 情感孤寂、落寞秋槐落蕊图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
第二,也跟作家 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时代环境
个人气质
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秋槐落蕊
清、
秋槐、落蕊、扫帚的条纹
静、悲凉
清、静、悲凉
喜爱及淡淡的悲凉
填鸭式阅读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既是 描写,又是 ,而悲凉则更多是 。
小 结
情
景
交
融
清、静、悲凉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鸽、牵牛花、秋草等
破屋、浓茶、碧天、训
清、静
对秋
晨小院的喜爱与淡淡的忧伤
秋晨小院
清、静、悲凉
、悲凉
填 鸭 式 阅 读
比较鉴赏
改:租人家一间房屋来住着,早上起来,倒一杯白开水,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天色,听得到鸽子的飞声。
改: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日光,或在墙壁腰中,对着喇叭花似的牵牛花,也能够感觉到秋意。
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彻底。
北方秋的深味可以用文中哪几个词来概括?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边读边在文中用笔圈点出来。
清 静 悲凉
这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中心句,主旨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任务活动一 读一读 说一说
请给“清、静”组词。
清:清新、清丽、清爽、清幽、清闲、冷清、凄清······
1
--------走进中国文人笔下的秋
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是清新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是绚烂的。
第三,还跟作家的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时代环境
个人气质
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秋槐落蕊
清、
秋槐、落蕊、扫帚的条纹
静、悲凉
清、静、悲凉
喜爱及淡淡的悲凉
填鸭式阅读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既是 描写,又是 ,而悲凉则更多是 。
小 结
情
景
交
融
清、静、悲凉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鸽、牵牛花、秋草等
破屋、浓茶、碧天、训
清、静
对秋
晨小院的喜爱与淡淡的忧伤
秋晨小院
清、静、悲凉
、悲凉
填 鸭 式 阅 读
比较鉴赏
改:租人家一间房屋来住着,早上起来,倒一杯白开水,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天色,听得到鸽子的飞声。
改: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日光,或在墙壁腰中,对着喇叭花似的牵牛花,也能够感觉到秋意。
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彻底。
北方秋的深味可以用文中哪几个词来概括?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边读边在文中用笔圈点出来。
清 静 悲凉
这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中心句,主旨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任务活动一 读一读 说一说
请给“清、静”组词。
清:清新、清丽、清爽、清幽、清闲、冷清、凄清······
1
--------走进中国文人笔下的秋
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是清新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是绚烂的。
《故都的秋》ppt课件25张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ppt课件31张
• 大笔如椽 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 :
初读感知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划分层次段落
总——分——总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
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
题解
故都的秋
地点( 北平)
事物(内容)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含有对故都(北平) 深深的眷恋之情,暗 含一种文化底蕴。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生字词梳理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驯鸽 (xùn) 槐树 (huái) 点缀 (zhuì)
平仄 (zè) 颓废 (tuí) 廿四桥(niàn)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
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5
文体知识
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 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自由的文体,以抒情、 记叙等方式表达。 分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 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
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走近文本
关键词:清、静、悲凉(文眼)
故都的秋总体感 觉是怎样的?
请找出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词语。
文眼: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
请用简练的文字初步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 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故都的秋》课件 (共29张PPT)
喻 体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思考: 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第12段古今 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内容上:
(1)说明感秋的人处处都有,而中国的文人 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 , 突出了北国之秋更 够味,从而深化文章主题(2)这一段宕开文笔, 纵横议论,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
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清”“静”与“悲 凉”呢?为什喜欢“清”“静”“悲凉”的故都 之秋呢?
• (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 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 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 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 两次婚烟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 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 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结构上:
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 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照应文题,与“故 都”文题暗合。
探究思考
• 北平有许多胜景,作者却写了这些在 很多人眼中并不起眼的景物,为什么 ?是否表明了作者一定的心境?
《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 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 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缘情叙景—— 一个心灵世界,一片自然风景。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香山红叶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2024版《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中审美意境营造技巧
色彩的运用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如“碧绿”、“蔚蓝”等,为读者 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北平秋色图。
意象的选取
郁达夫在文中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槐树”、“秋 蝉”等,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自己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
情景交融
作者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营造出 一种深沉、浓郁的审美意境。
从《故都的秋》看散文创作启示
注重个性表达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这启示我们在散文创作中要注重个性表达,写出自己的真 实感受和思考。
善于捕捉生活细节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细致观察,捕捉到了许多生动的生 活细节,这启示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表达。
郁达夫《故都的秋》
该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秋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文章将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该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展现了北平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时代风貌。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当代作家笔下乡愁主题散文推荐
抒发乡愁情感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 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表达乡愁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 之中,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Chapter
主人公形象分析
孤独、沉默、内敛
主人公在故都的秋天中,往往表 现出一种孤独和沉默,这种性格 特点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04
地域文化特色展示
Chapter
北京地域文化特点在《故都的秋》中体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我的忏悔》
第二部分:文本探究
情景任务:
李华参加了“故都的秋”知识闯关赛,但他遇到了一些困难。 假设你是李华的好朋友,请你帮他闯关!
赛制:勇敢回答问题记及格分,答错不扣分,答对按点加分。
关卡一:探寻故都之秋的特点。
李华读完《故都的秋》之后,产生了 一个疑问: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 分)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2.读第13段,说说第13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 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大雅大俗,生动形象。 (对比映衬,比喻)
第三部分:主题探究
关卡五:主题探究
李华:自古逢秋悲寂寥,郁达夫也是在悲秋吗? 可我又觉得他在叹秋之美,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 )分
关于郁达夫是否在悲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文本本 身(课文),另一个是写作背景。
角度一:文本本身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2.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还记得郁达夫在文章开头写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吗?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故 都 的 分写 秋 (3—12段)
记叙 议论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我的忏悔》
第二部分:文本探究
情景任务:
李华参加了“故都的秋”知识闯关赛,但他遇到了一些困难。 假设你是李华的好朋友,请你帮他闯关!
赛制:勇敢回答问题记及格分,答错不扣分,答对按点加分。
关卡一:探寻故都之秋的特点。
李华读完《故都的秋》之后,产生了 一个疑问: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 分)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2.读第13段,说说第13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 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大雅大俗,生动形象。 (对比映衬,比喻)
第三部分:主题探究
关卡五:主题探究
李华:自古逢秋悲寂寥,郁达夫也是在悲秋吗? 可我又觉得他在叹秋之美,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 )分
关于郁达夫是否在悲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文本本 身(课文),另一个是写作背景。
角度一:文本本身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2.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还记得郁达夫在文章开头写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吗?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故 都 的 分写 秋 (3—12段)
记叙 议论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2、从结构上看,此段议论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强烈情感的抒发做了蓄势和铺垫。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ppt课件36张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情 以以 景 景情 交 显驭 融 情景
浑然一体
六、说板书设计
秋槐图
秋院图
故都的秋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枣图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 凉,感悟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以及作者 流露出的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 技巧与对比的修辞手法。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 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 感。
作为高中散文的第一篇,《故都的秋》的 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欣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对后 面的散文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文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
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
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
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悲凉
静观 细数 静对
动作心态
二、“落蕊轻扫” 清 静 悲凉
看: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想: 梧桐一叶知秋
无
脚踏落蕊
感:
无
声(听觉) 味(嗅觉)
(触觉)
冷清 寂静
微细柔软(视觉) 清闲
灰上扫纹 细
腻
三、“秋蝉残鸣” 清 静 悲凉
秋蝉 衰弱嘶叫 残鸣: 处处啼唱
清静 悲凉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清党”为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为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巩固自 身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主张民主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
《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
环境:萧条破败,悲凉
03 文本研读
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 出了“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画面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语句品析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得有点儿落寞”
(2)运用对比烘托、多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 手法升华了情感内涵。另外,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 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2、12、13)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修辞自然而讲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课堂训练
1.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 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04 课文小结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向往
江南的秋:慢、润、淡
故都的秋
记叙:五幅秋景图
品味
分写(3~12段)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13~14 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 永。
眷恋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 永。
04 课文小结
写作特色
(1)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 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3-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12:22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09:12:22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09:12:22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 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 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 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 0无9:12比:22 眷恋之情。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分写
议论
09:12:22
合作探究
一、搜集整理关于秋的诗句或涉及的景物亦可。至少两句
二、介绍郁达夫并推荐他的一部代表作品。
三、题解,划分本文段落并点明文章写作思路。
四、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五、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并用 几个短语概括这些图画)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 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六、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 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 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七、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 运用了什麽手法?并点明喻体所体现的两地秋的区别。
八0、9:1对2:22比与衬托的概念及区别并各举两例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09:12:22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四、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 秋天的特点的词语。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
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对比。作用:南国之 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 秋味的醇厚、浓郁。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09:12:22
09:12:22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 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 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 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 造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09:12:22
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09:12:22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09:12:22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落 蕊 知 秋
09:12:22
秋 蝉 残 鸣
秋 蝉 啼 秋
09:12:22
秋后话凉
雨后话秋
09:12:22
秋 日 胜 果
胜 果 绘 秋
09:12:22
三、题解,划分本文段落并点明文章写作思 路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 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 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 全文写作重点。
09:12:22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09:12:22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09:12:22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 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 赶到北平,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09:12:22
五、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 了哪些景物?(并用几个短语概括这些图画) 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 “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 突出了“悲凉”?
09:12:22
小 院 晨 秋
小 院 赏 秋
09:12:22
秋 槐 落 蕊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 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 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 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 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 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09:12:22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09:12:22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 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 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 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 0无9:12比:22 眷恋之情。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分写
议论
09:12:22
合作探究
一、搜集整理关于秋的诗句或涉及的景物亦可。至少两句
二、介绍郁达夫并推荐他的一部代表作品。
三、题解,划分本文段落并点明文章写作思路。
四、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五、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并用 几个短语概括这些图画)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 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六、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 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 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七、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 运用了什麽手法?并点明喻体所体现的两地秋的区别。
八0、9:1对2:22比与衬托的概念及区别并各举两例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09:12:22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四、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 秋天的特点的词语。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
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对比。作用:南国之 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 秋味的醇厚、浓郁。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 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09:12:22
09:12:22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 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 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 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 造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09:12:22
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09:12:22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09:12:22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落 蕊 知 秋
09:12:22
秋 蝉 残 鸣
秋 蝉 啼 秋
09:12:22
秋后话凉
雨后话秋
09:12:22
秋 日 胜 果
胜 果 绘 秋
09:12:22
三、题解,划分本文段落并点明文章写作思 路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 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 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 全文写作重点。
09:12:22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09:12:22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09:12:22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 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 赶到北平,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09:12:22
五、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 了哪些景物?(并用几个短语概括这些图画) 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 “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 突出了“悲凉”?
09:12:22
小 院 晨 秋
小 院 赏 秋
09:12:22
秋 槐 落 蕊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 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 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 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 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 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